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湘虎 《农家顾问》2008,(12):23-23
南农业大学饲料稻研究课题组于1998年提出饲料稻“三壮三高”栽培技术,可以将饲料稻的产量提高750千克/公顷,蛋白质含量提高1.5~2.5个百分点。在“三壮三高”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集成目前水稻的一些生产技术,如稻鸭共养,沼渣、稻草还田,抛秧等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2.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进行有机水稻生产,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关系,指出有机栽培水稻产量主要由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整株蛋白含量以及株高4个性状决定。稻鸭共作在每穴穗数增加的基础上,每穗粒数也增加显著,并随鸭群体量增加而增加,而整株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从生理角度上说明了稻鸭共作氮肥利用的增加。说明稻鸭共作,鸭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肥力,同时鸭在稻田内活动也可以增加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3.
“鸭稻共育”技术示范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稻共育"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创造了鸭稻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节省了养鸭饲料,提高了鸭肉品质,并增加了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1986-88年举行的"稻-鱼-鸭"、"稻-鱼"、"稻-鸭"和"稻"(CK)四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及一系列辅助试验资料,旨在鉴别三种共栖模式的投入、产出和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在低温地区的稻田四周挖沟养鱼、放鸭不仅能提高稻、鱼、鸭蛋的产量和收入,而且还改善了稻田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稻-鱼-鸭"被认为最佳模式,鸭是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1986-88年举行的"稻-鱼-鸭"、"稻-鱼"、"稻-鸭"和"稻"(CK)四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及一系列辅助试验资料,旨在鉴别三种共栖模式的投入、产出和经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在低温地区的稻田四周挖沟养鱼、放鸭不仅能提高稻、鱼、鸭蛋的产量和收入,而且还改善了稻田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稻-鱼-鸭"被认为最佳模式,鸭是最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宜春市绿色稻米生产技术集成的各单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成效;该套成熟的集成技术以推广4种模式为主,即稻-鸭共栖、稻-鱼共生、猪-沼-稻有机稻米生产和绿色稻米常规生产模式,试验示范结果显示,该套技术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铁粳7为试材,设全程深施肥、全层施肥和表层施肥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味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产量、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味度值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全程深施肥能提高水稻的穗数、穗粒数、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降低结实率、千粒重、直链淀粉含量及味度值。  相似文献   

8.
在稻鸭共作生产实践中,水稻一直采用水育秧和人工插秧的栽培方法,该方法费时费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稻鸭共作中的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在稻鸭共作田内水稻进行机插,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现对基于水稻机插秧的稻鸭共作技术要点及其示范应用成效进行总结介绍,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双链型"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集约化种养的配套技术体系及经济效益表现。[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示范方法,研究明晰该模式的资源配置、配套工程建设方案以及稻田养鸭、鸭鱼共育的配套技术。以常规稻-麦轮作方式为对照,分析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的比较效益。[结果]集成了"双链型"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系统的时间、空间、水资源、疫病防控等耦合技术及其配套技术体系,阐明该模式的运行效益是稻-麦轮作方式的2.11倍。[结论]推广"双链型"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是实现农牧渔种养结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长期定位施肥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国家潮土肥力监测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15年不同施肥制度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和NPK处理的小麦产量、穗粒数、穗数、蛋白质组分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湿面筋产量较其他处理有明显的提高,且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稳定时间较长,弱化度减小;N和NK处理的小麦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其他处理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小麦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产量最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均与NPK处理差异不显著,千粒重、穗数、蛋白质含量均较NPK处理高,以增施有机肥料(1.5MNPK)处理表现最为明显;秸秆还田(SNPK)能够增加蛋白质组分含量。在生产实践中,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合理配施,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