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 水稻秸秆翻埋还田技术模式a.技术路线秋季联合收获机收获水稻+稻草粉碎还田(或双轴水田旋耕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秋季耕翻→春季灌水泡田→耙地或埋茬起浆→机械插秧。b.技术要点采用带有秸秆粉碎功能的水稻收获机收获水稻,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地表,或用双轴水田旋耕机于秋季水稻收获后适时进行秸秆粉碎作业,粉碎后秸秆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10cm,残茬高度小于15cm;采用水田型翻地犁进行耕翻作业,达到扣垡严密、深浅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改变施肥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也是节本增效的新技术。一、还田方式1.低留茬全量还田使用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并将碎秸秆均匀铺撒于田中,然后进行耕整地作业。2.高留茬全量还田联合收割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时,切割留茬高度为15~25厘米,秸秆均匀铺散田中,再进行耕整地作业。或同法收获水稻,仅对局部进行秸秆还田和播种联合作业,隔行不处理的秸秆,让其自然风化还田。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年两地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下茬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水平下,水稻秸秆低留茬还田量不超过200 kg/666.7 m2,能提高水稻产量;水稻秸秆高留茬还田量以300~450 kg/666.7 m2为宜,超过450 kg/666.7 m2会影响下茬水稻苗期生长,容易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4.
正为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缓解秸秆禁烧压力,有效提升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秸秆粉碎还田后水稻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结合我县生产实际,2015年我县安排了油菜机收与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后茬机插栽培水稻种植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与品种选择项目示范点六郎镇戴二保种植大户的油菜-水稻栽培模式高产示范片为试验点(详见附件6试验田块示意图),选择同等肥力、排灌方便地块为试验区;机收油菜品种为核优  相似文献   

5.
<正>一、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秸秆还田从还田方式上可分为沤制粗肥还田、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3种。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化技术可分为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两大类。粉碎还田包括各类作物的秸秆粉碎和根茬粉碎(主要是玉米根茬)机械化技术;整秆还田主要指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的整秆还田机械化技术。1.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以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等机械化作业为主,将作物秸秆粉碎后直接翻埋到土壤中去。具有作  相似文献   

6.
<正>农作物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是改变施肥结构,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农民节本增效的新技术。一、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的方式1.低留茬全量还田。使用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农作物,并将碎秸秆均匀铺撒于田中,然后进行耕整地作业。2.高留茬全量还田。联合收割机在进行收获作业时,切割留茬高度为15~25厘米,匀铺脱粒清选后的秸秆,再进行耕整地作业。或同  相似文献   

7.
一、确保整地质量秸秆全量还田,重点解决秸秆还田"切不碎、撒不匀、翻不深、压不实"等技术难题。粉碎秸秆时不留死角、不留生茬,秸秆粉碎长度<10 cm。精细整地,根据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时用90 hp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深耕25~30 cm,并旋耕碎土2遍以上,耙平耙实土壤,确保整地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1精细整地1.1秸秆还田上茬作物收获后,针对病虫发生情况,选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对秸秆处理后将秸秆粉碎,粉碎长度1cm~3cm,均匀抛撒于地面。1.2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耕地前将毒土均匀撒施于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1.3整地要求"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耕深25cm左右,或用深松机深松30cm左右。秸秆还田的麦田,用大型机械深耕翻掩埋秸秆,  相似文献   

9.
<正>1.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耕翻或旋耕后耙压,适宜墒情、前茬秸秆还田后特别重视浇水造墒或镇压踏实土壤,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适期适量播种,保证播种质量,播后镇压等。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南方稻茬麦区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水稻收获前7~10天放水,收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耕作(耕翻与浅旋耕)与秸秆还田方式(周年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及稻麦秸秆不还田)对稻茬麦草谷比和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耕作处理对稻茬麦草谷比、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皆不显著,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草谷比差异达显著水平,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及可收集系数未表现出差异。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稻茬麦秸秆产量,秸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Srw)>周年仅水稻秸秆还田(Sr)>周年仅小麦秸秆还田(Sw)>周年秸秆不还田(S0),各处理间籽粒产量变化并不显著,因而处理Srw的草谷比显著高于Sw与S0处理。相同留茬高度条件下,麦秸可收集系数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没有显著差异,留茬高度分别为5、10、15、20 cm时,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依次为0.65~0.66、0.58~0.60、0.52~0.54、0.45~0.47。估算一定留茬高度的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时可以忽略旋耕整地和秸秆还田方式的短期影响,进一步简化估算参数。  相似文献   

11.
刘世杰 《河南农业》2014,(17):41-41
<正>一、播前准备(一)选用优良品种选用丰产性、抗逆性好、具有高产潜力的优良品种,如周麦22、众麦1号、豫麦49~198、豫农035等。(二)秸秆还田对前茬种植玉米的地块,要结合收获将秸秆粉碎还田。(三)施足底肥结合整地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4~5m3,尿素20kg,过磷酸钙100kg,钾肥20kg,硫酸锌2kg;或用45%复混肥(氮15%、磷15%、钾15%)65~70kg。氮肥要犁沟深施,磷肥部分底施部分撒垡头(70%掩底、30%撒垡头),有机肥、钾肥及锌肥  相似文献   

12.
<正>一、玉米播前准备(一)前茬小麦重施基肥免耕直播夏玉米,因农时紧张土地不经耕翻、有机肥不施。为确保玉米生长需求,在前茬小麦播种前,应结合整地重施有机肥和磷肥。玉米利用有机肥肥效缓慢和磷肥的后效用,达到"经济实惠,一肥两用"。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前茬小麦底施有机肥1 000~1 500kg/667m2,并增施磷肥。(二)前茬小麦秸秆处理为提高免耕直播夏玉米播种质量,争取一播全苗,前茬小麦秸秆还  相似文献   

13.
1.玉米的摘穗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趁秸秆青绿,及早摘穗,并连包叶一起摘下。2.秸秆粉碎玉米摘完穗后,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及时粉碎。作业时要注意选择拖拉机作业档次和调整留茬高度。粉碎长度不宜超过10厘米,严防漏切。玉米秸秆不能在撞倒后再粉碎,否则既不能将大部分秸秆粉碎,还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试验地情况试验地安排在渑池县仰韶镇乐村,占地面积4000 m2,试验地东西及南北地力基本均匀。地力水平中等,前茬为玉米,玉米收获后全部秸秆还田。2016年10月10日大拖拉机深翻掩埋秸秆,耕深24cm,结合深翻基施质量分数为45%(25-15-5)的葫芦娃掺混肥料肥50 kg/667 m~2,之后旋耕机旋耕2遍,整细耙平,10月11日播种,4月5日用浜农—麦福—10%苯磺隆进行化学除草。  相似文献   

15.
一、本田整地 1、培肥地力 要增加水稻秸秆还田的数量,以此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肥力。收割时应留茬10~12厘米,机械收获的将稻草粉碎,通过秋翻施入土壤;人工收获的在春季耙地前将粉碎的稻草均匀施入水田,通过耙地混入土壤。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麦玉轮作和麦稻轮作是我国一年二熟区重要的种植制度,该种植制度下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但它也存在抑制作物生长、传播病虫害等弊端。对麦玉和麦稻一年二熟轮作制度下的秸秆还田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经分析比较,小麦秸秆高留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和小麦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水稻秸秆粉碎覆盖还田为麦玉和麦稻轮作制度下相对较优的秸秆还田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18.
麦秸秆还田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功 《农家致富》2014,(11):46-47
一、还田方式 1.小麦收割后直接还田或粉碎还田。小麦收后,将小麦秸秆直接平铺于地表间作带或垄沟,或粉碎后将粉碎的麦草撒均匀后直接翻犁入土。2.旱坡地小麦高留茬还田。旱坡地小麦收割时留茬30~50厘米左右,小麦收割后硬茬直播玉米,出苗后及时灭茬盖土。3.堆沤后还田。小麦收割脱粒后,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后茬水稻生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遴选了嘉定区沟干泥、潮沟干、青黄土3种土壤类型田块,研究分析了麦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秆全量还田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土种间容重降幅最明显的是沟干泥,其次为潮沟干和青黄土;麦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有一定促进作用;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总苗数有一定影响,前期全量还田、半量还田苗数增长缓慢,且苗数低于不还田,中后期全量还田、半量还田总苗数则略高于不还田;麦秸秆还田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麦秸秆还田对提高水稻产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省京山县、崇阳县开展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Oryza stativa L.)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整秆覆盖还田、粉碎覆盖还田、整秆翻压还田与粉碎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试验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条件下稻谷产量分别为8 441~9 177 kg/hm~2和13 125~13 910 kg/hm~2。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京山县和崇阳县试验点秸秆还田可分别提高水稻产量3.85%~12.91%和1.51%~7.58%;其中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处理的稻谷的增产幅度在2个试验点均为最高,分别增产1 050和980 kg/hm~2。秸秆还田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的养分积累量,秸秆翻压还田的水稻地上部养分累积量整体上高于秸秆覆盖还田。从经济收益角度来看,与对照相比,粉碎翻压还田在2个点平均增加收益分别为1 918元/hm~2和1 932元/hm~2。此外,几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钾素的亏缺均有较大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