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新疆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南疆西部17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变率、降雪贡献率、线性趋势分析、R/S分析等方法,研究南疆西部近50 a降雪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及其持续性。根据南疆西部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将其分成平原西部、东部及山区3大区域,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不同区域周期变化,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研究不同区域突变特征,结合滑动T检验和信噪比检验确定近50 a区域突变年份。结果表明:1南疆西部降雪空间分布不均匀,降雪呈现自西北向东南快速减少格局,降雪对年降水的贡献少,降雪年际波动明显,积雪不稳定。2南疆西部平均年降雪量呈增加趋势,年降雪日数呈减少趋势,平均年降雪量的增大主要与降雪强度有关。3空间上各站倾向率-0.01~0.16 mm·a-1,除巴楚站降雪呈弱的减少趋势外,其他站均为增加趋势;R/S分析显示,除伽师、岳普湖外,大部分测站降雪与过去变化一致,即南疆西部降雪保持持续增加趋势。4近50 a小雪贡献率显著减少,中雪贡献率趋于稳定而大雪贡献率显著增加;与其同步,小雪日数减少而中雪、大雪日数缓慢增加;年平均雪量主要由大雪量增加所致,即冬半年降雪具有极端化趋势,易发雪灾。5不同区域低频周期特征相似,高频特征有差异,50 a时间序列上确定1977年、2000年为平原西部突变年份,1995年为山区突变年份,平原东部突变特征不明显,主要以年际波动为主。  相似文献   

2.
利用新疆9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根据最新修订的《气象干旱等级》国标,计算各站点1961-2020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序列(MCI).利用相关分析、线性趋势、突变检验、EOF等方法,分析了近60a新疆干旱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新疆MCI监测结果与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灾情记录具有较...  相似文献   

3.
根据新疆天山南北典型气象站1951~2008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回归分析和趋势分析,比较天山南北近58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天山北部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年平均气温均升高,年降水量也不断增加;天山南部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各站点气候因地而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总体来说,新疆气候趋于暖湿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山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平均降水数据和DEM数据等,进行了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区降水量持续递增,年均降水倾斜率达9.5mm/10a,1980s后递增趋势明显增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春、夏、秋和冬四季的降水倾向率分别为1.6mm/10a、3.7mm/10a、2.1mm/10a、1.8mm/10a,表明季节降水量也呈递增趋势,且以夏季降水增幅最大;年降水量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两中心",即吐哈盆地"低中心"和伊犁河谷"高中心",二者年降水量相差约450mm;山区各区域的降水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北坡降水倾向率达40-50mm/10a,递增趋势最显著,降水量亦多于其它区域;研究区年降水突变不明显,不同区域的季节降水突变具有一定的时期差异,秋季降水突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其它季节不明显,年降水突变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  相似文献   

5.
北疆农业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熟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2年北疆48个代表站的年平均气温、无霜冻期和≥10℃积温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和Arc GIS中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疆各县市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熟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2年北疆年平均气温、无霜冻期和≥10℃积温分别以0.36℃·10a-1、4.7 d·10a-1和80.66℃·d·10 a-1的倾向率呈增加及延长趋势,其中塔城地区、伊犁河谷和阿勒泰地区较其它地区增温明显。各气象要素均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生突变,突变年后农业热量资源增加明显,作物熟制从仅满足一年一熟逐渐向多熟制发展,表现为,突变后一年三熟的地区较之前以吐鲁番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大,一年二熟的地区扩大到精河县-克拉玛依市沿线以东,克拉玛依-奇台-鄯善沿线以南天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和伊犁河谷西部以及哈密市周边地区,而二年三熟地区增加较小,一年一熟的县市呈继续向高纬度地区减少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开都河流域4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与不同降水形态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海拔高程探讨不同降水形态下的降水频次和降水量与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降水形态的降水频次与降水量发生在同一气温区间的比率变化。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高程站点的降水频次和降水量与气温的分布关系基本呈单峰形态变化,各个站点95%的降雪频次和95%的降雨频次发生在不同的气温区间,95%的降雨量和95%的降雪量发生的气温区间分别小于95%的降雨频次和95%的降雪频次发生的气温区间。降雨形态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越低越容易降雨,且降雨量增多;降雪形态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越低越容易降雪,但是降雪量却随海拔的升高,温度越高降雪量越大。随着气温由低至高的变化,降水形态逐渐由降雪形态转变为降雨形态,并且在转变过程中4个站点具有各自不同的临界气温区间。  相似文献   

7.
近55年新疆昭苏县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昭苏县气象站1956-2010年期间的逐年、月、季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昭苏县最近5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并运用非参数检验法(M-K法)对气温降水年变化趋势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昭苏县近55年来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319℃/10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突变检验表明,1989年为增温突变点,突变后的年平均气温为3.4℃,较突变前上升了1.3℃。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1世纪以来增加现象显著;突变检验表明,降水在1969-1975年和2005年以来有增加的趋势,1969和1998为降水突变点,说明21世纪以来昭苏县气候向暖湿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近年来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区域及周边72个气象基准站1961—2012年52 a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通过泰森多边形法将各雨量站的降水量展布到整个区域,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UFK曲线小于0且没有超出置信线。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出现阳泉、榆社站两个显著减少中心,β值分别为-3.3 mm·10a-1和-2.1 mm·10a-1。(2)黄土高原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不明显下降趋势,1961—1963年与1966—1987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63—1966年与1987—2012年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西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呈增加趋势,五台山增加幅度最大,β值为2 mm·10a-1。(3)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左右为突变点,2008年以后降水量下降显著。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较明显的减少中心有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分别为-0.9、-0.9、-0.8、-0.8 mm·10a-1和-0.8 mm·10a-1。(4)秋季多年平均降水下降趋势显著,空间变化与夏季类似,减少中心依然是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均为-0.8 mm·10a-1。(5)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降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最大上升中心华山,β值仅为0.95 mm·10a-1。  相似文献   

9.
近50年中国不同强度降水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1957-2006年全国679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针对不同年降水量的站点,定义了新的降水等级,分析了我国近50年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等级降水占总降水量比重的分布,自西北向东南小雨量在总降水量中的分量逐渐下降,但小雨日数在总降水日数中依然是最主要的;中雨对年降水量的贡献在20%~38%;大到暴雨雨量和日数比重逐渐增加。②年降雨量及不同等级雨日数趋势表现为,在我国西部地区年降雨量及小雨、中雨日数呈正趋势,即在西部小雨、中雨雨日数增加的同时,西部年降水量亦在增加;而大-暴雨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华北、东北大-暴雨有不同程度的减少。③各气候区的突变检验结果为,甘新和青藏两个气候区年平均中雨日数增加趋势十分显著,而内蒙气候区在减少;华南区的年平均暴雨日数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松花江流域降雪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EOF、小波分析等分析方法对1953-2012年间松花江流域的降雪量与降雪日数时空分布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雪量介于13.41~35.26mm,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突变发生在2001年.降雪日数集中在15~25日,随时间呈微弱增加趋势.松花江下游及牡丹江流域降雪量年际变率大,其次是嫩江上游,而松花江腹地较小.降雪日数最大变化处于嫩江上游,其次是松花江下游和汤旺河流域.空间分布上,降雪量与降雪日数均以嫩江与松花江干流交汇为中心,呈辐射状增加.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观测站1961-2011年冬季逐日降雪量资料,定义了日降雪特性指标:3个级别的降雪频率及贡献率,运用线性趋势、Cubic函数、Morlet小波变换、R/S分析等方法,研究该区冬季日降雪特性指标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及各站冬季降雪量与日降雪特性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日降雪特性指标、冬季降雪量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均呈显著的线性增多趋势,小雪频率及贡献率最大;小雪频率是大到暴雪频率的近20倍;各站阿勒泰站中雪和大到暴雪频率及贡献率、富蕴站和青河站大到暴雪频率及贡献率、其他站日降雪特性指标对冬季降雪量的影响均显著。Cubic函数拟合表明,小雪频率、贡献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转型;中雪、大到暴雪频率及其贡献率基本呈单调上升趋势;各站大到暴雪频率、贡献率与全区的基本一致。阿勒泰地区冬季大到暴雪频率及贡献率的变化是造成该地区冬季降雪量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福海站是小雪频率及贡献率变化,其他站是大到暴雪频率及贡献率变化是造成冬季降雪量变化的内在因素。Morlet小波分析表明,日降雪特性指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周期变化。R/S分析表明,未来该地区日降雪特性指标呈逐渐减少趋势,尤其是中雪频率和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
天山山区及周边地区水汽含量的计算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6-2009年天山山区周边伊宁、库车和乌鲁木齐3个探空站实测资料,计算逐月平均水汽含量,并建立了与地面水汽压的关系式;利用这个关系式计算了天山山区及周边地区1961-2009年44个站水汽含量,分析了水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天山山区及周边地区水汽含量有3个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的河谷平原地带和吐鲁番盆地,水汽含量在12~21 mm;南天山及东部的阿克苏地区、库尔勒地区和东天山南部的哈密地区是水汽含量的次高值区,水汽含量在5~13 mm;而中天山和东天山是水汽的低值中心,水汽含量在4~8 mm。② 水汽含量的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其中2-7月为增长期,3月增长率最大,7月最小,增长率分别为65.8%和17.6%,而8月到次年1月为递减期,12月减少率最大,8月最小,分别为38.5%和7.8%。 天山山区内部月均水汽(7.83 mm)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0.51 mm),其中西天山月均和夏季水汽含量均最高,分别为9.88 mm和18.94 mm。③ 49 a间水汽含量年代际变化较小,1986年以后变化波动大且上升趋势明显。④ 水汽和降水量并不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而呈现区域差异。
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7年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雨、中雨和大雨的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均呈增加和增强的趋势,大雨日数和强度变化显著,尤其在2000年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湿时期(1987-2007年)相对干时期(1961-1986年),新疆北部汛期的总降水量均是增多的,北疆西北部降水量的增多主要是由于小雨和中雨的增加所致,而天山山区及其北麓,伊犁河谷地区降水量的增多是由大雨增加主导。极端干旱事件呈减少趋势,尤其在近10 a处在低发期,极端湿润事件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4.
Snowfall is one of the dominant water resources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system and economy. Snowfall predic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forecast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wher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re limited. Based on climatic, geographical and topographic variables at 2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the cold season(October to April) from 1980 to 2015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located in Xinjiang of Northwest China, we explored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ese variables on snowfall and predicted snowfall using two method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 model(a conventional measuring method) and random forest(RF) model(a non-parametric and non-linear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We identified the primar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nowfall by ranking the importance of eight selected predictor variables based on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variable in the two models. Model simulations were compared using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dice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F model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MLR model, with a much higher R~2 value(R~2=0.74; R~2,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and a lower bias error(RSR=0.51; RSR, the ratio of root mean square error to standard deviation of observed datase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non-linear trend is more applicable for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ected predictor variables and snowfall. Relative humidity, temperature and longitude were identified as thre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influencing snowfall and snowfall prediction in both models, while elevation, aspect and latitude were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followed by slope and wind speed. These results will be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hydrological modeling and improve management and predi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天山北坡40年来水热组合变化与古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晓华  阎顺  何清 《干旱区研究》2007,24(2):273-279
利用东天山北坡山区和平原共6个气象站40年来的降水量及气温记录,对各季、年的水热组合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新疆5 000 aB P(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水热组合主要规律进行了对比讨论.得到的基本结论为:(1) 从变化趋势看,除1987年相对暖湿(平原和秋冬两季表现尤其明显)外,40年来其它时段基本以暖干气候为主,也有冷湿气候出现;(2) 该结果与新疆历史时期百年尺度的水热组合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3)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晚全新世以来,新疆气候以冷湿、暖干为主的水热组合规律只能代表百年尺度的变化,而年际尺度的变化规律还需要更多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情境下天山山区水循环要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2005年来天山山区气温、降水、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全球升温的影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天山山区气温明显升高,近十年来增温幅度最大;天山南坡降水增加幅度高于天山北坡,尤其是天山南坡西段是近十年降水增幅最大的区域。大多数水文站出山口径流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天山南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增加,天山北坡径流1996年后增加显著。近十年来天山南坡中西段河流出山径流量增加幅度在30%以上,并且春、夏、秋、冬四季径流量都呈增加趋势。相对来说,春夏两季天山南坡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小河径流增加幅度较大;秋季天山山区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增幅较大;受冬季气温升高的影响,冬季天山南北坡的河流径流增幅都较大。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部地区春夏季干旱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杨青  马玉芬 《干旱区研究》2012,29(3):472-478
基于1961-2007年36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新疆北部地区春、夏季干旱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北部春、夏季干旱发生较为频繁,尤其在北疆西北部地区,春旱平均3 a一遇,夏旱为4~5 a一遇。季节间的连旱概率较低,不足10%,主要以月际间的连旱为主,其中2个月的持续干旱次数占干旱总次数的20%左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春夏之交的5~6月,是2个月连续干旱发生次数相对频繁的时期,北疆西北部地区此类连续干旱事件最多。伊犁河谷、北天山地区和北疆北部春旱较夏旱频繁,春旱以北疆北部发生最多;夏旱3个区域发生频次相似,但北天山地区大旱发生频数较高。3个区域的春、夏季干旱程度均呈减弱趋势,春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夏旱在80年代中后期处在一个较低的发生期。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61-2015年河西走廊的降水及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发现河西走廊强降水出现次数增加,1991年以来强降水出现站数明显增多、最大日降水量增多较大,河西走廊强降水的变化呈现出区域集中、强度增大的变化趋势.历年连阴雨出现站数趋势平稳,在2007年以来站数和次数均出现减少趋势,最长持续时间呈缩短趋势,但连阴雨最大雨量呈增大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区域性连阴雨出现次数增多,最大雨量增大,连阴雨事件强度增强.年降水量和连阴雨雨量与植被中覆盖度面积主要呈正相关,与低覆盖盖度多呈负相关,河西西部连阴雨有效数据较少,东部相关性可能受到灌溉率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新疆降水量及雨日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新疆1971-2006年9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新疆年和四季降水量及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及雨日的空间分布均为北疆大于南疆,山区大于平原,二者长期变化的空间分布相似程度较低,有些地区甚至完全相反。南疆大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雨日增加而造成的;北疆大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