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协调椰心叶甲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在室内测定了丁硫克百威、氯氰菊酯、啶虫脒和椰甲清 4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虫态及其寄生性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卵、幼虫、蛹和成虫 4 个虫态的相对毒力。结果表明,椰甲清、氯氰菊酯、啶虫脒和丁硫克百威 4 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和椰心叶甲啮小蜂 成虫的益害毒性比分别为 3.864 6、2.388 4、0.548 5 和 0.083 1。在有效防治椰心叶甲的前提下,对天敌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安全性依次为椰甲清 > 氯氰菊酯 > 啶虫脒 > 丁硫克百威。椰甲清和氯氰菊酯可在椰心叶甲综合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曲条跳甲是目前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为害特点,目前常用的喷雾法防治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杀虫剂残留超标。为了筛选对黄曲条跳甲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方法,本研究以芥菜为供试蔬菜,通过土壤处理试验,评价了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在供试剂量为2 kg/667 m 2时,处理后14、21、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7%、72.00%、70.64%,优于对照药剂1%联苯菊酯·噻虫胺颗粒剂。同时,该药剂对芥菜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与空白处理相比,2 kg/667 m 2的处理剂量下对芥菜的增产率为58.80%,在采收期芥菜残留分析结果显示,芥菜、土壤中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残留量均小于0.5 mg/kg,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对这2种杀虫剂的残留量的要求。由此可见,施用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采用根施法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本研究中的根施法为一次性施药,与常规喷雾方法比较,大大降低了药剂用量和施药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3.
15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幼虫及椰甲截脉姬小蜂的毒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16种杀虫剂(分属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昆虫生长调节剂、杀虫抗生素、沙蚕毒素及植物源农药)对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4龄幼虫毒杀效果及对椰心叶甲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 Boucek的影响。供试浓度为田间防治推荐浓度,用浸叶饲养法测定农药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的杀虫效果;用指形管药膜法测定农药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成虫的毒性;用浸渍法测定农药对椰甲截脉姬小蜂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毒杀效果顺序依次为:顺式氯氰菊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三氟氯氰菊酯≌灭多威≌氟虫腈≌杀螟丹〉啶虫脒≌辛硫磷〉吡虫啉〉乙酰甲胺磷〉阿维菌素〉灭幼脲三号≌鱼藤精〉苦参碱。农药对成蜂击倒致死能力顺序依次为:灭多威〉毒死蜱〉灭幼脲〉顺式氯氰菊酯〉杀螟丹〉丁硫克百威〉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吡虫啉〉啶虫脒〉氟虫腈〉乙酰甲胺磷〉鱼藤精〉苦参碱〉阿维菌素。灭多威、丁硫克百威、杀螟丹、辛硫磷使该蜂的蛹不能羽化;乙酰甲胺磷、灭幼脲三号、吡虫啉、顺式氯氰菊酯、啶虫脒、阿维菌素、毒死蜱、氟虫腈、三氟氯氰菊酯对该蜂蛹的羽化都有一定影响;苦参碱和鱼藤精对该蜂的羽化及羽化后的存活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椰心叶甲防治的新方法,室内测定了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的胃毒、杀卵和触杀作用。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1.25和0.52 mg/L;对椰心叶甲也有显著的杀卵作用,在供试浓度为0.5~5 mg/L时,对椰心叶甲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在50%以下;烯啶虫胺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也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其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为0.188和0.178 mg/L。烯啶虫胺具有防治椰心叶甲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椰心叶甲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近年来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入侵害虫之一,能够对多种棕榈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通过对椰心叶甲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究肠道共生菌对椰心叶甲环境适应性的作用。对椰心叶甲幼虫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提取DNA以通用引物扩增鉴定后,以透明圈染色实验对纤维素、木聚糖和果胶功能进行分析。椰心叶甲幼虫肠道中分离得到22株细菌和2株真菌,其中可培养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属细菌具有降解纤维素和木聚糖的能力,而带化红球菌具有降解木聚糖的能力。椰心叶甲肠道中具有能够降解纤维素与木聚糖的微生物,并占据一定优势地位,因此椰心叶甲能够取食危害多种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棕榈科植物,而这一类肠道共生菌对于椰心叶甲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不同发育阶段椰心叶甲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椰心叶甲的药剂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低龄幼虫和成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敏感性高于高龄幼虫、蛹和卵。幼虫和成虫对啶虫脒的敏感性高于蛹和卵。卵的药剂敏感性最低。低龄幼虫期为最佳防治适期。椰心叶甲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大小为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啶虫脒。随着幼虫的发育,其体重由小变大,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的敏感性降低,而幼虫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与体重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对花生的安全性和防治蛴螬的效果,采用砂培法,评价20℃和25℃下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烯啶虫胺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以及对照药剂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花生的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和25℃下,除烯啶虫胺外,其它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无影响;与对照相比,吡虫啉等4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花生幼苗的促进生长作用均不显著;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和幼苗生长无影响。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种子包衣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差异不显著,其中噻虫胺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均最高,在两地田间防效分别为68.91%、71.60%,保果率达67.42%、72.50%。氟虫腈种子包衣对蛴螬的防虫效果和保果率显著低于吡虫啉和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和氟虫腈种子包衣显著提高花生荚果产量。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有效成分剂量均为140g/100kg种子,对花生安全,且对蛴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不同寄主植物饲养的椰心叶甲种群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取食不同食料的椰心叶甲后代对啶虫脒敏感性顺序为:鱼尾葵>酒瓶椰子>大王棕>椰子叶,对高效氯氰菊酯敏感性顺序为:鱼尾葵>酒瓶椰子>椰子叶>大王棕,对阿维菌素敏感性顺序为:酒瓶椰子>椰子叶>大王棕>鱼尾葵;其中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差异幅度最大,为14.18倍,对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的敏感性差异幅度较小,分别为3.47倍和2.54倍。表明取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可引起椰心叶甲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不同杀虫剂对花生蚜毒力及拌种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噻虫胺等9种杀虫剂对花生蚜虫的毒力和拌种处理对花生蚜虫的控制效果,采用浸渍法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药剂拌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烟碱类噻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对蚜虫的毒力最高,其毒力分别是毒死蜱的49.2、40.7、26.6和26.1倍;其次是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哒螨灵的毒力是毒死蜱的3.9倍。盆栽药剂拌种处理后50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花生蚜的防效达仍在89%以上。田间拌种处理后25d,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对蚜虫的防效均达100%,药后45d防效达87.07%~92.67%,其中以噻虫胺防效最高,而对照药剂毒死蜱几乎无控制效果。采用新烟碱类药剂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花生苗期蚜虫控制效果优异,并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且对天敌保护作用强。  相似文献   

10.
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剂筛选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5种杀虫剂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硫丹、啶虫脒、烟碱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硫丹、啶虫脒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较好,处理防效均在97%以上;而烟碱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处理防效为87.10%。综合各药剂的持效性、毒性和防治效果的特点,防治茶小绿叶蝉较理想的药剂为联苯菊酯、烟碱或啶虫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市场上常用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作用特性,为选择对口药剂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药剂和10种其他类型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速效性和持效性。【结果】1)杀虫活性:不同杀虫剂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烯啶虫胺、噻虫胺、毒死蜱、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和环氧虫啶活性最好,其次为哒嗪硫磷、乙基多杀菌素、吡蚜酮、异丙威,阿维菌素;其余药剂中噻虫嗪、甲维盐、氟啶虫酰胺对2~3龄若虫有一定活性而对4~5龄虫活性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对两种虫态的活性均较差。2)速效性:毒死蜱、哒嗪硫磷的速效性最好,异丙威、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等次之,吡蚜酮最差。3)持效性: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持效期>15d,其中吡蚜酮最好,药后0、5和10 d连续3批接的试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4)成虫: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雌雄成虫均有效,类似于若虫。5)卵: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对卵及孵化的若虫均有效;吡蚜酮、环氧虫啶、异丙威等无明显杀卵活性,但吡蚜酮对孵化若虫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结论】19种药剂中,适于褐飞虱防治的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哒嗪硫磷、异丙威共9种。其中,吡蚜酮持效性最佳且对卵之外各虫态活性较好,但速效性最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和环氧虫啶等的速效性、持效性均较突出,且前三者对各虫态均有效。氟啶虫胺腈杀虫活性和速效性均好,但持效性差于新烟碱类。毒死蜱和哒嗪硫磷可单独或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防治褐飞虱,其中毒死蜱速效性最好,适合于大虫量时快速压低虫量。异丙威杀虫活性弱于新烟碱类,但速效性强于新烟碱类药剂,适合与吡蚜酮等混用或复配。此外,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的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甲维盐对褐飞虱有一定活性,适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褐飞虱。而其余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等7种药剂不适用于褐飞虱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市场上常用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作用特性,为选择对口药剂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稻苗浸渍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药剂和10种其他类型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速效性和持效性。【结果】 1)杀虫活性:不同杀虫剂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烯啶虫胺、噻虫胺、毒死蜱、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和环氧虫啶活性最好,其次为哒嗪硫磷、乙基多杀菌素、吡蚜酮、异丙威,阿维菌素;其余药剂中噻虫嗪、甲维盐、氟啶虫酰胺对2~3龄若虫有一定活性而对4~5龄虫活性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对两种虫态的活性均较差。2)速效性:毒死蜱、哒嗪硫磷的速效性最好,异丙威、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等次之,吡蚜酮最差。3)持效性: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持效期>15 d,其中吡蚜酮最好,药后0、5和10 d连续3批接的试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4)成虫: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雌雄成虫均有效,类似于若虫。5)卵: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对卵及孵化的若虫均有效;吡蚜酮、环氧虫啶、异丙威等无明显杀卵活性,但吡蚜酮对孵化若虫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结论】 19种药剂中,适于褐飞虱防治的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哒嗪硫磷、异丙威共9种。其中,吡蚜酮持效性最佳且对卵之外各虫态活性较好,但速效性最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和环氧虫啶等的速效性、持效性均较突出,且前三者对各虫态均有效。氟啶虫胺腈杀虫活性和速效性均好,但持效性差于新烟碱类。毒死蜱和哒嗪硫磷可单独或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防治褐飞虱,其中毒死蜱速效性最好,适合于大虫量时快速压低虫量。异丙威杀虫活性弱于新烟碱类,但速效性强于新烟碱类药剂,适合与吡蚜酮等混用或复配。此外,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的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甲维盐对褐飞虱有一定活性,适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褐飞虱。而其余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等7种药剂不适用于褐飞虱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虫剂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室内菌丝生长的安全性,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4种杀虫剂对蘑菇迟眼蕈蚊的药效及其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安全性。室内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对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较低,室内安全性较高;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菌丝具有极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室内安全性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41.67~125 mg/L和吡虫啉116.67~583.33 mg/L处理对蘑菇迟眼蕈蚊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除了药后3 d具有轻度药害,对双孢蘑菇生长无其它明显的不良影响,具有显著的保产作用,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高,可以作为防治蘑菇迟眼蕈蚊的药剂使用;高效氯氰菊酯60~105 mg/L、阿维菌素24~42 mg/L虽然对迟眼蕈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蘑菇造成了严重药害,并对蘑菇产量造成损失,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低,不宜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蘑菇菌丝及子实体直接施药方式进行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14.
大田环境下利用无人机施药,筛选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药剂,探讨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 30%噻虫嗪 SC、 30%噻虫嗪 SC减量 20%+CQMa421施药2 d后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防效均在 97.90%以上。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和 30%噻虫嗪 SC对蚜虫防效好,且持效期长。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 200 g/L氯虫苯甲酰胺 SC减量 20%+CQMa421施用后玉米螟活虫数为 0~1.67头/百株。研究表明,玉米吐丝初期利用无人机喷施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 5%甲维盐 WG或 30%噻虫嗪 SC能有效控制双斑长跗萤叶甲,其中, 5%高效氯氟氰菊酯 EW能兼防蚜虫和玉米螟,可实现玉米中后期害虫一体化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市场上常用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作用特性,为选择对口药剂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9种新烟碱类药剂和10种其他类型杀虫剂对褐飞虱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速效性和持效性。【结果】1)杀虫活性:不同杀虫剂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烯啶虫胺、噻虫胺、毒死蜱、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和环氧虫啶活性最好,其次为哒嗪硫磷、乙基多杀菌素、吡蚜酮、异丙威,阿维菌素;其余药剂中噻虫嗪、甲维盐、氟啶虫酰胺对2~3龄若虫有一定活性而对4~5龄虫活性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啉、啶虫脒、氯噻啉对两种虫态的活性均较差。2)速效性:毒死蜱、哒嗪硫磷的速效性最好,异丙威、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等次之,吡蚜酮最差。3)持效性: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持效期>15 d,其中吡蚜酮最好,药后0、5和10 d连续3批接的试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4)成虫: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雌雄成虫均有效,类似于若虫。5)卵:毒死蜱、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对卵及孵化的若虫均有效;吡蚜酮、环氧虫啶、异丙威等无明显杀卵活性,但吡蚜酮对孵化若虫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结论】19种药剂中,适于褐飞虱防治的有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噻虫胺、环氧虫啶、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哒嗪硫磷、异丙威共9种。其中,吡蚜酮持效性最佳且对卵之外各虫态活性较好,但速效性最差。呋虫胺、烯啶虫胺、噻虫胺和环氧虫啶等的速效性、持效性均较突出,且前三者对各虫态均有效。氟啶虫胺腈杀虫活性和速效性均好,但持效性差于新烟碱类。毒死蜱和哒嗪硫磷可单独或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防治褐飞虱,其中毒死蜱速效性最好,适合于大虫量时快速压低虫量。异丙威杀虫活性弱于新烟碱类,但速效性强于新烟碱类药剂,适合与吡蚜酮等混用或复配。此外,用于鳞翅目害虫防治的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甲维盐对褐飞虱有一定活性,适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褐飞虱。而其余药剂如吡虫啉、噻嗪酮、噻虫嗪等7种药剂不适用于褐飞虱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蜜柚花期危害严重的蓟马有4种,优势种群为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试验用的5种药剂: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噻虫胺、吡虫啉、艾绿士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可交替使用,喷药间隔周期15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对槟榔的危害逐渐加剧,而寄主植物对入侵害虫椰心叶甲的物理抗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对取自椰子、槟榔的5种叶片的叶绿素、蜡质、维管束、茸毛等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揭示椰心叶甲的物理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对寄主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和产卵选择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叶片叶绿素含量、蜡质含量、叶片维管束埋深均与椰心叶甲取食选择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叶绿素含量、蜡质含量则与椰心叶甲产卵选择性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这些揭示了叶片蜡质、维管束埋深及叶绿素含量可能是椰子、槟榔等棕榈科植物防御椰心叶甲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香蕉黄胸蓟马是为害香蕉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目前急缺高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应用的花蕾注射法为控制香蕉黄胸蓟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准施药方式,但适用该方法的药剂筛选鲜有报道。为了获得适用于此方法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本文采用花蕾注射法在田间筛选了22种化学农药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等6种杀虫剂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最高,处理后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80%、99.67%、99.48%、99.61%、99.33%和98.96%;同时,研究还发现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当其制剂用量分别在0.5 mL/L+0.5 mL/L和0.5 mL/L+0.25 mL/L时增效作用明显,防治效果分别为98.75%和95.81%,优于单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用于花蕾注射防治香蕉黄胸蓟马高效、可行,另外,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复配使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蓟马防治中的农药用量。  相似文献   

19.
几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的毒力测定及复配增效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豆大蓟马是海南冬种豇豆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豇豆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本文采用离心管药膜法,测定了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啶虫脒等6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的毒力,并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其它5种杀虫剂复配的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豆大蓟马毒力(LC50)大小顺序为:甲维盐(0.000 5 g/L)阿维菌素(0.056 1 g/L)毒死蜱(0.125 3 g/L)高效氯氰菊酯(0.165 4 g/L)啶虫脒(0.228 3 g/L)吡虫啉(19.803 5 g/L);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复配的共毒系数为776;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配比为1∶9时的共毒系数为1 733。本研究为开发豆大蓟马防治药剂和田间化学防治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20.
氟啶虫胺腈是一种作用于烟碱类乙酰胆碱受体的杀虫剂,作用机制独特,尚未发现与现有杀虫剂存在交互抗性。为明确其在水稻上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最佳使用剂量,本研究采用田间喷雾法,采用22%氟啶虫胺腈SC 37.5、75、112.5和150 m L/hm~24种不同剂量处理对防治沿海农区灰飞虱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2.5 m L/hm~2剂量下防治效果与吡蚜酮相当;22%氟啶虫胺腈SC 75~150 m L/hm~2剂量喷雾处理,能有效控制灰飞虱的为害,推荐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