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相似文献   

3.
2010年78月,在重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设点对红腹锦鸡沙浴地进行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线上的64个对照样方和45个沙浴地利用样方.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夏季沙浴选择大于20。的阳坡和半阳坡、上坡位、山嵴和山坡面.对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比较表明,海拔、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直径、灌丛盖度、灌丛高度、灌丛数量、草本高度、草本盖度、隐蔽级、林缘距离和干扰源距离等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草本高度、隐蔽级、林缘距离、灌丛密度、乔木直径和灌丛高度具有重要作用,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0.8%,说明了红腹锦鸡沙浴地选择与隐蔽条件和地点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4.
2006年2—3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早期取食地和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选择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离道路较近,沟底,乔木和灌丛种类数量较少,乔木、草本、灌丛的盖度及草本高度较小,可视度较大;选择卧息地具有坡度较小,半阳坡,离道路较远,乔木盖度较大,灌丛数量和高度较小,草本高度较小和可视度小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地理性、乔木数量、灌丛种类和数量及草本盖度等5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5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08%,可以较好地将取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坡度、坡向、道路距离和乔木盖度等4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4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75.64%,可以较好地将卧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  相似文献   

5.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夏取食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5月和2007年7,8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春夏取食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采用Vanderloeg & 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方法分析表明:春季褐马鸡取食生境主要偏向于低海拔、沟底、乔木密度小于5个/100m~2、乔木直径大于20cm、草本盖度小于50%的针阔混交林;夏季主要偏向于高海拔、坡度小于20b、草本高度大于20cm和隐蔽级小于10%的阔叶林.褐马鸡春夏季取食地在植被类型、坡向、坡位、海拔、地理性、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乔木密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灌木盖度、灌丛高度、草本盖度、草本高度和隐蔽级上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随着北方地区春夏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褐马鸡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Abstract:
Selection of foraging habitats of brown-eared pheasants(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was studied with Vanderloeg & Scavia'index and resource selection functions in Huanglongshan Nature Reserve, Huanglo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China, from Julyto Augustin 2007and from Marchto May in 2006.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mantchuricum preferred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f forests, which grow at a relatively low altitude(<1 200m),on gully bottom, with a density of trees of<5individuals/100m~2a,a diameter of trees of<20cm and a cover of grasses of<50%in spring, and broad-leaf forests, at a relatively high altitude(<13 00m),with a slope degree of<20°,a height of grasses of<20cm and a sheltering class of<10%in summ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egetation type,slope direc-tion, slope location, altitude, geographical, distance to water source and man-disturbance, density, diam-eter and height of trees, cover and height of shrub, cover and heigh to fgrasses and sheltering class be-tween the foraging habitats in spring and summer, suggesting tha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China,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foraging species have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between spring and summer and the strategy of exploiting the foraging habitats by brown-eared pheasants varies greatly with the season.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活动。影响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草本种数、草本数量和海拔高度;次要因子为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种数、林型、坡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野猪(Sus scrofa)冬季功能性生境格局及其差异,为野猪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07-12-2008-02,结合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四川凉山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功能性生境格局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野猪取食地、排便地、筑巢地等3类功能性生境的20个环境因子,比较野猪对3类功能性生境各环境因子之间的选择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发现野猪痕迹91处,其中含有拱食痕迹的样方数为53个,含有粪便痕迹的样方数为31个,含有巢穴的样方数为7个。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野猪取食地、排便地、筑巢地3类功能性生境各变量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乔木高度差异显著(P=0.040),其他生境变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取食地与筑巢地的灌木盖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野猪取食地的海拔(2 248.08±18.61)m、郁闭度(32.75±1.96)%、乔木胸径(51.03±3.69)cm、乔木距离(1.91±0.20)m、灌木距离(1.33±0.20)m,均大于排便地和筑巢地;而野猪排便地的灌木高度(154.50±11.78)cm大于取食地和筑巢地;筑巢地的灌木盖度(62.86±9.69)%、地表总盖度(87.86±3.88)%、干枯植物盖度(73.95±4.84)%均大于取食地和排便地。野猪冬季不论是取食、排便还是筑巢都主要选择人为干扰轻、靠近水源、向阳、坡度平缓、中坡位的灌丛;野猪较高频次地选择坡形不均匀的生境(48.39%)排便;冬季野猪将巢主要建于灌丛(42.86%),部分建于阔叶林(28.57%)和针阔混交林(28.57%),但不在针叶林建巢,而取食(5.66%)和排便(3.23%)发生在针叶林中。经χ2检验,野猪3类功能性生境在隐蔽度的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对于坡位、坡度、坡向、坡形、植被类型、水源距离、干扰强度等生境变量选择的差异不显著。【结论】野猪在取食、排便、筑巢等3类功能性生境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其中对乔木高度、灌木盖度和隐蔽度的选择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2010年和2011年3月-6月,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保护区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巢穴结构和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法定位了13个大鵟巢址,并对巢址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测量显示,大鵟巢穴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外径(94.7+4.2) cm;巢高度(46.1±2.7) cm;内径(24.8±1.5)cm;巢深(14.0±+0.9)cm.生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的巢集中分布在湖岸或水塘附近的悬崖,营巢点坡度为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坡;隐蔽度高于20%;草本密度大于5株/m2;植被均高大于30cm;巢距悬崖上部距离2-5m;距水源l00m以内;距居民点距离大于lkm;距草原道路的距离大于0.5km;而对于物种丰富度没有特殊要求.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隐蔽性因子(主要包括巢址区域的植物特征和地形特征)、干扰因子和食物因子.各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植被盖度、距居民点距离、巢的高度和距草原道路距离.  相似文献   

9.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线样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育雏期取食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74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20_个,共遇见20个不同的家族群,平均大小为(10.44±2.60)只,其中成鸡(1.95±0.69)只和幼鸡(8.45±2.28)只.褐马鸡家族群偏向于阔叶林,避免针叶林;偏向于半阴半阳坡,避免阳坡和阴坡;偏向于下坡位和中坡位,避免上坡位;偏向于沟底,避免山脊和山坡;对坡度的利用没有选择性.对褐马鸡育雏期取食地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育雏期取食地具有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近,乔木层盖度和种类大、灌丛和草本密度小,灌木层和草本植物盖度小,落叶厚和裸地比例大的特征.对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63%,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家族群觅食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家族群取食地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成鸡应急因子、小鸡应急因子、食物丰富度因子、隐蔽因子和逃跑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影响植被分布状况的土壤环境,揭示荒漠河岸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以石羊河下游荒漠植被河岸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数理统计的方法,考察了距河岸500 m范围内的植被盖度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与灌木、草本及总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石羊河下游河岸带荒漠植被中,河岸间距与植被总盖度、草本植被盖度呈负指数相关,与灌木呈二次函数相关;由于植被根系作用,土壤含水率是影响植被总盖度和草本盖度的主要因子,且与40 cm深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显著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灌木盖度和长势的主要因子,其含量随河岸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在250 m处达到最大;土壤综合状况是影响植被丰富度的主要因子,250~300 m处土壤综合状况最佳,植被种类最多、长势最好.【结论】草本、木本植被盖度空间变化规律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不同,可为石羊河下游河岸带植被的重建和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褐马鸡的生活习性和生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由于各种原因,在某些地区褐马鸡种群数量仍在减少,有关研究人员经过探索、研究,在自然繁殖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饲养、繁育,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保护褐马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吴选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24-8626
[目的]研究蓝马鸡繁殖期的夜栖地特征以及影响夜栖地选择的因素。[方法]在蓝马鸡的繁殖季节,在甘肃省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选择32个蓝马鸡夜栖地样方和45个对照样方,调查并测量各个样方中的地形、植被、距离等15个参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经卡方检验,坡向和坡位对蓝马鸡夜栖地的选择影响很大;夜栖地样区的乔木胸径、高度和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区,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草本盖度和草本高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区;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距小路距离、苔藓盖度和草本高度是影响蓝马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结论]蓝马鸡偏向选择阳坡和高坡位,以及具有较大灌木高度和盖度的针叶林为夜栖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和MaxEnt技术对濒危物种褐马鸡的保护空缺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和MaxEnt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工具已广泛应用在野生动物的管理和自然保护区设计中。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当前存在3个分隔的地理种群。由当前已知分布点,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分别划定3个分布区,并设计分布区外20 km的缓冲距离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针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已建立8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网络。根据褐马鸡栖息地特征选择11个生境因子为预测背景,基于45个当前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褐马鸡当前的潜在适宜生境。由MaxEnt模型检验可知,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遗漏率(OR)分别0.10和<0.35。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 均值分别为0.957 5和0.898 5,AUC标准偏差为0.040 6,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在GIS10.0软件中,由所选的10%TPLT阈值(0.30)将预测概率图转化为Presence/Absence二值图,并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对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有18 896 km2适宜生境未受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适宜生境保护中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在保持褐马鸡适宜生境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中不可或缺。建议相关保护部门明确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制定可供GIS分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图层,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横断山小江流域生境质量,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优化土地利用现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In VEST模型,利用道路、农田、城市、乡镇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横断山区小江流域的生境质量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1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江流域生境质量普遍偏低,流域中部区域退化严重。2土地利用类型和覆被对生境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还林还草政策可有效的缓解流域生境恶化现象。3小江流域生境质量具有明显的垂直空间异质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结论]该研究可为小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规划指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鹅喉羚蒙古亚种与夏季栖息地的关系,为探索鹅喉羚蒙古亚种的生境选择和生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7—8月,采用样线法和随机样方法,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蒙古野驴?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了鹅喉羚蒙古亚种夏季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71个鹅喉羚数据样方,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计算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同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鹅喉羚喜好高平原和残丘,坡向半阴,灌木类型以白刺灌木林为主。倾向选择灌木数量为0 ~ 10株、20 ~ 30株,植被盖度为0 ~ 20%、60% ~ 80%,距道路的距离为10 ~ 15 km,距居民点的距离为10 ~ 15 k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04%,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058%,地形因子(坡向、坡位和坡度)是第1主成分的影响因子,其他几个主成分的生境选择因子主要是干扰、水源和食物及植被因子。结论因此,我们认为夏季鹅喉羚对生境的选择呈现一定的偏好和回避,是由于夏季保护区内气候、地形、食物以及干扰等因子特有的季节性特征导致,也体现出其对保护区实际生境情况和资源分布进行的择优和取舍行为。   相似文献   

16.
2006年2—4月,对分布于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周围的大鸨(Great bustard)的生境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正在取食的大鸨或者根据取食痕迹,确定大鸨选择的生境位置,生境因子选取:海拔高度、生境长度、生境宽度、生境面积、生境类型、坡位、坡向、坡度、距最近草丛的距离、距最近林区距离、距最近水源距离、距最近道路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植被高度、植被类型。利用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个研究区域环境变量的特征。共获得95个样方,样方中有大鸨出现的定义为活动地40个,赋值为1;反之为非活动地55个,赋值为0。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建立大鸨冬春季取食生境选择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取食生境中大鸨对黄豆地有着很强的偏好性,取食农田的面积要能满足对开阔度的需求,同时取食生境有一定的坡度,有利于遇到险情时迅速起飞。在综合比较各种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以三次曲线作为夜栖地模型。大鸨对夜栖地的选择,主要是要求其有适合的草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4月,在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共测定20条样带上的91个环颈雉栖息地利用样方的19个生态因子。对六盘山保护区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相关性因子进行频率统计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环颈雉喜好栖息于乔木种类单一、乔木数量较少或无乔木生境中。环颈雉偏好利用沙棘占优势的灌丛或混合灌丛。喜好栖息于灌木数量较多、灌木基径较小、灌木高度较低灌丛地带。草本覆盖度高低也是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环颈雉偏好利用草本覆盖度高的生境。偏好利用坡度较小、向阳坡和半阳坡,对阴坡利用率较低。环颈雒偏好利用距道路和居民点较远的地段,避免人为干扰因素。环颈雉喜好选择离水源地距离较近、雪盖较浅、隐蔽度较高的地段栖息。总的来看.食物和隐蔽奈件是影响环颈雉越冬期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的基本因素,对栖息地的选择也是围绕这两个因素进行的。  相似文献   

18.
李奇生  张庆  周杰珑  杨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65-5267,5297
对云南省镇沅县两栖动物生境的居民区、水田、湖泊、农地溪流、林地以及林区山涧等不同生境进行样带调查,设计样带10 m×1 000 m,共涉及调查样带50条。共记录两栖动物2 096只,隶属2目、7科、22种;利用物种多样性测定法(Shannon-weaver indexPielou index)评价了各生境条件下两栖动物的多样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与栖息环境的关系及其与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