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8个不同草菇菌株进行室内网床层架式草粪料栽培试验,经菌丝培养、萌发、出菇性状及产量等方面测评,结果表明:V0045 (2号)、V0014 (1号)、V23 (8号)3个菌株生物学效率较高,出菇期长,破膜率低,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不同种源关系的优良反季节秀珍菇栽培菌株,为广西反季节秀珍菇优良栽培种源的选择及今后优良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8个菌株的栽培品比试验,观测菌丝后期生长、出菇、黄斑病发病、子实体性状等特性,对8个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对8个菌株的DNA进行ISSR-PCR产物扩增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分析图谱判定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菌丝生长后期不吐黄水、黄斑病发病率低、出菇整齐、产量高的菌株是台秀57(农)、广温秀珍和台秀(天达)菌株;子实体灰黑色且性状较好的菌株是台秀57(农)和秀珍P-6菌株;8个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59~0.77,在0.59水平上8个菌株分为2个群,在0.68水平上分为4个群。[结论]综合分子遗传及栽培性状而言:台秀57(农)菌株各项栽培性状均表现较好,可以进行栽培推广;秀珍P-6、广温秀珍和台秀(天达)菌株可做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海鲜菇工厂化瓶栽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电泳试验考察国内外常见的5个海鲜菇主栽品种(编号1~5分别对应的是菌株来源为日本、日本、市售、市售、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并对其进行出菇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宜工厂化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5种菌株间均有拮抗现象;酯酶同工酶试验表明,这5种海鲜菇菌株可以分为4类,即2、3号为一类,1、4、5号各为一类。5种菌株瓶栽出菇后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其中4号菌株菇形最好、丛高一致、菇盖均一性最好,且子实体产量居第2,生物学转化率达到77.5%;5号菌株菇形较好,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转化率最高,为78.1%。因此可见,4号、5号菌株是适合工厂化瓶栽的海鲜菇菌株。  相似文献   

4.
冷库生产用金针菇适宜菌株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8个金针菇菌株进行袋栽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日金1号发育期短(102d)、原基分化整齐、菌株粗壮、菇体整齐、转化率高(75% ), 可作为目前贮梨冷库进行反季节白色金针菇生产的首选菌株。  相似文献   

5.
试验比较了22个平菇菌株菌丝生长耐温性,12个菌株夏季栽培出菇性状。结果表明,夏优1号、高平1号、高平2号、早秋615、江都71、特抗650、夏王40、基因2005等菌株出菇早、菌袋污染率低、产量较高,适合山东夏季栽培,可作为当地夏季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杏鲍菇菌株的担孢子收集、紫外诱变及突变菌株的出菇性能、抗杂能力测试试验,从28个突变菌株中筛选出1株有潜力的菌株。18号菌株的株形美观,抗杂菌能力很强、出菇试验中转潮快,生物学转化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约7.47%,达65.8%。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杏鲍菇菌株的担孢子收集、紫外诱变及突变菌株的出菇性能、抗杂能力测试试验,从28个突变菌株中筛选出1株有潜力的菌株。18号菌株的株形美观,抗杂菌能力很强、出菇试验中转潮快,生物学转化率比原始菌株提高了约7.47%,达65.8%。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适于木薯酒精渣栽培的草菇优良品种.[方法]以木薯酒精渣为主料,棉籽壳、麸皮为辅料,采用全脱袋覆土出菇方式,对引进和分离的13个草菇品种进行出菇试验.[结果]供试的13个草菇品种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有V97、V9、V25、V木和V112,菌丝日生长速度分别为15.43、14.86、13.57、12.78和12.78 mm/d;产量和生物转化率较高的菌株有V9、V木和V112,产量分别达29.16、21.70和18.21g/袋,生物转化率分别达24.50%、18.20%和15.30%;不易开伞的菌株为V9、V97、V365和草01.[结论]初步筛选出V9作为木薯酒精渣的适栽草菇品种,并作为下一步扩大试验规模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9.
香菇9608与一株野生香菇单双杂交及优良杂交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杂交选育出菇早、产量高、菇形好、硬度大的香菇优良菌株。[方法]以香菇9608和野生香菇菌株FP作为杂交亲本,经单孢分离获取9608不同核相的单核菌株,与野生香菇菌株进行单双杂交,获得杂交菌株,对其进行常规栽培,测定农艺性状,筛选优良菌株。[结果](1)27株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落长势及生长指数差异显著(P0.05),仅1株生长指数大于2个亲本,有10株生长指数处于2个亲本之间;(2)有24株杂交菌株正常出菇,其子实体形成时间及温度差异较大,19株杂交菌株的子实体形成时间比双亲短,其子实体形成温度均高于2个亲本,其中8株于60 d内形成子实体;(3)不同菌株的产量差异显著,有16株子实体产量超过双亲;(4)成菇数量、单菇质量及菇形差异较大,其中D97FP的成菇数量最多,D106FP和D81FP单菇质量优于亲本,D111FP的菌盖厚度最大,D170FP菌盖直径最大,D21FP的菌柄最短,D178FP菌柄直径最小;(5)不同菌株的菌盖硬度差异显著,18株杂交菌株中,有17株菌盖硬度大于亲本;(6)D100FP和D97FP的选择指数较大,并且与亲本均有拮抗现象。[结论]本研究采用的育种方法有效,筛选优良菌株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筛选出的优良菌株(D100FP和D97FP)具备出菇早、产量高、硬度大等诸多优点,可为香菇生产及菌种选育提供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通过液体菌种制作,比较了来源不同的4个秀珍菇菌株的抗污染能力、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及产量等特性指标。结果表明,秀珍菇1号菌株最佳,秀珍菇3号菌株次之,其他两个菌株表现不理想,达不到推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姬菇杂交菌株的出菇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0株姬菇杂交菌株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栽培出菇试验,考察其出菇产量和商品性状.结果表明:40个杂交菌株与亲本J2-1的平均单产比较,其中有29个杂交菌株的平均单产高于亲本,13个杂交菌株(506、36、16、66、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9个杂交菌株(58、670、238、444、185、296、258、191和203)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对具有典型姬菇特征的7个杂交菌株(36、41、68、71、258、432、608)与2个亲本菌株进行菇体商品性比较表明,4个菌株(608、36、258、432)是商品性较好的杂交菌株,其中杂交菌株432综合商品性状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收集国内外共20个双孢蘑菇菌株,在工厂化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综合分析不同菌株在PDA平板上的菌丝生长状态、生长速度以及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子实体出菇时间、产量、质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根据菌丝在PDA平板上的生长形态,将20个菌株分为两类,一类为气生/半气生型,表现为菌丝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旺盛;另一类为贴生型,表现为基内菌丝发达,菌索明显,菌丝生长速度慢。贴生型菌株的产量高于气生/半气生型菌株。根据出菇时间、采收时间、产量及子实体质量性状评价得到4个(AZ1509、J5、AU02、AZ1109)出菇时间早(覆土后16—17 d)、采菇时间集中(一潮菇采收时间5 d)、产量高(3.6-4.5 kg/筐)、品质佳,适合市场鲜销的菌株。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ER IC-PCR技术在平菇栽培菌株鉴定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22个供试平菇菌株和对照香菇菌株中,ER IC-PCR扩增出的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聚类分析表明,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15的水平上,23个菌株聚类成8大类群:糙皮侧耳栽培菌株分别归属第1和第2大类群;秀珍菇5号、4011、白灵菇2号、杏鲍菇、鲍鱼菇和香菇分别独立地聚类为不同的大类群.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20时,鲍鱼菇和香菇聚类在一起,其他平菇菌株聚类在一起.这表明ER IC-PCR技术可以应用于平菇栽培菌株的鉴定,但也说明该技术在食用菌分类鉴定应用上的局限性,同时也说明食用菌需要多相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4.
正1 选育出耐低温新品种,填补了秀珍菇低温菌株的空白。应用生物学特性鉴别、农艺性状考察和DNA分子标记辅助杂交等技术选育出耐低温新菌株秀迪1号,2012年通过福建省新品种认定,填补了秀珍菇低温菌株的空白。该品种在低温环境下比当家菌株台秀57的菌包染菌率降低13.0%,生物学效率提高25.8%,将菇房年利用周期由1个增加至2个,大幅提高菇房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ISSR标记在侧耳属菌株分类学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基于重复序列(TATG)4,设计了7条引物P0~P6,对侧耳属的22个菌株和1株双孢蘑菇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重复序列间区序列(ISSR)PCR扩增。引物P0、P1在23个菌株上扩增共得到120条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0.71水平将以上侧耳菌株分为5组:阿魏蘑、白阿魏蘑、杂交阿魏蘑位于第2组;凤尾831、16号秀珍菇位于第3组;鲍鱼菇位于第4组;其他供试菌株位于第1组。利用引物P1对17号日本秀珍菇扩增得到了1条约1.3 kb片段,经克隆和测序分析,验证了重复序列(TATG)4的存在,并达到了微卫星基序的最低重复次数。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草菇栽培面积大,工厂化生产发展较快,但是适宜的优质高产菌株相对缺乏,常规菌株种性退化严重。本试验对初筛的6个草菇菌株以玉米芯为主要栽培基质进行品比优选试验。结果表明:V1172、VSD-1岀菇较早,产量高,但子实体菌苞较薄,易开伞;V1296、V1295产量较高,长势好,出菇期集中,子实体菌苞较厚,商品性好;V9715、V选育10产量明显低于其它菌株,但V选育10子实体菌苞厚,耐储存。综合分析比较认为:V1296、V1295表现最佳,适宜山东工厂化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秀珍菇退化菌株与正常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并进行双链RNA(dsRNA)病毒检测,为秀珍菇栽培过程中选择优质菌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秀珍菇退化菌株菌丝拮抗、菌丝生长速度及出菇试验,与正常菌株进行生物学特征比较,通过ITS扩增,利用RAPD、ISSR和SRAP分子标记分别进行差异性比较,并开展dsRNA病毒检测,分析秀珍菇菌株的退化原因.[结果]秀珍菇退化菌株X9和X13与正常菌株X5、X6及对照菌株X15间存在拮抗反应,当培养基的pH低于5.0时,退化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降低(P<0.05,下同).退化菌株X13菌丝的生长速度(4.95mm/d)、常温出菇单袋产量(73.34g/袋)及低温刺激出菇单袋产量(107.69g/袋)均显著低于正常菌株和对照菌株.分子标记分析未发现供试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dsRNA病毒检测发现供试菌株均存在dsRNA片段,其中退化菌株X13存在特异的dsRNA片段.[结论]秀珍菇退化菌株可能受dsRNA病毒感染,适应环境能力变弱,产量降低,生产上应注意菌株来源,避免使用退化菌株.  相似文献   

18.
以姬菇258和金凤2-1为亲本单孢杂交获得4株杂交姬菇新菌株(姬菇44号、姬菇6号、姬菇115号和姬菇7号)与亲本姬菇258和生产上主栽姬菇西德33进行发菌培养、栽培出菇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姬菇6号生育期短,早于其他菌株出菇;姬菇7号商品性状表现最佳。两者都与西德33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姬菇6号和姬菇7号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生产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宜广西利用纯木薯废弃物栽培的高温平菇优良菌株,对22个高温平菇菌株在PDA及纯木薯废弃物培养基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及农艺商品性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白菇菌株P12(灰平39)、P15(夏灰1号)、P9(茶39)、P5(平菇558)和黑菇菌株P3(夏丰1号)、P6(基因2005)、P8(高温HXZ7)、P4(平菇P54)较适宜广西地区利用纯木薯废弃物为基质进行栽培,除引进菌株P12(灰平39)和P15(夏灰1号)需进一步试种外,其他菌株均已在广西各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以发菌期,出菇期、转潮期、菌盖与菌柄的重量比及生物转化率5个指标,对玉米芯栽培的23个平菇菌株进行了模糊类分析,结果将其归为12类,其中,第1类的莱平1号和第2类的莱平4号、PL-802三个菌株,发菌快、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子实体性状优,是适宜玉米芯栽培的优良平菇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