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据Zuber等(1978)估计,每年玉米的产量损失有5~25%是由茎秆倒伏造成的。现已证明,生长调节剂乙烯利能降低大麦和小麦的株高,减轻倒伏,从而增加可收获的产量。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乙烯利同样也能改变玉米植株的形态,使株高和穗位高降低、茎秆增  相似文献   

2.
已获得植物对乙烯利反应的大量资料,但在玉米生产中实际应用乙烯利的效果还未明确确定。而且笔者还未发现有关甜玉米对乙烯利反应的报道。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乙烯利的施用时间及剂量对甜玉米倒伏和产量的影  相似文献   

3.
禾谷类作物因倒伏引起减产。曾报道过乙烯利可减少倒伏,然而,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仍有争论。本研究中,把所选择出的半矮秆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正常高度的大麦(Hordeum vulgare L.)和小黑麦(Triticale hexaploid L.)用乙烯利处理,测定:(1)乙烯利对产量影响与减少倒伏是否不同。(2)应用的最适生育期和浓度(公斤/公顷)。在两个生育朝,即孕穗后期和抽穗早期对田间生长的植株进行叶面施用(土壤是细砂混合潮湿堆积薄层干热软土)。在1976年,乙烯利应用的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巴西橡胶树在施用了硝酸镧、乙烯利、乙烯利和硝酸镧混合剂后胶乳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抗坏血酸(Vc)和硫醇含量。结果表明,乙烯利加硝酸镧处理的胶乳的POD比活力显著低于只施用了乙烯利的处理的胶乳;并且只施用硝酸镧处理的胶乳的SOD比活力极显著高于只施用乙烯利的。硝酸镧处理下胶乳Vc和硫醇含量没有提升,甚至胶乳的Vc含量降低;且硝酸镧与乙烯利联用不影响胶乳Vc含量;硝酸镧与乙烯利联用下胶乳硫醇含量不高于乙烯利单独施用的。硝酸镧处理并没有提高胶乳非酶促系统的清除活性氧能力,可能主要依靠提高胶乳活性氧酶促清除系统来提高其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5.
乙烯利和氮在冬小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约化软质红粒冬小麦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常用来降低株高、防止倒伏。关于乙烯利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进行广泛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测定软质红粒冬小麦生产中,乙烯利是否可改变氮的利用并影响其它产量性状。用9个栽培品种在美国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附近进行了2年试验,土质为Maury粉砂壤土,两个试验中几乎无倒伏。经乙烯利处理的小区,花期植株氮明显增大。在Feeker第6生育期(GS_6)和第9生育期(GS_9)处理的分别增加12%和15%;干物质分别增加9%和11%。但是,乙烯利既没有明显改变成熟植株含氮量,也没有明显改变它的干物质量。在经乙烯利处理的小区中,营养氮的再分配增加13%。测定栽培品种氮利用率的差异时,无论哪一个GS施用乙烯利都增加氮吸收率对氮再分配率的相对值。乙烯利的应用,不改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或氮获得指标,对籽粒生长率和生长期无影响。在GS_6时,略微减少籽粒大小(4%)。作者认为,乙烯利对所评价的产量性状影响极小。但是,有关乙烯利对不同栽培品种在氮利用率方面的明显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摘     
92108经乙烯利处理的玉米生长、产量及产量组分——(G.R.Khosravi 等),PlantGrowthRegulation,1991,Vol.10,No.1,27~36(英文)1985和1986年,在艾奥瓦州埃姆斯附近的田间试验里,玉米品种 P3737(早熟),P3377(中熟)及 P3183(晚熟)种植密度每公顷为59000和69000株,在雄穗伸长期(TE)及其后第6天和果穗伸长期用每公顷0、140.280及560克乙烯利进行处理。1985年,按品种、种植密度及处理时期计算,乙烯利4种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是10.5、10.4、10.2和9.9吨/公顷,1986年是12.1、12.6、12。4及11.9吨/公顷;560克/公顷乙烯利处理1985年和1986年分别比对照减少倒伏85%和93%。随着乙烯利用量的增加,籽粒含水量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乙烯利处理后的玉米生长和产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乙烯利以多种功效应用于园艺作物和小粒谷物上,但对其它谷物如玉米的作用却很少有人试验研究。对玉米进行这方面应用研究的第一部论文集,其中有几篇是Hatley(1970)撰写的。他指出,在雄穗分化早期(大约V_(10)期)施用低剂量(0~600克/公顷)的乙烯利,使6个参试品种中有5个增产8~12%。Earley等(1969)在玉米不同生育期进行了高  相似文献   

8.
刘晓庆  王萍  詹延廷  王月  杨阳  李昊  董学会 《玉米科学》2019,27(1):54-61,68
以玉米自交系B73为试验材料,研究施用外源乙烯之后对胚乳内淀粉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10展叶时期施用400 mg/L的乙烯利水溶液显著降低玉米百粒重和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处理组中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蔗糖合成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处理组中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ZmSH2、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ZmSS1、蔗糖合成酶的基因ZmSH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由此推测,外源乙烯通过调控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酶的活性影响玉米胚乳内淀粉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我国乙烯利刺激割胶的研究概况和初步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评述了我国15年来乙烯利刺激割胶的研究概况。在刺激剂的施用技术上,我国采用低浓度、低剂量刺激,并确定了芽接树(如PR107)的乙烯利刺激阈值为0.05%,浓度从0.05%逐渐增至10%,产量不断上升,为有效刺激至高效刺激范围;浓度超过10%,产量趋于下降,为可容忍刺激至有害刺激范围。我国普遍采用乙烯利糊剂,试验表明,这种剂型比水剂或油剂(或乳剂)为佳,是很有应用价值的新剂型。为了克服乙烯利的副作用,根据生理上的互补效应,我国开始施用乙烯利复方,以逐步取代乙烯利单方,现已发现几种乙烯利复方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在刺激割胶技术方面,我国根据刺激胶树重新建立生理平衡的观点,提出在我国植胶条件下施用乙烯利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调节。首先是割面调节,包括采用缩短割线、低频割胶和轮换割面,以减轻割面的生理胁迫。其次是药量调节,我国普遍施用低浓度乙烯剂,以取代中、高浓度乙烯利刺激,取得了持续增产的良好效果。第三是营养调节,包括体内营养调节(采用产胶动态分析方法)和体外营养凋节(即增施肥料)。本文对刺激割胶树提出了只割高产原生皮,不割低产再生皮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乙烯利对夏玉米子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于玉米第9展叶期喷施200、400、800 mg/L乙烯利,喷施清水作对照,测定子粒发育过程中灌浆速率及可溶性糖、淀粉和激素含量,考种计产。结果表明,400 mg/L和800 mg/L乙烯利处理显著降低郑单958的单穗重和千粒重,同时降低灌浆后期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的含量及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降低子粒中淀粉含量;200 mg/L乙烯利处理单穗重及灌浆速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合产量、干物质积累和激素含量变化分析,喷施高浓度乙烯利导致子粒中激素含量变化是子粒灌浆速率下降、干物质积累速率减慢和千粒重下降。建议生产中用200 mg/L乙烯利为主要喷施浓度。  相似文献   

11.
玉米健壮素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生理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阻碍植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植株体内细胞分裂和伸长,在植株形态上表现为节间长度缩短,植株高度降低,茎秆粗壮,叶色加深。2005至2006年,江苏省新洋农场农技推广中心进行了多种生长调节剂,如多效唑、助壮素、玉米健壮素和乙烯利等的使用试验。现将在大麦上喷施玉米健壮素防倒伏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乙烯利用于禾谷类作物防止倒伏、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已有报道,但对禾谷类作物分蘖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这与作物种类、采用品种特性、乙烯利喷施时期和施用量有关.为了明确上述观点的正确性,K.R.Foster等人1988-1989年利用3个不同分蘖特性的大麦品种Klages(强)、Leduc(中)和Bonanza(弱)在加拿大的Lacombe,AB进行了喷施乙烯利对灌溉春大麦分蘖和产量影响的研究.乙  相似文献   

13.
乙烯利刺激割胶对巴西橡胶树树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施用乙烯利(在紧挨割线下)的胶树,在割线及其附近,树皮结构发生如下变化:(1)在若干植株中树皮外层乳管大量死亡导致排胶线变窄;(2)筛管层的厚度由于外层筛管破坏而减少;(3)在挨近形成层处形成石细胞;(4)含单宁细胞增加;(5)树皮发生肥肿;(6)伤口不易愈合。讨论了这些变化与割胶生产的关系,认为施用乙烯利促进了树皮局部的衰老,同时根据乙烯利对筛管层的影响,部分说明了施用乙烯利胶树必须适当浅割的原因,也表明了针刺采胶对筛管层的伤害不会象推测的那样轻微。  相似文献   

14.
刘立岩 《玉米科学》2012,20(1):100-103
采用玉米子粒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对子粒的生长发育及酸性蔗糖酶(SAI)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子粒败育率随乙烯利浓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乙烯利浓度在50~1 200mg/L时,子粒的鲜粒重、干物重高于对照;乙烯利浓度小于50mg/L时,对SAI活性起抑制作用;浓度在100~1 200mg/L时,SAI活性远高于对照;浓度为400mg/L时,子粒的鲜粒重、干物重和SAI活性分别达最高值。在玉米子粒发育中期,用适当浓度(400mg/L)乙烯利处理有利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乙烯利对玉米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乙烯利作用于玉米、削弱了玉米的顶端优势,使植株矮化,缩短了玉米雌、雄花间距,增加了授粉机率,加之乙烯利可增加玉米雌雄花数量,使玉米果穗的子粒数明显增加,从而在同等条件下试验组玉米单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喷施乙烯利后,玉米植株矮化,全株重量降低,减少了土壤肥力的无效消耗,而矮化后的玉米功能叶面积反而加大了,这种生理变化对玉米增产是十分有利的。作为家畜饲草的秸秆,因其叶面积加大,可利用部分减少不多,而利用率却大大提高。故适时喷施乙烯利是玉米增产的一种有很大推广价值的化控手段。  相似文献   

16.
乙烯利-甜菜碱复配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玉614为试验材料,在玉米10叶展开时通过叶面喷施乙烯利和乙烯利-甜菜碱复配剂,研究甜菜碱(GB)对乙烯利喷施玉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碱可缓解乙烯利对株高、穗位高以及节间伸长的抑制效应,也能抑制乙烯利对叶绿素的降解;甜菜碱增强乙烯利对节间粗度的促进效应,可诱导玉米产生更多气生根,对玉米增产起到一定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玉米喇叭裤期喷施30%胺鲜酯.乙烯利水剂,能够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穗粒数,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并保持玉米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保证玉米的品质。结果表明:30%胺鲜酯.乙烯利水剂能够防止玉米倒伏,促进玉米成熟,在夏玉米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田间割胶树的割线下方施用5%乙烯利乳剂,或在新割口施用5%乙烯利水剂,7~10天后在割口处接种条溃疡菌的菌丝和游动孢子的悬浮液。结果表明,乙烯利有明显防治条溃疡病的效果(防效范围68.2~84.4%)。不同施药间隔期的接种测验表明,施用乳剂1天后即有防效,7天的防效最高,60天还有一定防效。田间试验施乳剂22天后接种的有66%的防效,但施水剂22天后接种的只有38%的防效。先接种后施乙烯利无效。在乙烯利施药带上、下各30厘米范围以内的树皮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19.
以巴西橡胶树无性系PR107,RRIM600,GT1为试验材料,研究乙烯利和乙烯刺激对胶乳黄色体中几丁质酶活性和胶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烯利和乙烯的有效刺激浓度范围内,几丁质酶活性随乙烯利和乙烯浓度增加而增加;乙烯和乙烯利持续刺激一段时间后,几丁质酶活性达到最大值;3种不同排胶特性品系橡胶树在施用乙烯利刺激后胶乳中几丁质酶活性和胶乳产量较施用乙烯利刺激前均有所增加,其增加强度存在着品系差异,表现为:PR107>GT1>RRIM600。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水稻品种上农粳2号在分蘖期分别施用15%多效唑、15%胺鲜·乙烯利和50%噻苯·乙烯利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其对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调节剂以及不同浓度对上农粳2号产量的影响不同,12 g/667 m~2 15%多效唑对上农粳2号有一定增产效果,随着施用浓度的不断升高,有效穗在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有下降,导致产量逐步降低。15%胺鲜·乙烯利12 g/667 m~2的处理对上农粳2号增产效果明显,主要是有效穗和穗实粒数增加所致。50%噻苯·乙烯利随着施用浓度不断增加,水稻产量在增加,在浓度为100 m L/667 m~2处理时产量达最高。综合产量相关性状可知,在分蘖期施用50%噻苯·乙烯利100 m L/667 m~2或15%胺鲜·乙烯利12 g/667 m~2,水稻产量提高的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