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晋陕甘宁地区处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带,又同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省区,分析研究和掌握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比较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在全国的相对排序,并计算各“相对资产与负债”值;然后分析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认为,晋陕甘宁地区为农业发展的较强不可持续发展地区;其中,山西和陕西省为不可持续发展省,甘肃省和宁夏自治区则为农业发展的强不可持续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1“四荒”拍卖治理开展情况山西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与水土流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我省农民创造了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新鲜经验,在全国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构成山西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是新时期新阶段生态农业建设的新任务。目前,结合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优化布局,提出新阶段山西建设生态农业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山西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是华北地区以农业为主的重要省份。由于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六五期间被国家定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随着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化工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给本来生态环境就脆弱的山西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针对山西农业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资源开发强度大、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后劲不足等,广大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业,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协  相似文献   

6.
1999年10月21日至30日,朱镕基总理赴甘肃、青海、宁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时指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只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也才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尤其要看到,改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针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现状和水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小流域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确途径.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不例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搞好水土保持,是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水环境提高其蓄存能力,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演变、含义以及把它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云翔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37-139,225
针对我国西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面向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我国西部水土保持具体对策,为我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以促进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是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中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山西省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这势必给山西省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针对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实际,建立了科学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综合评估法对全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在分析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省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开矿破坏严重等影响和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山西省生态环境进行定量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属较好级的有8个县、属一般级的有34个县、属较差级的有35个县、属极差级的有16个县。以上结果说明,山西省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工作需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山西省生态环境的特点 ,按照代表性、可操作性、层次性、主导因子原则 ,并通过专家咨询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双基点法对 1997~ 2 0 0 1年间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 ,山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社会经济条件、抗逆水平在 1997~ 2 0 0 1年间呈现出渐好的态势 ,但自然条件、环境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山西省生态环境整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生态足迹模型,结合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原理,探讨了山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LMDI模型,分析了山西省2005—2015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了山西省未来5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2005—2015年山西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一直大于其生态承载力,水资源供给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年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最高为朔州市0.372 hm2/人,最低的为长治市0.184 hm2/人;(2)山西11个行政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账户中,除了太原市外,2005—2015年都以农业用水为主,其次为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占有比例较为稳定,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占总用水生态足迹的比例有小幅提升;(3)结构效应是促进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效应为第二重要因素,人口效应对于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贡献度比较低,技术效应是抑制山西水资源生态足迹过快增长的关键因素;(4)运用ARIMA (2,2,3)模型预测了山西省水生态足迹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未来5年山西省水生态足迹仍将继续上升,但上升趋势有所减缓,在2019年后开始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加快实施中央“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的决策,正确估算区域人口的承载量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以山西省和山西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相关统计、试验数据,设计不同草地利用率层次和不同肉食消费水平等次,对山西省和山西省黄河流域及其各县市草地资源人口承载量进行了单项和组合型的动态变化研究,为山西省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RUSLE模型的山西省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山西省土壤保持功能保护的重点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开展山西省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结果]山西省土壤保持总量为6.52×10~9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强度平均为416.10 t/(hm~2·a)。土壤保持功能总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盆地低,丘陵和山地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的面积分别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23.10%,28.33%和48.57%。[结论]山西省土壤保持功能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等组成的"多"字形山地地区,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也有一定分布。  相似文献   

17.
陕北生态环境建设特点与典型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笔者2002年6~8月三次到陕北的实地调查、访问和座谈结果,首先阐述了陕北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特点是: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程度低;人口素质不高;生产条件差且类型多;矛盾多且互相交叉.其次较详细介绍了五种比较典型的治理模式:吴旗县"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米脂县"四个一工程";米脂县高西沟村的"三三制";安塞县纸坊沟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榆林沟"坝系农业",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西山地区退耕还林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历来以水土流失严重而受到广泛关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评价,能够反映出工程实施对区域生态、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山西省吉县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其2000—2008年间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吉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2000年为负值,从2001年开始发挥出来,2000—2008年间综合效益逐年增加,在时间序列上呈积累式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当前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为代价的;化石燃料生态足迹比重很大(79%),是山西省生态赤字最基本部分,资源利用效率相当低下。山西省亟需改变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识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保护红线是识别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和关键组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保障生态安全。为研究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识别,结合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应用水源涵养、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方法,利用最小累积阻力算法的思想,通过确定生态保护红线为"生态源地"、进而得出缓冲区、生态廊道、辐射通道和战略节点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分为三级,依次分为高安全水平格局、中等安全水平格局和最低标准安全水平格局,各分区面积比例分别为24.45%,25.66%和30.24%,有效突出了山西省生态安全格局分布,为保障我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