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王圣田  季玉玲 《农业环境保护》1995,14(4):178-180,149
本文报道了辛硫磷农药在甘蓝上的残留动态,根据田间试验数据推导出该农药降解的统计模式及残留量和安全间隔期与用药量间的关系,辛硫磷残留的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方法灵敏度0.004mg/kg,添加回收率87.5%-101%。  相似文献   

2.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L-1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刘智  李顺鹏 《土壤学报》2003,40(2):293-300
采用紫外线和氯化锂诱变 ,从甲基对硫磷降解菌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DLL -1中获取高效突变株DLL -E1 ,DLL -E2 ,DLL -E3 ,DLL -E4。并对其降解甲基对硫磷性能、降解对硝基苯酚性能、底物广谱性及胞外酶及粗酶液活性等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与出发菌株相比 ,上述性能均有所提高。选择DLL -E4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详细研究了其对甲基对硫磷及对硝基苯酚的耐受和降解情况。高效菌株的选育为农药残留降解的酶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常规稻中早39和杂交稻陵两优268在生长期施用氧乐果、三唑磷、毒死蜱、乙酰甲胺磷4种有机磷农药,研究了稻米品种、淘洗方式和蒸煮方式对4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淘洗和浸泡均可不同程度地去除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量,其中以浸泡后淘洗对药剂的降解作用最明显,残留率可降低至34.9%~74.9%;稻米经蒸煮处理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降解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高压蒸煮降低农药残留率的效果更佳,可使残留率降低至3.4%~37.4%;农药和稻米的不同理化性质使得相同处理方法的去除效果受不同农药品种和稻米品种的双重影响,其中三唑磷残留率受稻米品种影响最小。从降低有机磷农药膳食摄入风险的角度,建议稻米经浸泡后淘洗,上高压锅蒸煮。  相似文献   

4.
采用富集驯化培养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的方法,从农药生产企业的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HY-1,并系统研究了影响其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菌株HY-1能够利用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为唯一磷源降解农药。HY-1降解甲基对硫磷的适宜条件为:培养温度30~35℃,pH为6~8,甲基对硫磷初始浓度为10~50mg·L^-1,接种量20%(体积比,菌体密度:稀释到菌悬母液(OD600=3.0)的0.8~1倍),添加葡萄糖不能促进菌株对甲基对硫磷的降解。HY-1降解毒死蜱的适宜条件为:葡萄糖浓度6g·L^-1,培养温度30~35℃,pH为7.0,毒死蜱初始浓度80~200mg·L^-1,接种量20%(体积比,菌体密度:稀释到菌悬母液(OD600=3.0)的0.8~1倍)。结果表明,HY-1菌株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适宜条件相类似,只是降解所需的最适葡萄糖浓度和底物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高特克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农药高特克及其代谢产物在油菜和土壤中的降解。结果表明,高特克使用后,母体在植株和土壤中降解较快,并通过代谢产物高特克酸,以其母体和代谢产物总量评价其安全性,它在土壤和植株上半衰期分别为17.2和5.2d,按推荐剂量使用,在油菜籽中的最终残留低于0.1mg/kg。  相似文献   

6.
本采用HP1701大口径毛细管柱为分离柱,测定了柑桔中7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比较了常用的7种有机磷农药在柑桔生长不同时期的残留情况。本法对7种有机磷农药的回收率范围为83.5% ̄106.4%,变异系数为3.0% ̄7.8%,最低检测浓度为0.010mg/kg。  相似文献   

7.
戊菌隆在棉花和土壤中残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戊菌隆农药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每100kg棉种用戊菌隆75-112.5g(有效成分)拌种,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戊菌隆在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较慢,半衰期7.8-10.1d,施药后35d,降解达90%。收获期土壤、棉叶、棉籽中均未检出戊菌隆。  相似文献   

8.
紫外线降解水果中农药残留设备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高效降解水果中农药残留的方法,设计了紫外线降解农药残留的设备,利用紫外线照射水果表面,使水果中的农药残留发生降解。同时以乔纳金苹果和砀山酥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该设备的使用效果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用波长为253.7 nm,有效强度为2243 μW/cm2的紫外光分别照射农药残留超标的苹果和梨3、2、1、0.5 min, 与未经照射的对照组相比,经处理的水果农药残留均大幅度下降;综合来看处理1 min的效果较好。苹果和梨处理1 min后残留乐果的降解率分别是57.40%、60.12%;残留氰戊菊酯的降解率分别是42.23%、41.25%;处理后的苹果和梨中的农药残留均远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环境中残留量最多的农药之一,对其残留量的检测及降解机制的研究对于环境污染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传感器由生物学元件与换能器构成,因具有成本低廉、易于微型化及选择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化物质的分析和检测。本文从长期受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4株能以甲基对硫磷为碳源生长的菌株,根据形态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4株降解菌进行鉴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降解率,选取降解率最高的1株菌进行降解机制研究,以期将其应用于测定环境中甲基对硫磷残留的电位型微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结果表明,在甲基对硫磷初始浓度50 mg·L-1、30℃、p H 7.0的培养条件下培养7 d,4株菌对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均在78%以上,其中1株菌的降解效率可达100%。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属于克雷伯氏菌属,命名为Klebsiella sp.MP-6。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降解产物的研究表明,菌株MP-6水解甲基对硫磷主要产生二甲基硫代磷酸(dimethyl thiophosphoric acid,DMTP)和对硝基苯酚(p-nitrophenol,PNP),极少部分PNP通过产生4-硝基邻苯二酚(4-nitrocatechol,4-NC)和1,2,4-苯三酚(1,2,4-BT)进一步代谢。结果表明,基于测定中间产物对硝基苯酚(p-nitrophenol,PNP)的电位响应信号,该菌株适用于构建测定海水及土壤等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传感器。  相似文献   

10.
等离子体对苹果和大白菜中氧化乐果降解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索高效快速降解果蔬中残留农药的新方法,该文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含有氧化乐果的大白菜和苹果,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对其中氧化乐果残留的降解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对其中残留的氧化乐果降解有明显效果,1.5 min内可使氧化乐果降解95%以上,且对大白菜中残留的氧化乐果降解效果优于苹果中的;等离子体降解氧化乐果的同时对其品质几乎无影响,色差值和Vc含量与对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外源锌对水稻植株镉的累积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威优46盆栽种植试验,研究了外源Zn施用(0,40,80,160 mg/kg 4个水平)对Cd中度(0.72mg/kg)和重度(5.26mg/kg)污染土壤中Cd生物有效性及水稻Cd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施Zn对各检测指标存在影响,但土壤Cd总量仍是土壤Cd活性和水稻Cd累积差异变动的主控因素。在Cd中度污染土壤中,施Zn降低了土壤交换态Cd含量1.9%~17.0%,但水稻根表铁膜、根和糙米中Cd含量随Zn施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糙米Cd含量从0.09mg/kg上升到0.17mg/kg,相关分析显示糙米Cd含量与土壤交换态Zn含量显著正线性相关。在Cd重度污染土壤中,施Zn增大了土壤交换态Cd含量2.1%~4.8%,但降低了水稻各部位中Cd含量,当施Zn浓度超过80mg/kg时,糙米Cd含量可从对照组的0.45mg/kg降低到0.12mg/kg,符合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17)的要求,相关分析显示糙米Cd含量与土壤交换态Zn含量显著负线性相关。对2种Cd污染程度的土壤,施Zn均可增大Cd在水稻地下部的累积率,从而降低水稻地上部Cd的累积率。在Cd重度污染土壤中,可通过施Zn降低糙米Cd含量,施Zn量80mg/kg是试验中最佳施用量;但在Cd中度污染土壤中,施Zn有增大糙米Cd含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磷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采样结合室内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中长期施与不施磷肥、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和在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配施磷肥等几种施肥模式对土壤Olsen-P含量、水稻不同生育期茎叶和子实磷含量、以及各生育期累积吸收和利用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肥土壤速效磷(Olsen-P)降低到小于5.mg/kg;施磷肥或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模式,土壤Olsen-P维持在5~10mg/kg之间的中等水平;在保持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配施磷肥,土壤Olsen-P迅速提高,超过10.mg/kg。稻田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可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增加水稻各生育期茎叶和子实的磷含量,提高各生育期水稻累积吸收磷量和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硒是植物非必需营养元素,但是适量的硒对植物生长有着促进作用。通过研究硒对水稻光合作用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为硒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硒浓度(0~5 mg/kg)对水稻产量、硒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在1.0和5.0 mg/kg施硒水平较对照(不施硒)分别增产20.8%和28.8%。施硒提高了水稻谷壳、大米、秸秆及根中硒的含量。施硒对水稻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影响不大,但在5.0 mg/kg施硒水平上显著增加了水稻类胡萝卜素含量。施硒显著增加了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最高增幅分别为28.4%、26.1%及25.0%。施硒显著降低了水稻叶片离子渗漏量及相对电导膜透性。施硒显著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最高增幅分别为101.2%、23.4%和64.3%。试验结果表明,硒能增强水稻的光合作用及抗氧化作用,从而达到了促进水稻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稻系统中不同铅浓度下(CK,100,300,500,700,900 mg/kg)2种水稻土壤的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水稻生理指标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铅处理时,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及水稻生物量有一定的激活效应,而当铅浓度超过500 mg/kg时,多数指标转为抑制作用,其影响程度受土壤性质(如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等)制约。水稻叶绿素含量在黄松田水稻土中开始随铅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到铅浓度达700 mg/kg时出现峰值,然后随铅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黄红壤水稻土中变化差异不明显。铅处理诱导了水稻中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缓慢上升。种植水稻比未种水稻具有较高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揭示了水稻生长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在土壤—铅—水稻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和水稻生理指标是较好地反映铅污染的敏感指标,并且相互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大小因土壤类型而异。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江西省不同稻田土壤氮素状况和水稻产量目标下的氮肥用量及其调整系数,以建立适合江西省的水稻氮肥推荐施肥体系,为省级区域水稻氮素推荐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在江西88个县(市、区)布置的1 207个"3414"水稻施肥田间试验及其采集土壤、植株进行室内分析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分别进行相关和回归等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增产效果明显,平均每千克氮可增产稻谷11.2 kg,但达到最佳施用量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增产效应降低,最佳施肥处理为N_2P_2K_2。碱解氮和全氮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 5和0.233 2,尽管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但碱解氮相关系数远高于全氮与相对产量的相关系数,说明碱解氮更能反映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应用回归方程得出不同碱解氮含量时的水稻施氮量分别是:碱解氮含量分别为60、120、170、250 mg/kg时的水稻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75、160、150、120 kg/hm~2。根据不同碱解氮含量下的水稻施氮量,再结合目标产量法,得出了不同土壤碱解氮含量时的氮肥施用调整系数分别为0.8、0.9、1.0、1.1和1.2及推荐施氮量计算公式,计算了江西省分别在7 500和9 000 kg/hm2目标产量下不同土壤碱解氮时的氮肥推荐参考值。  相似文献   

16.
针对设施菜地长期连作带来的土壤退化问题,研究不同种类农业废弃物(麦秸、稻壳及菌渣)还田对设施青椒光合色素含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了解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麦秸、稻壳及菌渣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其中叶绿素含量以菌渣处理(T3)最高,为1.045 3 mg/g FW;类胡萝卜素含量以稻壳+麦秸处理(T4)最高,为0.257 8 mg/g FW;Chl.a/Chl.b值、Chl.(a+b)/Car.值均以菌渣处理(T3)最大,分别为3.22、4.12。此外,农业废弃物还田可以有效抑制青椒果实中类黄酮和花青素色素的形成。菌渣处理(T3)下的果实可溶性糖与Vc含量最高,分别较对照处理(T7)增加81.20%、15.84%,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分别以稻壳+麦秸处理(T4)、稻壳处理(T1)最高。结果还显示,多种农业废弃物配施的青椒产量低于单一施入;菌渣单施处理(T3)产量最高,达48 255.75 kg/hm~2。  相似文献   

17.
以高产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为材料,设置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50:30:20,60:10:30和40:20:40的不同氮肥管理,研究了强化栽培(SRI)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土壤微生物及植株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下每穗粒数增加,不同处理的结实率差异不明显,不施氮肥千粒重下降。强化栽培下穗肥施入增加,其土壤的铵态氮含量提高。土壤铵态氮以穗分化期最高,在孕穗期、开花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低,基本不足20 mg kg-1;而土壤硝态氮含量穗分化期最低,各处理之间均不到4mg kg-1,而孕穗期达到20mg kg-1以上,开花灌浆期略有下降,成熟期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高。强化栽培能促进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在穗分化期和孕穗期土壤微生物中放线菌含量最多,细菌次之,真菌量最少;灌浆期和成熟期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量远低于前两者。细菌数以穗分化期较低,孕穗期快速上升,灌浆期略下降,成熟期最高。真菌量开花灌浆期低,成熟期高。土壤放线菌数量在穗分化后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后期施氮对放线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在等量的氮肥水平下,增施穗肥有利于提高籽粒的含氮量,水稻的氮吸收利用率品种间差异较大,强化栽培下两优培九品种氮吸收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A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quantitative confirmation of phosphine residues in stored products and processed foods. An established extraction technique was utiliz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eadspace samples, which were analyzed by GC-MS and gas chromatography-nitrogen-phosphorus detection (GC-NPD). Wheat, oats, maize, white rice, brown rice, cornflakes, tortilla cornchips, groundnuts, and raisins were validated, showing excellent agreement between detectors when spiked at levels equivalent to 0.001 and 0.01 mg/kg phosphine and for samples containing incurred residues. The GC-MS method was reproducible and accurate when compared to the GC-NPD method and allowed five samples to be quantified in a working day. Subambient GC-MS oven temperatures were most suitable for phosphine residues ranging from 0.001 to 0.005 mg/kg, and a GC oven temperature of 100 degrees C was appropriate for residues >0.005 mg/kg. The method was sufficiently robust to be evaluated for other similar commodities as the need arises.  相似文献   

19.
五氯酚钠(PCP-Na)作为典型的氯代有机污染物,结构稳定难以降解且具有生物积累性,因而对环境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具有潜在风险。然而目前典型农作物对PCP-Na的吸收迁移及代谢特征的研究还不足。本研究采用温室水培实验,研究了15种水稻品种对PCP-Na的吸收差异,进而明确水稻对其体内PCP-Na的代谢能力。结果表明,水培浓度显著影响水稻对PCP-Na的吸收行为,且在胁迫的1-2天内水稻根部的PCP-Na累积浓度达到最大值。粳稻、籼稻、杂交稻品种的根部累积浓度分别为399-603、199-315、186-271 mg/kg;茎叶累积浓度分别为6.3-10.8、2.1-8.3、2.5-3.2 mg/kg。扬粳687号(粳稻)、农香24号(籼稻)、泰两优217号(杂交稻)是PCP-Na耐受性最强的三大水稻品种。研究还发现,水稻本体对PCP-Na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水稻根部的PCP-Na在14天内从355下降至2.6mg/kg,茎叶内的PCP-Na在11天内从14.6下降至0.1 mg/kg。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水稻对PCP-Na的吸收累积特征和降解能力,同时对水稻的安全生产和耐性育种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菜籽饼堆肥对土壤Cd有效性和在水稻体内迁移转运与累积的影响,在Cd污染(Cd=0.72 mg/kg)土壤中施用不同添加量(0.75%,1.5%,3.0%)的菜籽饼堆肥,以未添加菜籽饼堆肥为对照(CK),并进行水稻盆栽种植试验。结果表明:(1)菜籽饼堆肥进入稻田土壤后会显著降低土壤中TCLP提取态Cd含量,在熟化期施用0.75%~3.0%的菜籽饼堆肥,与对照相比土壤TCLP提取态Cd含量下降了45.1%~68.7%。但水稻的种植会影响菜籽饼堆肥对土壤中TCLP提取态Cd含量的降低效果,使其含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同时期的对照土壤。(2)施用菜籽饼堆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同时也增加水稻糙米中Cd含量。与对照相比,施用0.75%~3.0%的菜籽饼堆肥,水稻糙米中Cd含量为0.04~0.14 mg/kg,低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2—2012, Cd<0.2 mg/kg)。同时,每株水稻产量分别增加3.6~4.3 g/株,约为1 620~1 935 kg/hm^2。(3)施用菜籽饼堆肥会提高Cd在水稻体内的转运能力,同时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各部位Cd累积量,特别是地上部分。总体来说,施用菜籽饼堆肥增加水稻糙米中Cd含量,但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满足中轻度Cd污染地区水稻的安全生产。但在Cd污染程度更高或者土壤Cd活性更强的土壤中施用菜籽饼堆肥,种植水稻糙米Cd含量可能高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因此,在保证稻米安全的前提下对Cd污染稻田应该谨慎施用菜籽饼堆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