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是当前大力普及推广的一项新型养蚕技术,它具有省工、节本、保持桑叶新鲜的特点,能使蚕儿发育齐一、壮健,提高经济效益.我们根据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标准,通过在生产实践中试验、摸索,整理成小蚕一日二回育实用操作,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如东县针对商品发展的新形势,运用国内养蚕的先进技术,从1987年以来,以少回育为核心,在收蚁、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熟蚕上山等生产环节中大力推广省力化技术。1991年全县小蚕立体育和平面1回育饲养张数达5.23万张,小蚕2回育13.46万张,两项占全年发种的88.2%;大蚕覆盖育1。328万张,围台育12.782万张,两项占全年发种的66.2%。1992年少回育的比例又有较大提高,其中小蚕立体育达7.81万张,并已列入农业部丰收计划。围台育、覆盖育达15万张,接近全年发种的70%。简易化、高工效  相似文献   

3.
<正>养蚕型式从普通育发展到覆盖防干育、炕床(房)育、条桑育,及由平面育发展到小蚕立体育、小蚕人工饲料育等饲养型式,使给桑回数由1日8回以上降到1~3回,并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这种变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势在必行。 我国的养蚕技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历来养蚕都是以蚕的营养为中心,人围着蚕转。为了使蚕儿能吃饱、吃好、不分昼夜地喂蚕,见蚕将桑叶吃光后就喂叶,因此一日之中给桑喂蚕次数多达8回以上,这种以营养为中心的传统饲养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蚕的生理和营养要求也逐渐了解养蚕技术也由此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进一步促进了养蚕型式的变革。 50年代以来养蚕技术并不是停顿不前,  相似文献   

4.
胡松涛 《四川蚕业》2000,28(2):16-18
<正> 近年武胜县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养蚕与农作的矛盾日趋突出。能否找到适宜的小蚕饲养模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为此在塑料薄膜覆盖育的基础上,借鉴外地一日二回育的成功经验,大胆改进常规一日三回育、四回育,探索出了小蚕塑料薄膜一日二回育饲养技术。于1997年夏秋季和1998年春季进行了室内养蚕试验和小蚕共育中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包括桑园覆盖免耕、简化施肥和全年规范化治虫等省力化桑园管理技术,还包括选用优良品种、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大蚕地面条桑育、室外大棚育、大蚕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以及省力化自动上蔟技术。  相似文献   

6.
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是值得当前大力推广的一项新型养蚕技术,它具有省工、节本、保持桑叶新鲜的特点,能使蚕儿发育齐一、壮健,提高经济效益。为此,我们根据小蚕饲育技术标准,并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试验、摸索、整理成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操作要点,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明刚 《四川蚕业》2010,38(2):51-53
蚕桑是普格县的支柱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养蚕量不断增加,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蚕区劳动力更加缺乏,养蚕与其它农活争抢劳动力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在生产中推行了小蚕专业户共育、少回育、大蚕蚕台育、大蚕地面育、熟蚕自动上蔟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了蚕茧优质高产,最终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 一日二回育是一项省力高效,适宜于目前农村养蚕劳力不足的实用新技术。目前已从多方面对二回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报道。但从饲育温度与蚕儿生长发育关系方面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是从高温27℃,常温24℃对桑蚕五龄施行一日二回育。称量调查蚕儿体重增长变化情况,食桑量,消化量,以比较蚕儿生长发育差异,结茧后调查茧质。旨在给不同温度条件的蚕区推广二回育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田时铭 《蚕学通讯》2001,21(3):56-56,63
采用大蚕省力化蚕台育 ,具有“二省一高”之效。即一省劳力。省力化蚕台育只有十层、给桑、除沙等技术操作每次只需 1 0分钟左右 ,比常规蚕箔育节省劳力 2 /3以上 ,而且蚕台可上下滑动 ,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老年、儿童等半劳力都可操作 ,是目前解决农村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在家缺劳力的最佳途径。二省投资。饲养一张蚕购买一套省力化蚕台育仅需投资 1 50元左右 ,比蚕箔育节省投资 1倍以上。“一高”即蚕茧产量高。由于省力化蚕台育每层有蚕网和蚕台布 ,蚕儿食桑后 ,蚕沙掉在蚕台布上 ,蚕沙不易发酵 ,不产生不良气体 ,加之蚕儿饲养在蚕网…  相似文献   

10.
优质增效养蚕模式即蚕桑良种+小蚕木屑炉或靠壁灶加温+薄膜覆盖蚕匾育+大蚕蚕台育十全龄三回育+蚕病综防技术+方格蔟上蔟(蚕茧优质技术)。该模式注重蚕桑生产的质量效益,从桑树栽种时就强调栽种优良品种.订种时选用优良蚕品种,饲养过程中强调使用省力节本高效的养蚕技术,上蔟一律使用方格蔟,确保蚕茧生产优质高产高效。金华市磐安、武义、永康等县即采用该模式,每50kg鲜茧收购价比全省平均价高出200余元。  相似文献   

11.
秋期大蚕条桑1日3回育与当前蚕区片叶1日4回育的生成成绩一致,表明秋期大蚕采用条桑1日2回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小蚕期个体形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别家蚕品种的真实性及检验蚕种杂交率是蚕桑生产的重要工作,但目前生产上还没有一种理想实用的方法。研究发现,采用体视显微镜(解剖镜)放大观察蚁蚕或1、2龄小蚕,不同蚕品种具有不同的蚕体颜色、斑纹、斑纹颜色和形状、体型等形体特征,这种形体特征与4、5龄大蚕的形体特征不同,据此可研究建立根据小蚕期形体特征鉴别家蚕品种及检验蚕种杂交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塑料薄膜覆盖育壮蚕的生理生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连根  徐俊良 《蚕业科学》2001,27(3):189-192
研究了打孔塑料薄膜覆盖育壮蚕 (4~ 5龄 )的部分生理生化变化。发现壮蚕每日用打孔塑料薄膜覆盖2 0h ,并将给桑次数减少为 1日 2回 ,其蚕座内CO2 浓度显著高于不覆盖对照区 ,但仍大大低于能引起蚕产生不良反应的水平。同时 ,超氧化物歧化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变化。此结果为生产上用打孔塑料薄膜覆盖省力化饲育壮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夏秋蚕大蚕薄膜覆盖二回育养蚕技术推广进行了试点试验,测试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并就该项省力养蚕技术要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油蚕的真皮细胞中尿酸盐的含量极少,整个体壁透明,可利用其特殊的生理特征,开发低尿酸盐全蚕粉,油蚕全蚕粉不仅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疲劳等保健效果,还能防止尿酸盐引起的过敏反应。油蚕突变在遗传学中是十分独特的性状,利用伴性油蚕基因可实现单养或多养雄蚕。  相似文献   

16.
对秋季蚕台饲养原蚕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保奎  王红恩  韩淑鸿  薛迪 《北方蚕业》2009,30(3):31-32,34
为了秋季饲养好原蚕,我们针对农村饲养条件较差,分散饲养且农户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了一些共性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果认为蚕台饲养原蚕是关键,加强环境、蚕室、蚕具、蚕体、桑叶消毒是保障,抓好技术培训、适时喂足喂饱是基础。  相似文献   

17.
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索省力化养蚕的路子,进行了大蚕打孔薄膜覆盖一日两回育和原蚕全龄打孔薄膜覆盖一日三回育的研究和推广,获得成功。两年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家蚕和蓖麻蚕的基因组RAPD检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春宇  张春玲 《蚕业科学》1997,23(4):215-219
在建立了稳定的蚕类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方法基础上,采用该技术对家蚕和和蓖麻蚕种间及种内不同品种(系)间基因组进行了多态性比较研究。对获得稳定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试验结果表明,RAPD对于进行蚕类的亲缘关系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蚕品种云蚕7、云蚕8发生不越年卵与催青温度、蚕期饲养的温度、光照及桑叶的质量密切相关:在高温30℃或低温15℃条件下催青,下一代有向不越年化性转变,壮蚕期饲养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光照时间太长或太短都有发生不越年卵的倾向;饲料桑叶的老嫩对不越卵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添食色素对家蚕生理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添食不同的色素后,绢丝腺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有的可使其着色而有的则不能。在对已着色的家蚕绢丝腺进行酯酶同功酶的分析可以看出,添食的色素没有改变蚕品种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但对家蚕的生理产生了影响。同一个家蚕品种对不同的色素或不同浓度的色素所产生的影响大小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