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建鲤经强化培育,于早春二月发育成熟,在人为控制下繁殖,产苗时间比常规提早40~60 d,延长了鲤鱼成鱼养殖周期,提高了成鱼产量.1994~1995年,早繁鲤苗379万尾,其亲鱼产卵率93.8%~100%,有效繁殖力86粒/g体重,孵化率86.1%,鱼苗培育成活率81.1%.经济核算成本利润率255.3%,单位投资渔业产值1.9元/年.元;投资回收期0.43年,鲤成鱼养殖增产20%.  相似文献   

2.
于2015年11月、2016年1月、2016年3月分3个批次从美国引进4万粒、4万粒、5万粒三倍体虹鳟鱼发眼卵进行孵化试验研究。孵化设施和步骤相同,孵化条件除孵化时间和孵化水温不同外皆相似或相同,详细记录孵化过程和条件。发现试验温度5~13℃区间,温度越高,开始破膜和全部破膜天数越短。9~10℃对应上浮率和生长至3 cm长度成活率最高,12~13℃时最低,5~6℃时居中。3批次孵化水温中,较理想的水温为9~10℃,对应时间为1月份。  相似文献   

3.
以满足中华鲟苗种培育关键生态要素为依据,研制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Gray)苗种集约化生产系统,实现了中华鲟幼鲟的批量生产.该系统由生产主设施系统和配套设施系统构成,其中卡设施包括4种不同规格养殖池共2534.8m2及授精和孵化设施;配套设施系统包括亲鲟运输车、供水及水处理、增氧、保温升温、饵料供应及其它辅助设施.该系统鱼池采用不同的池型、建筑材料和制作工艺以适应茁种不同发育阶段生态要求,水温可调控,进排水方式可灵活调节,自流式排污,保证了池水的不同流态及良好稳定的水环境.该系统4个月可催产中华鲟亲鲟16尾以上,孵化166.4万粒中华鲟受精卵,抚育235.5万尾1~15日龄仔鱼,培育全长10~15 cm稚鱼31.31万尾.该系统的设施具有较好通用性,也适用于其它鱼类特别是珍稀名贵鱼类苗种的集约化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4.
鱼类工厂化循环水人工繁育设施装备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养殖业发展的基础,现阶段中国鱼类人工繁育生产方式设施装备化程度低,产业大而不强,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在眉睫。该研究在文献调研整理的基础上,首先就循环水人工繁育设施装备在亲鱼产卵、鱼卵孵化、鱼苗培育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展开论述。相对于常规培育方式,循环水系统能够最大程度上构建出符合亲鱼交配和产卵的环境条件,养殖密度0.01~4.5 kg/m3,系统循环率9~76%/h,换水率0.7~3%/d;针对不同性质的鱼卵,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常用的孵化器主要有瓶式孵化罐、平列式孵化槽、漏斗式孵化器等,阐明了其适用对象、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表现;针对育苗和养殖系统构建需求的差异,综述了目前在循环水育苗设施装备应用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其次,概述了中国鱼类人工繁育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了循环水人工繁育技术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鱼类工厂化循环水人工繁育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引领性,但是要实现产业化应用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基于品种对象的人工繁育环境构建及循环水处理、繁育过程鱼类对环境应激源的生物学响应、智能繁育装备等方面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  相似文献   

5.
杠柳根皮粗提液对菜青虫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杠柳根皮粗提液对菜青虫生物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影响高于杠柳根皮氯仿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幼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胃毒作用一般。用100倍液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浸叶饲喂3龄、4龄、5龄菜青虫幼虫后24h其拒食率分别为94.9%、87.8%和92.7%,拒食后幼虫的化蛹率和蛹重均比对照显著降低。100倍液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浸叶饲喂4龄菜青虫幼虫后24h和72h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6.6%和82.5%。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成虫产卵具有明显忌避作用,用50~100倍液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喷雾处理油菜苗后2~4d其产卵忌避率达89.5%以上。  相似文献   

6.
阚尚  李福春  田智宇  金章东  肖军 《土壤》2016,48(2):291-297
以黄土高原天然形成的花豹湾聚湫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3个剖面中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利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测定了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重点讨论了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与碳、氮含量及机械组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砂粒含量沿着坝尾-坝前的方向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粉砂粒和黏粒含量则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出5个明显的沉积旋回(深度分别为0~40、50~60、70~80、100~120和240~260 cm);2聚湫坝地土壤微生物主要含有脂肪酸(15:0 iso、18:1 w9c、18:1 w7c、16:0 10-methyl),约占PLFA总量的54%,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约占65%~75%,放线菌约占15%~25%,真菌约占5%~10%;33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依次为A剖面B剖面C剖面,3个剖面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其中A剖面分化明显;4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土壤中粉粒和黏粒含量以及MBC、MBN、SOC和TN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5土壤中细颗粒组分可能是影响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对兰州蔬菜主产区榆中县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尾菜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榆中县蔬菜在生产环节中年产生尾菜约90万 t,平均单位面积产生量为37.52 t/hm2,尾菜量占蔬菜总产量的平均比例为31.29%;产生尾菜最多的是花椰菜35万t,占全县尾菜量的1/3多。在各种蔬菜中,尾菜比例最高的是青梗松花菜、西兰花和花椰菜,尾菜占总产量的比例在50%左右,单位面积产生的尾菜量也最多。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玉米周年水肥利用效应,在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原阳科学实验站进行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研究。试验肥料设置底施、1次追施和2次追施,水分设置1水、2水和3水,每次灌水450 m3/hm2。结果表明:补充灌溉与追肥相结合对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效果,其中小麦穗长增加0.2~0.8 cm,穗粒数增加2~10粒,千粒质量增加2~9 g,成穗数增加9万~57万穗/hm2;玉米穗长增加0.48~1.82 cm,行粒数增加2.0~8.4粒,5穗穗粒质量增加15~374 g,百粒质量增加2.0~13.0 g。同时,补充灌溉和追肥处理较对照小麦增产9.85%~37.93%,与一次性底施肥处理相比,相应补充灌溉+追肥处理增产9.92%~25.66%,以3水2肥效果最好;与1次追肥处理相比,相应2次追肥增产3.95%~6.11%,以2水2肥效果最好。与对照、相应1次性底施肥和1次追肥处理相比,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1.05%~46.62%、18.71%~32.03%和2.8%~5.42%;小麦玉米综合产量分别增加10.46%~42.36%、14.37%~28.87%和3.34%~5.75%,与小麦增产趋势一致。小麦玉米综合灌水利用效率较对照增加0.95~5.41 kg/m3,较一次性底施肥0.56~3.81 kg/m3,较1次追肥提高0.35~0.67 kg/m3,均以1水2肥处理最好。因此,节水增产的最佳配置为2水2肥和1水2肥。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研究了大黄鱼肌肉生长抑素前肽基因对红鲤的促生长作用。分别通过RT-PCR和PCR从大黄鱼(Larimichtys crocea)和pIRES-EGFP质粒扩增得到了肌肉生长抑素(MSTN)前肽基因及核糖体内部进入位点序列(IRES)-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片段,经测序验证正确后,构建了Tol2转座子供体质粒pT2AL200R150G-MSTN propeptide-IRES-EGFP。通过精子介导法(S1、S2组)、电穿孔法(E1、E2组)及基因枪法构建转基因红鲤(Cyprinus carpio),孵化72h后的鱼苗经荧光显微镜检测,EGFP表达阳性率为:精子介导法S1组38%,精子介导法S2组48%,电穿孔E1组47%,电穿孔E2组53%,基因枪组2%;孵化10d的仔鱼RT-PCR检测EGFP和MSTN前肽基因阳性率为:精子介导法S1组35%,精子介导法S2组45%,电穿孔E1组45%,电穿孔E2组55%,基因枪组1.8%。孵化后75d转基因红鲤与对照组相比,体长和体重分别提高了21.31%和27.59%。本实验结果表明,精子经高渗、低渗保存剂处理并通过电穿孔作用可大幅提高基因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10.
3种尾菜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蔬菜商品化处理产生的尾菜,已成为蔬菜产区污染源。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探寻资源化利用途径,针对尾菜量大集中、水分含量高、易腐烂变质等特点,采用畜禽粗饲料制粒和制块工艺,研制了由清洗、打浆、压滤、水处理、混合、制粒及制块单元组成的尾菜饲料化生产线,并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主要设备工艺参数及尾菜生产畜禽颗粒及蜂窝块状粗饲料辅料配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清洗、打浆为粒径约10.0 mm的白菜、莲花菜、芹菜商品化处理产生的尾菜,在气泡清洗机输送带运行速度分别为6~7 m·min-1、7~8m·min-1、8~9 m·min-1,芹菜使用单丝滤布、白菜和莲花菜使用涤纶750B滤布,在隔膜压榨压力0.05~0.06 MPa,时间20 min的条件下,尾菜饼含水率可降至35.0%,与占尾菜饼量12.5%的膨润土、10.0%次粉、15.0%稻壳粉、3.0%玉米蛋白粉混合,制粒及压块平均成型率为94.67%,吨料电耗22.0 kW·h-1·t-1,粗饲料密度920.0 kg·m-3,坚实度82.0%,均匀度95.0%,含水率10.0%,粗纤维10.3%,粗蛋白9.6%,粗灰分31.0%。生产应用表明,研制的尾菜饲料化生产线操作简单、高效、经济实用,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生产的粗饲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耐储存。尾菜饲料化利用技术,适合于蔬菜商品化处理、蔬菜精加工生产基地以及大型农贸市场等对尾菜治污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15—2017年3年的试验测试,基本确定四川省德阳地区猕猴园区使用壁蜂授粉的适宜密度应为667 m2 1箱、200~300只/箱,此条件下坐果率可稳定在86.6%以上;壁蜂有效授粉距离为0~15 m;授粉期间园区郁闭会影响授粉坐果率,最差的坐果率仅为64.48%。壁蜂授粉的猕猴桃果实内在品质(干物质、色彩角、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型指数与人工辅助授粉的无显著差异;壁蜂在四川地区出巢温度为15℃以上,归巢温度及日工作时长受天气影响较大,晴天平均日工作时间可达11.33 h,阴天平均日工作时间为9.25 h,阵雨平均日工作时间仅为4.5 h。壁蜂释放10 d左右时开始产卵封闭巢管,时间持续到放蜂后的38 d左右,封巢高峰期为放蜂后20~29 d。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育苗时间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的调研和试验资料,利用非线性积温模型,模拟了对虾幼体各发育阶段所需天数与水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亲虾产卵孵化期的气候决策模式;并应用模式计算出了我市亲虾产卵孵化的适宜时段。为亲虾适宜产卵孵化期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白花曼陀罗叶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白花曼陀罗(D a tura m etel L inn.)叶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M eloid ogyne incogn ita Ch it-w ood.)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花曼陀罗叶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有抑制作用。1%白花曼陀罗叶提取物处理48 h,仅有19.88%的卵完成胚胎发育,且变异卵增多;胚后发育历程、初侵染、初产卵日分别推迟2、4、6 d,雌虫产卵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室内培育大鲵在人工繁殖过程中雌雄发育不同步的关键问题,对大鲵的室内培育及人工繁殖技术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雄鲵提前2~3 d催产,采取勾卵器自泄殖孔牵引雌鲵卵带排卵能较好的解决雌雄大鲵发育不同步的问题,从而提高大鲵卵粒受精率。  相似文献   

15.
Tgf2转座子介导的草鱼、团头鲂和鲫插入诱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座子介导的插入诱变(insertional mutagenesis)策略在养殖鱼类功能基因发掘和解释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以高效Tgf2转座子为研究基础,构建了pTgf2-β-actin-eGFP、pTgf2-EF1α-eGFP、pTgf2-Myo D-eGFP和pTgf2-Krt8-eGFP这4种带有不同启动子的供体质粒,以及pCS2-gf TP这种gf TP转座酶mRNA的体外表达的辅助质粒。将供体质粒和gf TP转座酶mRNA一起注射到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鲫(Carassius auratus)的1~2细胞期受精卵中,经对子代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整合率的检测和筛选,初步构建了1个以转座子为工具介导的插入诱变库。实验表明,在早期胚胎中,鲫和团头鲂的荧光率达到90%,在草鱼中则高达95%,随着供体质粒注射的改变,表现出肌肉、表皮及全身不同的绿色荧光发光特征。eGFP基因平均整合率在3种鱼类子代平游期的为50%~53%,在1龄阶段为33.0%~36.1%。在3种鱼类中得到插入诱变突变体,获得草鱼阳性个体162尾,其中有45尾表型明显差异;鲫阳性个体60尾,其中有14尾表型明显差异;团头鲂阳性个体51尾,其中有10尾表型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通过插入Tgf2转座子,可在草鱼、团头鲂和鲫等鲤科鱼类中实现基因组的插入诱变,本研究结果可为目标性状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功能机制研究积累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长期种植绿肥稻田土壤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讨长期冬种绿肥稻田颗粒有机碳演变特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水田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测定了1982年至2012年每6年一次的历史土壤-样品的颗粒含量、颗粒有机碳含量和稻田土壤养分含量。试验设4个处理:1)稻-稻-冬闲(R-R-WF):2)稻-稻--油菜(R-R-RP):3)稻-稻-紫云英(R-R-MV);4)稻-稻-黑麦草(R-R-RG)。晚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土壤颗粒分级采用改进的Anderson离心法得到砂粒(53~2000μm)、粗粉粒(5~53μm)、细粉粒(2~5μm)、粗粘粒(0.2~2μm)和细粘粒(0.2μm)。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结果】1)30年试验后三种绿肥处理稻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表现为细粘粒(28.05~28.27 g/kg)粗粘粒(25.76~26.91 g/kg)细粉粒(12.80~14.52 g/kg)、砂粒(13.83~14.92 g/kg)粗粉粒(1.67~2.62g/kg),与冬闲处理(R-R-WF)相比,土壤总有机碳、细粘粒有机碳和粗粘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4.6%~42.4%、12.3%~13.2%、6.1%~10.9%砂粒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26.2%~31.6%(P0.05)。2)30年试验后,三种绿肥处理稻田土壤总有机碳在不同颗粒中平均分布比例为粗粘粒有机碳(45.0%)细粉粒有机碳(25.8%)细粘粒有机碳(15.1%)砂粒有机碳(11.5%)粗粉粒有机碳(2.7%),与R-R-WF处理相比,总有机碳在粗粘粒中的比例提高8.0%~12.8%在砂粒中的比例降低36.8%~42.9%在细粘粒、细粉粒、粗粉粒中的比例提高5.3%~6.1%、5.5%~6.4%、6.5%~8.1%。3)长期种植绿肥土壤总有机碳、粗粘粒有机碳、细粘粒有机碳含量与时间(年)呈现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累积速率分别为0.16 g/(kg·a)、0.31 g/(kg·a)、0.22 g/(kg·a);砂粒有机碳、粗粉粒有机碳、细粉粒有机碳含量与时间(年)呈现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消减速率分别为0.59 g/(kg·a)、0.35 g/(kg·a)、0.19 g/(kg·a)。粗粘粒有机碳年均增幅1.5%,是细粘粒有机碳增幅的1.5倍;粗粉粒有机碳年均减幅2.7%,是细粉粒、砂粒有机碳减幅的2.8倍和1.5倍。4)细粘粒、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粗粘粒有机碳相关性更为紧密;细粘粒、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且粗粘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更为紧密。【结论】粗粘粒有机碳含量高、分布比例大,是稻田土壤有机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粗粘粒对有机碳的固持能力强,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响应最敏感,是土壤有机碳最稳定的组分;粗粘粒有机碳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显著与土壤肥力关系最紧密,因此粗粘粒有机碳可以作为指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很好的生防因子,在防治苹果蠹蛾时具有很高的适用性。为提高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对苹果蠹蛾的控制效果,以苹果蠹蛾卵为寄主卵,通过赤眼蜂的寄生试验研究了寄主卵日龄和密度对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果的影响,完善甘肃地区田间赤眼蜂释放技术以减少生产成本。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2日龄苹果蠹蛾卵有更好的寄生选择,当蜂卵比为1∶30时,寄生率最大,达82.22%。通过赤眼蜂和苹果蠹蛾卵的寄生选择关系,确定了最佳蜂卵比为1∶30,此比值下,雌蜂的单蜂寄生效能约为 26.50 粒/蜂,苹果蠹蛾卵的被寄生率约为70%,达到较好的寄生效果。经实验室长期耐低湿处理的松毛虫赤眼蜂能更好地适应不利的环境因子,其在西北干旱地区有更高的适用性。建议在田间使用时,可通过虫情监测判断苹果蠹蛾产卵时间和数量,然后可确定在苹果蠹蛾高峰产卵期48 h后释放赤眼蜂,且释放的蜂量应保持蜂卵比值约为1∶30。  相似文献   

18.
点篮子鱼与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每667 m~2投放南美白对虾苗3~5万尾,20~30天后投放点篮子鱼苗1 000~1 500尾,养殖90d左右即可收获,每667 m~2产点篮子鱼200~250 kg,产南美白对虾300~400 kg。  相似文献   

19.
不同孵化温度对雏番鸭第二性比及孵化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孵化前期(1~10d)7个不同温度(36.3~39.3℃)对雏鸭出壳时第二性比(♂∶♀)和受精蛋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孵化温度出壳的雏番鸭公母性别存在明显差异(P<0.01),且公雏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母雏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孵化前期温度为36.3~37.3℃时出壳雏番鸭公少于母,第二性比介于0.24~0.95;而孵化前期温度为37.8~39.3℃时出壳雏番鸭公多于母,第二性比为1.39~5.38;且只有在温度37.3℃和37.8℃时第二性比与遗传性比(1∶1)无差异(P>0.05),而其他温度时第二性比均表现明显差异(P<0.05或P<0.01)。雏番鸭第二性比与孵化前期温度间相关指数R2为0.99,预测误差率为-34.88%~ 14.58%间,说明调控孵化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雏番鸭第二性比,孵化温度对受精蛋孵化率有明显影响,36.3~37.8℃内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7.8~39.3℃内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淤地坝泥沙沉积特征是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坝地内泥沙运移沉积过程的信息载体。通过对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坝地内不同剖面中泥沙沉积旋回厚度及粒径组成变化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坝地内泥沙沉积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小流域土壤侵蚀和泥沙运移沉积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坝地泥沙沉积旋回厚度从坝尾到坝前呈现不均匀变化,但沉积旋回厚度总体呈逐渐变薄的趋势,沉积旋回中沙层厚度普遍大于粘层厚度;坝地内不同剖面沉积旋回泥沙主要由细砂粒组成,其平均含量为59.8%,其次为粉砂粒(23.4%),黏粒(11.2%)和粗砂粒(5.6%)含量较少;从坝前到坝尾各个剖面中沉积泥沙颗粒组成粗化度逐渐增大,且沉积旋回中沙层的粗化度变化大于粘层的变化。初步揭示了淤地坝沉积泥沙从坝尾到坝前的沉积规律,可以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