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油菜是重庆市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将有助于保障重庆市油料供给安全。近年来,重庆市油菜产业逆势上扬,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油菜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油菜产业发展处于瓶颈期,面临着巨大挑战。2018年底,重庆市农科院组织专家赴重庆油菜生产大县实地调研,广泛收集一手资料,结合国内外油菜产业发展形势,对重庆市油菜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开展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了梳理,提出推进重庆市油菜产业发展的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发挥油菜多功能优势,全面提升效益;走山地特色油菜差异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平江县油菜生产的现状,分析了油菜生产发展势头较好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挖掘潜力发展油菜生产的几点思考。根据现在农村劳动力减少、轻简化栽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的现状,在减轻劳动负荷的同时,提高相对效益,大力发展酸菜加工等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以期对平江县油菜生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宣汉县油菜生产,探索研究油菜全程机械化配套种植技术,通过近几年来的试验示范、筛选总结提升,探索出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配套种植技术,实现宣汉县油菜产业创新发展。就宣汉县油菜全程机械化配套种植技术从规划选地(田)、整地、机具选型、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总结出了适合宣汉县油菜全程机械化配套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潼南区是典型农业大区,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走深走实科技兴农路子,现代农业实现了较高质量发展,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工程7 000余公顷,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7%;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区级龙头企业137家。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74亿元、农业增加值77.08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年均增速分别达9.1%、4.6%。通过深入调研潼南区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打造科技创新主平台,全面提升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现代养殖业,创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提升智能装备业。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性是一个产业具有生命力的基础,随着重庆市五大功能区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区政府的客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下,潼南区蔬菜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由于菜地基础设施较弱、蔬菜流通与加工企业起步晚、品牌意识薄弱等因素,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提出潼南区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对策建议: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建设,以培育龙头、优化基础,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规范流转、适度规模,品牌培育、优化供给,科技兴农、人才保障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市场化融资等工业理念,融入到蔬菜产、加、销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筛选"油蔬两用"适宜品种,于2014年在忠县、潼南区、酉阳县安排品比试验,试验研究德油8号、渝油21、渝黄4号、德新油59、渝黄1号、渝黄2号六个油菜品种摘薹后的再生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双低油菜‘渝黄4号’‘德新油59’‘渝油21’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控制摘菜薹产量在210 kg以内,摘薹后再生能力较强,二次分枝显著增加,可以确保既采收菜薹又收获籽粒,同时油菜籽产量不减,使667 m2净收入增加70~170元,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这3个品种较适合"一种两收、一菜两用"。  相似文献   

7.
正从重庆市潼南区农委获悉,近年来潼南区通过耕地宜机化改造,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路子,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工作走在了重庆市前列。"潼南区率先在重庆市探索和试验示范耕地宜机化改造工作,现已培育农机大户78户,农机专业合作社35家,  相似文献   

8.
针对重庆市潼南区丘陵山区土地撂荒问题严重,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潼南区积极探索创新土地耕作模式,引进产业业主大胆探索丘陵山区土地耕作经营模式,在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实效,破解了今后丘陵山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截至2016年上半年,重庆市潼南区中药材栽培总面积2163 hm2,种类16个,产量1.32万t,创产值8958.9万元。黄柏、黄精、丹参、枳壳、金银花、白芷种植面积较大。区内有较大规模的种植基地5个,专业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企业与合作社30余家,从业人员360余人,主要分布在太安、崇龛、双江、小渡、田家、米心和桂林街道等镇(街)。分析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以政府相关部门、重点企业、药材生产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组建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的产业联盟;发挥中药材种植联盟优势,以商招商;利用好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绿色崛起中发展潼南的中药材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潼南区中药材种植特色与模式。建议未来可大力发展川黄柏、黄精、白芨、石斛、瓜蒌和枳壳等,适度发展丹参和附子,保护性发展半夏和金钱草,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范化、市场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关注饮食健康,对食材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给甘肃省高原夏菜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与调整。基于此,对甘肃省高原夏菜产业开发的现状进行剖析,引入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探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皋兰县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制约该区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产业群;建立订单与追溯制度,实现产业链的增值模式;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大力发展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展营销网络,实现“农超对接”等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兰州高原夏菜从生产种植、产业经营、品牌培育及市场推介等现状的总结分析,探讨了制约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原夏菜发展的主要思路,对高原夏菜的发展前景做了科学分析,认为有可持续发展性,前景依然广阔。  相似文献   

13.
结合永川区五间镇发展瓜—菜模式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提出进一步发展瓜—菜模式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城郊"稻—油两熟"与"稻—菜—芋三熟"效益比较试验,探索出适合城郊种植农民经济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城郊"稻—菜—芋三熟"比"稻—油两熟"每667m2产值高2565.8元,成本高325元,每667m2纯复合产值高2240.8元。从两种种植模式可看出,"稻—菜—芋三熟"较"稻—油两熟"复种指数高,经济效益高,较适合海拔较低的城郊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潼南区实际情况,以村为基本划分单元,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专题图层数据库,采用空间分析法进行了潼南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确定重点预防区面积为112.41 km2、重点治理区面积为495.23 km2,并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可为潼南区下一步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及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油研818     
《农业信息探索》2012,(9):52-52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9 品种名称:油研818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何让农产品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多的价值,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创建农产品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农民收入已经在重庆潼南区部分地区开始运作。基于此,结合重庆潼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浅谈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见解,希望能为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潼南区涪江以北地区的农业总体上属于传统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模式单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效益比较低,抗风险能力弱,生产要素配置欠佳,缺乏特色和发展后劲,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优化调整该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是发展潼南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必行之路。根据潼南区涪江以北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发展现状,通过充分调研,提出该地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路,并针对"桃、柚、柑橘、梨和李、中药材、核桃、食(药)用菌、资源昆虫"等种养殖业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秀山县油菜花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分析秀山油菜花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提出打造金黄双龙、培育成片花源、创造良好环境、组织特色活动、实行市场运作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17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要试点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为加快促进潼南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经营新机制,结合潼南区地处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通过政府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这一新型的发展路径。政府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程序为:公布管理办法→确定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提供作业服务→补助资金结算→总结上报。该路径对于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健全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