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流苏树种子的成分,探讨不同溶剂提取流苏树种子成分的差异。本研究分别采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丙酮提取流苏树种子成分,以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石油醚提取物含有10种烷烃类、16种酯类和1种酰胺类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91.36%,其中十六烷酸甲酯(10.83%)、反式-13-十八碳烯酸甲酯(60.67%)和6-十八碳烯酸甲酯(11.29%)含量较高;二氯甲烷提取物含有10种烷烃类、4种酯类、2种酸类和3种烯烃类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80.85%,其中1,2-二甲基环戊烷(8.21%)、十六烷酸(14.51%)、(Z,Z)-9,12-十八碳二烯酸(35.93%)等化合物含量较高;丙酮提取物含有10种烷烃类、11种酯类和2种烯烃类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峰面积的98.23%,其中十六烷酸甲酯(14.07%)、(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44.65%)、(E)-9-十八碳烯酸甲酯(12.27%)和十八酸甲酯(15.62%)含量较高。石油醚和丙酮提取酯类的效果优于二氯甲烷,在提取酸类和烷烃类化合物时,二氯甲烷效果更佳。不同的溶剂提取流苏树种子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集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测定其单仁质量、油脂含量和脂肪酸组分,明确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特点、油脂累积特征和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方法】以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为试材,测定各时期种仁质量,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西伯利亚杏发育期种仁油脂,并以气相色谱仪法测定各时期种仁脂肪酸组分及其含量,研究其种仁生长发育特点、油脂积累和脂肪酸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期约为100 d,从花后10 d~66 d为种仁质量快速累积期(0.021~0.332 g),占整个发育期累积的88%,而花后66 d~101 d为西伯利亚杏种仁质量缓慢累积期(0.332~0.353 g);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呈"慢—快—慢"的变化模式,可分为3个阶段,即油脂缓慢累积期(花后10~45 d)、油脂快速累积期(花后45~73 d)和油脂减缓累积期(花后73~101 d)。油脂累积过程中先后检测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二十碳烯酸和花生酸;随着种仁发育硬脂酸、棕榈酸、二十碳烯酸和花生酸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下降,而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长,成熟种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其中油酸含量达到76.0%,亚油酸含量达到18.5%。相关性分析表明,西伯利亚杏种仁发育过程中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棕榈酸、硬脂酸和二十碳烯酸间呈显著正相关,在种仁发育过程中呈递减趋势;油酸和亚麻酸与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西伯利亚杏种仁含油量高,油脂品质优,种仁生长发育期可分为快速生长期(10~66 d)和缓慢生长期(66~101 d);而种仁油脂累积呈"慢—快—慢"的"S"型变化模式,根据油脂含量的变化规律,可将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过程中先后出现8种脂肪酸组分。研究结果可为西伯利亚杏的栽培管理,以及进一步开展西伯利亚杏种仁油脂累积及脂肪酸组分转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山稔子中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乙醚作溶剂,超声波提取,氢氧化钾/甲醇衍生,气-质联用法分析,测定了稔子油脂类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稔子油含有14种脂肪酸,脂肪酸组成中亚油酸GC含量84.99%,其次是饱和脂肪酸,占14.55%,包括4-甲基戊酸、己酸、十四烷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二十烷酸、二十二烷酸。油酸GC含量0.28%,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的共轭亚油酸(CLA)。  相似文献   

4.
采用GC/MS法对皂角种子不同组织部位脂肪酸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标准品对照鉴定出16种脂肪酸,分别为:肉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反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二十碳一烯酸,α-亚油酸,二十一烷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其中子叶中含有15种脂肪酸,种皮中含有7种脂肪酸,有6种脂肪酸同时存在子叶和种皮中,分别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α-亚油酸,这些脂肪酸主要显著积累在子叶中,是种皮的100~200倍。此外,将皂角种子与其他油料种子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发现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高于大豆,芝麻和葵花籽,说明皂角种子同样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实验为皂角种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国家标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山核桃无性系测定试验林11个无性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及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核桃种仁富含脂肪(52.64%~58.51%)、蛋白质(55.07~65.50 mg·g~(-1))和氨基酸(49.41~65.23 mg·g~(-1));山核桃种仁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顺-11-二十碳烯酸和棕榈烯酸组成,其中棕榈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在无性系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山核桃种仁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含量为92.53%~92.90%;山核桃不同无性系呈味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基于山核桃营养成分特点,综合筛选出大源2号和大源4号2个无性系不仅在油用资源开发利用上有极高的开发利用前景,还可作为优质果用无性系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印度檀香叶苯/醇抽提物生物活性成分的Py/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Py-GS/MS分析新鲜檀香树叶苯/醇抽提物的化学成份.结果表明:檀香叶苯/醇抽提物主要是16-三十烷酮(8.62%)、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8.56%),十六酸(5.26%)、毗嗪(3.98%)、环辛二十四烷(3.21%)、苯酚(3.04%)、β-甲基-苯丙醛(2.66%)等.以上檀香叶的化学成分中,大部分含量较高的成分除具有天然保健功效外,还可作为精油和高级化妆品的主要活性材料,部分组成可作为日用品和药材的原料.分析结果为檀香叶中提取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杂交榛果实中脂肪酸含量随果实生长发育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种仁成熟时达到最高。油酸与亚油酸、花生酸、二十碳烯酸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8;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9;硬脂酸与花生酸、二十碳烯酸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9.杂交榛84-545和81-19的出油率分别为55.37%和54.19%,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4.10%,54.19%.  相似文献   

8.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粒径为0.3~0.4mm,在此条件下无患子种仁的油脂得率为45.23%;各因素对种仁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时间温度料液比粒径。分析表明无患子种仁油主要由C_(16)~C_(20)的脂肪酸组成,其主成分为油酸、顺-11-二十碳烯酸、花生酸、亚油酸。无患子种仁油的皂化值为190.24mg/g、酸值为6.75mg/g、碘值为107.70g/100g、DPPH清除率为69.29%,其理化性质优良。该工艺提取效果好,且油脂理化性质优良,适用于无患子种仁油提取。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土壤养分对澳洲坚果果实品质的影响问题,从而为其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连续两年对桂西南澳洲坚果园的土壤养分因子(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p H值)和果实品质指标(脂肪、蛋白质、油酸、棕榈油酸和二十碳烯酸)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果实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主要受土壤全氮、全磷和p H值的影响,油酸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影响,棕榈油酸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影响,而二十碳烯酸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全磷和p H值的影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影响果实中的脂肪、蛋白质、油酸、棕榈油酸和二十碳烯酸的因子分别是土壤p H值和全氮、全氮、全钾;果实各品质指标的剩余通径系数均较大,表明除文中分析的各土壤养分因子外,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文中因此认为,在土壤管理中,应针对目标果实品质指标的需要,适当提高土壤全氮和全钾的含量,合理控制施肥种类。  相似文献   

10.
茶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云南省和河南省油茶籽的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以探讨不同气候和地区茶油品质,为茶油的开发利用和分析检测提供参考数据。在茶油脂肪酸组成分析过程中发现两地的茶油中均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烯酸(顺11-二十碳一烯酸),而目前的文献中很少有关于茶油中含有花生烯酸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云南3个不同产地怒江贡山县、文山马关县、红河金平县草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索氏提取法,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草果籽油,草果籽油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草果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3个不同产地的草果籽油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主要包括棕榈酸(15.69%)、硬脂酸(2.06%)、木蜡酸(0.75%)、花生酸(0.64%)等9种饱和脂肪酸,油酸(61.63%)、亚油酸(9.04%)、(Z)-7-十六烯酸(1.53%)、顺式-11-二十碳烯酸(1.03%)等9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3.70%。此外,从草果籽油中还检测到少量的豆甾醇、β-谷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等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为给无患子籽仁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无患子籽仁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就提取籽仁油的各主要工艺参数的变化对籽仁油提取得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并采用GC-MS分析法,对无患子籽仁油的成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80℃,料液比为1∶5,提取时间2 h,得率达41.63%。检测结果表明:无患子籽仁油中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二十碳烯酸、山嵛酸、芥子酸等11种脂肪酸成分,其中C_(16)~C_(20)的脂肪酸占9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3%以上,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均达到54%以上;无患子籽仁油的酸值为2.46 mg·g~(-1),皂化值为202.46 mg·g~(-1),碘值为0.985 3 g·g~(-1);无氰甙成分。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分析测定红树植物红海榄胚轴中挥发油和脂肪酸的成分。结果表明,挥发油中分离出29个峰,鉴定出29种化合物,酚类物质有11种,是最多的一类,其总量达到了挥发油总量的47.12%。其中3-甲氧基-1,2-丙二醇含量最为丰富,占挥发油总量的26.39%;另外,还含有对甲基苯酚、橙花叔醇、榄香素等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有效成分化合物。脂肪酸中分离出30个峰,鉴定出26种化合物,其中脂肪酸有8种,占脂肪酸总量的19.55%;十六酸(棕榈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含量比较高,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7.59%、4.25%、3.22%。  相似文献   

14.
对西双版纳天然林内小叶红光树、假广子和红光树的成熟种子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共同含有的11种脂肪酸总含量为96.51%~99.27%,其中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和十八碳烯酸的总含量为90.85%~95.24%。3个种11种脂肪酸含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对芍药种子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讨,为芍药开发成油料植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为样本,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种子油脂并测定含油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的籽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种子平均含油率为20.20%。芍药籽油主要含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一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8种脂肪酸,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达34.14%,其次为油酸和亚油酸,这3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全部脂肪酸的93.37%。芍药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各脂肪酸成分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油酸(13.90%)油酸(13.51%)亚麻酸(10.71%)棕榈酸(0.18%)硬脂酸(0.09%)花生酸(0.002%)、棕榈一烯酸(0.002%)豆蔻酸(0.00%)。[结论]芍药种子含油率高,富含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且含量相对稳定,变异很小,具有开发为高含量亚麻酸食用油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区文冠果种仁油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对14个地区的文冠果种仁油脂肪酸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测得种仁油含有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花生酸(C20∶0)、亚麻酸(C18∶3)、廿碳二烯-11,14酸(C20∶2)、山俞酸(C22∶0)、"蜜"酸(C20∶3)、木焦油酸(C24∶0)、神经酸(C24∶1)等11种脂肪酸,碳链长度主要集中在C16~C18之间,适合生产生物柴油.亚油酸、"蜜"酸、亚麻酸、廿碳二烯-11,14酸、山俞酸、木焦油酸、神经酸的含量随着地理纬度和经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的含量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随着经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油酸的含量随着地理纬度和经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南竹过热水萃取物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鲜南竹为原料,采用工业可利用的竹片浸提工艺进行过热水萃取,然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萃取物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新鲜南竹片过热水萃取物GC/MS分析中,共分离出36个峰,鉴定出25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7.35%.主要成分为二十七烷(cas)(26.2%)、14-á-H-pregna(15.71%),2,6,10-甲基-十四烷(15.55%)、甲基-9,10-二氟次甲基-9-十八碳二烯酸(12.84%)、1,2-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8.93%)、1,2-邻苯二甲酸,双2-甲丙酯(2.65%)、1-五十七醇(1.88%)、isochiapinb(1.88%)、10-甲氧基-nb-à-甲基二十九醇(1.63%)等.南竹过热水萃取物中绝大部分成分具有医药作用,并含有香料.  相似文献   

18.
香根鸢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新鲜的和自然陈化的鸢尾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确定了各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GC含量,并采用滤纸片琼脂平板扩散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针对3种真菌和12种细菌(包括7种临床致病菌)进行了挥发油的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新鲜鸢尾挥发油共鉴定出26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2.09%,由醛类、酮类、酸类、酯类等化合物组成,其中十四酸(31.77%)、己酸(15.33%)、3-甲基丁酸(12.20%)、戊酸(9.29%)、庚酸(7.91%)、3-甲基戊酸(7.25%)、辛酸(2.44%)、2,4′-二羟基-3′-甲基苯乙酮(1.04%)是主要成分;自然陈化3年鸢尾挥发油共鉴定出45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5.63%,主要由醛类、酮类、酸类、酯类、醇类、酚类等化合物组成,其中十四酸(28.02%)、十四酸乙酯(10.42%)、(Z,Z)-9,12-十八碳二烯酸(7.67%)、十二酸(6.41%)、己酸(5.14%)、十六酸(4.44%)、十二酸乙酯(4.09%)、亚油酸乙酯(3.87%)、十六酸乙酯(3.13%)、油酸乙酯(2.85%)、6-甲基-α-紫罗兰酮(1.39%)、n-癸酸(1.31%)是主要成分;新鲜鸢尾挥发油对大部分微生物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25g/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35g/L;自然陈化3年鸢尾挥发油对大部分微生物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其MIC为0.05g/L,MBC为0.08g/L。  相似文献   

19.
绿玉树春季乳汁的碳氢化合物及甾醇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凌 《林业科学》2007,43(3):90-95
取西双版纳的成年绿玉树和重庆引种的2年生海南绿玉树乳汁,自然干燥后用CS2溶解,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机(GC-MS)分析,西双版纳绿玉树乳汁共检出52个峰,鉴定出33个峰,23种成分.除绿玉树的"指纹"成分绿玉树甾醇以外,还含有9~36个碳原子的多种烷烃,如2,6-二甲基壬烷、3,7-二甲基癸烷、十二烷、二十烷、正二十烷、二十一烷、二十三烷、二十五烷、二十七烷、三十烷、三十六烷、石竹烯以及1,2-苯二羧酸、酯类和单质硫(S8)等,其中烷烃和烯烃的总相对含量为14.57%;海南幼年绿玉树乳汁有42个峰,鉴定出33个峰,21种成分.除绿玉树甾醇外,主要也含9~26个碳原子的烷烃,如壬烷、十六烷、十七烷、十八烷、二十烷、正二十烷、二十一烷、二十二烷、β-芘澄茄烯、异石竹烯、大根香叶烯-D以及1,2-苯二羧酸、酯类和单质硫(S8)等,其成分与西双版纳绿玉树十分接近,但绿玉树的"指纹"成分绿玉树甾醇的含量(17.40%)要稍高于西双版纳成年绿玉树(10.91%),而烷烃和烯烃的相对含量(5.01%)要低于西双版纳成年绿玉树(14.57%).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紫丁香干花,提取物在分离釜Ⅰ(8 MPa,45℃)中进行第一级分离,再在分离釜Ⅱ(5 MPa、35℃)中进行第二级分离。通过GC-MS分析了两个分离釜中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从分离釜Ⅰ中所得萃取物中鉴定出21种成分,以长链烷烃为主(占57.14%),主要成分为二十九烷和2,6,10,14-四甲基十六烷;从分离釜Ⅱ所得萃取物中鉴定出40种成分,以含氧化合物为主,醇、酮、醛、酸、酯占67.5%,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和(Z,Z)-9,12-十八碳二烯酸。二级分离可使紫丁香干花超临界CO2萃取物得到一定程度分离,温度和压力是制约分离结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