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天山北坡呼图壁河流域近313年降水的重建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分析发现,天山北坡呼图壁河流域树轮年表与呼图壁气象站上年8月至当年7月的平均降水相关性较好,最高单相关系数为o.484(a=0.001),且具有明显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赛热克巴依萨、希热克久热特、喀音萨依的标准化年表能够较好地重建呼图壁河流域近313年的上年8月至当年7月平均降水序列,方差解释量达41%,并通过交叉检验表明重建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
近6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气候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中亚典型冰川融化区玛纳斯河流域为例,研究玛纳斯河流域近60 a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玛纳斯河流域上中下游气温及降水空间变化格局,运用墨西哥帽小波函数法对玛纳斯河流域气温及降水的周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来,玛纳斯河流域经历了一个增温趋湿的过程,气温、降水量的增加幅度分别为0.44℃/10a、11.6 mm/10a;在空间分布上,玛纳斯河流域气温增温幅度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年降水则呈现由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的相反趋势;玛纳斯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有着明显的9 a周期震荡,并且年平均气温在未来一段时间将表现为增加趋势;全年降水存在明显的6 a周期震荡,同时年降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表现为丰水期。研究结果对研究干旱区区域尺度气候变化规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山中段南北坡典型流域基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滤波估算方法,对位于天山中段南北坡的开都河与玛纳斯河流域1958—2007年50 a的实测日径流资料进行基流分割,分析两流域基流变化特征。并利用两流域气象资料,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两流域基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流域基流50 a来比较稳定,呈微弱的上升趋势。气温和降水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对两流域基流影响较为显著。气温对春季和秋季两流域基流影响均大于降水。气温和降水是开都河与玛纳斯河流域基流的重要影响因子,以雪冰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河流,气温是流域基流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奎屯河近379a 9月径流量的重建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奎屯河流域树轮年表资料,分析树木生长与河流流量变化的关系,重建了奎屯河379a9月的径流量,并分析其变化特征。自1623年以来,奎屯河9月径流量共经历了7个丰水期和7个枯水期,现今正处于相对枯水期。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重建序列的周期变化和突变变化。结果发现,在不同时域上,重建径流量存在15a、40~50a和80~100a左右的显著周期,在1652年、1734年、1761年和1819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5.
新疆伊犁地区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的重建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采自伊犁地区天山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的树轮年表。通过单相关普查发现,自回归树轮年表序列与夏季(6~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新源上限(XNAUt 1)、巩留下限(GUt 1)和特克斯上限(TUt 1)3个自回归树轮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伊犁天山东部在该时段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经交叉检验可知,所得重建方程是稳定可靠的,重建的温度序列是可信的。通过分析发现:伊犁天山东部300年来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大致经历了8个偏暖阶段和8个偏冷阶段;具有2.9,3.4,4,49.5,58,59,68年的变化准周期;存在5次气温突变:1729-1733年、1867-1871年、1929-1934年前后气温由高向低突变;1841-1846年、1903-1906年前后气温由低向高突变。  相似文献   

6.
利用采自博州中东部山区上树线JPK采样点的雪岭云杉树轮样本,分析了其年表特征及对气候响应。结果表明:采样点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博乐和精河气象站上年12月至当年11月平均最低气温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用JPK采点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序列,重建了博州中东部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相关系数0.586,方差解释量达34.3%(调整自由度后为33.0%)。过去517年来,博州中东部地区平均最低气温变化存在7个偏冷阶段和7个偏暖阶段。重建序列具有3a、3.8a和5a左右的准周期,并且在1568年前后、1667年前后、1708年前后、1734年前后和184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7.
玛纳斯河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独特,且具有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特点。近5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使用AHP法对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确立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多个指标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指标权重评定,通过计算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目前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8.
树轮记录的中天山150年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位于伊犁河谷东端的巩乃斯河源区,是新疆乃至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利用位于巩乃斯河源区的雪岭云杉树轮宽度资料,分析了树轮宽度对山区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发现制约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仍然是水分条件。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巴音布鲁克站和天山积雪雪崩站上年7月到当年6月降水平均值的转换方程,重建了这一区域150年来的降水变化历史,该转换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到55.8%,较好地通过了统计检验,重建降水序列与伊犁地区旱灾历史记录吻合。对150年降水序列的变率特征分析表明,降水变率在1910年前后明显增大,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研究区降水变化趋势与整个天山山区的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但没有记录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我国北方大范围的干旱事件。  相似文献   

9.
树轮记录的酒泉近240 a来6~9月气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采自祁连山西部肃南大火烧沟的树轮样本,研制出树轮宽度年表和密度年表。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火烧沟的树轮晚材宽度、早材宽度与酒泉6~9月平均最高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较好地重建酒泉地区近240 a来6~9月平均最高气温,交叉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稳定可靠的。1768-2007年,酒泉6~9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6.62 ℃。以过去240 a重建温度的平均值为基准,暖期有: 1786-1836年、1851-1885年、1924-1933年、1959-1967年、1988-2007年;冷期有: 1768-1785年、1837-1850年、1886-1923年、1934-1958年、1968-1987年。温度重建序列具有36.6 a,11.3 a,6.1 a,4.8 a,3.4 a,3.0 a,2.6 a和2.4 a的周期变化,并在1804年、1824年、1852年、1886年、1906年、1934年、1971年和1985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巴仑台地区的2个标准化树轮宽度年表和乌鲁木齐河山区的9个标准化树轮宽度年表的多项主要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巴仑台地区年表所含的气候信息有可能多于乌鲁木齐河山区年表.通过年表间相关分析发现,巴仑台地区年表与乌鲁木齐河山区年表都在0.01水平上两两相关,表明可能存在更大范围的气候信息.因为夫斯坦沟年表与乌鲁木齐河山区年表的相关系数较高,所以其可能比萨色克沟年表包含有更多的天山山区的气候信息.通过对比年表间高低频信息含量,可知巴仑台地区树轮年表所含高低频信息总量的平均值高于乌鲁木齐河山区树轮年表,且夫斯坦沟年表与乌鲁木齐河山区树轮年表都是高频信息含量高于低频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祁连山区的逐时、逐日降水资料和山丹军马场大黄沟的云杉树轮宽度资料,研究祁连山区的降水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海拔高度对该地区降水有较大影响,并且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夜间;近40 a来,该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出现了增加趋势,增加幅度达1.25 d/10 a。利用一元二次回归模型重建这一区域200 a以来的降水历史序列。分析表明:整体上19世纪降水比20世纪更加丰富,20世纪初降水出现了突变特征,并逐渐趋于干旱,在20世纪20、30年代曾有严重的旱灾发生,这与该时期在我国北方大范围的干旱事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近30 a来开都河上游径流量变化的气候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音布鲁克水文站1980-2010年逐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30 a来开都河上游4-9月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同期巴音布鲁克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探讨开都河上游气温与降水变化对春季径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开都河上游年径流量在过去30 a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4-6月月平均径流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7-9月径流量增加明显。虽然年径流量主要分布在夏季,但年最大日径流量大多发生在春季4、5月份。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期冬季降水量与当年春季增温均对春季径流量有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树轮图像分析法重建过去气候变化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通过分析温泉气象站的气候资料与博尔塔拉河流域3个采点的树轮灰度参数相关关系发现,树轮的最大灰度参数与降水相关性较高,最高单相关系数达0.502.并利用该灰度参数构建方程,重建了近百年来温泉气象站冬春季(1~5月)的降水序列,并通过检验证明该方程是稳定可靠的.由此说明,利用树轮灰度参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4~2007年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区5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数据,建立玛河流域绿洲区年均气温、降水序列,利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研究区44年来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研究区未来5年气温、降水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玛河流域绿洲区近44a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文站1956~2010年逐月观测的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累计距平,Mann-Kendall以及EMD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降水量的年内、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玛纳斯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0.19%;年际变化大,总趋势以4.42mm/10a的变化率增加,但该趋势在0.05水平上不显著,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年降水量变化存在准6~8年、准10~14年、准23~26年、准52年的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16.
The cultivated area in artificial oases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us, forecasting cultivated area in artificial oases under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study, an approach named GD-HM-PSWROAM, consisting of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downscaling(GD), hydrological model(HM), and planting structure and water resource optimal allocation model(PSWROAM),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of the Manas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to forecast the cultivated area tendency. Furthermore, the catchment export of the MIKE11 HD/NAM model was set to the Kensiwate hydrological s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wnscaling effects of temperature can be fairly satisfying, while those of precipitation may be not satisfying but acceptable. Simulation capacity of the MIKE11 HD/NAM model on the discharge in the Kensiwate hydrological station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unning the PSWROAM. The accuracy of the PSWROAM indicated that this model can perform well in predicting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area at the decadal scale. The cultivated area in the Manas River Basin under current human activities may be generally decreasing due to the climate change. Bu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can be weakened or even eliminated through positive human activities. The cultivated area in the Manas River Basin may even be increasing under assumed human activities and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can be generally predicted and qua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cultivated area trends under current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situ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Overall, it is rational and acceptable to forecast the cultivated area tendency in artificial oases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rough the GD-HM-PSWROAM approach.  相似文献   

17.
新疆霍城地区树轮年表的建立及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霍城地区5个树轮年表多项统计特征参数的对比,表明差值树轮年表对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应用潜力.在5个差值树轮年表中,阿里比萨依和霍尔果斯年表包含了较多的气候信息.将5个差值树轮年表与附近的霍城和霍尔果斯气象站1960-2005年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进行相关普查.结果发现:2个低海拔树轮差值年表的平均年表与2站当年5月降水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好;而3个上树线树轮差值年表的平均年表与2站上年12月的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好,其正相关均具有明显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对代表性较好的阿里比萨依差值树轮年表进行31年滑动平均发现,其年轮指数具有6高5低的阶段性变化,其变化与伊犁河1818-1990年的丰枯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采自阿尔泰山南坡东段正格采点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年表,对比宽度年表,按照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研究步骤,提取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序列(δ13C)和去趋势序列(DS)。分析表明:阿尔泰山南坡东部近160 a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δ13C变化于-22.8‰~-25.4‰,平均值为-24.0‰,变差系数-0.017。相关分析表明:正格采点树轮宽度序列对各气候要素相关不显著;树轮去趋势序列(DS)对前期气候因子的响应也不敏感;在生长季内(5~9月),树轮去趋势序列(DS)与富蕴气象站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树木生长季内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与树轮去趋势序列(DS)显著正相关,6~7月平均最高气温与去趋势序列(DS)相关达到0.611(P<0.000 001);与生长季内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6~7月相对湿度与去趋势序列(DS)相关最高(r=-0.493, P<0.001),与7月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r=-0.459, P<0.01)。生长季内的平均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对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树轮δ13C的响应最为敏感,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树木碳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因子为6~7月的平均最高气温,降水对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影响不大,相对湿度对树轮稳定碳同位素没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Reconstructing the hydrological change based on dendrohydrological data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pattern of a given river. The widespread, long-living coniferous forests on the Altay Mountains provide a good example for carrying out the dendrohydrological studies. In this study, a regional composite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y developed by Larix sibirica Ledeb. and Picea obovata Ledeb.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a 301-year annual(from preceding July to succeeding June) streamflow for the Haba River, which originates in the southern Altay Mountains, Xinjiang, Chin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constructed streamflow series and the observations were fitting well, and explained 47.5%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observed streamflow of 1957–2008. Moreover, floods and droughts in 1949–2000 were precisely captured by the streamflow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frequencies of the wettest/driest years and decades, we identified the 19 th century as the century with the largest occurrence of hydrological fluctuations for the last 300 years. After applying a 21-year moving average, we found five wet(1724–1758, 1780–1810, 1822–1853, 1931–1967, and 1986–2004) and four dry(1759–1779, 1811–1821, 1854–1930, and 1968–1985) periods in the streamflow reconstruction. Furthermore, four periods(1770–1796, 1816–1836, 1884–1949, and 1973–1997) identified by the streamflow series had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streamflow since the 1970s was the biggest in the last 300 years and coincided with the recent warming-wetting trend in northwestern China.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treamflow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Altay Mountains indicated that the streamflow reconstruction contained not only local, but also broad-scale, hydro-climatic signals. The 24-year, 12-year, and 2.2–4.5-year cycl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revealed that the streamflow variability of the Haba River may be influenced by solar activity and the atmosphere–ocean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