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2004年前后,我国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拉开序幕,国家将25亿亩的山地和林地的经营权回归到农民和村社手中。但由于生态建设的原因,大部分山林不能够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老百姓获得资源以后,如何才能合理利用资源致富?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和林下空间来发展特色农业,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林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特色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利用林地和森林生态环境所提供的条件来从事林  相似文献   

2.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近年来,林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安阳市林业用地面积19.76万hm2,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13.33万hm2,已发展的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资源面积4.58万hm2。有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灌木林等各种林类。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适宜该市综合效益较高的4种林下种养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3.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养殖利用为主要形式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兴林富民为目标,按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支撑的要求,加快构建林业复合型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分析了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包括林下产业、林中产业、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建 《农学学报》2015,5(8):115-118
林下经济是一种高效的林业循环经济,是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由之路。从经营情况看,林下经济大致可分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种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促进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分别对河南、安徽、山西等地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林下经济的主要经营模式,分析了各种发展模式的优缺点,指出各模式的推广应充分考虑气候、经营习惯和市场条件,科学规划林下发展的模式和规模;林下物种资源不可生硬拼凑,千篇一律;强调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突出林业发展的主体地位,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下经济发展,使之成为振兴国有林业经济、加快林业职工致富的好途径。一、林下经济及其意义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7.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初级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形式,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山西省发展林下经济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优越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和市场优势,我省林下经济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就山西省林下经济的发展背景做出分析,并对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林下经济,是指依靠森林生态环境和林地资源,发展养殖业、采集业、林下种植业和森林旅游业的一种产业形势。对于大新县来说,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绿色增长的必经之路,不仅可以增加大新县农民收入,还可以提高林地产出,实现生态受保护且农民致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它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益,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1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1管理水平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在经营过  相似文献   

10.
牛宇涵  黄雷 《农业展望》2023,(6):119-126
林下经济是依托森林、林地、森林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在此模式下生产的食品类林下经济产品涉及林业种植、林下养殖、产品采集加工3个方面。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下经济产品是高效利用林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是推进乡村振兴、兴绿富民的重要举措。基于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分析北京市居民食品类林下经济产品消费行为,重点探讨影响食品类林下经济产品消费行为的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构建有序多分类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食品安全与健康关注是目前北京市居民对食品类林下经济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动机;消费环境和消费感受是目前北京市居民对食品类林下经济产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产品认知与溢价支付是目前北京市居民对食品类林下经济产品最主要的短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变动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1980年开始,浙江省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权变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日趋多元化,变动类型以森林环境产权变动和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森林环境产权同时变动2种类型为主,定价方式以协议定价为主。产权变化中存在着产权制度安排缺陷,变动操作不规范,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为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变动管理,指出要创新森林资源产权主体,合理界定各类产权主体的权能;完善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系,规范森林资源产权交易;加强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参7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集体林区,从2008年6月起以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从森林资源特性的角度研究了广东省采取不分山不分林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并对林业股份制进行分析,认为其适应于林业产业特性且与环境相容,是与不分山不分林相匹配的组织制度,最后提出了完善林业股份制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塑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产权理论及森林资源的特殊性,界定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及其制度的基本内涵,指出要从纵横两个方面认识森林资源产权;分析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的有限多元化、不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以及国有森林产权制度的成本过高的制度性缺陷;提出了森林资源配置效率是产权制度效率的判断标准;最后设计出在林地及部分公益林资源国有的框架下,实行森林、林木及其他多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多元化主体的分散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任务后,中国农村集体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及时总结前期顺利推进改革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对今后林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实现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还面临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产业资本进入等诸多挑战,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规范管理等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农村林权抵押贷款融资面临的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欣  葛锦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56-12457,12461
介绍了农村林权抵押贷款融资的现状,分析了开展农村林权抵押贷款融资的重要意义,表明农村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是金融支持农户增收工程的有效载体,将释放林业资源的巨大潜能,促进了林业和金融业的协调发展。指出当前农村林权抵押贷款融资面临的主要障碍,分别是评估费用高,抵押估值复杂,林业要素市场不健全,风险保障机制缺乏。提出了大力发展林权抵押贷款融资的对策建议:政府及林业局要加大力度,强化林权流转服务;建立顺畅的资产评估机制;组建农村资产平台公司;加大林权抵押贴息及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随着农民产权意识的加强,林产品价格上涨,政府减免农业税等多项惠农政策,经营林业的收益明显增加,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已租赁的集体林地所进行改革已达共识。在综述我国已租赁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法规出台的背景、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我国新一轮已租赁集体林产权改革的公开性、农户的参与性高以及林改后农户间经营的林地面积均分化程度有所增强;提出已租赁集体林产权改革演化机理为:由分权到集权再分权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家庭到团队经营再到家庭经营;依据林业经营行业特性,认为其家庭经营模式应是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7.
林权抵押贷款能够有效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对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以南方集体林区为例,利用福建、湖南和江西3省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集体林区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收入效应,探讨不同结构视角下的收入效应差异性。结果表明,样本农户中,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占比较低,仅为11.81%;且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农户与未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农户在收入水平、农户基本特征和林地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未考虑农户差异的情况下,林权抵押贷款可以显著增加农户收入水平,且获得林权抵押贷款农户总收入均值明显增加1.74万元。林权抵押贷款具有正向收入效应,但不同收入结构和农户结构下林权抵押贷款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从收入结构来看,林权抵押贷款仅增加农户总收入和林业收入,而对非林收入不显著;从农户结构来看,林权抵押贷款仅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占比25%~50%、中高收入水平和大规模经营农户显著。因此,建议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多元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农户结构差异化的信贷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8.
姜庆  王芳  李栋梁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679-10681
采用文献阅读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元市的森林资源状况、林改现状、林改取得的绩效以及林改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和分析.研究显示,广元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了良好的成效.林改后,农民的林业收入和总收入逐年提高;营林面积大幅度提升,森林资源稳步增加;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同时针对林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方国华 《北京农业》2011,(15):148-149
首先界定林业产权,根据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历程,分析其相应阶段的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分析归纳了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对森立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户调查的林权改革政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权改革是促进林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林权改革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选择江西遂川,福建三明、永安,辽宁清原,北京怀柔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维量表分析。结果表明:林权改革对森林生态环境有明显影响,尤其林权改革中农民(林农)对林业的投入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影响显著。同时,不同地区的林权改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研究发现,农民对林权改革的态度、家庭年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性别等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影响。本文认为,林权改革涉及面广,并涉及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因此,应该开展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和林权改革政策效应分析,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