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开发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在江西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环鄱阳湖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区城协调开发以及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旅游线路和区域的相对完整性,提出了建立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空间战略构想,并就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圈的开发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蓉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90-10793
西北5省区地缘关系紧密,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在西北地区实行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有利于发挥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克服局限因素,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从政策、地缘、资源、市场4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实施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基础,重点提出了西北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战略,对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切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SWOT分析的建宁县森林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233-236
采用SWOT分析法,对建宁县森林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建宁县森林旅游开发的优势包括森林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地缘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较好等;劣势包括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经济与社会支撑条件滞后、市场支撑条件不足、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人才不足;机会在于交通条件改善,区域旅游合作趋势明显、旅游产业政策的扶持;目前开发面临的威胁包括生态环境破坏、区域内竞争激烈等。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其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建宁县森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促进福建对台旅游发展是建设海西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台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台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让福建产生了大量的与台湾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福建对台文化旅游资源.对福建省达成旅游发展目标、对海西旅游区的总体战略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优势(Strengths)分析 1.1 独特的冰雪旅游文化 哈尔滨市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处北纬44度以北,绝对最低气温-37℃,冬季的严寒、漫长成为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的优势条件,"哈尔滨冰雪节"已经成为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是闻名的冬季旅游项目.把自然环境优势与地缘优势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冰雪文化,素有"北国冰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6.
两山一水生态旅游圈的开发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综合法、SWOT分析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伏牛山、武当山(两山一水)及其周边旅游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发现,建设该旅游圈具有明显的地缘和区位优势,同时旅游圈的生态旅游资源不但丰富,而且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基础良好,极具发展潜力;劣势在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跨区域发展协调难度大。但是,国家对水源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政策支持,不断建设的交通网为本旅游圈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此,提出发展该生态旅游圈一体化、点-环-圈、整体联合促销的发展战略,设计了6类旅游产品21条旅游线路,并针对开发的劣势和挑战提出:政府要积极发挥在生态旅游圈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培育区域旅游产业联盟,合理定位市场,联合宣传促销,开发特色产品,建立区域品牌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旅游区地处东北亚金三角之中,自然结构比较优越,以生物资源丰富和自然景观完整为优势,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这些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使其由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因此长白山旅游发展战略是: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长白山的生物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调整长白山生态旅游这一产业结构,抓住时机,发展高起点、高附加值、低运量的生态旅游相关产业,依靠科学技术振兴长白山生态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往往忽略了现代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新型著作权保护,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著作权保护日益重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著作权侵权表现为直接侵犯旅游资源作品和间接侵害旅游资源作品,这些著作权侵权行为对版权产业、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指出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乡村旅游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于平凉旅游资源的优势、特征进行了评价,并且就开发潜力进行等级评价.对平凉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凉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对策,并对平凉旅游资源景点布局和开发路线选择做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地域辽阔.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要针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间的开发模式.从旅游需求特点、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几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对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进行探讨.并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做好扶持和规制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是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资本化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模式,在提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文化旅游产品较少且结构单一,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不协调.在综合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实现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吴越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博物馆"是20世纪末引入我国的博物宿旅游开发新模式,因其具有原生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参与性等特点,在文化旅游开发中极具优势.针对吴越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一核六卫"旅游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意义都很大,但是在古村落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旅游规划水平低,保护意识不强等造成古村落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本文主要是想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探讨了古村落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以及它的生态容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对山区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区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有60%以上的贫困县分布于山区.开发山区县旅游资源,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山区县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对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金寨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加强区域间的合作,进行多元化旅游项目开发,在开发中注重资源保护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原乡村旅游在中原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快速推动中原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交通便捷发达,乡村旅游地缘协作基础等中原乡村旅游现状的研究,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条件下中原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向,即以中原乡村文化为核心,以“现代化立体农业”观促进中原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红  唐德彪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700-2702,2715
旅游开发使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日显重要.文化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是对一定区域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适度开发.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来,在提出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8.
太白山风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森林旅游产品包括了森林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森林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太白山风景区森林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开发现状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太白山风景区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地产的开发前困境,基于土地流转分析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现状,探索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的主要过程,并根据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流转模式,提出乡村旅游地产开发的建议,寻求二者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进乡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传统村寨旅游开发浪潮的掀起,传统村寨在旅游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传统村寨旅游开发也存在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景区内部形成同类竞争、当地村民参与程度低、旅游收益分配不均、村寨旅游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通过对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相似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等对策,以期促进传统村寨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