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南常羽乌骨鸡羽色、肤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用川南常羽乌骨鸡的三种羽色(黑羽、麻羽、白羽)进行纯繁和杂交来研究乌骨鸡羽色和肤色的遗传现象。试验结果表明,所用常羽乌骨鸡的黑羽主要为杂合型,白羽是隐性,麻羽的遗传尚待进一步研究。乌骨鸡的肤色存在杂合类型,黑羽和麻羽鸡的肤色相对较为稳定遗传。乌骨类型可保持不变,各部位色素沉着有高度相关。川南常羽乌骨鸡经统警选育可培育出黑羽和白羽品系。乌肤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应着重对乌肤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单、复冠基因对白羽丝毛乌骨鸡的体尺性状以及精液品质的影响,寻找体尺性状和精液品质间的相互关系,对44只55周龄单、复冠白羽丝毛乌骨鸡种公鸡的体尺与精液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冠乌鸡的体尺均值均大于复冠乌鸡;单、复冠乌鸡间精液品质无明显差异;单、复冠乌鸡的体尺性状与精液品质间的相关性均无达到显著水平;单冠乌鸡的精液品质与体尺性状间的相关性多为负相关。故在乌鸡的选育中,不仅要重视单冠基因在体尺性状方面的明显优势,还应该特别注意单、复冠乌鸡在精液品质与体尺性状相关性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对44只55周龄单、复冠白羽丝毛乌骨鸡种公鸡的体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冠乌鸡的体重、体斜长、胸骨长、胫长、胫围、骨盆宽等6个性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复冠乌鸡的体重与胫长、胸宽,胸宽与骨盆宽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余均为不显著正相关,且单冠乌鸡的体尺均大于复冠乌鸡。  相似文献   

4.
6个地方鸡种羽毛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羽乌骨鸡(S)、仙居鸡(X)、固始鸡(G)、萧山鸡(XIS)、北京油鸡(Y)、狼山鸡(L)6个地方鸡种为试验素材,通过品种间的正反交试验、回交试验、横交试验,观测羽型性状、羽色性状、羽速性状在不同组合下产生的F1和F2代中的表现和分离比例,分析各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羽型性状受常染色体基因H/h控制,片状羽型对丝状羽型为显性,片状羽型在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北京油鸡、狼山鸡群体中均为显性纯合,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一致(P>0.05);狼山鸡的黑羽,北京油鸡的红羽和萧山鸡、仙居鸡、固始鸡的黄羽对丝羽乌骨鸡隐性白羽的遗传方式是完全显性遗传;各鸡种具有独特的羽速种质特性,丝羽乌骨鸡、仙居鸡为快羽型,固始鸡、北京油鸡、萧山鸡为慢羽型,狼山鸡为快慢羽混合型,伴性快慢羽基因(k/K)在6个地方鸡种中遗传稳定,符合伴性遗传规律,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一致(P>0.05)。 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代蕾期人工自交后代分离的方法,选育出了7个优良观赏型羽衣甘蓝新品系,并综合评价了这7个新品系的主要园艺学性状和抗逆性表现,结果表明,7个单系中Ok-1和Ok-4的综合抗逆性较强,花期也较长,Ok-5的花色最为鲜艳独特,这些品系均能在上海地区越冬,通过对各品种F2代主要遗传性状的分离表现及部分品系间杂交F1代主要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分析表明:皱叶对圆叶,裂叶对圆叶,裂叶对皱叶表现为不完全显性遗传,花色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表现为:紫色对粉色,紫色对白 色表现显性遗传,而粉色对白色表现嵌合遗传 。  相似文献   

6.
试验对边鸡保种群黑羽单冠、麻羽单冠、有色羽复冠3个品系4个世代不同翼型母鸡体质量及产蛋性状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快、慢羽母鸡在开产体质量、300日龄体质量、504日龄体质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开产日龄、开产蛋质量、300日龄产蛋数和蛋质量、504日龄产蛋数和蛋质量等产蛋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薏苡总苞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为薏苡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经多年单株提纯的6个薏苡品系为亲本共配制6个杂交组合,观测其F1代和F2代群体总苞的颜色、质地、喙和纵长条纹等4个性状,并通过χ2检验揭示4个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结果]黄白色(♀)×黑(褐)色(♂)的5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总苞颜色均为黑(褐)色,与父本相同;分别以总苞有喙、甲壳质、有纵长条纹的品系为母本,总苞无喙、珐琅质、无纵长条纹(CL91)为父本的5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均表现为总苞有喙、珐琅质、无纵长条纹;1个双亲均为总苞有喙、甲壳质、有纵长条纹组合F1代植株总苞表现为有喙、甲壳质、有纵长条纹.说明有喙相对于无喙为显性,珐琅质相对于甲壳质为显性,有纵长条纹相对于无纵长条纹为隐性.在F2代植株中,总苞颜色黑(褐)色和黄白色的分离比为15:1或3:1,说明薏苡总苞颜色在不同遗传背景 中的遗传方式不尽相同,表现为2对等位基因的显性重叠效应遗传和单基因显性遗传2种方式;有喙和无喙的的分离比为3:1或9:7,表现为单基因显性遗传和2对显性互补基因遗传2种方式;"无"或"有"总苞纵长条纹与总苞质地的珐琅质和甲壳质的分离表现一致,且纵长条纹总是伴随着甲壳质总苞而出现,总苞珐琅质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纵长条纹表现为单基因隐性遗传.薏苡总苞质地、喙和纵长条纹在不同遗传背景 下均表现出偏分离现象.[结论]薏苡总苞颜色、质地、喙和纵长条纹的遗传受1~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具有基因互作、基因重叠及偏分离遗传特点,可作为薏苡遗传改良的重要标记性状.  相似文献   

8.
40周龄母鸡体尺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40周龄母鸡体尺性状的内在遗传机理,以绿壳蛋鸡黑羽纯系和白来航鸡为对象构建分离群体,测定亲本(P1、P2)、F1代和F2代母鸡40周龄的体尺,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软件SEA-G4F2对分离群体40周龄体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母鸡40周龄的胫围、胫长、胸角和胸宽的最适模型均为E-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其对应的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60.89%、61.24%、55.62%和59.43%;龙骨长和体斜长的最适模型均为E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16.52%和30.76%,龙骨长对应的多基因的遗传率为7.2%。6个体尺性状中除了龙骨长检测出多基因外,其他性状均未检测到多基因,各个性状的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均大于多基因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9.
针对黑羽鹌鹑新品种的遗传机制、生长发育、生产性能、染色体核型、微卫星标记、羽色相关基因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揭示黑羽鹌鹑的种质特性,希望为黑羽鹌鹑的进一步生产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大麦突变品系 2 98113的白化颖壳和旗叶紫耳 2个色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白化颖壳性状和旗叶紫耳性状都属细胞核遗传 ,前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 ,后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 ,而且两者是独立遗传的。此外 ,试验中还发现分离群体中所有白壳植株的叶鞘基部都为白色 ,绿壳植株的叶鞘基部均为淡绿色 ,未出现重组类型。由此推知 ,白色叶鞘基部性状可能是白化颖壳基因一因多效的表现 ,也可能这 2个性状是紧密连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