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及以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崇州市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尽早修复区内受损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四川省确定了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任务.对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监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业内工作人士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卧龙自然保护区在大熊猫活动区域设定固定的竹子样方,定期进行监测,不仅掌握了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及其主要食物的生长情况,也通过限制放牧、地震后植被恢复,高山农户生态搬迁等措施保护原始森林,恢复和扩大大熊猫栖息地,使大熊猫主食竹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作业设计工作,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损毁林地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了岩质坡面、土质坡面、土石混合坡面和斑块状零星地块等4大类的立地特征,通过损毁林地立地特征和地带性植物生物学特性之间的耦合,研究提出了适宜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的主要植物有6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3种,灌木15种,竹类9种、草本9种,藤本5种,可为卧龙地震灾后植被恢复和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调查分析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的影响是保护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主要依据。资料的获取、影响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用都将直接影响分析结果。本文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阐述了层次分析法在大熊猫栖息地受地震影响分析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步骤,并对佛坪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受地震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四川地震受灾区大熊猫其栖息地重要地位,提出了四川地震灾区栖息地廊道生态恢复技术、栖息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以及人工竹林基地技术等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理论,根据土地岭区域前后两期森林分布信息和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社会经济信息,详细分析了土地岭区域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植被分布格局、斑块结构、廊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岭区域植被符合大熊猫栖息地建设条件。残余班块分布连续,占据区域森林植被的主体,有利于廊道栖息地恢复。引进斑块面积大,质量差,是廊道栖息地建设的主要改造类型。在众多的社区活动影响中,采笋的负面影响最大,最值得重点关注。基于一些主要因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在土地岭建立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带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前后岷山A种群大熊猫栖息地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山地区是现存最大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主震区之一。该地区在地震前就面临着各种人为干扰威胁,而地震叉带来了新的、更严惩的威胁。本文立足岷山A种群大熊猫栖息地,分析其在地震前后面临的各种威胁因素,为其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南方雨雪冰冻灾后林业生态恢复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对植被和土壤生态系统等产生的影响,认为林木受灾、珍稀濒危植物和名木古树受损、动物栖息地破坏和土壤生态系统受损等雪灾引发的生态问题影响巨大而长远。探讨了灾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措施:开展植被与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监测与调查,受损生境及土壤生态系统恢复,受损植物物种的恢复,受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与完善,以及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防灾减灾对策制定等。  相似文献   

9.
灾后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使川金丝猴分布区栖息地的环境严重受损,针对该物种栖息地的恢复重建,经研究提出了灾后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恢复的指标体系.根据川金丝猴栖息地生境的特点,从食物、隐蔽条件、水源和人为干扰四个方面(要素)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川金丝猴栖息地生境适宜性的重要指标及其权重,进而构建了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恢复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川金丝猴栖息地地震后不同受损及破坏的程度,提出了其保护、恢复和修复3种途径,为地震后川金丝猴适宜栖息地的恢复重建而使其种群得以保存、繁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对秦岭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保护,以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2019年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河流、植被覆盖度、主食竹、道路等7个因子,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开展了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熊猫最适宜海拔分布区为1 300~1 900 m区域;最适宜坡度范围为5°~30°的缓坡;最适宜坡向为阳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58.38%,次适宜栖息地占比39.50%,不适宜栖息地占比2.12%,不适宜栖息地主要为远离河流的区域。建议日常管护中对大熊猫饮水区段划出一定的保护范围,严禁在河流两侧500 m范围内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减少道路建设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竹类分布特征以及植被中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了现今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区域与原有大熊猫分布的峨眉山以及大熊猫早已绝迹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差异.结果表明:峨眉山属于大熊猫分布区域,而神农架的地理经度超出了大熊猫分布区域,其它环境因子与野生大熊猫分布地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竹子种类也分布有大熊猫喜食的中小径竹;同时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极为相似.因此,造成大熊猫现在在峨眉山和神农架地区没有自然分布可能是历史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策略适应竹子食物,如在不同季节可采食所处不同海拔的竹类,而不同海拔的竹子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和环境特点.本研究以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揭示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不同主食竹的形态特征和立地环境差异.结果表明,峨热竹、石棉玉山竹和丰实箭竹的基经和高度具有显著差异,低海拔...  相似文献   

13.
In May 12, 2008, a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Wenchuan County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It registered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with an 11-degree quake intensity, killing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nd causing extensive damage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s about 30 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habita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impacts of the Wenchuan 512 earthquake and those of other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cusses effects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geomorphology, soil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forests, bamboo growth, biodiversity, and giant panda habitat. This information may be useful for scientists when undertaking research projects on natural geograph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abitat restoration in the Reserve and the disaster area.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其因适应竹子资源的季节变化而进行垂直迁徙,关于其迁徙模式和影响迁徙的因子目前还不甚明确。为了探究影响大熊猫垂直迁徙的因子,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设立了9条样线,共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垂直迁徙时间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气象监测数据探究气温、降雨量、湿度和积雪覆盖等因子对大熊猫迁徙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垂直空间分布季节性差异明显,7月主要在高海拔秦岭箭竹分布区活动,而2月则主要在低海拔巴山木竹分布区活动。大熊猫从冬居地向夏居地迁徙迅速,仅1~3d即可完成,而从夏居地向冬居地迁徙经历时间较长。气温、积雪覆盖、湿度和降雨量等因素都会对大熊猫的迁徙活动产生影响,大熊猫喜欢选择在“最适温度”区域活动,当高海拔区域出现积雪覆盖时,就会迁徙到低海拔活动。湿度和降雨量主要通过控制竹子发笋和生长来影响大熊猫的迁徙。研究证实了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现象,并获得了关于大熊猫迁徙模式和影响因子相关的较为详细的基础数据,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2007年6月,我们对太白山大熊猫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大熊猫11只,是秦岭大熊猫一块新增栖息地。太白山大熊猫的发现,在动物地理演化分布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分析了威胁太白山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对策,为有效保护太白山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及其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该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重点、生物资源恢复措施及其保护对策,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全面保护该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估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的作用,2018年 9月对保护区内采笋管理区域和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未管理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采笋管理区域与未管理区域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的生长状况以及森林植被特征。结果显示: 1)采笋管理区域的竹笋株高与数量明显大于未管理区域的相关指标( p <0.05),竹笋基径,成竹株高无明显差异。2)采笋管理区域乔木胸径,乔木树高,灌木层盖度大于未管理区域,且差异显著( p <0.05)。可见,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产生正面作用,而连续采笋不仅影响了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也在改变大熊猫生境的森林植被特征。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大熊猫的生存,保护区实行科学的采笋管理政策是有效的,建议在其他保护区推广。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所知的四川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种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对该地区在地震前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物种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从2003—2018年每隔5年,选取了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利用生态景观格局类型及景观生态指数来分析两次地震前后15年间白河自然保护区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白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由裸岩、草地/灌木、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5种类型组成。在Fragstats4.2中选取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斑块类型水平上,2003—2018年白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两次地震均导致主要景观类型所占面积下降,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水平上,两次地震导致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下降,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差距增大,整体景观朝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以及物种资源尤其是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集中活动的栖息地范围,选择莲花塘、小田坝和冷山河3个区域实施栖息地恢复、食源地和硝塘建设等项目,扩大和改善亚洲象栖息地,丰富食物源,引导外溢象群逐步回归保护区内。文中介绍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栖息地与食源地以及人象冲突现状,阐述项目建设必要性、目标以及建设方案。提出降低森林郁闭度、食源地建设、硝塘建设、监控视频安装等技术措施,并进行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管道等线性工程会对沿途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产生一定的影响。文中以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外输管道为案例,将途经的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评价线性工程对野生动物和栖息地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数(EI)为0.139,表明工程对评价区总体影响较轻微。其中,对栖息地影响评分为0.248,对野生动物影响评分为0.165。根据打分标准和规范可知,该项目实施对这一区域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影响,对栖息地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栖息地的占用和连通性的阻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该区域野生动物迁徙活动。结合施工方案和现状评估得出,对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的潜在影响是暂时且有限的,随着施工期结束以及实施保护和减缓措施,这类影响会逐渐消失。建议不断优化线性工程的施工方案,尽量减少影响,避开鸟类的迁徙期和繁殖期,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线性工程对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减小土地破碎化,同时与保护区签订相关生态补偿和日常监管协议。研究可为线性工程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