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析法提纯弓形虫抗原ELISA诊断试剂盒的应用效果崔君兆,郑挺,谢丽群,吕元聪,章玲珠(广西卫生防疫站南宁530021)目前国内检测弓形体抗体的ELISA试剂盒一般是用虫体裂解抗原 ̄[6,7,8],存在着抗原产量少,制备过程复杂,不利推广等缺点,虽有...  相似文献   

2.
广西恒河猴弓形虫感染检测吕元聪,崔君兆(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南宁530021)弓形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动物源性疾病。其病原体叫刚地弓形虫,它是一种球虫,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在国外已发现多种猴自然感染弓形虫,而国内则报道极少。为调查和...  相似文献   

3.
磺胺类药治疗家兔弓形虫感染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磺胺类药治疗家兔弓形虫感染的实验观察昌元聪,崔君兆,郑挺群广西区卫生防疫站530021文献记载(1-2).用磺胺类药物治疗弓形虫病效果显著,而联用比单用效果更为显著,即使在感染程度相当严重的情况下,仍有治愈的希望。为此,我们进行联合使用乙胺嘧啶(PY...  相似文献   

4.
小白鼠感染弓形虫的病理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白鼠感染弓形虫的病理学初步观察吕元聪,崔君兆,郑挺,谢丽群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530021在哺乳动物中,有的对弓形虫具有自然免疫力,不同种类宿主对感染弓形虫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别。对同一种宿主不同虫株的感染性也有明显的不同、实验动物中,即使在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19种啮齿动物弓形虫感染的调查报告崔君兆,郑挺弓形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界能感染多种动物,1957年福建于恩庶从兔、鼠中分离出弓形虫,证实我国啮齿动物存在弓形虫感染。但在我国啮齿动物中进行弓形虫血清学调查的报告较罕见。1...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河南新乡地区猪弓形虫感染的情况及风险因素,用间接血凝法对2011年-2013年采集的猪血样进行检测。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资料,χ~2检验比较年度间及各风险因素的差异。结果显示,新乡地区2011年-2013年猪弓形虫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0.9%、34.4%和23.9%,年度间弓形虫血清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弓形虫感染的风险因素中,猫出现次数的高低之间、是否接触啮齿类(鼠类)之间、有否与狗接触之间和有无流产史之间差异显著(P0.05)。调查结果表明,河南新乡地区的猪弓形虫感染普遍存在,猫出现的次数、接触啮齿类(鼠类)、接触狗和有流产史等因素对猪感染弓形虫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猪业》2011,(8):72-72
刚地弓形虫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哺乳动物严重疾病(也感染人)的一种原虫。中国是消费猪肉大国,猪感染刚弓形虫后也能感染人,成为人感染弓形虫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气候条件对β-兴奋剂使用效果的影响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冯立志,刘道高,陈泽民β-兴奋剂可增加猪 ̄[1]、牛 ̄[2]、羊 ̄[3]和肉用仔鸡 ̄[4]的蛋白质沉积和减少脂肪沉积。蛋白质沉积的增加主要出现于畜体的胴体部位 ̄[5],而且是由于减少畜体蛋白质降解的结...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湖南永州地区规模猪场猪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分别采集湖南永州地区9县2区猪血清样本共1302份,其中:冷水滩区182份,零陵区130份,祁阳县186份,东安县168份,双牌县66份,道县140份,江永县46份,江华县76份,宁远县138份,蓝山县92份,新田县78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弓形虫抗体。结果显示:1302份猪血清中,阳性样本351份,弓形虫感染阳性率为26.96%,其中规模养猪场感染率较低19.39%,散养户感染率较高36.37%,表明湖南永州地区猪弓形虫病感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从不同季节猪的感染情况看,弓形体感染率为夏秋冬春;从不同饲养阶段猪的感染情况看,弓形体感染率为育肥猪肥猪哺乳仔猪。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洛阳地区规模化养猪场和散养户猪弓形虫感染的情况,采集洛阳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母猪、育肥猪、保育猪血清样品410份,应用ELISA方法检测抗弓形虫IgG抗体。采集河南科技大学动物医院接诊的病死猪54头及洛阳某食品公司屠宰猪105头的肺门淋巴结,用PCR方法扩增弓形虫特异性遗传标记529 bp基因序列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洛阳地区猪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达35.4%,母猪、育肥猪和保育猪的分别是50.4%、34.5%、22.2%。病死猪PCR检测阳性率18.5%,屠宰猪阳性率6.7%。说明洛阳地区猪弓形虫的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洛阳地区规模化养猪场和散养户猪弓形虫感染的情况,采集洛阳地区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母猪、育肥猪、保育猪血清样品410份,应用ELISA方法检测抗弓形虫IgG抗体。采集河南科技大学动物医院接诊的病死猪54头及洛阳某食品公司屠宰猪105头的肺门淋巴结,用PCR方法扩增弓形虫特异性遗传标记529 bp基因序列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洛阳地区猪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达35.4%,母猪、育肥猪和保育猪的分别是50.4%、34.5%、22.2%。病死猪PCR检测阳性率18.5%,屠宰猪阳性率6.7%。说明洛阳地区猪弓形虫的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动物保健》2012,(1):90-90
根据西班牙和美国学者研究显示,西班牙大约16%存栏猪感染猫寄生虫弓形虫。该研究报告已经发表于学术期刊《全球寄生虫》(Parasitology International)。  相似文献   

13.
高寒阴湿地区十分适合蕨麻猪的生长,其肉味鲜美、品质俱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由于蕨麻猪长期处于放养的环境,容易感染弓形虫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危害。本文剖析了甘南州蕨麻猪弓形虫病的流行情况,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措施,望对蕨麻猪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人工感染猪弓形虫病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0头人工感染猪IHAT和ELIS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被检动物感染后第14天血清抗体达到阳性滴度,第21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第28天开始下降。ELISA比IHAT抗体检出时间早,抗体滴度高,维持阳性抗体滴度的时间长。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猪弓形虫病血清学诊断的最佳时间为感染后14 ̄28天。  相似文献   

15.
弓形虫病是由真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的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的细胞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该病多呈隐性感染。以患病猪的高热、呼吸困难、腹泻、皮肤出现红斑及神经症状,妊娠母猪的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特征。在人、畜及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有时感染率很高。据国内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可高达25%~50%,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备受重视的猪病。现笔者将在北京某猪场诊断猪弓形虫病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弓形虫传播途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弓形虫传播途径的实验研究杨月中,曾丽(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田保平(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弓形虫可引起人和众多动物的感染。它的传播途径复杂,既可发生垂直的先天感染,又可发生水平的获得感染[1]。人和动物可通过食入受感染猫粪中的成熟卵囊,也可通...  相似文献   

17.
弓形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原,我省曾发现猪弓形虫病例。但弓形虫在畜禽中的感染水平、感染分布情况、主要传染源等未有报道。弄清这些问题,对掌握该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控制传播与流行,保障人畜健康和发展畜牧业均有现实意义。为此,近年来作者在山西省境内对各种动物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并就调查结果及弓形虫感染在畜禽间的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延边地区鸭弓形虫感染情况,用间接ELISA法对采自延边地区8个县市的鸭血清304份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6份血清呈阳性,血清弓形虫抗体总阳性率为31﹒58%;不同地区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5)。本调查首次证实了延边地区鸭存在弓形虫感染,这对人和动物存在潜在威胁,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弓形虫的感染现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弓形虫病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受气候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感染状况各地不同。全球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在25%~50%,有十几亿人受感染,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在0.09%~34%,少数民族地区可能更高,报道的数据表明,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动物中,猪的感染率3.32%~66.39%,牛的感染率2.41%~67.46%,羊的感染率27.5%~33.33%,犬的感染率0.66%~40%,猫的感染率14.06%~78%。动物的感染情况复杂,混合其他病原感染或继发感染的情况比较多见。通过对我国弓形虫感染现状的统计分析,了解其危害,体现对其研究和预防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了解贵阳市地区猪弓形虫感染情况,于2014年4月~2015年5月分别采集贵阳地区猪血清样本共984份。采用弓形虫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弓形虫IgG抗体ELISA两种方法来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存在关联性,前者阳性率为17.37%,后者阳性率为20.73%。表明贵阳地区不同类别的养猪场户存在弓形虫病感染,此外,ELISA方法检测弓形虫抗体检出率高于间接血凝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