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术前处理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马氏珠母贝育珠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珍珠质量。2009年8月—2011年8月,设立3个实验分别比较了术前处理过程中养殖密度、处理时间与贝龄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培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I:术前处理养殖密度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A1、A2、A3和A0共4个组,其中A1、A2和A3组分别每捆绑6笼、9笼和12笼,A0为对照组;实验II:比较术前处理温度和时间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B1、B2、B3、B4和B0共5个组,其中B1为5~10℃条件下处理1 h,B2为5~10℃条件下处理2 h,B3为10~15℃条件下处理1 h,B4为10~15℃条件下处理2 h,B0为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实验III:育珠贝贝龄对育珠效果影响,设立C1、C2、C3、C4和C0共5个组,C1、C2、C3和C4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分别为1.0龄、1.5龄、2.0龄和2.5龄,C0为对照组,手术贝与小片贝的贝龄为2.0龄。结果表明:在实验Ⅰ、Ⅱ和Ⅲ组中,A2组(每捆绑吊9笼)、B3组(10~15℃,处理1 h)和C2组(1.5龄 贝,10~15℃,处理1 h)的育珠贝具有最高成活率与留核率,术前处理对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采用术前处理能够提高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和珍珠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影响大珠母贝育珠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珠母贝珍珠培育的绩效,分别比较植核贝的贝龄、植核季节和细胞小片保养对大珠母贝植核育珠效果的影响。育珠贝的休养和育珠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18个月。结果表明:贝龄、植核季节和细胞小片的药物处理对大珠母贝育珠绩效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2.0龄手术贝的育珠绩效值最高,3.0龄育珠绩效值最低;4月份进行手术植核的育珠贝育珠绩效值最高,7月份进行手术植核的育珠贝的育珠绩效值最低;1号配液(3%聚乙烯吡咯烷酮 0.02%金霉素海水溶液)组具有最高的育珠绩效值。  相似文献   

3.
以盐渍杏坯为原料,氯化钠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杏坯脱盐料液比、脱盐时间、换水频率、脱盐温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杏坯的最佳脱盐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g/mL),脱盐时间7 h,换水频率为每4 h换水1次,脱盐温度50℃,脱盐后的杏坯色泽黄亮,盐度较低,有杏果固有的风味,氯化钠含量由11.334%降为1.3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32.5%降为5.5%。  相似文献   

4.
以桔梗种子为材料,采用水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生活垃圾堆肥复合菌(枯草芽孢杆菌∶灰色链霉菌∶酵母菌=1∶1∶1)配施对桔梗种子萌发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来确定堆肥复合菌最佳浓度。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桔梗种子萌发的最佳浓度为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稀释10倍,灰色链霉菌发酵液稀释20倍,酵母菌发酵液稀释5倍。在正交试验中堆肥复合菌对桔梗种子发芽指数影响的最优为A1B2C2,对桔梗根干物质重量影响的最优为A1B3C3,对桔梗茎干物质重量影响的最优为A1B2C2,对桔梗叶干物质重量影响的最优为A1B3C3。可见,不同配方的施肥可显著提高桔梗种子的发芽,并能增加桔梗幼苗各部分的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5.
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提高海区养成期间大珠母贝的生长性状,2010年6月—2011年6月,设立了2个实验组分别比较了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实验I水深设为4组:HA组:3 m;HB组:6 m;HC组:9 m;HD组:12 m;实验II笼具设为3组:BN组:盒形笼;CN组:锥形笼和LN组:柱形笼;在第90、180、270、360天,比较2个实验I和II内各组的成活率与生长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实验I,在第90、180、27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6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HD组具有最大的成活率;在第90、180、270、36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II,在第90和18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270、36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LN组具有最大的成活率;在第90、180、27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6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LN组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高与体重。说明了大珠母贝合适的养殖水深为6~9 m,幼苗到成贝的合适养殖笼具为柱形笼。  相似文献   

6.
欧李叶片中多酚的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以欧李叶片为试验材料,多酚提取率为评价指标,探讨欧李叶片多酚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丙酮为提取剂,选定浸提时间、溶剂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为考察的4个因素,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采用常规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研究提取欧李叶片中多酚的最佳条件。【结果】利用常规法从欧李叶片中提取多酚各因素对多酚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提取剂浓度,得出最优方案为A1B3C3D3,与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A1B3C3D3相一致;利用微波法从欧李叶片中提取多酚各因素对提取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剂浓度>固液比>辐射时间>辐射功率,得出最优方案为A1B2C3D2,与试验中最佳处理组合A1B2C2D2不一致。【结论】欧李叶片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70%丙酮溶液,固液比1︰450,浸提时间1.5 h,浸提温度70℃。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氮磷钾比对烤烟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品种生育期大体相近,产量、上中等烟比例、上等烟比例各项指标品种排名,中烟201第1,品4、云烟202并列第2,中烟100第3。组合排名,A3B1C2第1,A1B1C1、A2B1C2并列第2,A2B2C1第3,依次为A1B2C2、A4B1C1、A4B2C2、A3B2C1。经方差分析,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上中等烟、上等烟极显著;施N水平产量、上等烟极显著,上中等烟显著;N∶P2O5∶K2O上等烟极显著,其余指标不显著。经q测验:各项指标间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门塔尔牛SCD1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llumina HD SNP技术对484头中国西门塔尔牛SCD1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部分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中存在7个SCD1基因的SNP位点.SCD1基因第4内含子存在A8605G、A9229G与A10050C 3个SNP位点;第5内含子存在1个SNP位点A12304G;3' UTR区存在A13655G、C14790T与A15565G 3个位点.A8605G位点的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为0.748,其他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0.4 ~0.6之间.x2检验结果显示,SCD1基因的所有SNPs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SCD1基因的7个SNPs位点全部为中度多态,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均较高.SCD1基因SNP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SCD1基因对肌内脂肪含量、剪切力、大理石花纹等级和脂肪颜色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改善牛肉质量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太子参根际促生菌组合对间作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25析因试验设计,通过恒温萌发试验,研究了5个根际促生菌株不同组合对太子参间作玉米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组合A1B1C2D2E2、A2B1C1D2E1(或A2B2C1D1E1)、A1B1C1D1E1、A1B2C2D2E2、A1B1C2D2E2、A1B2C2D2E1、A2B2C2D1E1、A1B1C2D1E2、A1B2C2D2E2分别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脱氢酶活性、幼苗长、胚根长、下胚轴长、须根数、幼苗干重和根干重的影响作用最明显。根际促生菌对玉米幼苗长、胚根长、下胚轴长、须根数、幼苗干重、根干重的作用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菌株组合A1B1C1D2E1明显增加玉米幼苗干重、根干重及促进幼苗生长,有望用于太子参微生物肥料的研制中。  相似文献   

10.
四个糜子主栽品种在甘肃会宁的适宜播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会宁,选用陇糜10号(B1)、陇糜11号(B2)、晋黍9号(B3)、龙黍21号(B4)等4个糜子品种,设4月23日(A1)、5月4日(A2)、5月12日(A3)、5月24日(A4)、6月3日(A5)等5个播期,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糜子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B1的株高、主穗长、主茎粗、单株穗重、单株草重等指标均在A2播期表现最高;B2的株高、千粒重等指标均在A1播期表现最高,主茎粗、单株穗重、单株草重等指标均在A2播期表现最高;B3的株高、主茎粗、单株草重等指标均在A2播期表现最高,单株穗重、千粒重等指标均在A3播期表现最高;B4的主穗长、主茎粗、单株穗重、单株草重、千粒重等指标均在A4播期表现最高;品种B1、B2、B3、B4分别在A2、A1、A3、A4播期的产量最高,为3 413.31、3 603.47、2 883.11、2 733.03kg/hm 2。综合播期对不同糜子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会宁糜子产区及相似生态区,品种陇糜10号(B1)适宜的播期是5月4日左右;陇糜11号(B2)适宜的播期是4月23-28日;晋黍9号(B3)适宜的播期是5月7-12日;龙黍21号(B4)适宜的播期是5月24日左右。  相似文献   

11.
沼液替代化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等施氮量条件下,设置了不同沼液替代化肥比例,分别为沼液替代化肥氮0%(B1,即全部施用化肥)、50%(B2)、75%(B3)和100%(B4,即全部施用沼液),其中化学复合肥料分别选用C1(N:P2O5:K2O=20:20:6)和C2(N:P2O5:K2O=17:17:17),研究冬小麦形态指标、干物质累积量以及产量等对其的响应。结果显示,不同沼液替代比例下,冬小麦秸秆生物量和地上部总生物量均表现为B2>B1>B3>B4,与B1、B2和B3处理相比,B4处理并不利于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与C1处理相比,C2处理的收获指数显著增加。主效应分析显示,沼液替代化肥的比例和化学复合肥料的种类对冬小麦相关形态指标建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无显著影响,在维持现有产量水平的情况下,配施沼液可节省大量氮磷钾化肥,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旱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适宜机械化高粱水氮利用效率,本试验于2015、2016年以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晋杂34、晋杂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措施(B1:裸地,B2:覆膜)、3个施氮量(C1:0kg/hm 2、C2:225kg/hm 2、C3:450kg/hm 2)条件对高粱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效提高了高粱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但施氮水平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两年试验覆膜处理平均产量比裸地显著提高11.63%,降雨偏少年度(2015)增产12.03%,降雨偏多年度(2016)增产11.17%;不同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与品种或覆膜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也不显著,但覆膜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尤以施氮225kg/hm 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雨偏少年度的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降雨偏多年度。与裸地处理相比,2015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3%;2016年提高12.21%。两年试验晋杂34、晋杂35都以覆膜施氮225kg/hm 2处理水分利用效果最佳,2015年表现尤为突出,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分别为37.01、31.72kg/(mm·hm 2)和19.076%、38.286%。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覆膜、施氮225kg/hm 2为晋杂34、晋杂35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的影响,对机械压实后酸性土壤改良策略的制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设置添加松土精(B2)、添加生物菌肥(B3)、添加有机肥(B4)、添加生石灰(B5)4种土壤改良处理,以不添加土壤改良剂作为对照(B1),连续2个作物季对蔗地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微生物和甘蔗产量构成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B4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贯入阻力和抗剪强度,提高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孔孔隙度,其固相容积率显著低于对照,液相容积率显著高于对照,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得到显著提升, B2、B3处理紧实度和总孔隙度降低,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一定改善, B5处理土壤pH值显著提升,土壤酸性得到改善, B3、B5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得到显著提升。4种土壤改良措施土壤细菌和真菌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高于对照,均能提升土壤耕层细菌和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降低土壤细菌中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和Acidobacteria (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真菌中Basidiomycota (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细菌中Actinobacteria (放线菌)和Chloroflexi (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真菌中Ascomycota (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并改变其他真菌群落组成。4种土壤改良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成熟期甘蔗有效茎数和单茎重,从而增加甘蔗产量;效果以添加有机肥最好,生物菌肥其次。本研究为筛选适合改良和培肥机械压实酸性土壤措施,提高甘蔗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掘晋北地区黍子生产潜力,在晋北干旱半干旱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行距(行距25、30、35cm)和不同种植密度(50万、75万、105万、135万、150万株/hm~2)组合处理对黍子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组处理中,A_2B_3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值均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明显;黍子各个生长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也以A_2B_3处理组合最高,成熟期A_2B_3处理叶面积指数虽较抽穗期有所降低,但在各处理组合中仍为最高值;成熟期A_3B_2和A_3B_3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相对较高,分别为13.17和13.18g。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A_2B_3(行距30cm,密度105万株/hm2)、A3B3(行距35cm,密度105万株/hm2)、A2B2(行距30cm,密度75万株/hm~2)3个处理组合最适宜在晋北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多年不同产量需肥特征进行配方施肥,来模拟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进而研究不同产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等特性,为田间水肥管理和高效用水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试验设置4个产量水平,分别为7.50 t/hm2(C0),8.25 t/hm2(C5),9.00 t/hm2(C10),9.75 t/hm2(C15),以不施肥为对照处理(CK)。结果表明,随产量的增加,冬小麦株高、SPAD、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物量均呈上升趋势,无效小穗数呈下降趋势,较CK处理相比,C15处理株高、SPAD、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物量分别提高17.8%、69.1%、68.6%、15.3%、16.5%、17.3%、34.9%,收获指数达到53.2%。随产量的增加,冬小麦耗水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C10耗水量增加2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9%;收获后C10土壤全氮全磷较播前显著增加,C15显著减少,肥料贡献率随产量增加显著提高,偏生产力显著降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较高的穗数和全生育期干物质的积累,结合冬小麦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等认为C10处理水肥利用最佳。  相似文献   

16.
甜荞极易倒伏, 而株高和茎粗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性状。以高秆健壮品种酉荞2号和矮秆纤细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配制正、反交组合, P1、P2、F1、B1、B2和F2群体株高和茎粗的遗传分析表明, 株高和茎粗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株高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1.39, 显性效应分别为-6.59和-7.91, B1、B2和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45.73%、63.49%和81.12%,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27.41%、0.95%和0; 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1.63, 显性效应分别为-7.03和-4.19,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41.51%、66.18%和81.81%,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9%、0和0。茎粗正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03, 显性效应分别为-0.50和-0.08,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7.26%、48.80%和72.10%,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11.18%、0和0; 反交组合中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均为-0.15, 显性效应分别为-0.30和-0.16, B1、B2和F2群体中主基因遗传率是76.22%、47.12%和82.51%,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4.53%和0。可见, 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上, 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 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80%以下, 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荞麦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植棉2号抗黄萎病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感病品种861为父本、抗病品种中植棉2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6个世代群体(P_1、P_2、F_1、B_1、B_2和F_2),并在田间病圃进行抗病性鉴定,利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陆地棉抗黄萎病遗传特性。结果表明,中植棉2号抗性遗传符合E-1遗传模型,即2对加性 ̄显性 ̄上位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且第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比第1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大,多基因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B_1、B_2和F_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8.24%、30.71%和82.0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24.96%和0,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17.01%~44.33%。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木薯花生不同间作模式对木薯地土壤肥力的影响,设置1行木薯2行花生(C1P2)、2行木薯3行花生(C2P3)和2行木薯4行花生(C2P4)3种间作模式,以单作木薯(MC)为对照,测定0~20 cm土层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可培养细菌数量、可培养真菌数量11个土壤肥力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指标的土壤肥力变化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C2P4模式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低于MC处理;C1P2模式仅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MC处理;C2P3模式的pH、脲酶活性显著高于MC处理,可培养细菌数量显著低于MC处理。(2)由主成分分析3种间作模式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可知,C1P2间作模式能促进木薯地土壤肥力的提高,而C2P3和C2P4模式使土壤肥力下降。推广C2P4模式,应补充因增产而被带走的养分量,维持木薯地的土壤肥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氮及氮素形态对烤烟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对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龙江911和龙江0520在无N(CK)、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及硝铵混合氮(NO3--N:NH4+-N=1:1)处理下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荧光动力学曲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均高于CK,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升高幅度加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施氮总体上提高了2个烤烟品种Fv/Fm和光合性能指数(PIabs),说明氮促进了烤烟幼苗叶片光合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同时施氮降低了VJVI水平。对3种不同氮素形态下的荧光参数进行比较,发现NH4+-N处理的荧光参数Fv/FmPIabs偏低,而VJVI偏高,说明NH4+-N提高PSⅡ光合性能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知,NO3--N处理的龙江911和NO3--N:NH4+-N(1:1)处理的龙江0520表现出更好的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缓解水稻秸秆还田对直播油菜的负面影响,实现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全苗、壮苗,本研究以‘沣油737’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浸种剂处理,探究不同浸种剂对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发芽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C1(40 mg/L赤霉素+200 mg/L钼酸铵+2000 mg/L磷酸二氢钾+400 mg/L的硼酸)和C2(100 μmol/L褪黑素+200 mg/L钼酸铵+2000 mg/L磷酸二氢钾+400 mg/L的硼酸)试剂浸种处理后水稻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每平方出苗数分别较CK增加23.28%和3.97%;C1试剂浸种后油菜幼苗根长增加,下胚轴的伸出长度变长,C2试剂浸种后油菜幼苗的根长变长,下胚轴长度较CK有所降低;C1、C2试剂浸种后幼苗干物质积累较CK增加。C1、C2试剂浸种一定程度缓解秸秆还田对直播油菜出苗的不利影响,C2试剂浸种更有利于促进油菜根系发育,促进秸秆还田下直播油菜壮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