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变化特征,明晰其演变规律,为大通河流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累积距平、滑动平均、R/S法、Cramer法和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趋势、突变状况及周期进行分析,并针对径流变化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量存在以下特点:(1)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81.6%~87.2%的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波动频繁,1956-2010年经历了"丰-枯-丰-枯"4个循环交替;(2)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呈减少趋势,尕日得和尕大滩站径流年均递减系数分别为0.010 2和0.006亿m3/年,两站Hurst指数分别为0.70和0.58,表明径流减少趋势具有正持续性;(3)大通河上游径流在1989年出现突变,原因是1989年汛期发生大面积集中降水,因此突变不具有持续性;(4)大通河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在6,18及30年左右时间尺度上周期振荡明显;(5)气候变化是大通河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主要是外调水工程)直接导致了上游径流的减少。【结论】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大通河流域上游径流量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在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大汶河流域内26个雨量站点1956-2016年逐年降水量,戴村坝水文站天然径流量、实测径流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大汶河中上游流域降水、径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流域降雨空间分布不均衡,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流域内降水量、天然径流量、实测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下降趋势不显著,而实测径流量的减少量远大于天然径流量的减少量;流域降水量、天然径流量的突变点为1964年和2002年,而实测径流突变点为1965、2002年,而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实测径流量的波动性较大;流域降水量和天然径流量的周期性变化一致,其中11a为主周期,而实测径流量的第一主周期为11a,第二主周期为24a,周期变化均不具有全域性,与流域降水量和天然径流量的周期性变化差异较大,说明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潮白河上游1961—2005年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潮白河上游流域内的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利用时间序列对比法分析了1961—2005年该流域年径流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揭示了流域径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潮白河上游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年径流量总体上呈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的流域径流量平均值仅为60年代的75.8%,减少幅度较大。通过分析认为:降水、气温变化不是造成年径流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流域径流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受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修建水库以及跨流域调水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西拉木伦河流域1995—2012年气候资料,该流域内年平均气温、蒸发量、降水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西拉木伦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流域4月、6月、7月、8月径流总量均在65.5×10~6 m~3以上,分别占全年径流量的15.3%,12.4%,25.5%,16.4%,从9月份开始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减少而骤减,西拉木伦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较为强烈,极值比悬殊。西拉木伦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倾向率为每10年-3.4×10~8 m~3。西拉木伦河流域年径流量变化与气候条件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即西拉木伦河流域年径流量随着年际气温、蒸发量、降雨量的增高(或降低)而增加(或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Mann-Kendall(M-K)检验法、小波分析及R/S分析法,对白洋淀上游主要河流1986—2015年3个典型水文站点径流及降雨、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突变点、周期变化和持续性等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径流对降雨、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域上游3个水文站点年径流均呈下降趋势,周期变化呈大-小-大趋势,且未来一段时间年径流仍将处于减少趋势。紫荆关站不存在突变点,倒马关站突变点发生在1994和2009年,阜平站突变点发生在2006年。流域上游年降雨量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其变化率为1.68/(mm·年~(-1));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5℃/年。通过突变检验分析可知年降雨量没有明显的突变点,气温突变点发生在1993年。年降雨量和年均气温第一主周期分别为13年和14年。未来一段时间降雨、气温Hurst指数分别为0.69和0.75,流域会延续降雨量减小、气温升高的趋势,且持续性较强。通过演变规律分析得出气温变化影响径流量的大小,而降雨周期变化对径流周期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1960-2005年珲春水文站和气象站径流、降水的监测资料为图们江下游流域的代表,首先分析珲春河流域径流和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其次以年代和汛期、非汛期降水径流的变化为主要对象,分析两者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且比较稳定,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来看,主要集中在5~9月,占年降水总量的80.4%;珲春站的汛期降水表现为下降趋势,非汛期的降水表现为上升趋势.2)珲春河流域近50年的径流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相关系数为0.76,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晋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菲  孙小舟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471-1473,1557
根据晋江流域安溪和石砻水文站历年径流量序列和降水序列,应用了Mann—Kendall法、集中度和集中期Morlet小波等数学方法,对该流域径流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全年径流主要集中在5、6、7、8、9月份,占全年径流量的60%以上,冬季径流量很小,占全年平均径流量的比例不足10%;从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性来看,安溪水文站的径流年内分配集中度20世纪60年代最大为49%,其余年代均较小;从变化趋势来看,晋江上游安溪站年均径流量较稳定,基本无变化,晋江下游的石砻站年均径流量趋势变化较上游强烈,具体表现为50年代未至70年代初表现出下降趋势,90年代至今表现为上升趋势。但晋江流域水文站的年均径流量在过去的53年中均没有明显的上升或是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大夏河流域水文与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荣 《甘肃农业》2009,(11):61-63
以大夏河折桥站1956年~2008年53年水文资料系列为依据,论述了大夏河流域降雨、径流和泥沙的时空分布规律,从降水、径流、洪水、泥沙、水质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的水文与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洪水河流域新地水文站1966年~2012年共计47年的水文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洪水河流域降水、蒸发、径流、泥沙等水文特征的变化分布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洪水河流域水资源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千河流域近50年降水变化特征及对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红莲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3):120-122,125
以渭河左岸较大支流千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气象观测资料,就不同时间尺度(包括月、年、10年)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合降雨量变化的分析结果,对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指出降水减少是千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此外,人类活动影响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渭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美临  范晓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33-11235,11241
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以渭河流域上游北道站、中游咸阳站和下游华县站40多年的实测月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了渭河流域径流年内分配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性、集中程度、变化幅度等指标发现,渭河流域径流量具有显著的洪枯季节变化;20世纪90年代的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汛期径流量的减少;径流年内分配的多项指标显示,渭河下游华县站的不均匀性、集中度及变化幅度均高于上中游的北道站和咸阳站。  相似文献   

12.
利用贵港市1963~2012年的日照、云量、雾、轻雾、降水等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贵港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云量、雾和轻雾日数、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贵港近50年的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其趋势变化率为-27.8h/10年;四季日照时数也均呈现下降特征,夏季的减少趋势最明显;月日照时数7月份最多,3月最少;云量、雾和轻雾日数的增加会导致日照时数的减少,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是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吴俊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79-9880,9944
利用商丘8个县(市)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商丘市(西片、中片、东片)降水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商丘市开展人工降水的可行性及其增雨潜力。结果表明,商丘市各片年、季、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季降水变率较大,易形成旱灾和涝灾;根据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商丘各县(市)3~11月(春、夏、秋季)均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从区域分布来看,中片可供作业日最多,相对增雨潜力最大;西片次之;东片增雨潜力最小;从月季分布来看,6月份相对增雨潜力最大,8月份最小,春季相对增雨潜力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由雨日条件分析可知,商丘市各片潜在的作业天数春、夏、秋季平均分别为3~4、2~4、2~4 d。  相似文献   

14.
康敏  姜晓艳  杨黎黎  赵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01-17103
利用1951~2009年沈阳市的降水和日照时数资料,从年际、季节、月等不同时间尺度,对近59年来沈阳市的降水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分析了年降水量与年日照时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市近59年来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夏、秋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冬春降水量略有增多。日照时数的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太湖典型地区雨养麦田的径流发生时间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确农田径流发生的时间特征对因时因地制定径流养分削减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太湖流域典型地区(苏州、无锡、溧阳、湖州)60 a历史降水时序变化和12 a正常气象年份田间径流实际发生的时间特征,分析了太湖流域雨养麦田的径流发生时间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地区年均降水量和小麦生长季均值降水量分别为1 164.8 mm(657.7~1 643.7 mm)和514.6 mm(207.3~742.8 mm)。除个别年份,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基本在±25%左右变化(正常)。剔除偏涝年和偏旱年后的小麦生长季降水概率和日均降水量月度时序变化均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12月降水概率和日均降水量均最低。从小麦生长季12 a径流发生时间统计结果来看,2月(19.05%)和3月(18.10%)径流发生次数占比较高,12月(16.19%)、4月(13.33%)和5月(15.24%)径流发生次数的占比相当。不同年份驱动径流发生的实际最小降水量为8.1~19.4 mm,径流发生概率与降水发生概率变化并不完全一致。结果表明,太湖地区雨养麦田驱动径流发生的最小降水量范围为8.1~19.4 mm,2月和3月是径流发生的高风险期,12月、4月和5月是次高风险期,径流发生概率与降水发生概率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基于 Mann-kendall法的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嘉陵江流域11个气象站点经过处理的1961-2015年月降水量数据资料,以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为主,分析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为其水资源检测、评估和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基础.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近55年年均降水量为977.7mm,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Z=-0.56),且存在多个突变点;(2)降水量在春季和秋季均呈减小幅度,秋季最为明显(Z=-1.35),且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8.3%;(3)年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少.遂宁地区降水量春季减小幅度最大(Z=-1.86),夏季上升最为明显(Z=2.49),秋季除武都地区增加(Z=0.21),其余地区均呈减小趋势,冬季巴中地区降水量上升幅度最大(Z=1.00).研究降水量的变化,预测和防治流域内旱涝和泥石流等气象灾害的发生,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地区森林水文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重庆地区森林水文作用初步研究表明:该地区常绿阔叶林下黄棕壤和腐殖质黄壤,其非毛管孔隙持水量一般都达到或超过多年最大日降水量(140~230mm),而马尾松林下的黄壤和柏木林下的紫色土则一般低于多年最大日降水量.径流的洪枯比值、径流的Cv值、泥沙含量等随森林覆盖率的增大而减小,径流系数则与森林覆盖率成正相关.说明该地区森林对降水、径流的月际分布以及泥沙含量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井灌区降水量的特征分析及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太原盆地井灌区54年(1954—2007)降水量的数据,利用滑动平均法进行趋势分析,利用滑动t检验法计算统计量t,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太原盆地井灌区近54年降水量为递减趋势;1985年的统计量t达到极大值,且超过了信度α=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近54年来太原盆地井灌区年降水量在1985年前后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此外,1954—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太原盆地井灌区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1.23%集中在6—9月份,1.49%集中在12,1,2月份,多年各月降水量均有较大变动,其中12月份CV=1.4,1月份CV=1.09,2月份CV=1.08,均属于强变异性。最后利用灰色系统GM(1,1)的分解模型、降水量的长期趋势量x(0)(t)、周期波动量E(t)i以及随机变化量R(t)对井灌区降水量进行预测,经过检验模型精度有明显的提高,预测数据可以作为预测井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基础数据,并且可以为井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