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草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草原的永续利用是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超载过牧和乱开滥伐,致使草原生产力严重下降,草原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推行禁牧休牧制度,是依法治草、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使草原资源更好地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
甘肃草原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邴芳  陈强强  张德栋 《草业科学》2016,33(12):2587-2596
利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以甘肃省为参照区,对所辖10个草原牧区2009-2014年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玛曲、碌曲、夏河、卓尼和天祝草原人口承载力富余而经济超载,属于畜牧业经济发达地区;合作和迭部草原人口与经济双重超载,人口密度较大,畜牧业经济较发达;2)肃南、肃北和阿克塞草原牧区的人口与经济双重富余,草原资源相对丰富,人口密度较小,畜牧业经济发展潜力较大;3)水资源是草原牧区相对资源人口和经济承载力的关键贡献因子;4)甘肃草原牧区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水土资源组合不均衡是制约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本研究为牧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模式的优化调整,未来发展战略与方向的制定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草原牧区的现实要求 1.草原生态持续恶化.随着牧区人口持续增加,牲畜数量快速增长,天然草原超载过牧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开垦、开矿、修路等占用和破坏草原的行为造成草原面积不断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草畜矛盾.如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从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的50年时间,牧区人口增长了3倍,牲畜数量增长了10倍,畜均草场面积由170亩减少到15亩.2000-2008年,全国牧区牧业人口增加116万人,年均增长9‰,相当于牧区所在省份人口增速的3倍;牛羊存栏数量增加3500万头只,年均增长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牧区合理载畜量为1.2亿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近1.8亿个羊单位,超载率近50%.  相似文献   

4.
甘肃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草原畜牧业总体呈现出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诸多瓶颈问题。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总体要求,结合甘肃草原畜牧业实际,按不同功能区域性特点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进行了区划,对如何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关键环节,促进草原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浅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祁连山北麓牧区人地关系演变与脱钩效应,本试验构建了草原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的ImGCT模型和脱钩效应分解模型,以肃南县为例实证研究了草原牧区人地关系演变规律与阶段特征,揭示演变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995-2019年25年期间,牧区人地关系仅1997-1998年和2014-2017年两个时段表现...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草原面积辽阔 ,资源丰富 ,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现有草原433.33万公顷 ,年产干草700余万吨 ,可承载1000余万个羊单位 ,即占全省家畜饲养量的30 %。但近几十年来 ,草原资源不断受到破坏 ,面积日渐缩减 ,40年间草原面积减少2/3 ;草原沙化、碱化、退化严重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三化”面积已达211.87万公顷 ,占全省草原面积的48 % ,占300万公顷可利用草场的70.62 %。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指导思想偏差耕地用地不断扩大 ,草原面积日渐缩小。首先 ,一些基层领导观念淡薄 ,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致使执行《草原法》不力 ;…  相似文献   

7.
1982年,笔者在红原县工作时,曾与时任省民委李副主任、红原县委政研室林岚经过调研写出《关于阿坝州牧区畜草矛盾的初步探讨》,发表在《四川草原》1982年第4期,对牧区产生了积极作用。该文尖锐地指出川西北牧区阿坝、若尔盖、红原三县的载畜量已达极限,平均每个羊单位不足3335平方米草场,为全国最少,牧区三县牲畜平均全年缺草35%~40%。  相似文献   

8.
李先东  韩瑛  夏咏 《草地学报》2023,(12):3820-3830
草原资源是维持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约束着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主要畜牧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98—2020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资源尾效模型实证分析畜牧经济增长受资源约束的现状,进一步采用ArcGIS软件解析畜牧业经济增长尾效的空间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畜牧业经济增长对草原资源数量的依赖程度较高,尾效均值为0.038 7;资源尾效总体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分布,部分地区存在资源优势;草原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劳动力增长率与草原资源消耗增长率是制约草原资源“尾效”的关键因素,资源消耗速度越快,经济增长阻力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劳动供给水平的大幅波动也会使尾效值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末,随着牧区人口增长、牲畜增加,草畜矛盾趋于突出,青海省90%以上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先后实施了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工程以及草原生态补奖等重大政策,全省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呈现出好转趋势。监测资料表明,2011年至2016年,青海退牧还草工程区内外覆盖度和鲜草产量对比明显,增幅分别为7.86%和每亩57千克,三江源地区工程区内草原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草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在广阔的牧区,草原畜牧业是主要的产业。由于牧区草原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以及牧民的专业化程度的制约,生产经营规模超过一定限度,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所以草原畜牧业需要适度规模经营,使草地与劳动力、资金等进行优化,各类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而得到最大收益。目前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四川等地,共有264个牧区和半牧区,占草原总面积的67%。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主要草原牧区的绝大部分牧户畜牧业经营规模较小,小于合理的规模,牧户生产水平较低,使得经济效率低下。通过对牧户的草地资源进行整合,扩大经营规模,将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经营的合理范围之内,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畜牧业的产业效率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长期的不合理利用,日益加剧的草地退化威胁着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草地分类经营从区域全局的角度协调了草地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为有效遏止草地退化、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本研究在估算和分析青海省草地生态和经济两大收益的基础上,提出用收益差异指数(BDI)划分草地分类经营区,将青海省草地分为保护性草地和生产性草地两大类。其中保护性草地面积为2.841 44×107hm2,占草地总面积的46.27%;生产性草地的面积为3.299 04×107hm2,占草地总面积的53.73%。  相似文献   

12.
天然草地既能为草食动物提供饲草资源,又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之一。南阳市天然草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产量高,但也存在着保护不力、利用不充分和不平衡等问题。迫切需要根据南阳市的气候、地形、地貌和草地类型等特点进行区划,为科学利用草地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稳定,促进现代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3S技术的景泰县草地资源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典型区实地样方调查数据,采用3S技术划分了甘肃景泰县天然草地类型的空间分布,包括4类,5个组,7个型;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了草地产草量估测模型(y=0.433 5e0.028 5x,R2=0.56);并评价了草地的利用现状,目前景泰县天然草地面积39.18万hm2,理论载畜量7.38万羊单位,研究结果为景泰县天然草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保护、建设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保护草地生态环境促进川西北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川西北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草地生态恶化、畜牧业经济效益差、草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等主要问题入手 ,提出了草地管理制度创新 ,控制牲畜数量 ,遏制草地退化 ;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经济效益 ;开发利用和保护草地自然及人文景观等资源 ;建立科技开发实验区等对策 ,维护草地生态环境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草地资源和草地生产力现状,综合分析化隆县草地资源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对策,以促进化隆县草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和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从草业的含义论述了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简述了我国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战略把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根本;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和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草原资源综合开发和推进产业化.  相似文献   

17.
开发利用草地资源通常被广大贫困人口认为是最为有效、最为优先的增收途径。但是,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草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属性和其自然资本价值的认识不足,因此,在采用以项目干预方式促进减贫的进程中,通常忽略对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通过借鉴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对草地资源管理的经验,研究并提出通过采用基于项目管理的草地资源科学管理制度,来提高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贫困农户经济持续增长和草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双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地区草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为不合理利用,导致青海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紊乱,草地第一性生产力严重下降,如何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青海湖地区草地资源气候生产潜力、宜牧土地生产潜力和潜力总量的估算,探讨影响草地资源生产潜力的驱动机制,寻求有效合理利用、保护和改良草地资源对策,最终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韩琼 《青海草业》2013,22(2):31-33
随着草原旅游业在海北各地的不断繁荣和旅游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不断增长,处理好草原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通过对海北地区草原旅游现状分析,提出草地资源保护与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