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纹枯病在如皋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海霖  丁旭  马宏 《植物保护》1991,17(6):11-12
在江苏如皋地区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l-IA群)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蔓延盛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阴雨高湿是流行的主导因子。病害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率成显著正相关。化防适期在病害发生初期(病株率2—3%)最佳药剂为井岗霉素。  相似文献   

2.
大叶黄杨白粉病在鄂西南地区4月中旬开始发病,5下旬至7月上旬病害发生较重,6月上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9月中旬至11月上旬病害再发,10月上旬为第二个发病高峰。大叶黄杨白粉病由正木粉孢霉Oidiumeuongmijaponicae(Arc)Sacc所致,高温多湿是发病主要因素。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古茵清可湿...  相似文献   

3.
大叶黄杨叶斑病在恩施地区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7月上旬病害发生较重,6月中旬为第一个发病高峰,10月上旬为第二个发病高峰。该病由坏损尾孢Cercospora destructive Ravo引起,病菌分生孢子在10-30℃、相对湿度70%以上和酸性条件下均能萌发,以25℃、相对湿度100%、pH值为5时萌发最好。病害发生与温度、光照、湿度等有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  相似文献   

4.
大豆丝核菌病在荆州地区已上升为大豆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田病株率24—43%;减产10%左右。 一、为害症状 丝核菌病自大豆苗期到开花结荚期都会发生。一般以开花盛期到结荚期为害最重(7月中旬—8月下旬)。丝核菌病在田间往往先出现发病中心,然后逐渐向四周扩展蔓延,在高湿情况下,病害蔓延迅速,造成落叶,落花、落荚,最后整个植株成光杆而枯死。  相似文献   

5.
自2009年起柑橘黑点病逐渐成为上海地区影响柑橘果实商品价值的最主要病害,严重制约上海市柑橘产业的效益。为了解该病的田间流行动态以及病害发生与降雨量的关系,2010年—2018年连续9年进行了病害发生动态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6月上旬至8月下旬是果实感病期,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雨水是黑点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果实生长期不同阶段的降雨参数,尤其是6月下旬的降雨量与病情指数密切相关。本文以病情发展的3个时间节点(7月15日、8月15日和9月10日)的病情指数为因变量,以这3个时间点之前各旬的降雨量、降雨日为自变量筛选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根据分析结果,采用6月下旬的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7、8月中旬和9月10日即病害发展稳定期的田间病情。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了穿山龙黑斑病的田间发生流行规律,并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3个穿山龙种植区均有黑斑病发生,病害的始发期为6月,盛发期为7月中、下旬,8月田间病情有所停滞,9月病情持续加重。田间病情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病斑直径和数量变化与田间病情动态基本一致。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对穿山龙黑斑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6%。  相似文献   

7.
对忻州滹沱河流域6个县(市、区)30年来玉米大斑病为害程度及发生规律的分析表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趋势、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结合7月中下旬的天气预报和玉米抗(感)病品种的播种面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病株在田间的始见期、病害初期的发展速度及其他耕作管理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在7月中旬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发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8.
滞留熏蒸防治玉米螟成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庆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为一代玉米螟发生区,每年种植玉米57万亩左右,约占耕地面积的48%,重茬平均在5年以上。成虫6月下旬羽化,7月上、中旬幼虫出现,开始危害,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多导致玉米蓼(雄穗)折和穗折。据不  相似文献   

9.
紫萁白粉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萁白粉病是近年发生在鄂西南地区的一种新病害。调查表明 ,该病在该地区每年在5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有两次发病高峰。其发生程度与光照、田间管理水平关系密切 ,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发病高峰期有一定的差异。提高管理水平 ,清除病残体 ,同时结合喷施低毒药剂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杨树幼苗黑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白城市小叶楊、小青楊、中东楊幼苗黑斑病是由Marssonina populicola Miura.侵染所致。接种試驗証明該菌是通过气孔侵入寄主,潛育期3—4天。小叶楊、小青楊等发病最重。加拿大楊、新生楊、里普楊則具有抗病性。病菌孢子能在病残叶上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初次侵染来源。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最高为31℃。最适相对湿度为93—100%,最低为83%。病害在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峯。高温高湿的天气蔓延最快。在播种前一周用0.5%高錳酸鉀或0.4%硫酸作土壤消毒和在苗期用0.4—0.8%的代森鋅或0.6—1.0%波尔多液药剂噴雾有一定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玉米纹枯病14a发生情况资料,选择历年4月下旬的平均病株率、5月份的日均温和5月下旬~6月中旬的降雨量等3个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病害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历史符合率为92.8%,经2002年、2003年预测检验,结果与发生情况相一致,可利用此模式进行该病发生程度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辽宁花生产区栽培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差异及病害发生流行规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五点调查法对不同花生品种疮痂病田间发生情况和时间流行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8个品种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栽品种白沙1016病情指数最高,可达34.5,新花2号病情指数最低,仅为15.7.根据花生疮痂病相对抗性评价标准,供试品种整体分为3类,高感品种4份,感病品种6份,中抗品种8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病害发生规律表现为: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盛发期,8月末至9月上旬为病害衰退期.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流行动态,依据模型公式也推导出主栽品种白沙1016的病情指数最大,日增长量为0.89.  相似文献   

13.
玉米灰斑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品种抗病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玉米灰斑病近年来发生严重,对玉米生产造成很大危害。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在7月中下旬有较高的萌发率。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旬开始发病,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田间温度、相对湿度和7月份降雨量都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气温较低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玉米杂交品种和自交系对玉米灰斑病表现的抗性差异较大,感病的杂交品种有掖单13、丹605和丹2181,抗病杂交品种有丹中试61、辽9505、沈9728、辽306、丹3079、丹3034;抗病的自交系有9046、冲72、J599-2、齐319、丹黄25、79532、598,凡具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都是抗病的。  相似文献   

14.
孙德钰 《植物保护》1983,9(4):18-19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省普遍出现辣椒生育不良,植株矮缩,叶、花、果有时脱落的现象,致使辣椒产量大幅度下降。一般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高峰。8月中、下旬病情又缓和,轻病株稍有恢复。此病发生极为普遍,严重地块,发病株率可达100%。例如鞍山市  相似文献   

15.
核桃瘤蛾是北京市郊区核桃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蛹在梯田石填墙縫及地面石块下结茧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羽化至7月中旬結束。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上旬至9月下旬。室内药效测定結果表明,6%可湿性666(200倍液),50%可湿性DDT粉剂(300倍液),25%DDT乳剂(300倍液),砷酸鉛(200倍液),50%乐果乳剂(2000倍液),50%敌百虫乳剂(500倍液)对各龄幼虫的杀虫效果都很好。試驗表明,树干束革及树干周围开溝誘集丁树化蛹的幼虫效果更好,特别是在喷药有困难的山区,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16.
寒地水稻纹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2000年首次对寒地水稻纹枯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明确佳木斯地区水稻纹枯病始发期为 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发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停止蔓延期为8月中、下旬。病害水平扩展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 ,垂直扩展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 ,防治最佳时期为分蘖末期。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两种方法对486份材料进行鉴定 ,筛选出抗源材料11份 ;鉴定耐病品种 5份 :牡丹江21、品鉴1、品鉴 3、松 94-7、龙粳5号 ;在自然感病条件下 ,病害级别与空秕率、千粒重、产量损失率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小麦纹枯病16a发生情况研究分析,明确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预测因子是菌原基数和冬春气候条件。选择12月下旬平均病株率、1~2月平均温度和2~4月降雨量,建立病害发生程度长期预测式,历史回测符合率93.7%,2000年经预测检验,结果和发生实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油茶根腐病在恩施从6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8月发生严重,9月下旬基本停止,9月~10月苗木出现立枯。病害发生与气候、土壤关系较大,夏季高温发生重,土壤湿度大发病重,土壤贫瘠、粘重板结发病重。可用50%根腐灵WP 8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 800倍液等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甘薯天蛾[Heres convolvuli(Linn.)]在淮北地区连续为害,安徽阜阳专区从1961年起,四年当中有三年大发生,其为害程度是愈来愈重。仅1964年受害面积占总甘薯面积的50一80%,有的被吃成光杆,甚至把嫩茎都吃掉,造成严重减产。 甘薯天蛾在淮北地区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盛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第二代在8月中、下旬,第三代在9月下旬—10月初。以第二、三代虫口密度大,为害最重。  相似文献   

20.
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及其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2-2014年田间小区试验,对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葡萄霜霉病流行动态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的季节流行曲线是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明确了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同时,推导了病害流行阶段:指数增长期为7月上旬至7月下旬,该时期为最佳药剂防治时期;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衰退期为8月下旬至葡萄生育末期。不同生长季病害发生日期、流行阶段天数和最大病情指数虽各不相同,但与Logistic模型推导趋势基本一致。各个流行阶段病害的表观侵染速率表现为:始发期>盛发期>衰退期。始发期和盛发期的是决定整个生长季葡萄霜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时期。气象因素对葡萄霜霉病的流行有明显影响,其中表观侵染速率与7 d平均相对湿度、7 d累计降雨量和7 d叶面湿润时数成显著正相关,而与7 d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以上4个气象因素是影响沈阳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