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仑山北坡鸭子泉河阶地的发育是青藏高原北部阶段性隆升的地貌标志。鸭子泉河一共发育5级河流阶地,通过ESR测年得出T1、T2、T3和T4阶地的年龄分别为387、585、795和890ka。其中T2、T3和T4阶地的形成可能与发生于1.2~0.6Ma之间"昆仑-黄河运动"有关;阶地记录的高原北部的隆升速率在"昆仑-黄河运动"时期为0.03mm/a,之后有所减弱,387 ka以来的隆升速率仅为0.01mm/a左右。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气候变迁、植被演替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2 .5Ma B.P.以来 ,受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升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存在着干期与湿润交替出现的现象 ,但总的趋势是向干旱化方向演化。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草本植物一直较为繁茂 ,木本植物仅在少数几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现代黄土高原人工林草植被普遍存在着土壤干层问题。土壤干层的形成是气候干旱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它是导致植被演替的直接原因之一。人工植被激发并强化了土壤干层的形成。土壤干层的形成是气候干旱化和人工植被选择不当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有望通过有关人工措施使其危害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3.
漳河漳县段沿西秦岭北缘断层发育,其南岸保存了良好的四级阶地,Ⅰ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局部为基座阶地,Ⅱ、Ⅲ级阶地为基座阶地,Ⅳ级阶地为侵蚀阶地。漳河阶地上覆堆积物特点反映了其形成主要受构造抬升控制,气候变化影响较小。漳河阶地的抬升速率指示了西秦岭北缘地区在晚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短暂的缓和隆升后,全新世以来具有加速隆升的趋势。阶地发育频率可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其与隆升速率不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咸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如今缩小到原来面积的约1/10。咸海究竟如何形成,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咸海水系(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新特提斯海的退却以及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与海平面下降等区域和全球要素共同作用下,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亚洲水塔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咸海水系,从形成至大约20世纪中叶,湖泊面积与水文格局大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掠夺式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咸海危机。  相似文献   

5.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蕴含了丰富的有关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演变信息。近7.0-0.73MaBP期间沉积物地化元素含量波动特征表明,具相同或相近表生地化性质的元素含量波动呈现大致相同的特征。由常量元素氧化物所揭示的此期间临夏盆地温湿变化明显地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即7.0-5.35MaBP,虽有冷干与暖湿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出一种较为和缓、稳定的气候特征;至5.35MaBP前后,出现一具全球意义的冷峰,随后气候进入冷干与暖湿频繁、大幅剧烈波动的时期,可能同青藏高原此时开始的整体隆升并导致亚洲季风开始建立但极不稳定的状况有关。而3.4Ma和2.90Ma两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的发生很可能使得青藏高原隆升至一个关键高度,此时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地化元素波动平缓,气候环境以冷湿为主要特征,湖相沉积发育。之后,1.60Ma前后高原再度隆升,导致黄河朔源侵蚀加剧,最终切穿临夏盆地,排干湖水,且此时高原巨大的山体已成为南来湿润气流的障碍,使内陆地区趋于干旱,温带荒漠开始发育,并在其四周广泛地开始了风成黄土的堆积,而黄土堆积中黄土与古土壤的交替出现仍是冷干与暖湿气候特征的反映。因此,近7.0-0.73MaBP期间临夏盆?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地区更新世以来冰期雪线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统计祁连山地区5次冰期雪线下降值,以及相应的温度、降水变化的数据,反映出中更新世以来冰期气候(温度和降水)使得此区雪线不断迁升,冰川规模越来越小。并认为,太阳辐射能量的周期性变化是冰期气候变迁的根本因素,而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改变及其对气候降温的反馈作用等是十分重要的气候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西部内陆干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格局一直是许多地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不少研究者认为西部内陆干旱区古气候变化的格局和东部季风区相似。即冰期是干冷的、间冰期是温暖的。作者认为西部干旱区随着第四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其相应的古气候也随着作阶段性的变化。经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当进入晚更新世古气候演变为不同程度的冷湿与暖干相结合的气候格局。即表现为冰期冷湿与间冰期暖干的气候型。从此取代了早、中更新世的与东部季风区相似的冷干与暖湿相结合的气候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套盆地1100条钻孔资料的岩性岩相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第四纪沉积相特征及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认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临河凹陷以湖泊沉积环境为主,三湖河凹陷以河流沉积环境为主,呼和凹陷为局限性河湖沉积环境,西山咀隆起与包头隆起都以古隆起剥蚀为主,全盆地沉积环境为局限性河湖,中更新世早期黄河已流入该盆地;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全盆地形成了内陆封闭性咸水-半咸水湖盆,黄河为内流河;自晚更新世中晚期以后,随黄河逐渐外流,河套地区进入到准平原化过程,由湖泊沉积转为以冲积作用为主的河湖交替演化,最终以河流及山前冲洪积作用为主。晚第四纪河套盆地东西部沉积环境差异受区域构造及沉积古地理格局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了有关冰川面积、融水量、气温及地表迳流等实测数据,对博格达峰区南坡晚更新世晚期冰水河的出山地表迳流进行了估算。估算表明,其迳流量高达5.7亿m~3左右,是现在迳流量的2.1倍。同时还表明,利用现代冰川同冰融水的相关性,估算其古冰期的地表迳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地区为研究区,以古地磁测年结果为年代框架,应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BDQ06孔的年代标尺。通过对BDQ06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及色度等指标的分析,重建了可可西里地区0.9Ma以来古气候演化序列。气候演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阶段5(929~660ka BP)暖湿和冷干交替变化;阶段4(660~460ka BP)气候向偏冷偏干方向发展;阶段3(460~360ka BP)气候温和偏干;阶段2(360~160ka BP)气候暖湿冷干波动频繁交替;阶段1(160~5ka BP)暖湿冷干组合。同时该区湖泊沉积物环境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也出现不同的变化特征,说明本区既表现出全球一致的气候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定区域特征,可能与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有关,这对于研究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