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新疆芜菁(Brassica rapaspp.rapa)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对新疆芜菁营养生长期(肉质根生长)不同发育阶段(前期、盛期、成熟期)、不同生长部位(根、茎、叶)中硫甙葡萄糖苷质量分数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长部位含有7种脂肪族硫苷、1种芳香族硫苷和4种吲哚族硫苷共12种硫苷,具有一定的差异。7种脂肪族硫苷分别为2-羟基-3-丁烯基硫苷、4-甲亚砜丁基硫苷、2-羟基-4-戊烯基硫苷、5-甲亚砜戊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4-戊烯基硫苷、4-甲硫丁基硫苷;1种芳香族硫苷为苯乙基硫苷;4种吲哚族硫苷为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3-吲哚甲基硫苷、4-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1-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其中,2-羟基-4-戊烯基硫苷与5-甲亚砜戊基硫苷在新疆芜菁根部未检测出,在肉质根生长前期,根、茎、叶部位未检测出。根、茎、叶中脂肪族硫苷质量分数在总硫苷中所占比例较大,根部主要硫苷成分有4-甲硫丁基硫苷、苯乙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茎部主要硫苷成分有3-丁烯基硫苷、4-甲硫丁基硫苷、1-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叶部主要硫苷成分有3-丁烯基硫苷、2-羟基-3-丁烯基硫苷、4-戊稀基硫苷。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快速检测硫苷组分质量摩尔浓度方面的可行性,该研究选取了甘蓝型油菜籽材料266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硫苷组分的质量摩尔浓度,并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和WinISIⅢ软件对数据进行判断与处理,建立了甘蓝型油菜籽硫苷组分的近红外检测模型.其中,2-羟基-3-丁烯基脱硫硫苷,3-丁烯基脱硫硫苷定标决定系数(RSQ)与交叉验证决定系数(1-VR)均超过了0.90(越接近1越理想),说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可以用于油菜品种的快速筛选.但是,4-羟基-3-吲哚甲基脱硫硫苷,4-戊烯基脱硫硫苷,苯乙基脱硫硫苷模型的RSQ分别为0.470,0.219和0.147,1-VR分别为0.304,0.128,0.175,建模效果欠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3个芜菁品种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硫代葡萄糖苷(硫苷)是一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除与植物的气味、杀菌等特性有关外,还具有防御人体多种癌症的功能。采用HPLC-ESI-MS和HPLC联用的方法对我国芜菁3个地方品种肉质根硫苷组分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丁烯基硫苷、苯乙基硫苷为主要硫苷组分,新疆恰麻古和温州盘菜中还分别含有较为丰富的4-戊烯基硫苷和顺-2-羟基-3-丁烯基硫苷。新疆恰麻古的总硫苷、总脂肪族硫苷和总吲哚族硫苷含量最高,温州红盘菜的芳香族硫苷含量最高。建议消费者以后多食用芜菁,补充苯乙基硫苷等有益人体健康的天然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HPCE-MECC)技术分析了我国3大类型油菜种质资源365份材料中硫代葡萄糖甙(以下简称硫甙)的主要成分及分布。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资源133份材料中主要硫甙成分为2-羟基-3-丁烯基硫甙和3-丁烯基硫甙,其次为4-羟基-3吲哚甲基、2-羟基-4-戊烯基、苯乙基和3-吲哚甲基硫甙;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材料中主要硫甙成分为丙烯基硫甙和3-丁烯基硫甙。170份白菜型油菜资源材料中硫甙总量的80%为3-丁烯基硫甙和4-羟基-3-吲哚甲基硫甙。地域分布调查表明:多数高丙烯基硫甙材料来自云南、贵州油菜产区。2-羟基-3-丁烯基、丙烯基、2-羟基-4-戊烯基、3-吲哚甲基、N-甲氧基-3-吲哚甲基、苯甲基、苯乙基硫甙为微量成分。  相似文献   

5.
近缘种有益性状的发现和利用是作物改良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大白菜和甘蓝型油菜相关性状的分析研究发现:大白菜种质中具有低硫甙、高含油量的资源。进一步研究表明:大白菜种质中主要硫甙为3-丁烯基硫甙,与甘蓝型双低油菜主要硫甙2-羟基-3-丁烯基硫甙不同,为一种新的低硫资源;大白菜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甘蓝型油菜平均低0.6个百分点,特别是棕榈酸(C16:0)低1个百分点。而油酸含量却比甘蓝型油菜平均高3.65个百分点。若将低硫、低饱和脂肪酸、高油酸材料与甘蓝型油菜杂交,定向选择,是可以选育出低饱和脂肪酸、高油酸和更低硫甙的品种(系)。  相似文献   

6.
以11份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品种为材料,采用HPLC法研究了不同基因型菜薹叶片和薹中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的组分及含量。在11个菜薹品种叶片和薹中都检测到7种硫苷组分,其中3种为脂肪族硫苷,分别为2-羟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PRO)、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NAP)和4-戊烯基硫代葡萄糖苷(GBN);4种为吲哚族硫苷,分别为4-羟基-3-吲哚甲基硫代葡萄糖苷(4OH)、3-甲基吲哚基硫代葡萄糖苷(GBC)、4-甲氧基吲哚基-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4ME)和1-甲氧基-3-吲哚基甲基硫代葡萄糖苷(NEO)。不同基因型菜薹间硫苷总含量和单一硫苷含量均差异显著。薹中4号菜薹的硫苷含量最高,达50.09μmol/100 g FW;叶片中2号菜薹的硫苷含量最高,达34.17μmol/100 g FW。对于同一基因型菜薹,薹中的硫苷含量均显著高于叶片中的,脂肪族硫苷含量显著高于吲哚族硫苷的。NAP和PRO是菜薹中含量较高的硫苷组分。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叶片与种子硫甙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叶片与种子硫甙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规律,分析叶片硫甙与种子硫甙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甘蓝型油菜叶片与种子硫甙含量和组分。【结果】高硫、低硫甘蓝型油菜叶片硫甙含量变化规律显著不同,高硫油菜中油821叶片硫甙苗期含量最高,达33.15 ?mol·g-1,在随后的生育时期其硫甙含量持续下降;而低硫材料从越冬到现蕾逐渐升高,薹期降低,初花期又升高,盛花时降到最低。高硫品种中油821和其它低硫品系在薹期叶片硫甙含量接近,分别为7.63和6.55 ?mol·g-1,为甘蓝型油菜抗性改良和菜-油兼用型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依据。【结论】所有供试低硫材料叶片硫甙组分含量与种子硫甙组分含量间相关性均不显著,改变叶片硫甙含量不会显著影响种子中硫甙含量,脂肪族硫甙含量是高硫、低硫材料叶片硫甙总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11份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品种为材料,采用HPLC法研究了不同基因型菜薹叶片和薹中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的组分及含量。在11个菜薹品种叶片和薹中都检测到7种硫苷组分,其中3种为脂肪族硫苷,分别为2-羟基-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PRO)、3-丁烯基硫代葡萄糖苷(NAP)和4-戊烯基硫代葡萄糖苷(GBN);4种为吲哚族硫苷,分别为4-羟基-3-吲哚甲基硫代葡萄糖苷(4OH)、3-甲基吲哚基硫代葡萄糖苷(GBC)、4-甲氧基吲哚基-3-甲基硫代葡萄糖苷(4ME)和1-甲氧基-3-吲哚基甲基硫代葡萄糖苷(NEO)。不同基因型菜薹间硫苷总含量和单一硫苷含量均差异显著。薹中4号菜薹的硫苷含量最高,达50.09μmol/100 g FW;叶片中2号菜薹的硫苷含量最高,达34.17μmol/100 g FW。对于同一基因型菜薹,薹中的硫苷含量均显著高于叶片中的,脂肪族硫苷含量显著高于吲哚族硫苷的。NAP和PRO是菜薹中含量较高的硫苷组分。  相似文献   

9.
以甘蓝型黄籽油菜高硫苷GH06和甘蓝型双低油菜油研2号为亲本杂交,后代通过“一粒传法”连续自交6 代构建重组自交系,利用HPLC法对亲本及重组自交系群体株系种子中硫苷组份进行测定,发现2 羟基3 丁烯 基硫苷和3 丁烯基硫苷是影响硫苷质量浓度的主导成分,利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和复合区间作图法 (CIM),分析种子中5种硫苷主要成分的QTL.结果共检测到11个QTL,分别位于8个不同的连锁群,其中3个 2 羟基3 丁烯基硫苷质量浓度的QTL,分别位于第10,14和24连锁群,单个QTL解释表型变异的5.54%~ 22.02%;3个3 丁烯基硫苷质量浓度的QTL,分别位于第3,10和24连锁群上,单个QTL 解释表型变异的 5.88%~10.33%;2个4 戊烯基硫苷质量浓度的QTL,分别位于第9和20连锁群上,单个QTL分别解释表型变 异的12.04%和5.70%;3个苯乙基硫苷质量浓度的QTL,分别位于第9,15和21连锁群,单个QTL解释表型变 异的6.29%~7.44%.解释表型变异大于10%的4个QTL;包括2个2 羟基3 丁烯基硫苷质量浓度QTL,3 丁烯基硫苷质量浓度QTL和4 戊烯基硫苷质量浓度QTL 各1个,它们分别解释16.32%,22.02%,10.33%和 12.04%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硫苷组份质量浓度遗传具有母本效应,且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基因 表达受环境影响较大,与这些QTL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硫苷组份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0.
采用GGE双标图法,对11份硫苷组分不同甘蓝型油菜进行4×7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旨在对各杂交组合的硫苷组分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其配合力较低的亲本组合来满足降低后代硫苷质量摩尔浓度的要求.结果显示:1对于2-羟-3-丁烯基而言,亲本一般配合力(GCA)较低的是父本D21R,D1R和母本D3AB,特殊配合力(SCA)较低的是父本91R,56R和母本D3AB,SCA较低的组合有S3×R3,S3×R7和S1×R3等;2对于3-丁烯基而言,亲本GCA较低的是父本15R,91R和母本Gd1AB,D3AB,SCA较低的是父本D1R,D21R和母本D3AB,SCA较低的组合有S3×R3,S3×R7和S1×R7等;3对父本GCA而言,3-丁烯基、4-羟-3-吲哚甲基、苯乙基、4-戊烯基与2-羟-3-丁烯基呈正相关,苯乙基、4-戊烯基与4-羟-3-吲哚甲基呈负相关.对母本GCA而言,3-丁烯基、4-戊烯基与2-羟-3-丁烯基呈正相关,苯乙基、4-羟-3-吲哚甲基与2-羟-3-丁烯基呈负相关;4各杂交组合硫苷组分的表型关系中,亲本针对各组分GCA的相关性与母本配合力效应双标图中所显示出来的结果基本一致.利用GGE双标图分析表明,选用D3AB作母本、D21R及D1R作为父本有利于降低杂种后代油菜籽中硫代葡糖苷的质量摩尔浓度.  相似文献   

11.
小白菜不同叶期及不同叶位硫苷的质量摩尔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为研究小白菜Brassica rapa ssp. chinensis不同叶期、不同叶位硫苷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以小白菜品种‘黑油冬’‘Heiyoudong’为试材,利用固相萃取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四叶期、八叶期、十二叶期及八叶期不同叶位的硫苷质量摩尔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小白菜八叶期的总硫苷质量摩尔浓度明显高于四叶期和十二叶期,脂肪族硫苷质量摩尔浓度随叶期升高呈下降趋势,吲哚族、芳香族硫苷变化趋势与总硫苷变化趋势一致;小白菜八叶期内叶位总硫苷质量摩尔浓度高于外叶位,菜心部位硫苷质量摩尔浓度最高,为4.35 μmol·g-1,其中脂肪族硫苷质量摩尔浓度高达2.55 μmol·g-1,吲哚族硫苷质量摩尔浓度高达1.60 μmol·g-1,芳香族硫苷质量摩尔浓度相对较低;此外,叶位Y7吲哚族硫苷占比最高,占总硫苷质量摩尔浓度的56.7%,其他叶位则以脂肪族硫苷为主,占总硫苷质量摩尔浓度的59.0%~79.0%。在所有叶位中,芳香族硫苷质量摩尔浓度最低,占比低于7.1%。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影响油菜籽饼粕中硫代葡萄糖苷在黑芥子酶作用下定向转化为异硫氰酸酯的因素,确定最佳酶解条件,探索外加黑芥子酶对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组分和含量的影响,为油菜籽饼粕的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方法】测定4种反应体系中黑芥子酶活性,确定酶解反应缓冲体系。以油菜籽饼粕中异硫氰酸酯总量为指标,单因素结合正交设计研究不同料液比、时间、温度、pH、抗坏血酸添加量对外加黑芥子酶降解油菜籽饼粕中硫代葡萄糖苷转化为异硫氰酸酯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获得最佳酶解条件。采用二氯甲烷为提取剂,真空浓缩得到油状降解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鉴定外加黑芥子酶和内源黑芥子酶酶解产物成分,分析产物相对含量。【结果】4种缓冲体系中,在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中测得黑芥子酶活性最高,在相同条件下,外加黑芥子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内源黑芥子酶活性;外源黑芥子酶添加量大于油菜籽饼粕量的20%,异硫氰酸酯生成量无显著增加,选择外源黑芥子酶添加量为油菜籽饼粕量的20%;正交优化得到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15,pH为6.0,反应温度为50℃,抗坏血酸添加量为0.005 mg•g-1,反应时间为1 h,异硫氰酸酯含量达到1.799 mg•g-1,是油菜籽饼粕内源黑芥子酶降解硫代葡萄糖苷生成异硫氰酸酯产物总量的7.6倍。外加黑芥子酶生成异硫氰酸酯含量显著高于内源黑芥子酶降解硫苷生成异硫氰酸酯含量,但两者异硫氰酸酯含量随反应条件变化趋势一致。GC-MS鉴定外加黑芥子酶有7种酶解产物,相对含量在产物的67%以上,含有1种腈类,2种噁唑烷酮和4种异硫氰酸酯。产物中异硫氰酸酯为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丁烯基异硫氰酸酯、环戊基异硫氰酸酯和苯乙基异硫氰酸酯;其中丁烯基异硫氰酸酯的含量最高,占酶解产物总量的26.77%。腈类产物为苯丙腈;2种噁唑烷酮为致甲状腺肿素和2,1-苯丙噁唑烷酮。内源黑芥子酶降解硫代葡萄糖苷的产物中检测到4种产物且含量相对较少。【结论】外加黑芥子酶能有效增加油菜籽饼粕中异硫氰酸酯生成量,确定了油菜籽饼粕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最佳降解条件。鉴定出降解产物的主要成分,异硫氰酸酯有4种,其中丁烯基异硫氰酸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L.)3个品种‘中花’、‘澄海粗条,和'全年油青’为材料,对菜薹不同节间(菜薹从膨大处到顶端依次平分为4节)芥子油苷组分和含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除4-甲硫基丁基芥子油苷在全年油青菜薹的第1节中没有检测到、4-羟基-3-吲哚...  相似文献   

14.
用五个甘蓝型油菜亲本材料的双列杂交设计,对含油量、硫甙总量按Hayman分析公式进行了全双列杂交分析,对蛋白质含量按Singh(1981)公式进行了半双列杂交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品质性状都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含油量和硫甙总量均呈部分显性,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9.6%和87.4%,蛋白质含量呈超显性遗传((H./D)~(1/2)=1.58),狭义遗传力为42.4%。  相似文献   

15.
以‘黑比诺’葡萄试管苗叶片诱导并继代1a的愈伤组织作为试验材料,接种后分别添加0、0.1、0.2、0.3、0.4mol·L-1的NaCl溶液,研究不同浓度NaCl对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及细胞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葡萄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的含量逐渐升高,当NaCl浓度为0.3mol·L-1时白藜芦醇含量最高,达到80.76μg·g-1,此时SOD活性也达到最高,为53.7320U·g-1·min-1;较低浓度的NaCl有助于PPO与CAT活性的升高.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葡萄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均与C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SOD、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程度NaCl胁迫下,细胞膜保护酶间的相关性也出现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纯合两型系48AB中选择硫甙含量低的可育株进行连续自交并淘汰育性分离的后代。当硫甙含量稳定在较低水平时,在有育性分离的后代中重新选可育株和不育株进行兄妹交,使纯合两型系的性状尽早稳定,由此育成双低纯合两型系72AB。对恢复系进行配合力测定,获得一般配合力最高的双低恢复系HF02。通过双低纯合两型系72AB和临保系LB03配制全不育系,并用全不育系和恢复系HF02生产杂交新品种核杂7号。它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双低显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  相似文献   

17.
猪排泄物中替米考星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排泄物用乙腈和磷酸二氢钾缓冲液提取,C18 SPE柱净化,甲醇-乙腈-乙酸铵溶液洗脱,紫外检测器290 nm处检测,成功建立了猪排泄物中替米考星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尿液、粪便中替米考星的定量限分别为0.025 ?g·ml-1和0.05 ?g·g-1,检测限分别为0.0125 ?g·ml-1和0.025 ?g·g-1。尿液在0.025 ?g·ml-1~2.0 ?g·ml-1添加范围内,回收率在83.4%~95.7%之间,日内变异系数在6.6%~8.9%之间,日间变异系数在6.4%~9.3%之间;粪便在0.05 ?g·g-1~5.0 ?g·g-1添加范围内,回收率在58.8%~73.9%之间,日内变异系数在8.7%~12.4%之间,日间变异系数在9.4%~16.5%之间。本方法检测限低,分析简便、准确,符合相关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