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中最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是黄烷—3一醇,即儿茶酸类及其没食子酸酯。这些化合物占茶树嫩梢干重的20—30%。它们是植物体内由莽草酸合成途径中合成的,微生物中参与这个合成的至少有十种酶。本文报导茶树游离细胞提取物中莽草酸生物合成的  相似文献   

2.
外文摘译     
气温是茶树灌溉栽培中限制嫩梢伸长的主要因素。Tanton(1982)已证实,在12.5—24℃范围内,马拉维成龄茶树嫩梢的伸长率同温度呈线性关系。因此,非洲东部南纬8°以南的多数茶区,冬季产量明显减少。Carr(1985)又有报道,这时尤其当周围温度非常接近于茶树生长的最低限度时,如气  相似文献   

3.
茶籽象(虫甲)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茶果的主要害虫,只为害茶果。但经近年来调查观察,其成虫不仅为害茶果,尚为害嫩梢,每年以4—5月间较为严重。在很多茶园中茶树嫩梢常出现凋萎枯死现象,过去往往被误认为是茶梢蛾等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简称为TP(Teaupolyphe- nol)。其主要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缩酚酸类及聚合酚类等。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醋四种物质。其结构为:  相似文献   

5.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单体儿茶素和聚合态儿茶素,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多酚主要组成部分,是绿茶"茶味"决定性成分.茶树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具有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鲜叶中主要积累单体儿茶素,根中以积累聚合态儿茶素为主.类黄酮代谢途径下游的无色花青素还原酶(LAR)和花青素还原酶(ANR)是决...  相似文献   

6.
茶树悬浮细胞培养儿茶素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方法生产有用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生物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茶树是次生代谢产物较为丰富的植物种类,尤其是以儿茶素为主要代表的多酚类物质,在茶树细胞中含量较高,因此,利用细胞培养方法生产儿茶素类物质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茶树组织培养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研究最早见于英国Forrest的报道,其后,原苏联科学家对茶愈伤组织中酚类化合物的形成也作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茶树愈伤组织培养儿茶素的形成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证实茶树培养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不仅能够保持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培养基组分调节等方法大幅度提高其儿茶素含量.本文着重讨论茶树细胞悬浮培养下培养基配方、接种量、碳源和氮源浓度、激素、培养基初始pH值等因素对儿茶素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氟对茶叶品质成分代谢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氟了对茶树新梢生长和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适量增加土壤氟水平能提高新梢产量,但在高氟水平下新梢产量明显下降。茶多酚、咖啡碱及儿茶素(EGCG等)的含量随土壤氟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高氟水平下新梢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显著下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也随土壤和茶树氟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氟可能抑制茶树儿茶素的合成代谢和氮素代谢。上述结果表明,氟对茶树生长和品质成分的影响与氟水平有关,虽然低浓度氟对茶树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高浓度氟抑制茶树生长和茶多酚、氨基酸等品质成分的代谢。  相似文献   

8.
秋末谈茶蚜     
在茶园中,目前已知的有两种蚜虫,即茶蚜和桃蚜。茶蚜属二叉蚜属,前翅中脉端部分成两支(图Ⅰ—1),所以又称茶二叉蚜,果树上称桔二叉蚜。桃蚜发生于秋末,数量甚少,可能是以茶树作为中间寄主而存在于茶园。由于桃蚜腹部绿色,前翅中脉端部有三个分支(图Ⅰ—2),因此两者很容易区分。这里主要介绍一下茶蚜。茶蚜分布于全国各产茶省。其趋嫩习性强,主要为害嫩茎嫩叶,不为害老叶,因此,嫩梢多、生长旺盛的幼龄茶园、留养茶园及台刈修剪茶园发生严重。被害茶树,嫩梢叶片卷曲,茶芽不发,同时导致煤病,严重影响茶树生长。秋末嫩梢  相似文献   

9.
儿茶素(Catechin)是黄烷—3—醇化合物,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核的基本结构.[式Ⅰ]。A、B 环是芳香环,C 环是含氧杂环。式Ⅰ为表儿茶素,在我国文献资料中称为 L—表儿茶素(缩写 L-EC)。国外文献资料中却多用(-)-EC 表示,这两种书写式有没有差异?究竟那一种较为妥当?要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知道有关儿茶素的手性、构型和旋光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茶树新梢中稀土元素累积规律,选择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期、不同嫩度茶树新梢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茶叶新梢稀土含量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新梢稀土含量随采摘时间先降低后增加,夏秋季新梢稀土含量随采摘时间逐渐增加;鲜叶原料采摘越老,稀土含量越高,稀土含量与茶树新梢嫩度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福建省茶树品种园780份资源为试验材料,依外部形态特征初步筛选出45份较有希望的品种或株系。用等度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检测这45个品种或株系的春梢、夏梢、秋梢酯型儿茶素含量,筛选高酯型儿茶素含量的茶树特异资源。结果表明: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不同品种、株系间差异很大;春梢、夏梢、秋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21%~24.03%、3.05%~20.31%、2.89%~19.66%,平均值分别为16.08%、14.73%、9.96%,变异系数分别为22.26%、24.10%、40.76%。同一品种或株系新梢的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季节性变化,大多数(约71.11%)表现为:春梢>夏梢>秋梢。有5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24、1005),春、夏、秋三季,酯型儿茶素平均含量高于19%,为超常规水平的高酯型儿茶素茶树特异资源,可作为品质遗传改良或直接应用于提取酯型儿茶素的重要材料。有8个品种、株系[033、505、509、510(1)、510(2)、524、1001、1005]新梢酯型儿茶素含量在儿茶素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一般品种为68%),可作为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的特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茶饼病是我区茶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在冬春季节发生。它直接为害茶树嫩梢,对茶树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过去防治茶饼病都是施用铜剂,但铜剂的残效期长,其残留量往往超过国际规定的标准(50——100PPM),影响成茶的品质。此外,  相似文献   

13.
茶树新梢形态发生及理化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新梢形态发生研究1)研究了茶梢的分化过程。茶树营养梢顶端较平,一般有二层原套,有时三层,叶原基由第二层原套通过平周分裂分化而来。通常生长活跃的嫩梢顶芽有6个原叶,从嫩到老依次编为 P_1—P_6。在 P_2阶段开始  相似文献   

14.
花青素是由类黄酮合成途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时会使茶树新梢呈现红色或紫色。同时,花青素相比儿茶素等具有更明显的抗氧化、预防肿瘤等药理保健作用。文章就茶树花青素合成途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为高花青素茶树的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茶树新梢中非酯型儿茶素及其合成酶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不同季节茶树新梢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组分和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茶树新梢上,从芽到第四叶,四种非酯型儿茶素中除了GC外,C、EC和EGC含量均逐步增加;两种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中,DFR/LAR活性呈下降趋势,而ANR在第三叶中达到最高。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的总量变化与DFR/LAR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与ANR变化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6.
发酵期间,红茶多酚类的形成可以认为是两种反应综合的结果。多酚氧化酶的初期酶促反应,导致儿茶素为有关的邻—醌氧化。在此后的反应中,邻醌缩合生成茶黄素,此外经大量未确定的化学反应形成一系列属于近称为茶红素a的色素化合物成分,对这组色素成分总称为茶红素。形成1摩尔茶黄素需要1摩尔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或表没食子儿茶素)与1摩尔简单儿茶素(表儿茶素或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脂)的氧化缩合,因此,要在任何儿茶素混合液中形成最大量的茶黄素,就必须使这两类儿茶素的浓度相等。实际上,这种理想的情况从没有实现过,因为自然地出现在茶树新梢中的简单儿茶  相似文献   

17.
测试分析不同适制乌龙茶品种(系)小至中开面的对夹二、三叶嫩梢茶叶铝含量,分析采摘时期对茶树新梢及茶汤铝含量的影响,阐明不同茶树品种及采摘时期对茶叶铝累积的影响并评价茶叶饮用安全.结果表明,福建省主栽适制乌龙茶品种(系)小至中开面的对夹二、三叶嫩梢茶叶铝含量在445.17~814.51 mg·kg-1之间,肉桂、黄玫瑰和紫玫瑰茶树品种茶叶铝含量较高,梅占、金牡丹和佛手茶叶铝含量较低.茶树新梢茶叶铝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迅速提高,采用指数方程可以很好模拟茶树新梢铝累积与生长时间的关系,控制茶叶采摘时期是控制茶叶铝含量的有效措施;随着新梢生长时间的延长,茶汤铝含量、茶叶铝溶出量及茶叶铝溶出率迅速升高,但日常饮用乌龙茶铝摄入量在安全限量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8.
一、生理生化 在植物体外氧化过程中红茶茶黄素和茶红素的生成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Production and HPLC analysis ofblack tea theaflavins and thearubiginsduring in vitro oxidation.——AlastairRobertson,Derck S。Bendall;Phyto-chemistsry,1983 Vol。22(4):833—887(福州大学图书馆) 使用从绿茶嫩梢中提纯的儿茶素及部分提纯的多酚氧化酶(EC—1.14.18.1)设计一个发酵系统的模型。对上述系统与工厂中植物体发酵过程氧化系统,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结  相似文献   

19.
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茶树各不同部位铅的累积量。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和部位间的铅含量差异极显著,大叶种茶树的铅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小叶种茶树。茶树不同部位中铅含量地上部:生产枝>成熟叶>嫩梢,地下部:吸收根>细根,对于整株茶树而言,铅含量:生产枝>根>成熟叶>嫩梢。  相似文献   

20.
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命表法研究一种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茶尺蠖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和卵孵化率分别为90.50%、86.29%和91.03%,与茶树嫩梢饲养比较差异不显著。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化蛹率为85.52%,低于茶树嫩梢饲养87.50%的化蛹率。取食人工饲料的茶尺蠖幼虫历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20βd和39.62βd,较茶树嫩梢饲养历期分别增加了1.44βd和2.41βd,但两者无显著差异。人工饲料饲养茶尺蠖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对照,单雌产卵286.9粒,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14.82%。幼虫种群存活率曲线呈死亡率-年龄增函数,死亡主要发生在后期(化蛹)个体中,与茶树嫩梢饲养差异不显著;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种群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113和1.119,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了2.43βd和0.265βd,种群趋势指数87.21,表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茶尺蠖种群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