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导低碳环保出行是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构建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整合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进行潜变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利用2017年9-10月在中国7个主要省市获取的2082份意向调查问卷数据对城市通勤者的出行选择意向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计划行为理论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整合模型提高了环境态度对低碳出行选择意向的解释能力;(2)环境态度直接正向影响低碳出行选择意向,而环境意识通过影响后果意识影响个人规范,从而间接影响低碳出行选择意向;(3)一般环境态度正向影响出行环境态度,并且二者都正向影响低碳出行选择意向;(4)群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选择低碳出行的驱动因素略有不同,高收入高学历人群更容易选择低碳方式出行。  相似文献   

2.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依据,基于呼伦贝尔、长春、济南三市410份消费者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消费者支付绿色产品环境溢价水平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愿意支付绿色产品的环境溢价,但支付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环境态度、国家认证标识、参照群体影响、性别(女性)、年龄(41-50岁)、收入(7000元以上)正向影响消费者支付绿色产品环境溢价水平,价格敏感性负向影响消费者支付绿色产品环境溢价水平;绿色消费政策、消费者的学历和绿色产品购买态度对环境溢价支付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牧户亲环境行为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中以三江源地区牧户为调研对象,使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同时引入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在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1)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环境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2)环境规制对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约束型、引导型和激励型规制均能正向调节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据此,文中从提升风险感知水平和健全环境规制制度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样本调研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亲环境意向的效应。结果表明:(1)态度对亲环境意向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都是最大,或者说农户对亲环境意向普遍具有很高的态度;(2)主观规范对农户亲环境意向也有较高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3)外部因素对农户知觉行为控制均有较强的影响,而且知觉行为控制与态度和主观规范之间相互反向变化,进而抑制了亲环境意向的进一步提升,呈现出显著短板效应。因此,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努力解决亲环境意向提升中的短板现象。  相似文献   

5.
煤矿区的环境问题通常比较突出,当地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深感忧虑。文中选择陕西省彬县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煤矿区居民的健康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居民的健康风险感知处在一个较高水平。2)对健康风险感知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依次是:大气污染感知,为了经济或就业而愿意受污染,对煤矿开采的态度,噪音,性别,相信煤矿对环境的改善作了很大努力,居住时间。政府部门除了传统的环境监管外,还要引导煤矿企业与当地社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在北京市周边露营地的491份露营者调查数据,结合计划行为理论,以环境恢复性感知为前置变量,不留痕迹态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露营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路径。结果表明:1)环境恢复性感知能够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2)不留痕迹态度能够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3)不留痕迹态度在环境恢复性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露营旅游,露营地应提升服务体验质量,引导露营者不留痕迹态度,积极培育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7.
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其环境责任行为之间不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二者之间存在差距。探析旅游者环境态度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尝试提出“享乐偏好-感知效力-环境行为成本”作为调节变量的解释框架。基于对泰山风景区游客的493份调查问卷,采用定序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者环境态度与环境责任行为倾向之间呈微弱正相关关系。2)感知效力正向调节旅游者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倾向的直接影响关系。3)享乐偏好和环境行为成本负向调节旅游者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倾向的直接影响关系。据此,通过提高游客感知效力,以游客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普及低碳理念,倡导简约环保的绿色旅游方式,降低旅游者环境行为实施成本等干预策略的实施,以期弥合旅游者环境态度-行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引导和规范郊野公园游客的环境行为,对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建立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理论模型。针对北京八家郊野公园的456位游客样本进行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主观规范积极影响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意向,并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2)知觉行为控制积极影响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意向,并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3)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意向作为关键的中介变量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因此,在传统的环境教育之外,郊野公园还应通过加强游客的环保便利性与社会群体的规范性等途径激发游客的环保行为,推动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绿色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系统。文中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对绿色行为的影响模型,通过对上海市1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了生态文明教育对绿色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显著正向影响绿色行为;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生态文明教育显著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和绿色行为。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园环境解说服务是有效促进环境教育功能、引导公众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但是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和理性行为理论(TRA),本研究尝试揭示国家公园环境解说服务的媒介使用程度、内容学习程度对引导公众环境态度及环境行为的影响机理,在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展开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法对38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验证了环境解说媒介有用度对公众学习解说内容有显著的影响,易用度对科学知识内容学习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行为规范及行为后果的内容学习有显著影响;公众使用易用度越高的环境解说服务,越有助于增加对环境解说内容的学习效果,更有益于对环境态度和行为意向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探讨了以往单纯以公众满意度为解说服务标准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引导公众环境行为的必要性,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环境解说服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