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苗秀莲  刘传栋  程波  苗秀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68-15270
为探讨笼养条件下川金丝猴的活动规律,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编码、Oracle数据库、SQL语言处理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笼养川金丝猴的行为。结果表明,笼养川金丝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休息行为比例最大(54.15%);取食(21.08%)、运动(12.00%)、梳理(5.37%)仅占38.45%。川金丝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取食行为在春季和冬季较多;休息行为在夏季最多,且从夏季到冬季出现明显的减少趋势;运动和梳理行为在秋季最多;冬季出现取食时间增加、休息与理毛时间减少的特点。各性别一年龄组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青少年猴和婴幼猴的运动和游戏行为所占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成年雌性组的梳理行为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成年雄性组的休息行为所占的时间百分比最高。笼养川金丝猴的活动规律与野外基本一致,但明显受笼养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苗秀莲  苗秀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40-21041,21056
[目的]在川金丝猴的驯养中合理利用笼舍空间和资源。[方法]将笼舍划分为9个区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记录其活动频次。通过极限笼养密度估算笼舍容纳量。[结果]1#笼舍的个体大部分在6区和9区活动;5#笼舍内个体的活动覆盖区域主要是1区和4区,其次是3区;3#笼舍内的个体主要在1、3、7区内活动;4#笼舍内的个体主要在1、5、9区内活动;2#笼舍有4只个体,每个个体的活动区域都较广泛。[结论]在4 m×5 m×6 m的笼舍内,在金丝猴个体间冲突较小的前提下,笼养量为3~4只时较为合适,笼养量较少时造成空间的浪费,太大则易造成金丝猴个体之间的空间冲突。  相似文献   

3.
笼养蓑羽鹤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两组笼养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的初步观察表明:笼养蓑羽鹤繁殖期行为呈日节律变化,各种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休息行为31.7%、取食24.0%、理羽17.4%、游走12,5%、警戒9.4%、繁殖5.0%。繁殖各期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繁殖后期行为时间分配受中期繁殖活动影响;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的性别差异总体不显著,温度和天气因素对笼养蓑羽鹤繁殖期的时间分配具显著影响。笼养蓑羽鹤繁殖期的行为时间分配与野生鹤类有较大差别,呈现出蓑羽鹤时笼养条件下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4.
笼养大鸨繁殖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哈尔滨动物园2000年笼养大鸨(Otis torda)繁殖季节行为进行了观察,其繁殖期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为:雌鸟,休息35%、游走38%、警戒18%、取食6%、理羽3%;雄鸟,炫耀38%、休息27%、游走13%、警戒12%、取食6%、理羽4%。大鸨日活动的节律性显示:一天有早晚两个活动高峰,休息主要集中于中午,休息所占的时间比例较大,这与野外大鸨的取食所占用的时间较大的时间分配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雌、雄鸟在游走和炫耀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它行为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雌鸟对雄鸟的求偶、炫耀常常表现出不配合性,这可能是因为笼养条件的空间小、环境干扰较多引起的。天气对大鸨的行为有影响,对雄性大鸨的游走和炫耀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女王竹芋睡眠运动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温室、人工气候室和室温条件下女王竹芋的睡眠运动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女王竹芋睡眠运动的一般规律。[结果]女王竹芋睡眠运动受天气和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光照时间和强度、湿度和温度的变化都会影响女王竹芋睡眠运动节律。正常的睡眠运动被持续破坏会直接影响到女王竹芋的正常生长。如果光照的时间和强度适宜,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女王竹芋的生长不会受到非常明显的影响。有规律的睡眠运动对女王竹芋的生长则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论]该研究可为竹芋的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江西婺源采用瞬时扫描法探讨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行为的影响.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取食、休息、游泳和修整.时间分配方面,雌雄中华秋沙鸭仅社会行为[雌:(2.13±1.40)%和雄:(3.24±1.55)%]存在显著性差异(t=-2.258,df=34,P<0.05),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原因有:(1)非繁殖期雌雄中华秋沙鸭主要任务均为生存;(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不大,对能量的需求量相似.日活动节律方面,雌雄的取食和休息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分别为雌:取食(F(10,165)=5.19,P<0.05)、休息(F(10,165)= 2.56,P<0.05)和雄:取食(F(10,165)= 7.55,P<0.05)、休息(F(10,165)= 3.48,P<0.05),其他行为节律均不显著(P>0.05).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较大,时间分配方面,在<10℃月份环境下,取食(t=-2.166,df= 16,P<0.05)行为显著高于>10℃月份,而游泳(t=5.096,df= 16,P<0.05)行为则相反,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表明,平均温度降低时,中华秋沙鸭需要摄取更多的食物以补充寒冷天气能量的消耗,并减少游泳行为降低耗能.日活动节律方面,>10℃月份中华秋沙鸭日活动节律,仅警戒(F(10,77)=1.96,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10℃月份中华秋沙鸭取食(F(10,86)= 5.93,P<0.05)和休息( F(10,86)= 3.42,P<0.05)行为存在显著的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的节律性变化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可以改变中华秋沙鸭的日活动节律,低温使中华秋沙鸭在夜间消耗较多能量,因此中华秋沙鸭在上午花更多的时间取食来补充能量.休息行为在>10℃月份,中午和傍晚均有一个小的高峰,而在<10℃月份从11:00开始(除13:00-13:59)均保持较高的水平.中华秋沙鸭采取这种对策,可能是<10℃月份,晚上和下午温度较低,为了减少消耗,从下午就开始增加休息行为.低温条件下,中华秋沙鸭增加修整和休息行为,这一结果支持“鸟类在低温环境下通过减少行为活动以降低能量消耗和热量损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观察研究野生日本鸣鹑和家鹑杂交F1代的生活习性,为探讨家鹑再野生化,恢复野生日本鸣鹑群体规模,保护该物种的可能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秒表单位记时法对F1代鹌鹑生活习性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笼养F1代鹌鹑行走行为、趴卧行为、静站行为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0.19%、24.46%、24.83%,取食行为、理羽行为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0.13%、10.23%;交配行为最少,为0.16%。试验分析表明,笼养F1代鹌鹑的各行为规律受天气影响不显著,取食行为规律受性别影响极显著(P<0.01),趴卧行为和静站行为规律受性别影响显著(P<0.05),行走行为和理羽行为规律受温度影响极显著(P<0.01),交配行为规律受温度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讨性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法]2007年9~11月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开展了3种性比圈养白鹇的行为学研究。[结果]不同性比的白鹇都具有明显的日节律:取食高峰出现在16:00~17:00,休息高峰在12:00~13:00。在时间分配上,同一性比的雄性与雌性间存在差异:性比为2∶2时,雄性与雌性在游走和休息上的差异极显著(P<0.01);性比为3∶1时,雄性与雌性在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同性间仍存在差异∶雄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并在性比为3∶1与3∶0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白鹇个体之间亲疏关系不同,但总有2只雌性个体关系密切。[结论]性比对白鹇圈养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影响,而且雌性个体更趋于集群活动,雄性则趋于单个活动。  相似文献   

9.
笼养东北虎春季行为及活动规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 ,在哈尔滨动物园对 4只笼养东北虎的行为及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春季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依次为睡眠 (39.4 2 % )、走动 (2 8.4 6 % )、卧息 (2 6 .4 1% )、其它 (5 .71% ,包括取食、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嬉戏、站立、直立及发声行为等 )。睡眠在一天中有一个持续长达 5h的高峰期 (10 :0 0~ 15 :0 0时 ) ,走动和卧息则分别有两个高峰期 (8:0 0~ 10 :0 0时和 14 :0 0~16 :0 0时 )。通过周末与非周末的比较发现游人的多少可显著改变笼养东北虎的行为 ,其中对卧息 (F =5 .2 7,p <0 .0 1)影响极显著 ,对睡眠 (F =3.16 ,p <0 .0 5 )和走动 (F =2 .80 ,p <0 .0 5 )影响显著。此外 ,饮水与笼养东北虎的日活动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摸清金斑蝶访花规律。[方法]采用观察法,对金斑蝶在马利筋花序上的访花行为、访花规律和访花时间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金斑蝶在6月和10月的日访花规律均为双峰曲线,最低谷都在14:00~15:00,且6月份的访花活动开始更早,结束更晚,在6月的取食平均时间极显著高于10月(P0.01)。[结论]温度是影响金斑蝶访花活动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人工补加食物对川金丝猴种群发展的作用,于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湖北神农架大龙潭金丝猴群体结构和繁殖情况进行研究。猴群于2007年6月22日开始出现社会单元主雄替代现象,持续至8月10日替代完成。替代前群体共有45只个体,构成3个一雄多雌单元和1个全雄单元;替代后群体数量为43只,减少 2只成年雄性,构成4个一雄多雌单元和1个全雄单元,替代后未发生新生小猴消失现象。2006和2007年共新生小猴11只,全部存活。结果揭示人工补加食物降低了投食群个体饥饿死亡的可能性,提高了新生婴猴存活率,人工投食是促进川金丝猴种群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圈养狼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方法]选取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的4对圈养狼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其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圈养狼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中,卧息所占比例最多,为49.38%;其次是运动和站立,分别为23.35%和17.73%;其他行为占9.54%。昼间运动和卧息均有2个高峰期,卧息的高峰期在9:30~12:40和15:30以后,运动的高峰期在8:10~9:20和12:50~15:20,而取食仅在14:00左右有1个高峰期。不同性别圈养狼的活动规律基本相似。[结论]圈养狼与野生狼在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丹顶鹤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繁殖期的丹顶鹤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顶鹤繁殖期的各种行为具有较强的规律性,所占频率依次为:繁殖38.34%、觅食29.14%、警戒15.67%、静栖9.13%、游走5.77%、其它1.95%。在不同繁殖阶段,丹顶鹤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一定差异。在产卵前期,觅食行为比值最高;在孵卵期,繁殖行为比值最高。温度和降水是影响丹顶鹤繁殖期各种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野生动物新鲜粪便内激素的测定是探查动物生理状态的非损伤性方法,但新鲜粪便的保存时效因物种等而异。因此,掌握目标物种的新鲜粪便内激素的保存时效是应用该方法的前提。采取95%乙醇(以下简称乙醇)、低温((4±1)℃,以下简称低温)方法保存川金丝猴的新鲜粪样,设保存0(标准参照)、5、6、7、8、10、20、30d8个处理。在各处理的保存时间段到期时,运用RIA法测定粪样内皮质醇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低温条件下,雌性川金丝猴粪样内皮质醇含量在保存6d时的平均值显著低于标准参照值(P0.05),因此可以稳定保存5d;雄性川金丝猴粪样内皮质醇含量在保存6d时的平均值显著高于标准参照值(P0.05),因此可以稳定保存5d。针对川金丝猴生存环境的特点,并据此设定该物种新鲜粪便保存方法和低温条件,所获得的测定结果是该物种野外粪样采集及保存的重要依据,可应用于该物种的野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16.
圈养取胆黑熊的刻板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时间记录法,对哈尔滨山河熊场6只成年黑熊刻板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对黑熊踱步、转圈、摆头和站立转身4种刻板行为进行了描述,其中踱步是最常见的刻板行为之一,其平均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所占比例在4种刻板行为中均达到最大.对圈养取胆黑熊刻板行为的日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  相似文献   

17.
2012年3—6月对北京动物园2只紫胸凤冠鸠进行展区环境丰容试验,包括地面改造、增加活动设施等,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记录并分析丰容前后紫胸凤冠鸠的行为变化及对环境空间的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丰容对紫胸凤冠鸠的日常行为在时间分配和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主要表现为休息行为减少,活动增加;丰容区域利用增多,非丰容区域利用减少。环境丰容有助于减少动物的异常行为、增加行为多样性,提高动物的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