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分析1990~2005年陇南山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资料,发现:陇南白龙江流域为小麦白粉病常发重发生区,徽成盆地为小麦白粉病易发区,西汉水流域为小麦白粉病轻发区;小麦感病品种面积、上年秋苗平均病叶率和病田率、当年早春平均病田率、上年7、10月和当年5月平均气温、当年4月和上年7、8、11月降水量与全市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相关十分显著,上年9月到次年3月平均气温和4~8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正相关,4~8月平均气温和9月到次年3月降水量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呈反相关。由此建立的预报模型,历史拟合率可达93.75%,2006年业务应用预报准确率100%。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田间病情调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现有的小麦白粉病田间病情调查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在小麦成株期采用以茎为单位记载发病严重度,用病茎率和茎指代表病情的方法为好。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是我省沿海地区小麦上的主要病害。感病的小麦减产率一般在5—10%,重者达20%以上。掌握小麦白粉病的发展动态,对于分析其发展过程、及时地进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田间调查得来的数据,对小麦白粉病的发展动态进行了数学模拟。一、数据的收集本文的数据来自具有水浇条件的丰产麦田。该麦田一直未喷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剂,小麦白粉病从侵染小麦到小麦收获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在小麦白粉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笔者定点地进行了系统的田间调查。每次调查100—250个小麦叶片,并计算病情指数。从发现小麦感病至小麦收获,共进行了6次调查,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4.
了解白粉病在小麦顶三叶上(从旗叶起,旗叶为倒一叶,其下位叶为倒二叶,倒二叶下位叶为倒三叶,下同)的发生规律,对于及时展开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保护顶三叶功能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作如下分析。 一、顶三叶间发病的相关回归关系 1.倒二叶与倒三叶发病具有同步性 从图一可见,小麦顶三叶发生白粉病趋势基本一致,从零星发病开始,病叶率逐渐  相似文献   

5.
贵州道真县洛党参主要病害发生动态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2017年,在贵州道真县洛龙镇、阳溪镇和三桥镇,对洛党参白粉病、锈病和根腐病的田间发生动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洛党参锈病发生最早,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始见,总体发生程度较重,病叶率在党参生长期内逐渐增长,于8月中、下旬达到最高,2016、2017年病叶率峰值分别为94.0%和97.2%。白粉病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始见,病叶率增长相对缓慢,2016、2017年病叶率峰值分别为26.0%和36.4%。根腐病于4月中、下旬发生,平均病株率相对较低,在8月病株率最高,2016、2017年病株率峰值分别9.0%和10.0%。建议在生产中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结合田间管理措施开展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野县2001—2018年的小麦条锈病普查资料、气象观测数据和品种抗病性鉴定资料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影响本县条锈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即初始病田率、初始病叶数、小麦品种抗性及流行期积温、雨日、雨量、风速、空气湿度等。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最终病田率、病叶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回测验证,该回归方程对中等以上发生程度年份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对病田率大于10%的年份预测准确率78.7%,对病叶率大于5%的年份预测准确率91.6%。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省粮、油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规律与对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分析。今年我省3、4月份重点要抓好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玉米丝黑穗病;水稻种传病害和油菜菌核病等。现将主要综防技术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1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 在我省小麦秋苗上感病带菌越冬。早春气温回升后,病菌复苏,逐渐扩散蔓延为害。因此,要在病害复苏期,提早调查,当病叶开始增加时,立即施药防治,早期施药,以条锈病为主,  相似文献   

8.
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详细地观察了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之间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在普遍率小于70%左右时,用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更好;普遍率大于90%时,对严重度的预测效果较差。分别建立了各病的I-S关系式。小麦生育阶段(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对叶锈病和白粉病I-S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条锈病的I-S关系在不同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差异。文章最后对I-S关系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襄阳市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的重要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2013年小麦条锈病始见病期迟、前期病点少,但3月下旬到4月上旬表出现明显的大面积“同期突发”的新特点;后期病田率高、病叶率和严重度低,感病品种和未防治田块发病程度重,持续发生为害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慢发性抗病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小麦发生白粉病日趋严重。由于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生理小种,品种抗性不能稳定。从我们多年积累品种资源资料中,选择高抗秆、叶锈病的小麦品种27个,经过温室和田间苗期和成株鉴定,分成四类作为试材。沈阳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株属于 Pm/Pmx,4/1,2,3a,3b,3c,5型。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慢发抗性的品种,具有:(1)普遍率和严重率低和上升速度缓慢;(2)菌落小而少;(3)分生孢子发生少,菌落再生力弱;(4)菌落扩展缓慢;(5)产量上影响不显著。利用严重率指数可以作为选择慢发抗病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两年的田间定点系统观察和幼虫发育进度剥查,初步提出稻秆潜蝇的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方法。短期预测田间各代幼虫发生期,采用幼虫发育进度剥查定化蛹高峰期与查被害株长出正常新叶株率与化蛹率的相关性回归预测法,准确性较高。用当年第2代幼虫成蛹有效量,可对预测翌年发生轻、重作长期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酮对小麦条锈病防病保产效果好,残效期长,用药量低,安全低毒,内吸传导性能强,使用方法多,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防锈药剂。在小麦初见剑叶及其前后,病叶率在2~4%时,施药较为适合,每亩用药量7~20克。用此法施药一次,平均防病效果在90%以上,保产效果在13.3~36.2%,平均病指压低在3%以下,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危害。中、低和超低容量以及淋浇、泼浇的施药效果与常规叶面喷雾的相似,都是可行的方法。三唑酮还可兼治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  相似文献   

13.
2007-2009年,在甘肃天水对不同生态条件及海拔高度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闭囊壳形成率观察、模拟病圃试验及越夏调查,结果表明: 小麦白粉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扬花期开始出现,不同抗性类型品种、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和形成量的多少有较大差异。小麦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天水市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二阴山区高海拔地区病叶率高于川道及低海拔地区。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与抽穗扬花期气象条件和病粒率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高湿环境下发病严重。在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利用小麦抽穗扬花期气象因子,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即4月上、中旬雨量(x1)、4月中旬雨日数(x2)与当年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Y1)组建回归预测式:Y1=0.913 1+0.093 5x1+2.460 3x2±2.490 9,及时指导防治工作。通过小麦赤霉病田间病情指数(Y1)、病穗率(x3)与病粒率(Y2)的关系,建立回归预测式:Y2=0.248 2+0.946 9Y1-0.154 1x3±0.344 3,为脱毒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喻霜  叶华智  严吉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8-121
对四川白芷黑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性和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菌为当归叶点霉(PhyllostictaangelicaeSaccardo)。经两年的田间病害发生动态调查,该病在四川始发期为3月上旬,高峰期为6月份,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74.51%。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留种株的病叶和田间病残体。病菌分生孢子借雨滴飞溅的方式传播,并在白芷生长期中不断引起再侵染。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甘肃陇南麦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陇南麦区呈中度偏重流行,发生面积约23万hm2,发生较往年偏重,部分严重感病品种田间病级8~9级.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含有Pm8的哺育品种种植面积大、Avr8在田间毒性频率高、秋苗菌源量大、早春及冬季气候条件适宜是导致2010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陇南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抗病品种的筛选与合理布局、应用农业防治技术措施、强化预警系统建设、做好种子拌种剂应急防治的陇南白粉病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与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2015—2017年,选择平凉市崆峒区不同生态条件的白庙乡贾洼村、寨河乡闫湾村、香莲乡香莲村、草峰镇盘龙村半屲、草峰镇陈洼村、四十路铺镇及大寨乡白土村等地7个调查点,对小麦白粉病病菌进行了越夏期有性世代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越夏,是当地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南部山地病叶率高于泾河川道区和北部塬区。小麦白粉病病菌有性时期最早在草峰镇盘龙村半屲的小麦抽穗期开始出现,不同生态条件下出现的迟早有差异。闭囊壳在正常年份只侵染自生麦苗,在整个侵染循环中仅起着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油菜菌核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荆州市油菜菌核病为中等偏重 ,局部大发生程度 ,全市 2 1 8万hm2 油菜全部发病。防治面积 19 6万hm2 ,占发生面积的 89 9%。因防治挽回油菜籽损失 344 2 6t,实际损失 2 0 2 19t。1 发生特点1 1 见病迟今年田间始见病叶迟 ,3月 15日才见病 ,而去年 3月 5日田间即有病叶发生。1 2 病叶在油菜开花前期发展快 ,中期发展缓慢 ,后期持续上升3月 10日油菜进入始盛花期 ,3月 15日初见病叶 ,3月 18日叶病株率为 2 3% ,3月 2 2日叶病株率达到 17 4 % ,4d之内上升 6 5 6倍。 3月 2 5日油菜进入盛花期 ,至 4月 10日进入盛花末期 ,此段时间…  相似文献   

19.
何希树 《植物保护》1992,18(3):35-36
随着小麦白粉病发生日趋严重,国内报道其病情调查方法所见有7、8种之多,作者从中选择王晓军、刘孝坤等和陆锡康等的3种方法于1989-1991年在本校实验农场进行了验证比较。 一.方法 供试品种为当地感病品种扬麦5号(3种分级方法见文献)。 病情调查:于小麦扬花末期,选长势均匀的田块,随机取9点,每点20株3次重复,分别按3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考察5%己唑醇悬浮剂不同剂量处理对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发现在小麦乳熟期使用该药剂每667m~2用量20m L~40m L喷施1次,白粉病病指防效达81.76%~97.47%,叶锈病病指防效达82.75%~91.64%;小麦千粒重增加0.7g~1.6g。药后7d~14d药效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