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传播介体。苏北地区灰飞虱1年发生5代,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最大,其自然带毒率为0~30%。病区第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一般为16%~30%,其余各代均可检测带毒个体。小麦上第一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播期决定了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一般是玉米出苗至6叶龄期)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前茬作物、播种方式、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都通过影响玉米的播期或灰飞虱的发生数量来间接影响当地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试验证明,玉米粗缩病病源在各地普遍存在,一旦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适合于灰飞虱的生存繁衍和传毒危害,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灰飞虱数量及带毒率高低。本市一代灰飞虱主要发生在麦田,但因本地区农民对小麦生产缺乏重视,疏于管理,造成灰飞虱逐年增多。为科学防治麦田灰飞虱,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2003~2004年我们开展了相关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本区麦田灰飞虱发生严重,据监测,3年来本区麦田灰飞虱均为大发生,且带毒率逐年上升,而水稻条纹叶枯病即由灰飞虱传毒引起,因此,加强麦田灰飞虱防治,能有效降低灰飞虱全年发生量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  相似文献   

4.
水稻秧田防治一代灰飞虱优良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是一种危害较大又难以控制的害虫,2006年发生量特高,其带毒率也较高,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秧田药剂防治一代灰飞虱成虫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措施.为筛选对灰飞虱击倒快、效果更好的新药剂,2006年在秧田一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6年,苏南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特点是发病时间推迟但后期发病率高;大田发病时间早;大田显症时间长且发生程度重。究其原因:一是一代灰飞虱迁向秧田的有效转化率高;二是灰飞虱发生数量大;三是灰飞虱带毒率高。据此,防治对策应采取淘汰感病品种、适当推迟水稻播期、抓好药剂防治,并对已发病田块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带毒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田间灰飞虱传毒率是反映条纹叶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指标。为明确湖州市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病区灰飞虱的传毒率,2005年笔者捕捉了本市老病区——道场乡菰城村直播单季晚稻田的二代灰飞虱成虫。进行网罩大棚繁殖饲养后。测定了五代灰飞虱成虫的传毒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因灰飞虱大爆发,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已被人们熟知。随灰飞虱虫量和带毒率的提高,殃及了越冬寄生小麦,小麦条纹病也逐年加重,2004年仅零星发生,而2005年发病率在20%左右,严重田块达80%以上,几乎绝收。笔者就小麦条纹病发生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作初步探讨。1发生原因1.1灰飞虱数量大、带毒率高我县以种植中晚粳水稻品种为主,有利五代灰飞虱繁殖,增加越冬虫量,90%以上稻套麦田形成新老寄主套叠,更有利灰飞虱越冬。越冬灰飞虱数量逐年增加,2003年每亩越冬虫量0.69万头,2004年13.14万头,2005年达16.05万头。且带毒率也逐年增加,2005年越冬代…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灰飞虱已成为金坛地区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2004年以来,对灰飞虱发生危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灰飞虱在金坛地区1年发生6代;2004~2007年发生量逐年增加,带毒率逐年升高;由于气候条件适宜,食源丰富,1代、2代、5代、6代繁殖量极大。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控制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2006-2013年东海县灰飞虱及其传毒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灰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0~2016年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历年中白背飞虱发生量最多,灰飞虱次之,褐飞虱最少。白背飞虱发生量年度差异大,以三(1)代发生最多。灰飞虱以三(1)、四(2)、五(3)代为主要危害代,自2011年开始,灰飞虱发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褐飞虱发生量明显低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各年度间发生量差异不大,以六(4)代发生最多,三(1)代最少。  相似文献   

11.
芮明方  谭宏  叶根如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93-5793
[目的]为了明确湖州市条纹叶枯病主要病区灰飞虱的传毒率。[方法]用人工饲养的五代灰飞虱,对“嘉花1号”水稻进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接毒试验。将饲养的5代灰飞虱成虫每穴1头接入瓶内的试验苗上,用网罩隔离培养接虫苗,连续观察60 d,通过统计计算带毒灰飞虱传毒率。[结果]主要病区灰飞虱的传毒率为5.69%。[结论]带毒灰飞虱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率较高,应密切监控灰飞虱的发生动态,防止条纹叶枯病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2.
1发病情况与危害特征 1.1发病情况。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凤城市的发生始于2004年,由当初的小面积发生至2006年的大爆发,近两年由于得到有效控制,发生面积逐年缩小,但仍然不可忽视此病的防控。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灰飞虱传毒所致,因此,防控条纹叶枯病也是防治灰飞虱的过程。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带毒,经过卵传播,可连续传至几年。病毒在虫子体内需1~3周才能传毒。  相似文献   

13.
水稻灰飞虱自1999年在我县局部稻区发生为害.近年来虫量逐年增加,其传毒引发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亦逐年加大,病情逐年加重。2004.年灰飞虱大暴发,虫量超历史。据调查.5月18日麦田灰飞虱亩虫量平均20.94万头;6月1~15日秧田灰飞虱系统田虫量维持在10~20万头,最高峰日达40万头;6月22~30日大田灰飞虱系统田百穴虫量60~380头,虫量是2003年相应同期的20~50倍。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病规律及防控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与秧田灰飞虱特别是灰飞虱成虫的发生消涨关系一致,与大田灰飞虱发生无相关性。在建湖黑条矮缩病只有1个显症峰,距秧田灰飞虱成虫高峰约40~45 d。由于抗病品种发病轻,病穴率低,病株可恢复,成穗多,最终产量损失小,故在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可选种抗病品种。此外,还可采取改变耕作方式、秧田覆盖防虫网、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控灭灰飞虱、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避开灰飞虱传毒、促病株恢复等多种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据茌平县11年历史资料,以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为预报量y、上年秋播前灰飞虱密度为x1、灰飞虱带毒率为x2、初春麦田灰飞虱密度为x3、上年11月上中旬平均气温为x4四个预报因子,应用模糊多因子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小麦丛矮病的预测模式y~=x~R~,经1995~1996年应用,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程度完全吻合,对11年历史资料应用该模式进行回测,历史符合率为90.91%**。  相似文献   

16.
一、技术要点本技术是在准确掌握灰飞虱田间消长动态与带毒率的基础上,抓住灰飞虱迁入秧田的高峰期及大田灰飞虱低龄若虫的高峰期,适时采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稻田灰飞虱,达到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与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宣州区灰飞虱的消长与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阐述了宣州区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及气温对灰飞虱安全越冬、极端气温(温差大)对灰飞虱的生长发育不利的影响。指出灰飞虱的虫口基数高、带毒率高是宣州区近几年水稻病毒病重发的主要原因。灰飞虱主要传播2种水稻病毒病,即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根据近几年这2种水稻病毒病发生情况,重点分析了近几年这两种水稻病毒病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荣明 《农家致富》2012,(23):34-35
一、条纹叶枯病由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本世纪初以来,一度在江苏省灰飞虱发生量大、带毒率高的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1.发生规律病原传毒介体为灰飞虱,灰飞虱一旦获毒,终身传毒且可经卵传毒。病毒在小麦、杂草和传毒介体内越冬,以冬前越冬代灰飞虱传播为主,春季越冬代灰飞虱可继续在麦苗上刺吸传毒,但冬前通常不表现症状,分蘖期开始表现症状,分蘖盛末期进入发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籼粳种植比例与越冬代灰飞虱数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籼粳种植比例与越冬灰飞虱发生数量之间的一定关系,笔者在省农科院植保所专家的指导下,2002~2003年期间在我市不同籼粳种植比例的田块间,对越冬灰飞虱发生数量进行调查,得出了不同籼粳种植比例条件下越冬灰飞虱数量间的发生差异。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江苏省水稻生产上产生了不小的威胁,2004-2006年连续3年大暴发。据省植保站近期对灰飞虱虫量及带毒率的调查,今年一代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均较高,水稻条纹叶枯病仍有可能大流行,而且流行程度将超过去年。因此,防治好水稻条纹叶枯病这根弦一直在农业生产部门及广大农民心中紧紧地绷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