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度对三疣梭子蟹生长、蜕壳及能量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盐度(15,20,25,30,35)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生长、蜕壳和能量利用的影响,探讨了三疣梭子蟹生长的最适盐度、蜕壳与生长的关系以及不同盐度水平下蟹的蜕壳同步性。实验时间为50 d,结果显示:1、盐度显著影响三疣梭子蟹的摄食、生长和能量利用。盐度20、25和30组,三疣梭子蟹的日摄食率(FId)较小,但其食物转化效率(FCEd)较高,其中盐度30组蟹的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P<0.05),与盐度20和25组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20、25和30组的能量吸收效率(K1)和净生长效率(K2)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实验结束时,盐度30组三疣梭子蟹获得了较高的湿重、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且显著高于盐度15和35组(P<0.05),而与盐度20和25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回归分析表明,当水体盐度为26.3时,三疣梭子蟹特定生长率(SGRd)最大。2、不同盐度下,三疣梭子蟹幼蟹从Ⅶ期生长到Ⅹ期的蜕壳周期为18.9~23.5 d,各盐度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但盐度30组三疣梭子蟹蜕壳周期较其他盐度组缩短了3.1~4.6d。低盐(15)下,三疣梭子蟹出现MDS(蜕壳未遂)死亡,蜕壳受到抑制;而高盐(35)则抑制三疣梭子蟹新壳的硬化,盐度20和25组三疣梭子蟹的蜕壳同步性较好。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养殖生产中水体盐度控制在25左右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蜕壳同步及生长。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注射可视嵌入性荧光、剪附肢两种手段对不同期别的三疣梭子蟹进行标记,以研究标记的适用性及对个体生长的影响。对不同发育阶段三疣梭子蟹进行两个部位荧光注射,统计蜕壳后可识别率。结果显示,Ⅱ、Ⅲ期幼蟹适合腹面区域注射,Ⅳ期以后幼蟹适合游泳足基节和头胸甲背面的薄膜关节注射;标记后,经过两次蜕壳,识别率在80%以上,但经3次蜕壳后,识别率较低;根据标记组、未标记组生长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标记对三疣梭子蟹个体生长无显著性影响。Ⅶ期以后的幼蟹,更适合剪附肢法,该法操作简单、识别率高,对个体生长、存活无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种实用的标记方法,对更好地评价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和良种选育工作非常重要。本实验采用注射可视嵌入性荧光、剪附肢两种手段对不同期别三疣梭子蟹进行标记,以研究标记的适用性及对个体生长的影响。对不同发育阶段三疣梭子蟹进行两个部位荧光注射,统计蜕壳后可识率。结果显示,II、III期幼蟹适合腹面区域注射,IV期以后适合游泳足基节和头胸甲背面的薄膜关节注射;标记后,经过两次蜕壳,识别率在80%以上,但3次蜕壳后,识别率较低;根据标记组、未标记组生长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标记对三疣梭子蟹个体生长无显著性影响。VII期以后的幼蟹,更适合剪附肢法,该法操作简单,识别率高,对个体生长、存活无显著性影响(P≥0.05)。因此本研究得出:将两种个体标记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更合理、更科学,为梭子蟹增殖放流、良种选育等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水温(27±3)℃下,将体质量为(2.18±0.14)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以多只(10只)或单只的方式饲养在半径为50cm的圆形养殖桶中,比较群养与单养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生长特性、消化酶与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群养组幼蟹在蜕壳后的软壳期间被同类捕食和残杀现象严重,死亡率和残疾率显著高于单养组幼蟹(P0.05);(2)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在夜间完成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白天;群养组幼蟹在白天蜕壳的比例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3)群养组幼蟹的蜕壳周期显著小于单养组(P0.05),但蜕壳同步率低于单养组,群养组幼蟹的体质量、甲宽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略高于单养组,差异不显著;(4)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胃中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单养组,肝胰腺中最为明显;(5)群养组幼蟹肝胰腺和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而两种养殖条件下幼蟹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7.1 g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幼蟹为试验对象,以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为试验因素,各设3个水平,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配制成9种饲料,在室内水族箱进行为期4周的饲养试验,以探讨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的适宜含量.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粗纤维的适宜含量分别为40%、6%~8%和≤5%时,三疣梭子蟹幼蟹增重率和蜕壳率高,饲料系数低和蛋白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6~ 9月 ,在自然水温 (2 4 0、2 4 9和 2 6 3℃ )和投喂鹰爪虾虾仁的条件下测定了 3个体重组 (0 73± 0 15 g、1 5 5± 35 g和 3 75± 0 5 2g)三疣梭子蟹幼蟹的摄食和碳收支。结果表明 ,温度和体重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的摄食量均有明显影响 ,其中体重的影响更为显著。以湿重和干重(比能值 )计算得到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特定生长率 (SGR)和生态转换效率 (Eg)分别为 2 5± 1 33~3 0± 0 95和 19 4± 4 8~ 5 9 4± 2 2 9,2 8± 0 73~ 4 3± 2 2 8和 10 1± 2 3~ 2 9 1± 12 4。在三疣梭子蟹幼蟹的C收支模式中 ,代谢C所占的比例最大 ,占总摄食C的 5 0 %以上 ,其次是生长C ,约占总摄食C的 2 8% ,蜕壳和排粪消耗的C的比例较小 ,一般少于 5 %。三疣梭子蟹幼蟹的个体大小和水温是影响C收支的重要因素 ,其中温度是主要因子。随个体的增大和试验水温的升高 ,三疣梭子蟹生长C占总摄食C的比例减少 ,代谢C的比例增加 ,蜕壳C和排粪C所占的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背景(白色无沙、蓝色无沙、蓝色有沙)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蜕壳持续时长与蜕壳周期的影响,搭建了3组24 h连续拍摄梭子蟹蜕壳的循环水养殖实验环境,从稚蟹5期开始拍摄不同背景下养殖的梭子蟹30 d,并设计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梭子蟹蜕壳自动检测方案。该方案运用了图像处理中数学形态学方法成功实现了无沙背景的蜕壳自动检测,检测准确率达到97.9%,同时训练Adaboost分类器自动检测有沙背景的蜕壳行为,准确率达到79.5%。结果显示,蓝色有沙背景组的梭子蟹蜕壳持续时长缩短了15.3%,蜕壳周期缩了12.0%,梭子蟹蜕壳时间主要集中在3∶00—6∶00及18∶00—21∶00两个时段。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更适合在有沙背景中蜕壳。  相似文献   

8.
在近几年的养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三疣梭子蟹蜕壳不遂而停止生长或死亡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体质较差;二是水质较差;三是投喂饵料搭配不当;四是受敌害生物和同类的侵袭;五是蜕壳期间温度变化太大。针对上述原因和几年来的生产实践,笔者认为采取以下措施可有效促进三疣梭子蟹正常蜕壳,避免蜕壳不遂而导致的死亡。一、调节好水质水质各理化因子是三疣梭子蟹蜕壳生长的重要因素,适宜于三疣梭子蟹蜕壳的的水质要求pH值在7.5~8.5之间,氨氮应控制在0.1~0.4毫克/升以内,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控制在…  相似文献   

9.
正三疣梭子蟹是舟山市的主导养殖品种之一,但因其有自相残杀现象,尤其在幼蟹阶段苗种发育不同步,蟹蜕壳时自相残杀现象更严重,加之养殖技术和设施等原因,多年来梭子蟹养殖成活率较低,平均只有3%~5%,亩产在30~35千克,经济效益不高。为有效解决梭子蟹围塘养殖成活率低下问题,笔者开展了防残养殖设施和防残高产养殖技术示范,现将示范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蟹类养殖技术之四 三疣梭子蟹健康养殖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疣梭子蟹又称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童蟹,飞蟹等,隶属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其肉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生长迅速、养殖利润丰厚,已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三疣梭子蟹进行人工养殖已有近30年,但目前三疣梭子蟹养殖的产量低、病害频发,甚至有的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三疣梭子蟹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及其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温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呼吸代谢的影响,以三疣梭子蟹幼蟹(1.17±0.03)g和成蟹(57.57±1.16)g为实验材料,设5个实验温度水平(15、18、21、24、27℃),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以及成蟹肝胰脏和肌肉组织中的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实验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幼蟹耗氧率在各个温度水平下差异显著(P0.05),成蟹耗氧率仅在15-18℃与21-27℃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蟹和成蟹排氨率在15-18℃与21-27℃之间差异显著(P0.05)。幼蟹和成蟹的氧氮比随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氧氮比范围为1.38-3.02,表明三疣梭子蟹以蛋白质为主要代谢能源物质。随实验温度升高,成蟹肝胰脏中的PK活力呈上升趋势,而成蟹肌肉组织中的PK和HK的活力则随温度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温度对三疣梭子蟹肝胰脏组织中SDH的活力影响显著(P0.05),SDH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27℃时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无氧代谢方面,随实验温度的升高,三疣梭子蟹成蟹肝胰脏组织的糖酵解速率增大,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有氧代谢方面,成蟹肝胰脏SDH活力随实验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三疣梭子蟹在高温环境下有氧代谢加强。  相似文献   

12.
海水池塘底充氧增氧养殖三疣梭子蟹高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沿海重要的养殖经济蟹类。三疣梭子蟹随着其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已经进入全人工养殖阶段。2006年,浙江省象山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在梭子蟹苗种中间培育、梭子蟹多级分茬高产技术等课题成功的基础上,提出池塘底充氧增氧养殖三疣梭子蟹高产试验,旨在提高池塘底部溶解氧含量,为梭子蟹生长蜕壳提供一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梭子蟹笼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浙江省普通使用的梭子蟹笼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幼蟹资源损害较严重的现状,设计了在其框架结构上开设横向幼蟹释放口的选择性蟹笼,并进行了海上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释放口高度与可从其逃逸的三疣梭子蟹的最大甲高趋于一致;尾数选择率可用各甲高组的平均选择率表示,其生产性试验值20%,释放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不同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分三个处理组:以红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红鱼粉组,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的白鱼粉组以及冰鲜鱼组。每组20只幼蟹(初始平均体重:16.38±5.33g),单体饲养于塑料养殖筐中56d。结果表明: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成活率比较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而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冰鲜鱼组(P0.05),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之间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幼蟹体成分中的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鱼粉组与白鱼粉组幼蟹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且红鱼粉组显著高于白鱼粉组(P0.05);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配合饲料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冰鲜鱼组,红鱼粉组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组(P0.05)。综合实验结果,投喂配合饲料显著提高了三疣梭子蟹的生长性能、体粗脂肪含量与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配合饲料效果显著好于冰鲜鱼,而三疣梭子蟹对红鱼粉与白鱼粉的利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三疣梭子蟹为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其肉味鲜美,生长迅速,养殖利润较高,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的梭子蟹养殖方式为4月下旬~5月下旬池塘放养幼蟹,8~9月开始收获雄蟹,11月底收获雌蟹。该方式养殖时间长,梭子蟹成活率低,且收获季恰逢黄渤海开渔期,大批海鲜上市,水产品价格随之下行,养殖利润较低。  相似文献   

16.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Ⅱ期幼蟹和80日龄稚蟹耐低盐性状的遗传力。实验中采用梭子蟹室内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方法,构建了32个全同胞家系,包括9个半同胞家系。测定Ⅱ期幼蟹和80日龄稚蟹在盐度11胁迫下的存活率分别为55%和64%,差异显著。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存活率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耐低盐性状的遗传力。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分析显示,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三疣梭子蟹两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Ⅱ期幼蟹耐低盐遗传力为0.18,属于低度遗传力;而80日龄稚蟹耐低盐遗传力为0.20,属于低度遗传力。因此,家系选育方法更适于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7.
三疣梭子蟹亲蟹培育及提高其受精卵孵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人在浙江省舟山市水产研究所长峙试验场参加梭子蟹工厂化育苗管理时观察记录为参照依据,结合往年育苗资料总结分析整理而成。文中叙述了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蟹优选自然海区雌性梭子蟹培育为佳。受精卵孵化时胚胎心跳是膜内幼体放散预兆之一,这时心跳在每分钟180~230次之间。提倡膜内幼体放散在小水体中进行,然后选优入育苗池培育,有利于提高受精卵孵化率、幼体变态率和以后仔蟹蜕壳成活率。亲蟹培育提温快慢对幼体变态及仔蟹蜕壳关系极大,低温阶段升温适当可快、高温阶段升温要慢,每天提温幅度前期为0.5~1.0℃;中、后期为0.5℃。亲蟹投喂饵料要优质。  相似文献   

18.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Ⅱ期幼蟹和80日龄稚蟹耐低盐性状的遗传力。实验中采用梭子蟹室内人工控制定向交尾方法,构建了32个全同胞家系,包括9个半同胞家系。测定Ⅱ期幼蟹和80日龄稚蟹在盐度11胁迫下的存活率分别为55%和64%,差异显著。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计算存活率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耐低盐性状的遗传力。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分析显示,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三疣梭子蟹两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Ⅱ期幼蟹耐低盐遗传力为0.18,属于低度遗传力;而80日龄稚蟹耐低盐遗传力为0.20,属于低度遗传力。因此,家系选育方法更适于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蜕壳后期三疣梭子蟹能量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戴超  王芳  房子恒  董双林 《水产学报》2013,37(9):1334-1341
为研究温度对三疣梭子蟹雌蟹钙化过程中丙酮酸激酶(PK)、己糖激酶(H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设18、22、26 ℃ 3 个温度水平,分别在梭子蟹蜕壳后1、2、8、16 h及完全硬化5个时间点取样,测定其肝胰脏、肌肉和鳃中HK、PK、SDH的活力。结果显示:①与22 ℃条件下相比,高温(26 ℃)和低温(18 ℃)下三疣梭子蟹肌肉中PK的活力在蜕壳后1~8 h明显升高,说明高温和低温条件下梭子蟹肌肉中的糖酵解速率加大;而肝胰脏和鳃中的PK活力的峰值出现在梭子蟹蜕壳后1~2 h,表明蜕壳后1~2 h这2种组织中有较大的糖酵解速率;②3个温度水平下,梭子蟹肝胰脏中HK的活力随钙化过程的进行而降低,蜕壳后1~16 h的活力显著高于完全钙化时的活力,说明蜕壳后的梭子蟹肝胰脏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逐渐减弱,而其鳃中HK活力的变化趋势与肝胰脏中相反,说明梭子蟹的鳃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随钙化过程的进行而提高,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组织在梭子蟹钙化过程中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不同有关;③梭子蟹肝胰脏中SDH的活力在3个实验温度下蜕壳后16 h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肝胰脏在钙化过程中三羧酸循环作用逐渐加强。此外,其肌肉和鳃组织中SDH的活力在3个实验温度下的峰值均出现在前8小时,并且低温(18 ℃)的峰值明显低于高温(26 ℃),说明在这段钙化时间中,相对于低温而言,梭子蟹的肌肉和鳃中有氧代谢的加强在高温条件下更显著。在钙化过程中,低温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糖酵解作用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三羧酸循环有较明显的减弱趋势,其中三疣梭子蟹肌肉和鳃中SDH的活力明显低于高温条件,表明低温确实可以延长其蜕壳后的软壳时间。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消毒剂漂白粉和生石灰对三疣梭子蟹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养殖池塘消毒用生石灰最好,幼蟹规格为720只/kg时,放养37500只/hm2,平均单产高达2134.35 kg/hm2,成活率高达25.30%;其次是漂白粉,平均单产1669.8 kg/hm2,成活率21.75%;而对照组最低,平均单产462 kg/hm2,成活率6.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