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2.
水稻霜霉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霜霉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是荔波县近年来水稻上新发生的两种病害,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安全。这两种病害在田间的症状很相似,使许多基层技术干部和群众难以识别,甚至混淆,导致预防不到位,防治不得力。为了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这两种病害,笔者现介绍其为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策略,以加深对新列入湖北省植物检疫补充对象的了解与认识,掌握“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强化植物措施,对保护区域性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实践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稻黑条矮缩病 (RBSDV)是一种由带毒的媒介昆虫传播而引起的病毒性病害 ,已知灰飞虱中携毒个体在传播该病害中起主要作用。 1 999年我市西南局部稻区暴发黑条矮缩病 ,发生面积达 1 5 0 0 hm2 ,平均减产 5 0 %以上 ,其中绝收面积达 2 0 0 hm2 。同年 ,我省其他几个地区的局部稻区也同时发生了黑条矮缩病 ,同样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黑条矮缩病的暴发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 ,我省随即将该病害列入了补充植物检疫对象。针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特点 ,近两年来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常规监控措施 ,取得了由减轻病害到控制发生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田间药剂防控试验,实际测试了两种药剂处理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探讨了该病害的药剂防控技术,并提出了具体施药建议,以供田间防控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平东  柯冲 《植物检疫》1992,6(2):131-132
自从山田畯一和沢村健三于1952年首次报道在日本发现温州蜜柑矮缩病Satsuma dwarf 以来,日本许多科学家对温州蜜柑矮缩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病从1937年发现,渐向附近扩展。最近,由于高接换种,促进病害广泛传播于日本柑  相似文献   

7.
玉米粗缩病是乳山市玉米上的常发性病害。2005年该病在乳山市春玉米上发生严重,绝大多数发病植株未能抽穗结实,是近30a来发生最重的年份。为搞好对该病的防治,现将  相似文献   

8.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病毒性病害。在玉米出苗后即可染病,到5-6片叶时才显现症状。其主要症状是病株浓绿,叶片短厚,心叶扭曲卷缩,节间短粗,植株矮化,早发病株多不抽穗、不结实或籽粒极少。一般减产20%-30%,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土壤和种子不传播。因此,搞好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成为确保玉米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而防治灰飞虱,消灭传毒媒介则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粗缩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历史上曾有几次大发生,近几年又呈上升趋势。引起该病害的病毒属于呼肠孤科斐济属。主要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毒源、介体、品种是病害发生的必要条件,三者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数量则会引起病害流行。影响这三个条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象因素、耕作栽培措施、栽培感病品种等。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压低毒源、虫口密度并种植抗耐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EPPO Bulletin》1980,10(1):41-46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都是病毒病害。“两病”的重要感病期平均为营养生长至生殖生长的过渡期,危害盛期也都在生殖生长旺期。受害作物感病愈早,危害愈重。“两病”都能致受害作物矮化,生长畸形,阻碍正常生长,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水稻瘤矮病(下称瘤矮病 )是云浮市近年多发性病毒性病害 ,自1995年起 ,市辖 5县 (市、区 ) 70余个镇均有发生 ,1998年、 1999年、2 0 0 0年发生4 5 3hm2 、 32 2 0hm2和 2 2 0 7hm2 、 4万hm2 (因前 3年不认识此病 ,未统计 )。由于对该病知之尚少 ,误以为是其他病虫害、缺素所致 ,甚至怀疑是种子的问题 ,后经华南农大的专家鉴定为瘤矮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在实践中我们不断研究和改进方法 ,摸索出有效的防治和补救措施。1 症状瘤矮病的症状有明显的特征。(1)株型变化 :株植严重矮缩 ,仅为健株的1/ 3至 1/ 2 ,分蘖减少 ,抽穗迟 ,发病株…  相似文献   

15.
1症状识别 各种病毒病的症状表现不同,发生的病毒病主要表现以下症状:  相似文献   

16.
崇阳县近年水稻病毒病发生呈流行爆发态势,通过田间调查和资料比对,发生的水稻病毒病主要包括水稻普通矮缩病、水稻黄叶病、水稻黄萎病、水稻齿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并且多病混发情况比较普遍,不同水稻品种发病程度不同,中晚稻普遍重于早稻,零星种植水稻田重于集中种植.选用抗病品种连片种植、重点防治稻飞虱叶蝉...  相似文献   

17.
Molecular Variability of the Capsid Protein of the Prune Dwarf Vir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equences of the capsid protein gene and the preceding intergenic region of eleven isolates of prune dwarf virus from central Europe were determined. The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plum, cherry and peach trees. Comparison of all sequenced isolates (including two sequences published previously) revealed high (88%) conservation of the capsid protein gene. The highest degree of identity was observed in the C-terminal half, where only 13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could be observed in contrast to the N-terminal half with 22 substitutions. No reason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and host species and/or geographic origin of the isolates was observed. Alignment with capsid protein genes of other ilarviruses revealed apple mosaic virus, elm mottle virus, lilac ring mottle virus and 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 as the most related to prune dwarf virus. Unlike the isolates of related 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 all the isolates of prune dwarf virus shared extensive conservation of the intergenic region. Portions of RNA3 were selected for design of universal primers for PCR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8.
玉米矮花叶病(MDMV)是一种病毒病,1963年在美国大发生,损失惨重,1968年在我国河南新乡、辉县等地发现之后,迅速蔓延到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东地区.我市从2001年发现此病后,该病发生逐年加重,以宁陕、岚皋、平利、旬阳、汉滨、汉阴较重,全市每年发病面积3.33~5.33万hm2,平均病田率32.9%,病株率17.72%,严重度为15.04%.  相似文献   

19.
 水稻病毒病抗性育种工作在国外已进行了十余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病毒致病力的分化问题却研究得不多。  相似文献   

20.
玉米粗缩病及自交系抗病性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玉米粗缩病大发生年,观察品种、自交系及育种材料的发病率表明,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对185份自交系抗病鉴定表明不同种质材料的选系抗病性差异悬殊。对6个亲本自交系双列杂交的9个杂交种抗病性分析结果,亲本对后代有一定遗传力,各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