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2.
陈朝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05-1606
对1951~2000年我国特大暴雨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特大暴雨次数显著增加,90年代河北特大暴雨次数显著增加。特大暴雨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70年代特大暴雨发展到4~9月份,90年代10月份有特大暴雨发生。特大暴雨50年代出现年份最多的地点是辽宁、湖北,60年代是江西,70年代是山东,80年代是四川,90年代是河北。  相似文献   

3.
利用赣县1951-2010年暴雨观测资料,对赣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年、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赣县暴雨日数总体呈低、高波动循环状态;近60年赣县暴雨年代际变化明显,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多,最少是20世纪50年代;四季中,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夏季(6~8月),以5,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约占年总暴雨次数的43%,7~8月暴雨次数占总次数的22%左右;其次出现在秋季,约占暴雨总次数的13%;冬季暴雨次数最少,仅占年暴雨总数的5%,主要出现在2月。  相似文献   

4.
统计漳平市1958—2017年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文件中逐日降雨资料,分析该市暴雨的时间分布、强度特征。结果表明,漳平市暴雨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雨季和台风季是暴雨的多发期,暴雨发生次数占全年的74.1%。暴雨日数存在明显的年代变化,20世纪暴雨日数最多,无论是暴雨次数、强度都明显增加,尤其是大暴雨日数明显增多,进入21世纪后,年暴雨日数时多时少,干旱和洪涝交替呈现,极端气候事件明显。不同等级的暴雨出现频率差异大,暴雨占91.1%,大暴雨占8.9%。研究暴雨的变化特征可为漳平市城市防洪排涝及城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当地暴雨预报、决策气象服务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宝鸡地区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宝鸡地区暴雨、大暴雨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呈波浪型,20世纪60和90年代为谷值,20世纪7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为峰值,特别是21世纪以来暴雨日数明显增多。宝鸡地区的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暴雨最多,尤以7月为最;多局部暴雨,少大范围暴雨。暴雨南北山区多,东部塬区少;而大暴雨东北部塬区多,川道和南部山区少。  相似文献   

6.
利用华北地区1961~2005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作物生长期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和年代变化特征;华北地区虽然年年都发生暴雨和大暴雨,但年际变化较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6.9%和53.1%;特大暴雨每4~5年发生1次,暴雨过程则平均11年一遇,特大暴雨和暴雨过程虽然只发生在较少的年份,但年际间波动更加明显;20世纪60年代是暴雨强度较大和暴雨过程多发期的峰值区,而1999年以后暴雨强度和暴雨过程则处于1961~2005年历史阶段的低值区;70~90年代则处于两者之间,期间不同强度暴雨发生并不同步。此外,华北地区年均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的趋势,暴雨日数变异系数则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趋势。一般地,年均暴雨日数越多,变异系数越小,反之亦然。统计还表明,华北地区降水量与暴雨日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1981—2018年旺苍县及其周边共计16个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ArcGIS统计分析旺苍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并对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旺苍县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时间和生长期内积温、年日照时数总量都呈上升趋势,具有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降水量有下降趋势,呈北多南少分布特征.干旱频次波动较小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春旱、夏旱频次都呈西多东少特征,伏旱高发区在旺苍南部.暴雨频次随暴雨等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各级暴雨的空间分布均呈北高南低特征.秋绵雨频次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少西多.研究结果为提高旺苍地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及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20年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省24个气象站1992—2011年农业气象灾害统计资料,分析了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暴雨、冰雹、大风、洪涝、冷害)发生频次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辽宁省旱灾发生频次显著增加,气候倾向率达到10.7次/10a;冰雹和冷害的发生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暴雨和风灾也表现为增加趋势,只有洪涝灾害明显减少。近20年旱灾在辽宁省作物生长季(5—9月)内的各个阶段均多有发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期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雹灾主要发生在6月;7—8月是辽宁省风灾的高发期,而低温冷害以4月下旬和6月最为常见。从空间分布来看,辽西北地区是干旱和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暴雨灾害多发区主要位于辽宁东南部,但大部地区洪涝发生频次都较低;辽宁中东部是风灾的高发区,而中北部是低温冷害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天水地区暴雨预报及服务能力,利用天水地区所有自动站资料、高空资料以及Micaps实况资料,对天水2010年8月12日发生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位于甘肃南部的低涡切变形成;(2)形成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源地是南海,另外还有来自高原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作为补充;(3)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对此次暴雨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4)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流场形势引发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强降水发生不可或缺一个重要条件;(5)通过分析此次过程的垂直速度场可知,持续的上升运动不断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陇东地区1984—2019年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分析了陇东地区气象灾害灾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灾害损失评估。结果表明,灾害损失中干旱最严重、暴雨洪涝最轻,发生次数中暴雨洪涝>冰雹>干旱>冻害>大风;气象灾害发生频次以23%的年均增长率增加,并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格局。直接经济损失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受灾人口西北部多于中东部,农业受灾面积西北部多于东部。灾害损失评估中轻灾年出现频率最高、重灾年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异常是引发陇东地区气象灾害加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对切变线暴雨的落区进行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切变线的位置和锋面抬升的作用对暴雨落区的判断有重要作用;影响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对暴雨落区的精细化预报至关重要。当东北地区有冷空气从西北方向经陆路入侵时,切变线南侧的暖湿气流被锋面抬升至切变线附近,与冷空气交汇辐合,从而产生了暴雨。  相似文献   

12.
测定甘肃天水市苹果园土壤中铬(Cr)、镉(Cd)、铅(Pb)、锌(Zn)、铜(Cu)和汞(Hg)的含量,并分析了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天水市苹果园土壤未遭受Hg、Pb、Cd的污染,而Zn含量已超过土壤背景值;Cd、Hg、Cu和Pb的变异系数较大,而Cu和Cr的变异系数较小,说明不同样点Cd、Hg、Cu和Pb的污染差异较大;Hg、Cu、Pb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Cu和Pb的相关系数最大(0.764 7);秦安县出现重金属含量最大值的几率最高,而秦州区和麦积区出现最小值的几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宗英飞  刁军  张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23-5225
[目的]分析酸雨时空分布状况,为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数理统计、GIS技术和概率方法,对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酸性降水占全省区域的57.9%,其中重酸性降水占全省区域的47.4%。2009年酸性降水占全省区域的63.2%,比2008年扩大5.3个百分点;重酸性降水占全省区域的26.3%,比2008年减少21.1个百分点。2008、2009年全省有3个酸雨中心,分别是大连地区、丹东地区和阜新地区,而大连地区酸性降水最为严重,具有潜在长远危害。2年酸性降水时间分布主要在多雨的5~8月,占酸性降水的75.0%。[结论]辽宁省酸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应当引起各个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探讨应对策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2008年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酸雨时空分布状况,为进一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数理统计、GIS技术和概率方法,对辽宁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辽宁省2008年酸雨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酸雨区域占全省的57.9%,大连、丹东和阜新地区为主要酸雨区。酸雨集中在6~9月,重酸性雨季节分布不明显。[结论]2008年辽宁省酸雨区域分布十分明显,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广西10个酸雨监测点2003-2009年的酸雨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的统计方法,分析了广西区域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西酸雨频率呈波动性变化,特别是2004-2008年酸雨污染趋势加剧;全区域酸雨频率变化一致,东部、西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带已扩展到西部;个别年份广西东北部与西南部的酸雨频率变化反位相。  相似文献   

16.
十堰市水稻育秧期连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7年十堰市7个气象观测站的3月下旬-5月上旬的气象资料,对十堰市水稻播种育秧期间长、中、短期连阴雨的时空分布及各年代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月下旬-5月上旬,全市连阴雨出现频率的总趋势是自北向南增加,受连阴雨影响的程度也是南部地区大于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长、中期连阴雨出现频率较80年代有明显增加。进入21世纪以后,长、中、短期连阴雨的发生次数和出现频率虽有明显下降,但仍是十堰市水稻育秧期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忠平  马晓群  胡雯  曹琦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31-2632,2638
利用安徽省68个台站近40年的日降水资料,运用累积频率法判别分析基于日资料的极端降水事件,给出了安徽省各台站降水极端事件的阈值.着重分析了阈值的空间分布,出现最大和最小阈值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特征及夏季暴雨多发地带的区域极端降水的特征.同时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和滑动平均分析了暴雨多发地带的区域降水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宜州市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宜州市暴雨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造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宜州市暴雨发生率最高出现在6月,其次是7、5月,90%的暴雨出现在4—9月。该研究可为暴雨预报、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兴安县气象局1957—201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该县降水(雨量及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安县年雨量总体呈现缓慢增加趋势,年最多雨量2636.1mm,年最少雨量1174.7mm;雨量季节分布不均,雨季从3月开始,9月结束;夏季雨量占年雨量的48%,冬季雨量最少,占11%,汛期雨量占69%;雨量高峰月在5月,12月雨量最少;每月≥0.1mm的雨日都在9d以上,≥50.0mm的暴雨1—12月都有可能出现,但出现暴雨频次较高的是4—6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