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被提升到重要位置。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关上林场134 hm2草原退化修复实施情况为例,详细分析了草地退化成因,修复措施及效果。项目实施后吕梁山林区退化草原的植被综合盖度提高10~15%,鲜草产量提高8~19%,草地退化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但居高不下的载畜量依然存在,修复后的草地依然有再次退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它是三峡库区最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基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系统总结了紫色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体系。"4R"技术包括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及生态修复。源头减量技术是农业面源防治最优对策,包括平衡施肥、氮肥运筹优化等减少肥料用量技术与节水灌溉、保水抗旱保护性耕作等减少排水量技术;过程阻断技术包括坡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生物篱技术等农田内部的拦截技术和人工湿地塘、生态拦截沟渠等面源污染物离开农田后拦截技术;循环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技术,畜禽粪便农肥化技术,基于稻田湿地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净化技术等;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水体修复的生态浮床技术及水生植物恢复技术等,河岸带修复的生态护坡技术及生物隔离技术等。该研究可为紫色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与重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具有良好的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地形地貌、年降水量和人口密度,将全省划分为浙西、浙南、浙中山地丘陵区、浙北平原区和浙东沿海平原及岛屿区三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并提出了各分区生态修复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分析宁夏彭阳县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效果,认为黄土丘陵区利用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恢复植被效果良好,植被恢复的目标应为当地潜在的植物群落;小面积的高效开发是大面积封育保护的基础,实践证明畜牧产业化开发应是该区域发展的方向;搞好项目后期管理是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宣传教育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5.
宁夏南部彭阳县地处半干旱气候带的黄土高原丘陵区 ,属于典型的草原过渡带 ,该区气象、土壤、植被条件适宜进行生态修复。从生态修复的理论出发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最优化各项措施和资源的配置布局 ,封禁与治理相结合 ,全方位多措施节节布防 ,采取积极合理的实施办法 ,加快修复工作的进程。彭阳县实施生态修复的实践表明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是促进宁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效果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宁夏彭阳县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效果,认为黄土丘陵区利用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恢复植被效果良好,植被恢复的目标应为当地潜在的植物群落;小面积的高效开发是大面积封育保护的基础,实践证明畜牧产业化开发应是该区域发展的方向;搞好项目后期管理是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宣传教育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7.
经过3年的生态修复,赣榆县横山生态修复试验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发展趋势;人工幼林长势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提出了荒坡地乔灌草恢复性生态修复模式和坡耕地农、林、牧开发性生态修复模式,并对生态修复效应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生态修复,林草地地表径流量降为裸地的14.9%,泥沙流失量降为裸地的6.4%;修复灌草地稳渗率为0.58mm/min,裸地稳渗率为修复灌草地的62%,退化灌草丛地为修复灌草地的84%;植物品种由10余种发展到30多种,土壤种子库密度由300余粒/m2增加到1217~1450粒/m2,动物种类增加10多种;坡耕地产量从750~1500kg/hm2增加到4500~6000kg/hm2,人均年经济收入从200元增加到800~1000元。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丘陵区耕地生态问题识别与修复分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空间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耕地作为农业空间的重要载体,精准识别耕地生态问题并对其系统分区,是新时期耕地高质量发展与科学高效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该研究以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耕地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以江西省为例,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中耕地生态修复的景观连通性、矿山生态负面影响,恢复退化土地生态功能和农业开发对生态空间胁迫程度四大方面,识别了江西省耕地的破碎化、矿山损毁、水土流失以及与生态用地冲突四大生态问题,采用基于修正的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模型、景观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各生态问题的指标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基于组合权重构建了生态修复综合指数,依据流域、主要生态问题与修复程度分区方法,对全省耕地生态修复进行了综合分区。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江西省耕地水土流失主要以轻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50.98%,赣江上游流域和鄱阳湖环湖区等水土流失现象加重;耕地斑块密度、破碎度趋于增加,聚集度趋于离散;耕地占用林地、水域与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共计739.15 km2;建材及砖瓦黏土类和稀有稀土金属等废弃矿山累计破坏耕地的面积为13.18 km2。2)江西省耕地生态修复综合指数空间差异化明显,按照划分标准,将江西省共划分为8个流域大区,38个小区,包括水土保持重点修复、矿山生态重点修复、生态用地重点修复和耕地连通重点提升四个方向的修复内容。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的耕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支撑,为江西省农业空间生态修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是水土保持建设的新思路.近年来,各地都非常注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该文对苏北丘陵山区生态修复项目区3 a的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从43.5%提高到98.4%.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植物群落趋向良性循环,人工幼林长势良好.土壤侵蚀量由2 758 t/(km2·a)减少到1 369t/(km2·a),减沙效益为50.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金沙江上游滇西北高原植物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径流小区观测,对陆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模式和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形成的退化生态系统通过人为诱导修复,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功能较完善的人工生态系统。灌丛、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都已经形成明显的立体垂直结构,并有正向演替趋势。荒草丛、灌丛、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29、2.58、2.04和2.03,对应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0.81、0.67和0.65。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其0~3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坡耕地、荒草丛、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高8.7%、24.7%、45.9%和14.3%,有机质含量分别高19.3%、15.9%、276.8%和50.9%。天然次生林由于本底立地条件差,理化性能赶不上其他类型。人工幼林和天然次生林有较好的减轻土壤流失的作用,分别比坡耕地减少土壤侵蚀量38.0%和52.3%,比荒草坡减少土壤侵蚀量25.0%和42.3%。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使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和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该区域2001—2017年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2)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减小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和西南部,从地形、降水和土地利用看,主要分布于海拔2 500~5 000 m、坡度大于15°、年均降水量800~1 200 mm的区域和林地侵蚀区。土壤侵蚀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其中以中山、亚高山区域和年均降水量400~800 mm的干旱河谷区域为主。(3)土壤侵蚀状况与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和植被类型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海拔、坡度、年降水量增加,土壤侵蚀现象越明显。(4)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土壤侵蚀较明显,侵蚀占比(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该类型的比例)分别为87.11%,39.75%和9.49%。(5)不同类型林地侵蚀占比由大到小为疏林地(15.04%)>针叶林(13.50%)>混交林(4.41%)>阔叶林(0.97%)。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受降水和植...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对陡坡林地加速侵蚀下的薄层水流水力学参数和能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原状延缓径流作用显著,流速维持在0.05~0.09m/s,加速侵蚀后流速均增加,且自上坡面至下坡面有增大的趋势。原状林地处理的雷诺数(Re)为160.8,属于层流;加速侵蚀后坡面Re显著增加,处于层流与紊流之间的过渡流状态。与原状相比,去除枯枝落叶层和除地上部分处理的Re分别增加了114.9%~245.1%和322.2%~1 012.9%,阻力系数(f)分别减少了5.2%~90.6%和42.6%~270.3%;除枯枝落叶层处理的中下段和下段弗汝德数(Fr)均大于1,为急流,坡上和中上段Fr均小于1,为缓流。翻耕处理的径流流速减缓,Re减小;Fr在坡中上、中下段、下段增加了181.6%~72.3%,f减少了41.3%~66.8%,坡上Fr减少了67.3%,但f表现为增加。在降雨初期动能较低,随降雨历时增加呈缓慢上升,最后趋于稳定,且径流势能远大于径流动能。坡面除枯枝落叶层、除地上部分和翻耕加速侵蚀后,坡面能耗增大,侵蚀量与能耗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浅沟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子午岭地区林地被开垦破坏15年后裸露地在不同侵蚀强度和侵蚀方式下的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地开垦破坏后,土壤侵蚀加剧发展,侵蚀强度达159.7t/(hm2a),是林地土壤侵蚀量的上千倍。开垦破坏15年后,裸露地浅沟集水区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土壤全氮、有机碳、速效磷和土壤微生物总数显著减少,同林地相比,依次分别减少37.9%~82.6%、42.7%~86.4%、24.2%~80.3%和31.8%~92.0%。在裸露地浅沟集水区梁坡随坡长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及微生物总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且沟槽的土壤各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低于沟间。裸露地浅沟集水区土壤养分流失强度及微生物数量减少幅度在浅沟集水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相对应。林地开垦破坏15年后,土壤养分以有机碳流失最严重,其次分别为速效磷、全氮;微生物中的真菌减少幅度最大,细菌次之,放线菌减少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15.
 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初步分析了水土保持对植被演替影响的主要方式,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人工恢复植被、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对植被演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下的植被演替趋向自然演替过程,而人工恢复植被的影响取决于物种选择与营造方式,不当的物种及纯林营造,往往使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化,植被正常演替中断或逆向发展。反之,则可促进植被正常演替,缩短植被恢复过程。工程措施对植被演替的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其对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但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对区域植被演替的影响,仍需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深化和发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特殊性,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主要包括生态修复的潜力及驱动因子,不同尺度生态修复的布局,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及标准,以流域为单元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生态水文过程、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农村经济的影响等的综合评价与预测等。  相似文献   

17.
以鄂西三峡库区小流域为单元,按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在山顶、丘顶营造各种水土保持兼用材林带,地埂营造固土保埂经济林带,沟谷、"四旁"营造护宅、护岸、护田林网,形成点、片、带、网相互协调综合治理的防护林体系.经过综合治理复合经营之后,小流域土壤侵蚀总量为0.479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408.97t/(km2·a),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侵蚀模数均下降了41.98%,复合经营模式的地表径流平均减少40.8%~67.2%,主要经济林产量提高16.10%~24.04%.  相似文献   

18.
The overall aim of the paper is the assessment of human‐induced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processes due to forest harvesting in the Upper Turano River Basi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soil erosion processes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 spatially distributed modelling approach. We used the Unit Stream Power Erosion and Deposition model. During the soil erosion‐modelling phase, the forest cover changes were mapped via remote sensing. According to this operation, the forest sectors exploited for timber production amounted to about 2781 ha or 9·9% of the wooded surface from March 2001 to August 2011. In this period, the average annual net soil erosion rate estimated by means of modelling operations totalled 0·83 Mg ha−1 y−1 for all the forest lands. The net soil erosion rate predicted for the disturbed forest land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for the entire forest (5·34 Mg ha−1 y−1). Estimates indicate a soil loss equal to 8521 Mg y−1 (net soil erosion 0·34 Mg ha−1 y−1) in the undisturbed forest area (254 km2), whereas the 27·8 km2 of disturbed forest area could potentially lose 14 846 Mg y−1. The paper shows that a disturbed forest sector could produce about 74·2% more net erosion than a nine times larger, undisturbed forest sector.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应用人工降雨试验及野外小区观测资料,分析了人为加速侵蚀对土壤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破坏后,由于土壤侵蚀加剧,使土壤表层每年流失0.8cm左右;林草地在开垦的第一二年,土壤养分损失量较大;损失的养分大部分随土壤的流失而流失,使泥沙养分富集,泥沙中速效磷与土壤中速效磷富集化高达1.4~3.41;大量肥沃表土流失使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平均入渗速度较林草地减少60%~70%;夏季土壤表层温度较林地升高10℃左右,使土壤水的损失加快,导致农作物旱情加重,环境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20.
低效防护林改造的保土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华蓥山低效防护林改造伯效益观测分析得出;低效防护林改造的保土效益明显。实施改造5年后,由4个径流场测得试验检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仅34.056t/km^2。这一数据为合川市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的1.39%,减少了2417.9t/km^2。在试验林丰茂的植被条件下,雨强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已从首位上退下来,仅为雨量影响的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