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高寒草甸天然草地实施划破、补播、施肥及综合处理,探讨了不同草地植被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有毒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草地中,有毒植物的组成及比例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补播、划破和施肥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群落中有毒植物的物种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P<0.05),不同处理草地有毒植物物种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排序分别为补播<施肥=综合处理<划破<对照,补播<划破<施肥<对照<综合处理。补播、施肥和综合处理均可有效降低群落中有毒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5),而草地划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毒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5),不同处理草地有毒植物地上生物量排序为补播<综合处理<施肥<对照<划破。补播形成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单一优势群落使有毒植物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均下降到最低值,对于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的改良,草地补播是可供参考的有效恢复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补播对高寒草甸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补播对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群落生产力、功能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方面的影响,于2010年5月以位于青藏高原东段的玛曲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补播试验。结果表明,补播显著提高地上生物量,同时物种数和丰富度指数Margalef也有显著增加,其中补播处理地上生物量是不补播处理的1.31~1.44倍。补播后莎草类和禾草类地上生物量都呈增长趋势,补播后禾草类地上生物量显著提高,其中最高是不补播的2.7倍,杂类草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显著降低。适量补播既可以使草地的经济价值得以提高,同时也有利于高寒退化草地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培育措施对高寒草甸草原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物群落特征和根系生物量为主要指标研究了高寒草甸草原对封育(E)、封育+灌溉(EI)、封育+灌溉+施肥(EIF)、封育+灌溉+施肥+补播(EIFR)和全年连续放牧(CG)的响应,以期为该区草地恢复、保护和管理提供支持。结果表明:与CG和E相比,各培育措施均增加了各功能群植物的高度和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提高了禾本科植物在草群中的比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等优质牧草的重要值显著增加,杂类草植物的重要值降低,其中以EIFR效果最为显著;各培育措施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其中EIF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培育措施不同程度降低了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比。说明合理选择和组合应用不同培育措施是提升退化高寒草甸草原生产力和有效恢复草地生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草地生产力稳定性不仅取决于时间序列上生产力及其变异性的相对变化幅度,而且也受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异步性的影响。施肥与围封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土地管理措施,其对生产力稳定性影响的生态学机制尚未得到一致认识。为此,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中,以冬季放牧的草地群落为对照,在施肥(氮磷钾添加)处理的基础上,嵌套全年禁牧处理(围封和施肥+围封)进行为期4年的群落调查,旨在探究二者影响生产力稳定性变化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围封对生产力稳定性的下降有显著影响,且主要受生产力及其变异性相对增加幅度的共同调节;同时还与减小的物种丰富度和异步性有关。另外,尽管结果并未发现施肥对生产力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但施肥却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小和生产力增加。综上,本研究表明,冬季放牧有助于维持高寒草甸植物生产力稳定性;然而,一旦施加全年禁牧措施,无论施肥与否,都会加剧生产力稳定性的下降。因此,在未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过程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甘南典型高寒草甸退化草地2年的实验研究表明,1) 施肥后草地生产力、草地质量明显提高;2)在每个施肥水平上,刈割处理都对草地质量、生产力没有显著影响;3)施肥刈割的交互作用不显著;4) 施肥、刈割对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施肥使群落结构简化.对照处理有10个物种地上生物量超过最大单种生物量的1/2,而且2年中都是如此;最高施肥水平中1个物种占了绝对优势.沿施肥梯度物种最大重要值从0.107,0.183,0.585一直增加到0.775.在短期内施肥可以使退化草地恢复生产力,退化草地在恢复的同时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草地培育措施对重度退化亚高山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分别以补播、施磷肥和划破草皮3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退化亚高山草甸、天然草地进行草地培育。结果表明:各草地培育措施对改善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的效果不同。补播可提高补播草种所在群落的优势地位,划破草皮使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施磷肥对草地植被群落结构影响不大,效果最差。补播+划破草皮改善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在草地植被结构中的效果比补播更显著,使优等牧草和良等牧草居于优势地位,补播+划破草皮的良等牧草优势地位与划破草皮相比有所降低。综合各项指标,补播+划破草皮+施磷肥的草地培育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价不同坡向及混播组合对高寒矿区人工草地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以青海省木里聚乎更矿区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坡向及混播组合下的草地植被生物量、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并运用基况-活力-组织力-恢复力(Condition-Vitality-Organizational-Resilience, CVOR)综合指数对草地的恢复效果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坡向下混播草地的草地生产力、香农维纳多样性、植物功能群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混播草种的增加,不同坡向的草地地上盖度、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香农维纳多样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同一混播措施下,平地的地上生物量、香农维纳多样性及禾本科牧草比例均显著高于阳坡和阴坡;草地的CVOR指数介于0.71~0.89之间,健康状况均为健康和警戒。由此可见,坡向和混播草种均能影响草地植被生长,高寒矿区草地生态恢复应因地制宜,考虑坡向等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毛乌素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以围封作为对照(Ⅳ),采用施肥(Ⅰ)、补播(Ⅱ)、喷藻(Ⅲ)、藻类补播拌种(Ⅴ)和施肥+补播(Ⅵ)措施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沙化草地进行修复,通过监测植被群落特征及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标,评价其对生态修复措施的响应。[结果] 施肥(Ⅰ)、补播(Ⅱ)、喷藻(Ⅲ)、藻类补播拌种(Ⅴ)和施肥+补播(Ⅵ)处理区的植被群落平均高度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区(Ⅳ);藻类补播拌种(Ⅴ)处理区的植被群落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5个处理区;施肥(Ⅰ)处理区的植物种类最多,共20种;补播(Ⅱ)处理区最少,共10种;喷藻(Ⅲ)、施肥(Ⅰ)和藻类补播拌种(Ⅴ)处理区的Margar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组。[结论] 不同修复措施对于沙化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喷藻或拌藻、施肥等具有养分输入作用的修复措施对短期内修复沙化草地具有显著效果,修复后植物种类、物种丰富度明显增加,植被群落变得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调控措施的响应,本研究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取春季休牧(T1),春季休牧-划破草皮(T2),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T3),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播种(T4),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播种(T5)措施,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对照(CK),探讨各调控措施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调控措施下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补播‘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Qinghai’)后样地杂类草重要值降低,禾本科重要值增加;CK土壤pH、容重和铵态氮含量最高;T2下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T3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T4下有机磷含量最高;与CK相比,T5下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综上,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播种措施能在短时间内改善退化高寒草甸的现状,提高可食牧草比例,有利于高寒草甸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改则高寒荒漠草地改良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高寒荒漠退化草地,采用了围栏、围栏+灌溉及围栏+灌溉+补播3种改良措施,以围栏外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研究几个改良措施对草地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寻求适宜于该类退化草地恢复的最佳措施。结果表明,3种改良措施与对照相比均能明显改善退化草地群落中所有植物的生长状况;围栏+灌溉、围栏+灌溉+补播措施可以提高高寒荒漠退化草地的物种多样性;与其他改良措施相比,围栏+灌溉+补播措施可以显著提高高寒荒漠退化草地物种均匀度;综合考虑,围栏+灌溉措施更适宜于改则县高寒荒漠退化草地的改良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浇水、打孔措施对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多样性的影响,以西藏那曲地区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处理下的草地恢复试验。试验设置浇水和浇水打孔2种处理。结果表明:浇水处理增加了群落中常见种数目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提高了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浇水打孔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群落植物总密度,其地上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2种处理,且浇水打孔处理Margalef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P<0.05),说明浇水打孔措施更有利于过牧退化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李润富  牛海山  孔倩  刘强 《草业科学》2021,38(3):399-409
围栏封育是青藏高原高寒退化草地最常见的恢复措施,开展围栏内外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养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是评估草地恢复效益的基础。本研究选取了西藏那曲市班戈县围封时间分别为6、11和12年的3块样地,分析了围封对土壤理化特征和植物养分的影响,并探究了植物?土壤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围栏封育显著提高了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P<0.05),但是显著降低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P<0.05);2)不同深度土壤容重、全碳(total carbon,TC)、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在围栏内外差异不显著(P>0.05);3)围栏封育对植物相对重要值的影响因物种而异,种间TC、TN、氮素利用效率(nitrogen-use efficiency,NUE)差异显著(P<0.05);4)植被与表层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仅存在于部分物种与部分营养元素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可以显著改变植被生产力和群落组成,但是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养分利用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围封对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效益,需要系统的研究和综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王琪  郑佳华  赵萌莉  张军 《草地学报》2022,30(5):1077-1085
为探讨增温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恢复初期的影响,本研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在不同退化程度的自然恢复草地上设置增温处理。增温一年后,在2021年8月测定增温处理下天然草地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恢复初期植物的高度、密度和生物量,并计算重要值和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增温降低了天然草地和轻度退化草地的物种数;增温和退化的交互作用极显著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和C3植物生物量(P<0.01),增温显著增加了天然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了重度退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P<0.05);增温和退化的交互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增温增加了天然草地的群落多样性,降低了退化草地的群落多样性;增温增强了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和不同功能群生物量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在未来全球持续变暖的趋势下,退化草地的初期恢复将变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4.
郝红敏  刘玉  王冬  杨政  武高林 《草地学报》2016,24(4):754-759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退耕年限下典型草原群落空间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长武王东沟流域不同退耕年限的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旨在为草地恢复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群落高度、盖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平均个体大小和禾草类功能群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而群落均匀度指数、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替代变化,由演替初期的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散穗早熟禾(Poa subfastigiata),经过中期的异燕麦(Helictotrichon schellianum)、散穗早熟禾,到演替后期的散穗早熟禾。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初期的高密度、小个体分布到后期的低密度、大个体分布。退耕时间对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及系统功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内蒙古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利用人工设置野外减雨措施(生长季5~8月减雨66%、6~7月减雨100%和自然降雨)探讨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极端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干旱改变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促使多年生根茎型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成为主要优势种。(2)减雨66%和减雨100%两种极端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只在减雨100%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但对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3)除表层土壤含水量在减雨66%条件下显著降低(P<0.05)外,两种极端干旱处理对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及土壤碳氮比(C/N)的影响较小。以上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季,极端干旱对荒漠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水平影响较大,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寒草原冬春草场退化及草畜不平衡问题,为遏制草地生态系统进一步退化、提高草地生产力,本研究于2018年在青海省玛多县玛查理镇冬春草场开展返青期休牧育草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返青期休牧和返青期放牧两个处理,在休牧结束时期和牧草生长高峰期(7月10日和8月10日)分别进行草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放牧草地,7,8月份休牧草地的禾本科牧草株高增加了236.33%和123.83%(P<0.05),盖度增加了41.13%和61.71%(P<0.05),地上总生物量增加58.66%和33.62%;休牧以后草地主要植物种由原来的沙生风毛菊(Saussurea arenaria Maxim)、山莓草(Sibbaldia procumbens Linn.)等变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Griseb)、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 Hand.-Mazz)等;休牧草地和放牧草地样点植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休牧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香农-维纳指数较放牧草地均有所增加。因此,返青期休牧在高寒草原的实施改善了草地植被恢复情况,优化了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增强了生态系统多样性。本试验可为退化高寒草原植被恢复及休牧制度的实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刈割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为对象,于202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刈割实验平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和取样。该实验平台于2014年建立,以不刈割为对照(CK),设置轻度(LM)、中度(MM)及重度刈割(HM)3个处理。本研究通过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测定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增加了新物种,且中度刈割的物种数最多;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显著增加了群落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且轻度刈割显著增加了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表明轻度刈割最有利于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草原的生产力均无显著影响;2)土壤全碳、全氮和pH均在中度刈割时最高,且显著高于不刈割,表明中度刈割对土壤养分有积极影响;3)硝态氮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草地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本研究可为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参...  相似文献   

18.
通过2年的连续放牧试验,采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对环青海湖高寒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并探讨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与草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高寒草原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基本呈单峰变化,即在中度放牧下多样性最高,重度放牧下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最小;群落生产力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莎草科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禾本科和豆科生产力降低(P<0.05),杂类草生物量有增加趋势;禾草和豆科比例减小,莎草和杂类草比例增加;草地生产力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的单峰函数关系(R2=0.910, P=20.027; R2=0.953, P=20.010),结合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才能更好地反映维持草地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指标。放牧强度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及其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