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锈病:发生在油菜叶片、茎、花梗上。受害叶片在叶面产生近园形状黄色病斑、叶背面长出的疱状病斑、皱裂后即散发白色病菌疱子。防治方法:开沟排湿、摘除基部受害后的枯黄叶片,在地外挖坑深埋;每亩用65%代森锌150克或70%托布津100克,兑水75公斤喷雾;或用“云大─120°”10毫升加25%瑞毒可湿粉60克,兑水40公斤、搅匀后喷雾,可兼治霜霉病。病毒病;发病初期,叶片皱缩、苗子矮化,脉缘褪色、叶背面产生病斑。防治方法:亩用“云大─120”10毫升、加50%抗蚜威可湿性粉 60克、兑水 40公斤、搅匀…  相似文献   

2.
<正>1.黄瓜霜霉病霜霉病是黄瓜上发生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生后对黄瓜造成的损失很大,能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一半以上。在温度16℃~24℃,湿度80%以上时,较适宜霜霉病的发生。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多在开花结果后发生,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病斑颜色变化为绿色、黄色,最后变为褐色,潮湿情况下叶片背面病斑上长  相似文献   

3.
1 细菌性穿孔病1 1 症状与发病规律 桃穿孔病是桃树上的常见病害 ,在叶片、新梢和果实上均能发病 ,以叶片受害最重。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渍状小圆斑 ,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病斑直径 2~ 5mm ,褐色 ,边缘有黄绿色晕环 ,以后病斑干枯、脱落、穿孔 ,故称“穿孔病”。严重时整个病斑相连 ,造成叶片脱落。果实受害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小圆斑 ,稍凹陷 ,以后病斑稍扩大 ,天气干燥时病斑开裂 ,果实失去商品价值。病原细菌主要在病梢上越冬 ,当桃树展叶抽梢时 ,从溃疡斑内溢出菌脓 ,经叶片气孔和枝梢皮孔侵染。温度高、湿度大时有利于该病的发…  相似文献   

4.
早期落叶对葡萄的危害极大,严重影响产量和树势。笔者经多年调查,认为造成葡萄早期落叶的主要原因是葡萄褐斑病和葡萄霜霉病为害,并根据其发病条件和规律进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葡萄褐斑病1.1症状:葡萄褐斑病仅为害叶片,有大褐班和小褐斑两种。大褐斑病病斑近圆形,直径3~10mm,中心有深、浅间隔的褐色环纹,有时外围具黄绿色晕圈。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及背面散生深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连接在一起而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期病斑组织干枯破裂,导致早期落叶。小褐斑病病斑…  相似文献   

5.
病害是造成牧草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病害侵蚀的牧草饲喂家畜时还可能引起家畜的疾病 ,因此必须做好牧草栽培时病害的防治工作。苜蓿主要的真菌性病害有褐斑病、锈病、霜霉病、白粉病、黄萎病、黄斑病、菌核病及丝菌核病等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1 苜蓿褐斑病苜蓿褐斑病又称普通叶斑病 ,初次种植当年苗期发病较少。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点状浅色褪绿斑 ,后逐渐扩大 ,多呈圆形 ,常在叶片正面的病斑中部有一深色突起 ,即病原菌的子座和子囊盘。病斑大小为 0 5~ 5毫米 ,病斑一般自植株下部叶片发生 ,逐渐向上蔓延。叶片上从…  相似文献   

6.
梨叶枯病是甘肃省梨树上近几年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仅分布在甘肃临夏、兰州、定西和天水等地。发病梨园病叶率多为 6 0 %~ 10 0 % ,病情指数 4 0~90 ,病叶上布满病斑 ,引起叶枯早落 ,树势早衰 ,严重影响梨树生长、果实品质和产量。发病初期叶片正面产生直径 0 5~ 1mm的紫褐色小斑 ,后扩大为 2~ 4mm近圆形病斑 ,病斑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紫色边缘。病斑中部初为黑色后变灰褐色 ,微下陷 ,并有大量黑色小颗粒 ,即病菌子座。叶片背面病部多呈不规则形灰褐色病斑 ,病部产生灰白色霉层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片叶上有病斑 30 …  相似文献   

7.
<正>葡萄病害主要包括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白粉病、灰霉病、穗轴褐枯病、褐斑病、蔓枯病、根癌病、扇叶病毒病等,其中前四种病害是葡萄的主要病害,发生最为广泛,为害最为严重,被称为葡萄的"四大病害"。一、霜霉病(一)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新梢、叶柄、卷须、幼果、果梗及花序等幼嫩组织。1.叶片:叶片被害,初生细小、淡黄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病斑,数斑相连变成不规则形大斑。天气  相似文献   

8.
茶云纹叶枯病又名叶枯病。粤、滇、川,黔、闽、浙、苏、皖、赣、湘、台等省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茶的成叶或老叶,芽叶、枝梢及茶果也常被害。叶片发病初期产生黄录色水浸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大斑。病斑色泽深浅不匀,形似云纹状;病斑组织枯死后,变为灰白色,后期病斑表面产  相似文献   

9.
永寿县地处陕西省渭北旱塬 ,全县栽植苹果近1 2万hm2 。近年来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面积不断扩大 ,发病程度不断加重 ,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该病具有潜育期短、发病早、扩展快和再侵染率高等特点。1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片 ,特别是 2 0~ 30天内新生嫩叶。枝梢和果实极少发病。叶片发病初期 ,病斑直径 1~ 2mm ,圆形 ,褐色至黑褐色 ,有的呈不规则形 ,周围有紫红色晕圈。随着气温上升 ,数个病斑相连 ,扩大为 5~ 6mm大斑点 ,黑褐色。空气潮湿时 ,叶片中部或病斑背面产生黑色或墨绿色霉状物 ,大病斑则出现穿孔 ,病重的叶片焦枯早…  相似文献   

10.
<正> 1982年4月上中旬,在本所及南充蚕种场桑园同时发生了与常见病症状不同的病害。枝、叶、雄花、桑椹都有受害的。新梢长至1—8寸开始发病,病斑1—3寸,深褐色,干燥时易从患处干裂折断。中下部叶片(特别是枯黄叶)易受害。叶的发病一般从叶尖、叶缘开始,病斑深褐色,病叶叶缘多数向叶面和少数向叶背卷起。温度大  相似文献   

11.
《山东饲料》2005,(12):20-20
一.症状 主要侵浸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圆形病斑,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直径1~5毫米。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叶斑下面着生许多褐色的小霉点,即病产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相似文献   

12.
3 柞树缩叶病 3.1 分布与危害 缩叶病也称烂斑病、叶肿病,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东北等地区.危害麻栎、栓皮栎、白栎、槲栎等树种. 3.2病症 柞树缩叶病多发生于未成熟的叶片,5、6月间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出现黄绿色至黄色的凸起斑块,似水泡状,后期病斑变灰绿色至棕褐色.叶背病斑略凹陷,灰绿色,后期出现灰白色或紫灰色粉层,为病菌的子囊层.病斑可扩展相连成大块枯斑,造成叶片皱缩、卷曲.夏末秋初,病叶多早落(图3).  相似文献   

13.
付秀春 《北方牧业》2003,(12):30-30
<正> 苜蓿病害种类繁多,全世界已发现70余种。从目前国内各地已知病害发生的情况看,苜蓿锈病、霜霉病、褐斑病、白粉病、菌核病及炭疽病等是我国紫花苜蓿的主要病害。苜蓿褐斑病又叫普通叶斑病。是苜蓿的严重病害,发病区叶片大量脱落,牧草和种子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对苜蓿生活力也有较大影响,该病在苜蓿整个生长季节都可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点状浅色褪绿斑,病斑逐渐扩大,多呈圆形。后期病斑上有褐色的盘状隆起。病斑自植株下部叶片向上蔓延,极易脱落。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减少发病。③在病害没有蔓延开时尽快收豁。④使用药物喷洒防治。70%代森锰锌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剂500~1000倍液。苜蓿霜霉病广泛发生于温带地区。一年有两个发病期,通常在春夏或初秋流行。  相似文献   

14.
甜柿虫害比较多 ,种植头 1~ 2年病害较轻 ,但随着树龄增加 ,病害也从轻到重 ,要注意强防治。柿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也为害柿蒂。叶片发病初期 ,病斑正面黄绿色 ,斑内叶脉黑色 ,病斑边缘较模糊 ,形状不规则。 8月初前后发病 ,9月份病斑颜色逐渐加深 ,呈黑褐或黑色病斑 ;病斑发展受叶脉限制 ,定形病斑呈多角形。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绒球状小点 ,引起叶片大量脱落。柿蒂病斑发生在四角上 ,淡褐至深褐色 ,有时有黑色边缘 ,形状不定 ,两面均可产生小黑点 ,背面小黑点较多。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 ,提高抗病能力 ;搞好树冠修剪 ,降低树冠湿…  相似文献   

15.
霜霉病是南方葡萄产区五大病害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南方推广大棚促成栽培及避雨栽培,揭膜后是葡萄霜霉病害极易侵染之时,侵害葡萄轻则削弱树势,影响果实品质,重则提早落叶,影响花芽分化,直接造成来年产量降低。1 病害症状 被害叶片开始为半透明油渍状病斑,淡黄至红褐色。发病4~5天后,病斑部位反面形成密集白色霜似物;继后叶片失水焦枯早落,新梢侵害后上端肥厚弯曲,白色,最后变褐色枯死;幼嫩果实侵染后果皮变灰色,表面布满霜霉。2 发生规律 霜霉病是专性寄生菌,在被寄生的葡萄组织细胞间繁殖。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以病叶为主)中…  相似文献   

16.
1玉米大斑病 主要发生在比较冷凉的深丘区和山区,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植株感病后,常使叶片干枯,重者全株枯死,产量失收,轻者生长不良,造成减产。株高70~100厘米时,先由基部叶片发病,渐及上部,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斑中央淡褐色,边缘暗褐色。  相似文献   

17.
谢风  水清 《广西蚕业》2006,43(2):51-52
桑树烂头病又称桑树细菌性黑枯病、桑疫病,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病斑有两种类型:一种由叶片气孔侵染引起,发病初期呈油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半透明斑点,后扩大转变为黄色至黄褐色病斑,周围叶色稍褪绿,气候干燥时中央会串孔;另一种是通过叶柄、叶脉从维管束感染引起的,病叶叶脉变褐,由叶脉限制形成多数细小的多角形病斑,在叶脉、叶柄上产生暗黑色稍凹陷的细长条斑,严重时叶片皱缩,大部分发黄脱落.病菌侵入嫩梢时,嫩梢和芽叶变黑腐烂,形成烂头.病害蔓延到枝条时,病枝上出现粗细不等的点线状棕褐色斑,斑点上常溢出淡黄色的珠状菌脓,严重时病斑可深入枝条深层组织.  相似文献   

18.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2,39(2):41-41
问 :我种的桑园 ,今春发现桑叶边缘有深褐色的连片病斑 ,有的全叶发黑变枯 ,不知是什么病 ,如何防治 ?答 :初步分析是桑叶枯病。此病春季发病多 ,来势快 ,被害叶的边缘发生深褐色的连片病斑 ,严重时全叶发黑、脱落 ,整枝新梢只留嫩芽。随着桑叶的生长多向反面卷缩。病斑边缘色较深 ,病健部界限明显。此病是由一种半知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 ,次年春暖后 ,产生孢子 ,初次侵染。以后在新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 ,引起再次侵染 ,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 ,雨后更易发病。发病一般在春、夏季 ,多发生在地下水位高、通风透光不良、施肥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1 病害1 1 炭疽病 主要为害当年新梢和果实。新梢一般在 6月上旬开始发病 ,持续时间长达 60天以上 ,果实在 6月下旬至 7月上中旬发病。发病初期新梢和果面出现小黑点 ,逐渐扩大呈圆形和椭圆形 ,被害枝条表皮呈黑褐色 ,病斑凹陷开裂 ,根部营养和果实发育受阻 ,造成病斑上部枝条枯死 ,被害果实容易硬化脱落。1 2 黑星病 主要为害柿树幼叶、幼枝及幼果。一般 4~ 5月份开始 ,5~ 6月份停止。发病时在叶片上形成深黑色星点病斑 ,四周有黄色晕圈 ,后期病斑硬化成疮痂状 ,感病植株生长不良 ,树势变弱 ,容易落叶 ,病果提前脱落 ,苗木发病较成…  相似文献   

20.
1 为害症状1.1 叶褐斑病:5月中旬开始,叶脉间出现圆斑,叶正面褐色,背面灰白色,随着病斑的逐渐扩大,几个病斑相连,叶片卷曲、萎蔫后脱落,严重时一次梢叶片全部脱落,仅剩二次梢部分新叶,果实受日光直射形成灼斑,后逐渐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