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同的种植方式(一穴单株和一穴双株)、不同的栽培密度,比较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我区的高产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不一样。等行距70cm、9万株/hm~2,一穴双株种植条件下的玉米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旱作农业区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的效应,于2014-2017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进行大田试验,设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1)、黑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2)、白膜全膜双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T3)、露地种植(T4) 4个处理,来研究蚕豆-胡麻轮作产量、土壤水热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蚕豆、胡麻增产顺序均为T1T2T3T4,0~25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T1T2T3T4,0~25 cm平均地温为T1T3T2T4。T1蚕豆和胡麻降水利用率分别为19.9、16.9 kg·hm-2mm-1,分别较T2提高24.4%、15.0%,分别较T3提高55.5%、19.9%,分别较T4(CK)提高188.4%、156.1%; T1蚕豆、胡麻平均产量分别为2 454.5、1 875.6 kg·hm-2,蚕豆分别较T2、T3、T4(CK)增产23.8%、54.9%、186.2%,胡麻分别较T2、T3、T4(CK)增产14.9%、19.6%、154.3%。因此,白膜全膜微垄沟播蚕豆留膜免耕穴播胡麻种植技术是适合当地的蚕豆-胡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盐碱地栽培密度对蓖麻生长和产量变化的影响,研究了4种栽培密度下株高、茎粗、单株有效穗数、百粒重等产量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蓖麻产量增加,单株平均穗数降低,平均株粒重降低。密度从31 250株·hm~(-2)增加到41 667株·hm~(-2),产量增加不显著。蓖麻籽百粒重在31 250株·hm~(-2)时达到最大,为30.85 g。主穗出籽率在31 250株·hm~(-2)时达到最大值87.7%。主穗产量在单株总产中的占比在31 250株·hm~(-2)时达到最高,一级穗产量在41 667株·hm~(-2)时最高。蓖麻在41 667株·hm~(-2)的栽培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干物质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比例在25 000株·hm~(-2)时达到67.3%。  相似文献   

4.
在河北低平原有咸水区的2个试验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连续3年研究了2g·L-1咸淡混合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动态和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g·L-1咸淡混合水灌溉显著提高了主根层和0~120 cm土体的含盐量.麦收后微咸水灌溉处理的根层土体ECe值3年平均比淡水灌溉分别增加0.092和0.091 dS·m-1,0~120 cm土体ECe3年平均比淡水灌溉分别增加0.051 dS·m-1和0.147 dS· m-1;玉米收获后微咸水灌溉处理的根层土体ECe3年平均比淡水灌溉分别增加0.059 dS·m-1和0.127 dS·m-1,0 ~ 120 cm土体ECe3年平均比淡水灌溉分别增加0.082 dS· m-1和0.131 dS·m-1.总体上2g·L-1咸淡混合水灌溉对小麦、玉米的产量没有影响.因此从微成水长期安全利用的角度,对土壤盐分动态进行长期监测,定期淡水淋盐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肥密组合对寒地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玉米高产措施,以郑单958为材料,选取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四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设计5个水平,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料和密度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各单因子对籽粒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变化,影响顺序为施氮密度施钾施磷,且单位水平施入量引起边际产量的减少量为施磷密度施钾施氮;氮肥与磷肥之间的配合对产量的增加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要获得≥12231.97 kg·hm~(-2)的产量,氮肥、磷肥、钾肥及种植密度的最优组合取值范围为:氮肥246.24~279.59 kg·hm~(-2),磷肥133.77~151.52 kg·hm~(-2),钾肥82.85~97.16 kg·hm~(-2),种植密度79 676~85 324株·hm~(-2)。  相似文献   

6.
2004~2005年在湖北省建始县邺州镇黄家湾村进行了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蚜虫的药效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作物供试作物为甘蓝,品种为京丰一号。1·2供试药剂a.10%吡虫啉WP(江苏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产品);b.对照药剂:10%吡虫啉WP(杭州天一农化有限公司产品)。1·3试验地点试验地点安排在建始县邺州镇黄家湾村,海拔580m,甘蓝10月20日移栽,每667m2单行栽植4 000株(株距0·5×0·33m),施药时甘蓝为8~10叶。1·4试验设计试验设5个处理:A、10%吡虫啉WP每667m210g,5 000倍;B、10%吡虫啉WP(a)每667m220g,2 500倍;C、10%吡虫…  相似文献   

7.
在石羊河流域进行了一管多行的棉花膜下滴灌节水机理及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G1方案(灌水定额为20、15 m~3·667m~(-2)和10 m~3·667m~(-2))和G2方案(灌水定额为20 m~3·667m~(-2))的耗水量变化范围基本一致,变化于247~276 m~3·667m~(-2)。膜下滴灌棉花产量随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加,G2方案(灌水定额等于20 m~3·667m~(-2))是膜下滴灌棉花的高产灌水定额。灌溉定额在80~90 m~3·667m~(-2)以下时,产量随灌溉定额呈直线增长,灌水对棉花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在90~115 m~3·667m~(-2)时,产量随灌溉定额呈曲线增长,水的增产作用逐渐减缓;大于115~120 m~3·667m~(-2)时产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减少。灌溉定额一定时毛管配置方式对棉花耗水量影响差异不大。一管三行略高于一管四行,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耗水模数与灌溉定额呈逆向关系。不同灌溉定额下,日蒸腾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即中期大前后期小。一管三行、一管四行两种灌溉方式均能达到高产水平,毛管间距可扩大到80~100 cm,毛管投入量比现状减少33%~50%,是干旱缺水区膜下滴灌棉花节水高效的田间灌溉方式。现蕾期第一次灌水,吐絮初期最后一次灌水,棉铃期灌水2~4次,全生育期灌水4~6次,灌水定额20 m~3·667m~(-2),灌溉定额80~120 m~3·667m~(-2)的灌溉制度,是一管多行的高产灌溉模式。土壤水分下限值保持在适当范围内(开花期之前60%以上,棉铃期45%~60%,吐絮期至收获期50%以下),可满足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土壤水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在敦煌年降雨量39 mm条件下,研究了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处理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灌水对谷子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都有较大影响,与全生育期不灌水相比,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各灌1次水处理谷子生育期缩短5.4 d,株高增高51.1 cm,穗长增长1.2 cm,株穗重、株粒重和株草重分别增重14.2、12.3 g和3.1 g,产量增加225.85 kg·666.7m-2;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谷子产量最低,仅105.78 kg·666.7m-2,抽穗期和灌浆期共灌2次水,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共灌3次水和抽穗期仅灌1次水各处理,产量分别达339.91、331.64 kg·666.7m-2和288.31 kg·666.7m-2,灌2次水产量最高。表明抽穗期灌水对谷子产量形成影响最为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粒重、单株穗重和主穗长与产量相关性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产量水平冬小麦群体冠层不同层次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截获、干物质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为缩小新疆冬小麦产量差距、提高光能资源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8—2019年在军户和奇台两个不同试验区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综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新疆地区青贮玉米高产施肥配比问题,本试验以青贮玉米品种“新饲玉11号”为材料,采用3414试验方法,设计了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在新疆农垦科学院试验地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的氮、磷、钾肥料效应并配置相应的肥效函数,以筛选出适合当地青贮玉米高产的最佳氮磷钾配比.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丰缺程度为N含量为低水平,K20、P205含量为中水平.14个处理中以N2P2K2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为8066.79 kg·667m-2;用二次回归分析,得出氮磷钾的肥料效应函数方程为:Y=4659.93+ 79.56N-5.06N2+ 101.7P-33.81P2+286.4K-10.28K2+ 24.87NP+ 2.66NK-12.97PK;通过模型寻优得出“新饲玉11号”的最佳施肥量为667m2施N 21kg,P2O5 5 kg,K2O 22 kg,在此配方组合下能够获得最佳产量7692.96 kg·667m-2.  相似文献   

11.
引进美国无芒雀麦(Bromus stam ineus Desv.)是农业部948项目"旱生灌草植物资源的引进及开发利用"的引进草种之一,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它,本实验采用田间实验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确定了引进美国无芒雀麦的合理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结果表明:1)撒播时,在播种密度为549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出苗率最高,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单株最高,种子产量最大;生长速度在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生长最快,密度为549粒.m-2处理下稍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它在撒播时的播种密度为549粒.m-2;2)条播时,在行距为25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单株最高,生长速度最快;种子产量在行距为15cm、播种密度为824粒.m-2处理下最大,在行距为25cm、密度412粒.m-2处理下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就3种规格的行距来说,引进美国无芒雀麦条播时的行距为25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就这两种播种方式来说,应该选择撒播。  相似文献   

12.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 (D1)、390 (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型结构、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棉花产量提高的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组合。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相同时,降低种植密度会提高棉花株高7.09%~21.66%、茎粗4.36%~13.02%、株宽5.76%~18.69%,增加果枝始节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果枝长度;种植密度对果枝始节位与果枝夹角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相同时,降低缩节胺用量会增加棉花株高7.01%~21.83%、株宽4.61%~9.01%、果枝数1~2台,并有效增加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与果枝夹角,但会降低棉花茎粗3.39%~8.30%。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M2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为6 6...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增密对西北黄土旱塬区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农业部西北旱作区作物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田间试验,选取不同株型(紧凑型、平展型)玉米品种5个,每个品种设4个密度梯度,分析了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干物质、根冠比、灌浆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玉米品种,随着密度增加田间耗水量差异不显著;紧凑型玉米品种产量大于平展型,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平展型最佳播种密度为7.07万株·hm~(-2),紧凑型较之增加0.91万株·hm~(-2),产量增加2 085.9 kg·hm~(-2);密度增加单株干物质和根冠比均呈减小趋势,两种株型玉米品种规律一致,在灌浆和成熟期,紧凑型玉米品种7.5、9.0万株·hm~(-2)根冠比基本一致,平展型玉米品种密度为6.0万株·hm~(-2)干物质量最高(32 310 kg·hm~(-2)),紧凑型在7.5万株·hm~(-2)时为29 226 kg·hm~(-2),干物质积累量平展型大于紧凑型;灌浆速率参数平展型较紧凑型玉米品种最大灌浆速率高0.18 g·d-1,平均灌浆速率高0.03 g·d-1,灌浆持续期相差不大;低密度较高密度灌浆速率快0.01 g·d-1,但灌浆持续期延长5~15 d。西北旱塬区选择紧凑型较平展型玉米品种播种密度增加9 000株·hm~(-2),有利于优化群体结构,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氮肥施用量N1(108 kg·hm-2)、N2(144 kg·hm-2)、N3(180 kg·hm-2)及种植密度D1(15×104株·hm-2)、D2(22.5×104株·hm-2)、D3(30×104株·hm-2)、D4(37.5×104株·hm-2)设置12个处理,以当地传统种植方式(N3D1)为对照,在生态脆...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Plants of Chenopodium album L. were grown at a range of different densities in each of three years. The stem diameter, the number of main branches and the size and number of leav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nsity as did weight and leaf area per plant. The dry-matter yield per unit area increased with density up to 576 plants/m2 in two of the three trial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ed yield relative to the total yield was higher in the leas dense than in the dense stands, or was almost constant. Density did not affect the seed yield per unit area, but seed yield per plant fell as density increased. Maximum seed production was 41 900 per plant and the mean seed yield over the three years was 8300 seeds per plant. The percentage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calcium were highest when the plants were at an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proportions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dry-matter yiel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ge of the plants. The density of the stand did not affect the percentages of elements but the total amounts per plot were greatest at the flowering stage and in the denser stands.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适应性不同的8个玉米品种分别在昌图(辽北)、阜新(辽西)、海城(辽南)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光、温、水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尤其是抽雄期影响最大,多数玉米品种的产量与花期前后的气象因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适宜种植密度不同。昌图地区生育期内降水量最大,且光照、积温充足,适宜大部分玉米品种的种植,包括中地168、辽单1211、沈玉29、丹玉206和辽单527,中地168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82500株·hm-2、沈玉29为82 500株·hm-2、丹玉206为45 000株·hm-2、辽单527为45 000株·hm-2;阜新地区光照充足,降水相对较少,玉米的平均产量较低,中地168、辽单1211适合在阜新地区种植,中地168适宜密度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67 500株·hm-2;海城地区积温最高,降雨充足,光照条件较差,适宜郑单958、铁研56和丹玉405种植,郑单958和铁研56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丹玉405适宜密度3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草量苹果园土壤水温效应及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麦草覆盖应用于果园,研究不同覆盖用量22 000 kg·hm-2(T1)、33 000 kg·hm-2(T2)、44 000 kg·hm-2(T3)和清耕(CK)在整个生长期对19年生长富2号苹果园0~100 cm土壤水分、5~25 cm土壤温度、树体生长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情较重的4—7月,3种覆草处理的平均含水量随覆草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T2和T3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CK,高出8.98%~27.09%;且3种覆草处理0~20、20~40 cm土层的含水量极显著(P0.01)高于CK,高出9.36%~73.77%;4—8月3种覆草处理的各深度地温低于CK,4—6月份极显著(P0.01)低于CK,低出2.11℃~8.02℃;相反,9—11月份高于CK。覆草处理5~20 cm深度土温日变幅极显著(P0.01)低于CK,低出0.39℃~3.63℃。果实单果重和产量以T2处理最高,3种覆草处理每公顷产量较CK极显著(P0.01)提高,高出10.70%~20.83%;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覆草处理较CK极显著(P0.01)增高,高出9.87%~20.87%。覆草对树体生长量、枝类比例影响不大。综合各种效应及投入产出比,陇东黄土高原苹果园覆草量以22 000~33 000 kg·hm-2较经济适宜。  相似文献   

18.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河西荒漠化地区菊芋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大,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总磷、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W2B1处理表现最佳;W2B1处理菊芋株高、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1.94%~19.79%、2.71%~28.87%、8.22%~31.68%、12.22%~57.81%和12.31%~58.01%。W1B1处理菊芋块茎总糖、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菊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7.25%~18.19%、1.35%~6.19%、4.20%~39.67%和7.58%~19.10%。菊糖含量表现为W1B1>W2B1>W2B2>W1B2>W3B2>W3B1,灌水量增大不利于菊糖在块茎中积累;相同灌水定额下,垄作方式比平作更有利于块茎菊糖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菊芋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灌水量4 500 m3·hm-2配合垄作方式效果最佳,灌水量5 250 m3·hm-2配合平作方式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9.
秋覆盖的保水效应及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高(9000 kg·hm-2)、中(6000 kg·hm-2)、低(3000 kg·hm-2)3种不同量秸秆覆盖和平覆、垄覆2种不同方式的地膜覆盖,以全程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秋季雨后覆盖(休闲期加生育期全程覆盖)对土壤水分及春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闲期,各覆盖处理(除秸秆覆盖3 000 kg·hm-2处理)的土壤蓄水量分别较不覆盖处理(CK)增加了21.22 mm、20.49 mm、18.37mm和19.5mm,使玉米出苗较CK至少提前了3 d。在播种期~大喇叭口期(播后70 d),平覆地膜和垄覆地膜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5.57 mm和15.73 mm;秸秆覆盖6 000 kg·hm-2和9 000 kg hm-2处理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2.05 mm和12.03 mm。秸秆覆盖处理在玉米生长后期土壤蓄水量较对照增加不显著。秋覆盖处理均可促进春玉米个体的生长,地膜覆盖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生长前期的单株干重、株高和叶面积,秸秆覆盖在生育后期较对照显著提高。平覆地膜、垄覆地膜两个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较对照增加14.6%、13.9%和11.0%、11.1%(P<0.05),秸秆覆盖处理增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交替隔沟灌溉(AFI)、常规沟灌(CFI)、固定隔沟灌溉(FFI)3种灌溉模式下甜椒植株形态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1)采收期末CFI、AFI、FFI处理平均株高分别为69.3 cm、63.6 cm和52.2 cm,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前期AFI处理株高增长量小于CFI处理,后期增长量逐渐增加且大于CFI处理。(2)整个生育期AFI处理径粗基本最大,最大值为1.38 cm。(3)采收期AFI与CFI和FFI处理叶面积指数差异极其显著,FFI和CFI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4)全生育期AFI主根长最长,为6.36 cm,AFI主根粗和根冠比介于CFI和FFI之间。(5)分析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AFI处理比CFI和FFI高46%和52%,分析群体水平水分利用效率,AFI处理比CFI和FFI高41%和38%。(6)全生育期同一水分梯度下,AFI处理产量最高,为62386.1 kg·hm-2,比CFI和FFI处理产量增加4 447 kg·hm-2和20 973 kg·hm-2,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