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荔枝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溶剂萃取法对荔枝酒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其分析,经过NIST 02谱库检索对比,在荔枝酒中共检测出68个峰,鉴定出67种化合物。醇类和酯类是荔枝酒中香气贡献最大的两类化合物。初步得出该荔枝酒中的特征香气化合物为β-里哪醇、香叶醇和2,6-二甲基-7-辛烯-2-醇。  相似文献   

2.
3个杏品种果实香气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三个杏品种“金太阳”、“鲁杏1号”、“鲁杏2号”成熟期果实顶空微萃取果肉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金太阳杏检测出33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2.37%,主要香气物质为乙酸己酯、乙酸-4-己烯-1-酯、二羟乙酸、6-甲基-5-烯基-2-庚酮;“鲁杏1号”检测出10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51.18%,主要香气物质为二羟乙酸、苯乙醇、二乙基邻苯二甲酸酯、2-苯并噻吩;“鲁杏2号”检出10种香气成分,占总峰面积的48.06%。主要香气物质为乙醇、乙酸己酯、顺-3-己烯基-乙酸酯。三个品种间香气成分和含量均存在差异,杏香气成分是杏选育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罗马洋甘菊精油与德国洋甘菊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气特征的异同,构建特色芳香植物风味数据库,筛选适宜工业化生产的具香原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2种洋甘菊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对其香气性能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索洋甘菊精油在饮料中的应用性能。罗马洋甘菊、德国洋甘菊精油中共鉴定挥发性成分49种,分别有43、46种挥发性成分在2种精油中得到鉴定,均以酯类、醇类和萜烯类成分为主。2种精油中具有共性挥发性成分40种,其中反式-松香芹醇、α-蒎烯、惕各酸烯丙酯及2-甲基环丙烷-1-甲酸乙酯是2种精油的共性丰量成分;洋甘菊油烃只在德国洋甘菊精油中得到鉴定。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罗马洋甘菊精油的药草香透发,花香、果甜香显,刺激感和土味较弱,香气性能较好。0.5%(w/w)罗马洋甘菊精油添加到花草茶饮料基础液中,可制备出澄清透明、具特征风味、稳定性较好的饮料产品。研究结果可为洋甘菊的品种选育、香气品质提升、精油提取及制备,以及洋甘菊精油的工业化生产及产品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茉莉浸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共鉴定出67种挥发性香味成分,其中乙酸苄酯(14.83%)、反式角鲨烯(11.69%)、植物醇(8.30%)、芳樟醇(5.10%)、橙化叔醇(4.08%)等成分的含量较高。乙酸苄酯、茉莉内酯、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等成分具有典型的茉莉花花香,香气持久透发并且比茉莉浸膏的香气温和。  相似文献   

5.
SPME-GC-MS(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目前在食品香气成分或挥发性成分检测中常用的新型萃取分离技术,该技术可有效提高食品中香气成分的检测准确度,并详细探查出不同种类的食品主要的呈香组分,对食品加工、贮藏、工艺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近年来国内SPME-GC-MS在不同类别食品挥发性风味物质中的应用,并对其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_2萃取箬竹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箬竹叶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了5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37种,占箬竹叶挥发油总峰面积的88.0%.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方法对湖南省10种籼稻谷挥发性成分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分离籼稻的挥发性成分;通过对10种籼稻的GC-MS图谱分析,共确定了12个色谱峰为这10个品种籼稻挥发性成分的特征指纹峰,建立了籼稻挥发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并对该图谱进行了相似度分析,结果显示10种籼稻相似度很高。建立的籼稻GC-MS指纹图谱,具有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评价相关籼稻质量,为进一步研究稻谷挥发性成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甘草内生真菌RP2次生代谢产物的资源,丰富挥发性香味成分的获取途径,以甘草内生真菌RP2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菌种鉴定,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甘草内生真菌RP2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甘草内生真菌RP2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在甘草内生真菌RP2发酵液中分离并鉴定出11种挥发性成分;在甘草内生真菌RP2菌丝体中分离并鉴定了6种挥发性成分。甘草内生真菌RP2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多种现有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如2-苯基乙醇等。本研究对开发利用甘草内生真菌RP2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绿芦笋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绿芦笋根茎为原料,制得绿芦笋绿茶和发酵茶,利用GC-MS对芦笋茶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解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含量。绿芦笋绿茶分离鉴定出22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醛类(74.56%)、酮类(9.16%)、醇类(8.19%)、吡喃类(3.90%)、萘类(1.82%)、酯类(1.54%)、酚类(0.83%)化合物。绿芦笋发酵茶鉴定出23种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醛类(74.37%)、酮类(16.87%)、醇类(5.51%)、酚类(1.34%)、酯类(0.79%)、羧酸类(1.12%)化合物。醛类化合物是芦笋茶的主体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天山北麓地区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剂微萃取法提取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并以4-甲基-1-戊醇为内标物,半定量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以此来鉴定新疆天山北麓地区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结果鉴定出72种香气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乙酸异戊酯、琥珀酸单乙酯、辛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琥珀酸二乙酯、3-羟基丁酸乙酯、癸酸乙酯、2-羟基丙酸乙酯、1-己醇、2-己烯醇、异戊醇、苯乙醇、2-甲基-丙醇等。  相似文献   

11.
云南西双版纳7个产地大树茶(晒青毛茶)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西双版纳州大树茶,为大树茶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云南西双版纳7个产地大树茶(晒青毛茶)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生化成分,并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各项品质因子。结果表明,不论是春季、夏季、秋季采制的7个产地大树茶内含物质均很丰富;同一季节,7个产地大树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HPLC分析发现,7个产地大树茶氨基酸、儿茶素组成无显著差异;茶氨酸占总量50%以上,酯型儿茶素占总量的60%以上。三迈大树茶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大多数产地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夏、秋茶高于春茶;氨基酸含量春茶最高,其次是秋茶、夏茶;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春茶高于夏、秋茶。感官审评发现7个产地大树茶在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各方面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采收季节的油橄榄茶为试材,测定其多种化学成分并进行对比,确定油橄榄茶的最佳采收季节。结果表明,油橄榄茶中总黄酮和橄榄苦苷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且总黄酮在秋茶中含量较高,橄榄苦苷在春茶中含量较高;总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春茶中含量较高;VE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夏茶中含量较高;重金属元素的变化规律不同,铅元素在秋茶中含量较低,镉元素在春茶中含量较低,铬元素在春茶和秋茶中含量均较低,总体来说,油橄榄茶的春茶和秋茶质量较好。通过探究油橄榄茶中多种成分的季节变化规律,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有效成分与有害重金属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油橄榄茶的最佳采收季节为春季。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变温萎凋对白茶品质影响,以不同季节的贡眉白茶为研究对象,在传统萎凋过程中,加入10、30、50 s的短时热风(45℃)萎凋处理,研究变温萎凋对白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萎凋,30 s变温萎凋处理使贡眉白茶在感官品质上出现青气褪去、蜜香呈现、茶汤橙红、滋味甜醇的变化,呈现陈年白茶的特征;而10 s处理后仍旧带有新做白茶的青涩味;50 s处理后的白茶在干茶、叶底、汤色上均出现明显红变,滋味和香气已呈现红茶的甜醇特征。3种变温萎凋处理均会降低贡眉白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EGCG、ECG、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加黄酮、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而比较不同季节,夏季贡眉白茶经过30 s处理后,咖啡碱、茶多酚、EGCG、EC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下降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黄酮、GC和EC等非酯型的儿茶素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且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综上所述,不同时间变温萎凋对不同季节白茶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将30 s、45℃的变温萎凋处理作为一种加速白茶陈化、提高夏茶利用价值的工艺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加工工艺对茉莉花茶香气的影响,采用HS-SPME/GC-MS/RI方法测定并比较传统窨制和隔离窨制2种方式香气组分的变化,并对2种加工方式的成茶进行感官审评,以期为茉莉花茶新工艺的探索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茉莉花茶主要香气组分为芳樟醇、乙酸苄酯、α-法尼烯、苯甲酸顺-3-己烯酯、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吲哚6种,并且头窨时茉莉花茶香气组分的组成特征已基本形成。2种工艺过程中,烯烃类相对含量差异较小;醇类相对含量在传统窨制中较低,比隔离窨制低7.75%;酯类、含氮化合物相对含量在隔离窨制中低;酮类相对含量较少。经感官审评,传统窨制成茶香气得分高于隔离窨制。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传统窨制成茶香气优于隔离窨制。  相似文献   

15.
植入乌龙茶初制工艺改进夏秋名特绿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夏秋季茶鲜叶加工的名特绿茶苦涩味重、收敛性强、香气清淡和综合品质较差的问题,开展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植入乌龙茶初制的部分工艺,改善了夏秋季毛峰茶品质。提出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6.
气质联用分析云南老树茶香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树茶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茶类的茶,具有特殊的香气和品质,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发老树茶,解决老树茶在市场上信息混乱的问题,应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和气质联用色谱(GC/MS)分析9个具有代表的老树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试验共鉴定出63种香气化合物,其中醇类15种、碳氢化合物13种、醛类14种、酮类9种、酸类8种、酯类4种;主要香气成分有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α-松油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糠醇、β-紫罗兰酮、苯甲醛、苯乙醛、(E,E)-2,4-庚二烯醛等。研究初步探明老树茶的香气组成与特点,为老树茶的科学开发、消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广东省罗坑镇野生型与栽培型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异性香气成分, 采用顶空固相微 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芦溪野生红茶、 花蕉岩野生红茶、 上坑野生红茶、 上斜野 生红茶、 奖公茶红茶等的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在广东罗坑红茶中共鉴定出 66种 香气化合物, 主要种类包含醇类、 酯类、 醛类、 酮类、 烯类和烷烃类等, 其中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物质, 占香气物质的 70%以上。香气化合物中香叶醇、 苯甲醛、 β-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是 4种最主要的成分, 加上苯乙醛、 脱氢芳樟醇及β-紫罗酮共同组成野生红茶的主导香气成分; 其中苯甲醛是特异性香气成分, 也是杏仁香气特征的重要体现。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罗坑野生红茶杏 仁香特征明显, 带甜香。  相似文献   

18.
氮肥形态配比对烤烟中性致香成分含量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氮素形态对烟叶品质和经济性状的调控效应,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铵态氮和硝态氮配施对烟叶化学成分含量、中性致香成分含量、感官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铵硝配施显著提高了烟叶还原糖、总糖和钾含量,降低了总植物碱含量。铵硝配施处理的类胡萝卜素类、苯丙氨酸类、棕色化产物类和类西柏烷类致香成分含量低于单施铵态氮处理,与单施硝态氮处理差异较小。新植二烯含量和总中性致香成分含量以单施硝态氮处理最高,铵硝配比为30%:70%的处理次之。烟叶感官质量以铵硝配比为30%:70%的处理最佳,铵硝配比为50%:50%的处理次之。烟叶产值以铵硝配比为50%:50%的处理最高,铵硝配比为30%:70%的处理次之。在本试验条件下,兼顾品质和效益的铵硝配比为30%:70%或50%:50%。  相似文献   

19.
早生抗寒优质茶树新品系“茶农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经N+离子诱变后的槠叶齐茶种子为原始材料,经系统选种和无性繁殖,育成了早生优质抗寒茶树良种茶农1号。经1998—2003年品种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品系春季萌发期特早,与对照皖农95相比,同期萌展值大0.39~0.96,与福鼎大白茶相比,同期萌展值大0.35~0.57;鲜叶中生化成分含量丰富,其中多酚含量28.22%、氨基酸含量1.51%,咖啡碱含量4.81%,水浸出物含量44.82%,茶多糖含量1.55%;各成分比例协调,绿茶品质佳,尤以香气和滋味表现突出;抗寒性强,对倒春寒的抗性也强。实验结果提示:N+注入是一种有效的茶树良种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20.
茶树生长季内云雾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气候变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和云雾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这一科学事实,利用贵州省1961—2010年81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不同茶季(春、夏、秋)内云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春茶季总云量与雾日数百分比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夏茶季总云量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而秋茶季总云量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夏茶季总云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秋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小;1961—2010年,春、夏、秋茶季总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的是秋茶季(-1.1%/10a),其次分别为夏茶季(-0.5%/10a)和春茶季(-0.17%/10a)。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夏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大;1961—2010年,春、夏和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均呈增加趋势,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1%/10a、6.9%/10a和7.2%/10a。研究区域茶树生长季内总云量的减少和雾日数的增加,将对贵州省茶树的品种选择、结构调整、茶叶产量和品质等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