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林  陈玉春  吕世华  李锁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067-17070,17084
利用中尺度区域大气模式RAMS对青藏高原下垫面植被变化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气候效应在对流层高层(300hPa)有很好的体现,高原植被的变化后所引起的加热和降温效应在地表和高空表现不一致,且在流场上表现出的气旋性差值(反气旋性差值)会加强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低层西南低涡系统),从而可能会影响长江流域的降水。  相似文献   

2.
刘惠民  孙小东  汪健钢  姚维霞  史小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61-15162,15177
地表覆被变化能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和水文循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气候和环境效应已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20年来内蒙草地退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50年来在人文和自然因子驱动下内蒙草地严重退化,草地产量下降,植被覆盖度减小,沙化面积增加。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荒漠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内蒙草地退化可使该地区夏季降水减小,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化。草地退化气候影响机制是植被退化使得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减少,陆面参数变化引起了水分循环和能量收支的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大气环流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植被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响应时滞性。本文模拟了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并且以当前的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植被和地理分布的实际发生和潜在变化情况定量表达植被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适应关系,从而分析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植被是能量循环和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因素。植被的变化会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市宁远河的大隆水库为例,以水库坝址为中心设置1类缓冲区,以河流两岸向外分别设置横向和纵向2类缓冲区,选用Landsat5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研究3种类型缓冲区内地表植被的时空变化状况,分析了水库建设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地表植被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我国典型农牧交错区长时序地表生态变化特征,以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为例,基于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综合应用MVC、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T检验等方法,对陈巴尔虎旗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受气候、地形、人为因素等影响,陈巴尔虎旗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7年该地区的植被覆盖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平均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58.81%减少到2016年的48.14%;植被覆盖度减少的区域占55.66%,主要分布在宝日锡勒镇、巴彦库仁镇、鄂温克民族苏木。研究成果为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变化的累积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厘清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宁夏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共同影响对指导宁夏农牧交错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宁夏农牧交错区1990-2020年陆地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区域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通过计算累积植被覆盖度的斜率变化率和残差分析确定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运用相关分析法明确气候因素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研究区年均植被覆盖度增加,增速为0.58%/a(P<0.05)。其中,1990-2000年年均植被覆盖度无显著变化(P>0.05),2000-2020年年均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P<0.05),增速达到1.04%/a。2)空间上,研究区年均植被覆盖度由北向南逐渐递增,植被覆盖度恢复的区域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城镇的建城区是植被覆盖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区域。3)人类活动是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气象因素次之;气象因素中降雨量对植被覆盖度变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系统研究了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区域内林地的温度效应。【方法】利用2000—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遥感影像数据与相应年份的公益林分布图,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和辐射传输方程提取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数据,通过Arcgis10.2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武川县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林地的温度效应,并利用贡献值计算和相关性分析法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武川县植被覆盖度较好,中低度覆盖占主要地位,高度覆盖次之,15年间植被发展较为良好,高度覆盖的植被面积共增加522.13 km~2。地表温度逐年递减,温差值在研究末期降低至17.2℃,发展趋于稳定。植被覆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高覆盖度,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存在较为明显的负增长关系。武川县林业资源可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林地与非林地之间温差明显,林地的降温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有效降温范围为0~150 m,有林地降温效果最好,其次是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结论】武川县植被覆盖发展情况较好,地表温度得到了控制,林地具有一定的降温效用。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关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和生存环境等重大问题,其中由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日趋明显。因此,野外自然条件下的模拟增温试验对植被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结近些年模拟增温对草地植被的影响,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确定性,同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典型水土流失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区的大片山地曾由于植被稀少、山岭裸露、气候炎热,而被称之为“火焰山”.通过20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该区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利用遥感技术,计算了长汀县河田盆地区在1988-201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伴随的地表温度变化.结果表明,通过近22a的水土流失治理,该区的平均植被覆盖度有了明显的升高,从1988年的48.83%上升到2010年的59.78%;而同期盆地内外的温度差异也随之下降,盆地裸露区和周边地区的温差降低了近1 ℃.定量研究表明,河田盆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可降低地表温度0.6-1℃.  相似文献   

10.
火灾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重要干扰之一,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的响应各不相同.由于植被状况及生态环境的不同,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中国不同植被气候类型内表现不同,根据植被气候类型分类系统,将中国主要森林火灾地区划分为4个区域:东北(冷温带松林)、华北(落叶阔叶林)、东南(常绿阔叶林)和西南(热带雨林),应用遥感监测数据和地面环境数据,以时空变量、生态因子(植被生长变化指数、湿度等)为可选自变量,应用半参数化Logistic回归模型,就森林火险对不同生态影响因子的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生态因子的着火概率模型和大火蔓延概率模型,通过模拟及实际数据散点图、火险概率图,评估了模型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及植被含水量在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地区对着火概率影响显著.在4个植被气候区内,土壤及凋落物湿度对大火蔓延的作用较小.在冷温带松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地区,植被生长的年内变化对火灾发生的影响显著,在常绿阔叶林地区,年内植被生长变化对大火蔓延的作用较小.森林火险概率与各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主要呈现出非线性.不同植被气候区内,火险概率受不同生态因子组合的影响,这与不同区域的植被状况及生态环境不同有关.在不同植被气候类型,应用时空变量、生态因子建立半参数化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着火概率和大火蔓延概率的模拟具有可行性和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与火灾之间的动态关系、展开生态系统火灾干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植被带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持续增长形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得到了世界的关注,随着气候的变化必将影响植被带的范围和面积。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带影响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析在我国影响的预测方法和对植被带分布影响趋势,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植物逆境适应成为作物学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气候变化对植物逆境适应性影响为研究主题,通过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阐述植物逆境适应产生的原因及生理原理,探索分析植物存在的逆境胁迫问题,展望了植物逆境适应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提高植物逆境抗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适宜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等城市气候因素对人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揭示城市户外热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是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理论基础。针对具有特定气候条件和城市形态的杭州市临安区,调查冬季不同局地气候区空气温度时空变化特征,深入分析了景观下垫面组成和空间结构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午后,不同测点温度差异较大,最大温差达3.2℃,且气温主要受测点周围环境影响;到了晚上,各局地气候区内部温差较小,均在0.7~0.9℃,而不同局地气候区之间差异明显,最大温差达2.6℃。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冬季午后气温主要受到下垫面结构的影响,而夜晚气温主要受到测点周围100~200 m范围内下垫面组成的影响,此时气温随绿化覆盖率的增加而降低,随建筑覆盖率的增加而升高。研究表明,在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控制绿化和建筑的组成比率,优化景观下垫面的三维空间结构,有助于改善城市户外热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候变化是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一方面,气候变化正在重塑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诱导某些共生微生物转变为病原微生物,提升植物真菌病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另一方面,气候变化降低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性,导致植物更严重的真菌病害。本文将重点讨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共生真菌与作物的互作,如何驱动植物真菌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以及采取何种调控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病原真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Gliocladium and Trichoderma are common fungi in agricultural soil. Several species of them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great diversity was displayed in different agricultural soils of different crops, agricultural climate zones, different seasons, depths, different treated soybean cyst nematode soil, healthy and diseased crop soil. Among five crops soil samples, wheat and corn soil were found to possess the largest number of Gliocladium and Trichoderma separately. Gliocladium and …  相似文献   

16.
郭鹏 《农技服务》2010,27(3):389-389,402
通过对银川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针对干旱气候区对边坡绿化的特殊要求,浅析了关于北方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边坡的绿化设计及植物选择,因地制宜,采用鱼鳞坑边坡防护,为西北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初产-旺产期"的天然橡胶为例,选择温度、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日照、风速等气象要素,建立相应的模型,定量评价海南橡胶在第一蓬叶生长期的气候适宜性。结果表明:海南岛天然橡胶第一蓬叶生长期的温度适宜度在0.82-0.96之间,变化趋势为-0.008-0.034/10a;降水适宜度在0.22-0.57之间,变化趋势为-0.023-0.042/10a;日照适宜度在0.45-0.82之间,变化趋势为-0.060-0.032/10a;风速适宜度在0.34-0.77之间,变化趋势为-0.033-0.138/10a;气候适宜度在0.41-0.68之间,变化趋势为-0.006-0.044/10a。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对海南橡胶第一蓬叶生长期的影响较小,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贵南地区1978—2018年气候和4种植物物候(1992—2018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植物关键物候期与温度、降水的相关性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贵南地区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基本相一致,温度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物候期变化受当地气象条件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温度、降水、日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气象因子。草本植物展叶盛期推迟明显,开花盛期趋势倾向率的变化幅度比展叶盛期要小一些,果实或种子完全成熟期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黄枯普遍期一致提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盛期、落叶始期推迟的趋势不明显;果实或种子成熟期提前的趋势不明显。贵南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996年后开始逐步上升,突变发生在1994—1996年,植物全物候期突变点都发生在温度突变以后。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掌握当地气候和物候变化规律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玉强  朱维树  张勇  李悦  刘峻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82-12084
青藏高原分布面积较广的高寒草甸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而植物光合固碳特征一直都是全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简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并对将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主要包括高寒草甸植物叶片光合对高寒生境的适应,影响因子分析,群落植被光合特征,植物生产力与碳库等。有关这一独特地域单元植物光合固碳特征研究的大量开展,必将进一步促进人们对该地区优质牧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Precision agriculture relies on site-specific interventions determined by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factors driving plant growth.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iciency of variable-rate seeding of corn (Zea mays L.) with delineated management zones. This study involved two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in Não-Me-Toque, Rio Grande do Sul, Brazil. For the first experiment, carried out in 2009/2010, management zones were delineated by the farmer’s knowledge of the crop field. The field was split into low (LZ), medium (MZ) and high (HZ) crop performance zones.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carried out in 2010/2011, management zones were delineated by overlaying standardized yield data from nine crop seasons (seven of soybean and two of corn).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management zones and five corn seeding rates ranging from 50 000 to 90 000 seeds per ha?1. The soil was a Rhodic Hapludox with a subtropical climate. Optimization of the corn plant population within the field increased grain yield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plant population (70 000 plants ha?1). Yield increases in the LZ, due to corn plant population reduction in relation to the target population, were 1.20 and 1.90 Mg ha?1 for first and second experiments,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ed in economic gains of 19.8 and 28.7 %, respectively. Yield increases in the HZ were 0.89 and 0.94 Mg ha?1, respectively, and were due to an increase in plant popul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target population. This resulted in economic gains of 5.6 and 6.6 %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experiments, respectively. In the MZ, the adjustment of the target plant population was not necessary. Optimizing corn population according to management zones is a promising tool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Braz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