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对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人工林碳贮量的变化及其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各器官的碳素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不同植被层和土壤各层的碳素密度有一定差异,但各器官、植被层及土壤层的碳贮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同为1 097株/hm2时,植苗和萌芽更新模式林分的碳贮量分别为37.511 t/hm2和32.074 t/hm2,植苗林分碳贮量高于萌芽林分16.95%;萌芽和植苗更新土壤层的碳贮量分别为53.065 t/hm2和47.008 t/hm2,萌芽更新土壤层的碳贮量高于植苗更新12.89%;而生态系统的总碳贮量基本相同,分别为85.139 t/hm2和84.520 t/hm2。萌芽更新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碳贮量随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从1 097株/hm2增到2 119株/hm2时,林分碳贮量从32.074 t/hm2增到46.893 t/hm2,增长46.20%。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巨尾桉植苗林与萌芽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6 a龄植苗林保存密度、出材量及造林、采运、销售成本均大于萌芽林,而树高、胸径、单株蓄积、利润、年均利润及净现值小于萌芽林,两种更新方式林木的年均利润、净现值均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第5年,分别达7299.1元·hm-2·a-1、18166.5元·hm-2和7139.4元·hm-2·a-1、16073.4元·hm-2;6 a龄后植苗林连年生长量及经济效益逐渐大于萌芽林,且植苗林年均利润及净现值逐渐趋于平稳增长,而萌芽林生长后劲不足,其最佳主伐时间为5 a.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广西宁明县2种不同更新方式(植苗更新和萌芽更新)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种更新方式的尾巨桉人工林均表现出快速生长的特性,4年生植苗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1.7 cm、17.0 m、0.090 7 m~3,4年生萌芽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2.0 cm、17.7 m、0.097 4 m~3,均表现出快速生长的特性。1~4年生桉树萌芽林的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生长量均明显高于桉树植苗林。因此,萌芽更新更能是一种比植苗更新发挥尾巨桉速生特性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4.
对固碳释氧功能的量化研究,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浏阳市油茶林实测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估测了油茶林固碳释氧量。结果表明:2018年浏阳市油茶资源分布于23个乡镇,总面积达4 690.6 hm~2,其中新造林84.6 hm~2,抚育林4 606 hm~2。油茶林总生物量为1.05×10~(5 ) 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22.47 t·hm~(-2),油茶林总生物量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均表现出抚育林显著高于新造林,其中新造林总生物量为111.67 t·hm~(-2),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32 t·hm~(-2);抚育林总生物量为105 293.16 t·hm~(-2),单位面积生物量为22.86 t·hm~(-2)。2种油茶林均表现为碳汇,具有一定的固碳释氧功能,抚育林碳密度显著高于新造林,但均低于全国平均碳密度和世界平均碳密度,浏阳市油茶林固碳量为46 852.55 t·a~(-1),CO_2吸收量为171 809.88 t·a~(-1),释氧量为125 431.75 t·a~(-1),碳密度为9.99 t·hm~(-2),其中,新造林碳汇为49.64 t·a~(-1),抚育林碳汇为46 802.91 t·a~(-1),碳汇的贡献分别为0.11%和99.89%。抚育林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强于新造林,新造林CO_2吸收量为143.44 t·a~(-1),释氧量为132.89 t·a~(-1)。抚育林CO_2吸收量为171 627.85 t·a~(-1),释氧量为125 298.86 t·a~(-1)。2018年浏阳市油茶林分布广,抚育林的总生物量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均高于新造林,抚育林和新造林均表现出碳汇,但碳密度较低,抚育林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强于新造林,本文数据以期为人工林碳氧物质循环及固碳释氧功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川香椿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对四川省香椿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3 a~24 a生香椿乔木层生物量的变异范围为1.38 t·hm~(-2)~130.89 t·hm~(-2),碳储量的变异范围为0.68 t·hm~(-2)~64.62 t·hm~(-2),1 a~20 a生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变化波动较大,20 a之后呈快速增长趋势,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均在香椿成熟期达到最大;模拟构建了香椿的树高、胸径和单株立木生物量模型(X表示年龄):H=-0.26X2+1.4338X+0.80936,D=0.01057X2+1.5977X-0.06318,W=0.00315X2-0.03525X+0.09871,其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3、0.9788、0.9971。香椿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变化过程划分了3个阶段,1 a~10 a为香椿幼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缓慢上升期,11 a~20 a为香椿中龄林生物量和碳储量中速上升期,21 a~30a为为香椿成熟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快速上升期;本文还为香椿人工林碳汇功能提出了合理的林分密度,香椿幼龄期按照初植密度1 666株·hm~(-2)种植,香椿速生期抚育间伐密度保存在405株·hm~(-2),香椿成熟期抚育间伐密度保存在240株·hm~(-2)为宜。该研究为香椿人工林群落碳汇功能与林分经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5个林龄尾巨桉林分不同层次植被生物量和碳含量的测定,本文研究了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植被碳储量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分中乔木层、林下灌木层、林下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均值分别为47.64%、50.59%、44.41%和48.92%,碳储量为7.17~145.15 t·hm-2,随林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随林龄增加乔木层碳储量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对重庆武陵山区柏木幼、中龄林的碳氮磷钾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柏木幼、中龄林之间各器官的碳、氮、磷、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它们均以叶的碳、氮、磷含量最高,树干的碳、氮含量最小。树干是柏木林乔木层物质储量的主要器官,与幼龄林相比,柏木中龄林树干的磷、钾储量明显较高,其余器官的物质储量差异则不显著,同样地,它们之间的枯落物层、土壤层的物质储量整体差异也不明显,但柏木中龄林各土层的物质储量均高于幼龄林。柏木幼龄林碳、氮、磷、钾储量分别为144.5997 t·hm~(-2)、7.0839 t·hm~(-2)、1.2261 t·hm~(-2)和46.5130 t·hm~(-2),中龄林则分别为160.5415 t·hm~(-2)、10.0162 t·hm~(-2)、3.0957 t·hm~(-2)和49.0526 t·hm~(-2),分配格局均为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土壤层仍是柏木幼、中龄林积累物质的主要储存库(平均所占比例分别为87.23%、91.92%)。总体来看,武陵山区柏木中龄林物质储量功能强于幼龄林。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巨桉人工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巨桉工业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换时间法",研究一个轮伐期巨桉林枯落物和细根碳储量,结果表明,1~6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为0.641~6.648 t·hm-2,不同年龄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1年为2.263±1.022 t·hm-2,2年为3.414±1.873 t·hm-2,3年为2.270±1.262 t·hm-2,4年为2.305±1.664 t·hm-2,5年为3.011±1.630 t·hm-2,6年为4.139±2.509 t·hm-2,6年生巨桉林枯落物碳储量最大.枯落物凋落量在年龄序列中表现为"高-低-高"的趋势;1~6年生巨桉林细根碳储量为0.101~0.637 t·hm-2,不同年龄巨桉细根碳储量1年为0.318±0.109 t·hm-2,2年为0.308±0.139 t·hm-2,3年为0.255±0.154 t·hm-2,4年为0.263±0.076 t·hm-2,5年为0.390±0.128 t·hm-2,6年为0.438±0.199 t·hm-2,6年生巨桉林细根碳储量最大,3、4年生较小,这与细根生物量的年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t·hm-2,乔木层(85.10%)>凋落物层(8.08%)>林下植被层(6.82%);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88.84t·hm-2,乔木层为20.55t·hm-2(23.13%),林下植被层为1.55t·hm-2(1.74%),凋落物层为1.93t·hm-2(2.17%),土壤层(0~100cm)为64.81t·hm-2(72.96%);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以树干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2.81%;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生产力平均为17.56t·hm-2a-1,年净碳固定量平均为8.43t·hm-2,折算成CO2量为30.91t·hm-2a-1;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958.37万t,年净碳固定量为280.97万t·a-1;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达11.89t·hm-2a-1,远高于北部平原区(8.97t·hm-2a-1)、西部沿海台...  相似文献   

10.
在外业样地(乔木层、林下灌草层、枯枝落叶层、土壤)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乔木生物量模型,研究了秦皇岛市海滨林场森林碳密度与碳储量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海滨林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132.19 t·hm~(-2),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113.55 t·hm~(-2))>土壤层(21.68 t·hm~(-2))>林下灌草层(1.07 t·hm~(-2))>枯枝落叶层(0.88 t·hm~(-2))。总碳储量为105 224 t,其大小顺序与碳密度一致,乔木层(87 094.4 t)>土壤层(16 632 t)>林下灌草层(822.7 t)>枯枝落叶层(674.9 t)。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是海滨林场乔木层碳储量的主体,占乔木层总碳储量的89.46%。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48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81.61~576.12 kg;总生物量为281.79 t/hm~2,其中乔木层、林下层分别为268.71和13.08 t/hm~2,占比分别为95.36%和4.64%;乔木层生产力为7.77 t·hm~(-2)·a~(-1),占林分总生产力(7.89 t·hm~(-2)·a~(-1))的98.48%。  相似文献   

12.
对高峰林场313hm2多品系混交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植苗林实施二代萌芽林生态经营措施并监测两种经营方式的生态、经济表现。结果表明,与应用一代植苗林相比,萌芽林的林下植被种类明显减少但总盖度略高,土壤性质稳定;二代萌芽林与一代植苗林的投入产出比从1∶2.79降低到1∶5.42。说明在适地适树情况下,桉树萌芽林生态经营在维护环境和经济产出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桂西北秃杉人工林不同年龄阶段的固碳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固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为合理评价其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方法]以桂西北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广西南丹县4个年龄阶段秃杉林(9、17、25、37年生)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年净固碳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1)秃杉不同器官碳含量为425.3~507.2 g·kg~(-1);灌木层碳含量为446.9~461.3 g·kg~(-1);草本层碳含量为387.0~412.5 g·kg~(-1);凋落物层碳含量为410.5~438.2 g·kg~(-1);土壤层(0~80 cm)碳含量为5.72~45.79 g·kg~(-1),且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同时随林龄增加而增大。(2)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0.39、223.24、254.65、314.59 t·hm~(-2),其中,乔木层依次占20.15%、33.72%、38.31%、46.70%,灌草层依次占0.37%、 0.66%、 0.88%、 0.84%,凋落物层依次占0.51%、 0.93%、 1.17%、 1.41%,土壤层依次占78.98%、64.69%、59.69%、51.06%。(3)9、17、25、37年生秃杉林年净固碳量分别为5.42、7.15、7.32、7.03 t·hm~(-2)·a~(-1),其中,乔木层依次占85.24%、73.85%、70.41%、68.58%,年凋落物依次占14.76%、26.15%、31.42%、29.59%。[结论]桂西北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生长过程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研究结果为桂西北地区碳汇林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省会同县马尾松次生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系统随不同演替阶段进行的乔木层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乔木层各器官平均有机碳含量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趋势。乔木层碳储量以常绿阔叶林最高,为129.34t·hm~(-2),其次为针阔混交林,为95.83 t·hm~(-2),最小是马尾松林,为85.27 t·hm~(-2)。各林分类型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为干根枝叶皮。乔木层碳储量主要集中于树干,其占乔木层碳储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降低,而树根碳储量比例由马尾松林向常绿阔叶林增加。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20cm径级以上径级的个体占乔木层碳储量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以树高、胸径和冠幅为监测指标,对广西沙塘林场桉树高产试验示范林基地中3个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人工林样地进行了13次连续调查,利用该区域前人已建立的桉树二元材积公式和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估算不同时期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分析巨尾桉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的林木生长特性、生物量组成和分配格局,探讨胸径、树高、冠幅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生长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巨尾桉生长具有明显的月、季和年变化规律,雨季生长快,旱季生长慢,1~3年生长迅速,4年后生长开始变缓;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月增长动态趋势相同,月增长快速期为4—9月(9月达最高值);冠幅在种植后第2年的9月达到最大值(3.47 m),第2年年底时出现负增长,第4年趋于稳定;2年生时,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7.56 m/a,5.30 cm/a)、平均年生长量(6.63 m/a,4.80 cm/a)达最大值;3年生时,林分蓄积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45.60、71.44 m~3·hm~(-2)·a~(-1))、乔木层生物量的年平均和连年生长量(30.42、48.23 t·hm~(-2)·a~(-1))达最大值。不同生长阶段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配规律显示,随着林龄的增加,叶、枝、根的生物量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比例明显减少,而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增加。1~5年生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蓄积量分别为6.6、65.4、136.8、182.3和201.9 m~3/hm~2,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6.70、43.03、91.27、117.66和135.41 t/hm~2;与其他地点不同林龄阶段林分的比较发现,本试验地的桉树林分生长较快,蓄积量和生物量也比其他区域高。该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开展巨尾桉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和林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江汉平原石首市6种不同密度(2 500,1 666,833,625,416,208株·hm~(-2))6 a生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木碳储量、固碳释氧和积累营养物质等生态功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6 a生杨树人工林林木碳储量变化范围为15.72~73.88 t·hm~(-2),林木固碳量为2.33~10.94 t·hm~(-2)·a~(-1),释氧量为6.24~29.30 t·hm~(-2)·a~(-1),积累营养物质量为0.06~0.27 t·hm~(-2)·a~(-1)。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6 a生的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碳储量、固碳释氧和积累营养物质均随之增加。对于生长早期的杨树林,较高的杨树林密度有利于林分尽快郁闭,林木生产力和生物量也较高,有利于其生态功能更好地发挥。  相似文献   

17.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样地测定方法对广西天峨县林朵林场12年生光皮桦人工林的碳素含量、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光皮桦不同器官碳素含量为411.3~477.6g/kg,各器官碳素含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材、干皮、树根、树枝、树叶。灌木层碳素含量为455.4g/kg,草本层为427.2g/kg,凋落物层为427.1g/kg。0~80cm土层碳素含量为15.8g/kg,其中表土层(0~20cm)的碳素含量(31.0g/kg)明显高于其他土层。(2)光皮桦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201.45t/hm~2,其中乔木层为51.86t/hm~2,占25.74%;灌木层为1.02t/hm2,占0.51%;草本层为0.51t/hm~2,占0.25%;凋落物层为1.81t/hm~2,占0.90%;土壤层为146.26t/hm~2,占72.60%。(3)光皮桦12年生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1.22t/(hm~2·a),年净固碳量为5.06t/(hm~2·a),折合成CO2的量为18.56t/(hm~2·a)。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1年森林资源变档数据,建立栎林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辽宁省栎林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全省栎林总碳储量5 598.37万t,幼龄林和中龄林碳储量占65.8%,全省栎林平均碳密度33.58t·hm~(-2)。  相似文献   

19.
王添山 《林业勘察设计》2019,39(1):32-34,38
为提高尾巨桉林分的经营效果,开展制造胶合板材用尾巨桉培育,研究以8 a为主伐年龄的3种造林初植密度即1 950株·hm~(-2)、1 650株·hm~(-2)和1 335株·hm~(-2)的生长与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尾巨桉3种不同初植密度造林成活率均达96. 4%以上,林分主伐时保存率平均80. 2%,主伐时立木株数能达到1 545株·hm~(-2)左右为宜;尾巨桉胶合板材造林8周年主伐时,以初植密度1 950株·hm~(-2)处理的,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产材量、产值及净利润均为最大。说明以生产胶合板材为目标的尾巨桉造林初植密度1 950株·hm~(-2)较合理,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按径级标准木法,测定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3年生不同连栽代数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第1,2,3代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分别为37.81,37.02,26.59 t/ hm2;林分年净生产力分别为12.60,12.34,8.86 t/(hm2·a);干材年生产力分别为6.12,6.14,4.33 t/(hm2·a)。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趋势不明显,第2代林干材生产力高于第1,3代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