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华北平原典型村庄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心化微观格局,对识别农户用地逻辑、乡村发展肌理,推动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综合体系评价山东德州钱屯村682宗宅基地集约利用水平,基于GIS分析微观空间格局特征,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探究集约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以居民点几何中心、宗地重心作为空心格局的参考点,钱屯村宅基地集约度表现出由四周向中心降低的圈层式空心化特征,高低集约度单元呈现交通区位导向与空间不平衡性。2)宗地到村庄中心距离对宅基地集约利用存在促进作用,宗地到基本农田、建成区、公交站距离对宅基地集约利用存在抑制作用,宗地到公交站距离强化了宗地到建成区距离对集约水平的影响。研究建议,确立精明收缩的村庄规划理念,构建基于集约评价的整治方案,为改善微观农户宅基地集约利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新时代下,我国已经迈入自然资源管理逐步走向全面统一管理新阶段,自然资源的整体共生性空前强化,多功能性需求逐步彰显,思索作为自然资源治理基础性工具的省级自然资源规划转向何处,对于思辨自然资源治理关键问题,明确自然资源治理目标方向,通过发挥省级资源规划战略引领、政治引导、目标考核等功能促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文中探讨了省级自然资源规划演进历程,从规划定位、内容、程序视角分析了规划转型特征,提出规划在从要素管控向系统治理转变过程中,面临“地位彰显-定位缺失”、“面面俱到-重点突出”、“编制程序规范-实施机制缺失”三重转型困境。文中指出实现“要素-系统”弥合的三条路径:规划定位上,编制省级自然资源规划应在细化落实国家级自然资源规划对省域自然资源治理目标任务安排的同时,衔接省级国民经济规划对省域自然资源治理的战略部署;规划编制思路内容上,应基于系统治理思维下的“资源-管理-建设”三重规划属性统筹考虑规划编制重大问题;规划编制实施程序上,应基于“总结问题-定位障碍-实施方案-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加强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农药减量控害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历史、农民和市场等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农药过量使用产生的原因,指出农药减量控害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农药减量控害的可行性,提出了"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工作思路以及通过替代化学防控、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集成绿色防控技术、转变防控方式、构建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等路径实施农药减量控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1990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然后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扩展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土地利用动态明显;耕地、草地和沙地面积变化最大,耕地、林地和草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  相似文献   

5.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景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0年、2005年和2014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运用景观敏感度和景观适应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脆弱度评价模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4年,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林地减少较快,水域和草地缓慢减少,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以后脆弱性上升明显,结构性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但非结构性因素始终居于主要地位。(2)流域景观生态脆弱性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依赖性,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趋同空间正相关格局。(3)脆弱性空间分异较为显著。2000年以较低和中等脆弱区为主,两者所占面积比例为57.36%,较高和高脆弱区分布在西北部;2005年大部分地区处于较低和中等脆弱区,流域中下游较高脆弱区向东部延伸;2014年脆弱度水平明显增大,高脆弱区所占面积比例为10.9%,较高和高脆弱区向中游以及中上游扩张,城市空间扩张和建设用地扩大是导致脆弱度增大的主要动因。(4)中上游脆弱性空间扩张强度、方向、趋势与中下游脆弱性变化密切相关,说明人工绿洲建设进入高强度集聚规模和大规模生态外部性的空间发展阶段,应加强全流域统筹、全要素规划、全过程管理的生态建设与重构。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及粮食产地,探索其“三生”空间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对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优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用地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0—2020年内蒙古典型农牧交错区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整体动态变化平缓(0.02%~0.04%),生态、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空间趋减,生活、其他生产空间增加。(2)2000—2020年呼和浩特市“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城区外围生活空间侵占农牧业生产空间,土默川平原及北部、东南部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生态空间相互转换;(3)研究区生态、农业生产、牧业生产空间在前10 a相互转化剧烈,2010—2020年有所减缓;生活、其他生产空间呈净转入状态并在后10 a突增。(4)平均坡度是影响农牧业生产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0.24~0.4),产业发展、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规模对当地空间格局影响较大,精细化治理背景下,政策引导的作用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以独库公路为例,基于地理标记照片,遵循认知-情感理论及情感环状模型解析游客的认知要素与情感变化,并结合GIS地理分析工具及DBSCAN算法可视化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独库公路游客认知具有多重属性,各路段核心属性是自然景观,特征属性各不相同。2)独库公路游客认知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北段稀疏孤立、中段集中连片、南段热点显著”的空间分布格局。3)游客在独库公路上的情感体验特征是动态且多层次的,首因效应、地方认同与资源的稀缺程度影响了游客的高峰体验,低强度-愉悦情绪则有效调节了旅行的情感节奏。4)独库公路的建设与治理工作宜分段性地因地制宜。据此为目的地管理者在资源分配、形象塑造以及管理营销等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的天津市核心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1998年以来天津市核心区的城市空间扩展轨迹,并初步预测城市空间扩张变化的趋势。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空间探索性分析(ESDA)、GIS空间分析法、灰色预测方法等。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核心区城市形态,已由双核结构转变为一个扁担挑两头的空间格局;城市空间扩展已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中心区扩展已大大减速,在边缘区域相对优越的地方出现较小的核心区域;在经济、规划与政策综合驱动下,城市扩展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及滨海新区核心区;扩展中水体转变为建设用地的较多,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的环境影响较大;预计2020年左右将逐步开始进入均衡发展的郊区化阶段,城市空间扩展可能会出现蔓延扩展方式。该研究为天津市城市空间及交通等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基础分析。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绿洲城市扩展及驱动机制——以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张掖市为例,基于多时相Landsat MSS/TM/ETM数据和GIS技术,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和空间叠加方法,提取1977年、1987年、2000年和2010年张掖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数据信息,分时段重点分析33 a间城市扩展强度、城市重心转移、城市形态、扩展方位及其侵占其他用地情况,并揭示了张掖市扩展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改革开放以来,张掖市建设用地扩展了3倍,尤其是2000年以后,城市用地扩展趋势最为明显,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和居民点、工矿用地.②目前,城市扩展主要表现为外向扩展和内部填充为主,城市形态趋于紧凑,城市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东北部、西部和南部是城市扩展的主要方位.③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扩展起约束和导向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其有促进作用;政府的决策和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扩展的规模和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以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以1987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源,利用景观类型空问结构信息破碎度、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类型的敏感度、适宜度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CEVI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指数EVI。利用连续覆盖全区的格网进行空问系统采样,使脆弱指数空间化,生成了两个时期的区域生态脆弱度分布图,并对脆弱度的空间格局与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未利用地和盐荒地景观脆弱度较高,比较1987年和2000年景观类型的脆弱度,旱田、水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CEVI指数减少,林草地、盐荒地和水域景观类型的CEVI呈增长趋势;区域生态脆弱度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与黄河河道和海岸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黄河和海岸线是该区生态脆弱度空间格局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规律,对于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构建协调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运用ESDA方法和传统统计分析法,对1991-2011年内蒙古城市化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蒙东地区与蒙中和蒙西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各区域内部相对差距逐渐缩小;处于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逐渐增多.为促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应加大对东部地区政策倾斜,同时东部地区应该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大东北经济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VSD模型框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加权求和模型、脆弱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其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8个县(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度整体介于0.3236-3.2229之间,在空间上呈现“中部地区高,南北两翼低”的分布特征.总体上看,自然环境条件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财力有限等是制约研究区提高人地耦合系统适应能力、降低脆弱性的主导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陇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陇南市城市空间拓展难的现实,从建设用地投人产出、用地结构、强度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陇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的原因,为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及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陇南...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景观格局的新疆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新疆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分维倒数、破碎度两个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和土壤侵蚀敏感性3个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构建景观类型脆弱度和区域生态脆弱度模型,利用连续覆盖全区的格网进行空间系统采样,生成生态脆弱度空间分布图,从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敏感性相结合并利用GIS技术对新疆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 未利用地和农用地的景观脆弱度指数较高,草地、林地其次,建设用地和水域最小;(2) 相关分析显示,破碎度、盐渍化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和土壤侵蚀敏感性与景观类型脆弱性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能较好反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3) 区域生态脆弱度的空间格局与研究区实际吻合良好,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环两大盆地分布,离沙漠腹地距离越近脆弱度越高;垂直方向上生态脆弱度具有随海拔增高坡度变大而增大的趋势; (4) 结合研究区实际可知,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结构、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为新疆的生态环境提供背景基础,而人类活动则是重要的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一般流程,即包括背景分析、因素识别、情景模拟、测试评价和确定战略等五个步骤。并以岚皋县城为例,在情景规划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心城区、两个外围组团"的空间格局模式。城市空间结构的情景规划分析方法使规划方案更具严肃性和灵活性,对于解决城市空间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记忆反映了不同群体对特定空间场所的地方情感与文化依恋。以文化记忆、空间生产与场域为理论支撑,研究通过人地系统内物质与精神要素的互动构筑了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内涵解释的表征框架,建构了文化遗产与记忆的“共生”机制。基于此,以黄河流域167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内涵、文化属性及价值归属等的分析划分出黄河流域“8类记忆场所、2类记忆表征、6类记忆空间”的类型体系,构建了以人与遗产为记忆主体的文化记忆空间识别序列。同时,结合文化记忆指数、场能模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遗产表征下的黄河流域文化记忆水平及空间场能进行测度,进而从全域空间探索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化路径。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文化记忆在时间演变中表现为突变式增减,精神信仰型与功能表征型文化记忆在历史过程中有很强的记忆能力,史前记忆、宋元及明清时期成为时期内的记忆强点;从空间场能变化格局来看,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空间场能高低值差异明显,记忆高值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太原、大同、平遥、西安、蓝田、洛阳等城市;从空间结构来看,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集聚表现为功能表征...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空间逻辑回归模型和评价指数,探究了2001-2010年间北京市昌平区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在建设用地扩张中的影响作用,继而讨论中国的规划体系。结果表明:城市规划对住宅、工业、商业用地的扩张均有显著性的影响,土地规划对住宅用地的开发有正影响,但对工业、商业、采矿用地扩张实施效果不佳。在住宅用地模型中,虽然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均对用地扩张有显著的正作用,但土地规划因子的系数远大于城市规划,说明在住宅用地扩张过程中土地规划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指数发现,城市规划划定的用地类型并没有很好的得到执行,除新增住宅用地符合规划的比例达到68%外,其他三类均低于20%。文中提出为提高规划的实施效果、达到"规划合一"的要求,各项规划在今后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应有相应的调整,突出不同规划在土地用途管制中的对应职责。  相似文献   

18.
经过脱贫攻坚期后,中国的脱贫县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地理和经济单元,是自然与社会条件复杂、经济发展困难的复合地域系统,识别脱贫县“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有助于防范返贫和推进乡村振兴。文中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三角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识别脱贫县的“三生空间”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脱贫县的生产与生态空间面积缩减,生活空间面积扩张;“三生空间”高值区呈现大范围分散、小范围聚集的特征,在主导功能相对稳定的状况下,“三生”功能有均衡化趋势;“三生空间”格局在不断调整优化,受带有“运动式”脱贫攻坚战的影响,生态功能为主的地类降级趋势明显且转入转出量均较大,生活、生产空间转入转出频繁。  相似文献   

19.
唐晓岚  杜瑶 《干旱区研究》2011,28(3):413-420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通过对当前生态恶化、水资源的减少,以及绿色廊道景观格局变化的成因分析,提出自然的河水漫溢是造成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主要原因.根据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下游生态需水的范围进行界定,提出生态治理的机制模式,营造绿色基础设施,并把其构思运用于空间格局的规划中,通过人工湿地构建一个既有网络中心,又...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工业与旅游城市加速发展情势下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可能途径。研究方法:依据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和各类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基础上,构建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用地标准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嘉峪关土地节约集约程度相对较低,有较大的提高潜力:嘉峪关耕地的内涵挖潜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城市人均用地218.18 m2/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但从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生产总值(GDP)、自然条件等发展需求来看,其新增用地规模控制基本在合理幅度以内。研究结论: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通过开发整理开辟新的耕地,加强占补平衡规划和管理,是该市国土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优势,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各产业的用地效率,是土地政策制定和利用调控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