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雀梅通常被人们用来制作大树型盆景,但这种盆景司空见惯,而且需要大树桩作坯材,比较耗费天然资源。出于环保的考虑,也出于寻求新意的考虑,七八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用雀梅的树根制作盆景的尝试。现在有些已经比较成型,观赏效果颇为与众不同。我把它叫做树根雀梅盆景。  相似文献   

2.
在上期的拙作中,小议了树根造型的艺术手法。为了创作出优秀的树根造型作品,我们还须对根料的特性有所认识,并掌握相应的加工技艺,方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根料树根生长在泥土里山岗上,它们在长年累月的生长中,随着所处的自然条件在地下形成各种奇异的形态。用于树根造型的根料,多生长在土层较薄的山石上面、峭壁崖缝之间。有的枯木虽久经年月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株从死神手中夺回的绿色生命一榔榆。2年前,它被遗弃在旧城区拆迁的垃圾堆里:盆钵破碎,泥土板结,干枯的主干上留有深深的铁丝绑扎痕迹。挑开树皮一看,韧皮部已发黑,显然没有生命迹象。敲开板结的泥土,发现部分树根还新鲜。笔者将其拣回,希望能有奇迹出现。回家后将榆桩清洗干净,剪除干枯的树根和多余的侧枝。放在流动水中(流水不腐)泡浸24小时,让干瘪的根干吸饱水分。用园土、煤渣、火烧土各三分之一混合作为基质,栽种后浇透水,放在阴凉透风处,每日喷3~4次水。大约一个多月,在干高三分之一处的树蔸上萌发出一簇新芽,但干枯的主干和  相似文献   

4.
每一门艺术都具有它自己的特点。根艺由于使用了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材料、工具和技法,产生了为其他造型艺术所不能代替的艺术特色。很少有人想到,大自然能在泥土里创造出美来。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被抛弃或烧掉的各种乔、灌木废根,和地面上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自然美的形态,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它一旦被艺术家发现,就会使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人们通常说的树根或竹  相似文献   

5.
树根造型这一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与赞赏,究其原因之一,是它以天然为美,天然为贵。在几年的创作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创造出好作品,首先要严格选择树根原材料,使作品天然美的素质能得以发掘,因此要多采挖树根,便于选择、比较,获得好的题材。同时在制作中要着意追求形神兼备的形  相似文献   

6.
对于树根艺术,笔者有这么一点看法。既然它形成了一门艺术,那么它给人的美,就是一种以根的本身属性来表现作者所表达的内涵的美。人们通过对树根作品的直观印象再通过作者的命题展开美的联想。它给人们的是愉快,赏心悦目。一切使人不愉快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论述树根作品的文章,关于它的名称,主要有“根雕艺术”、“树根造型艺术”、“根的艺术”等几种。笔者认为,前两种提法容易产生误解。“根雕”,这是根据树根作品加工中的一种方法命名的,意即利用树根进行雕刻而成的艺术。这与古代的“木雕”(如东阳木雕)没有本质区别。“树根造型”与“根雕”有类似的含义,即树根作品是  相似文献   

8.
大树换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题缘起 天有不测风云,树也有旦夕祸福。树根宛如人的下肢,支撑着庞大的树冠,为之提供水分和营养,通常不会出现换“根”问题。但在城市建设中,大树甚至古树有时要为建设让路,这个问题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生长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大树、古树,不仅是城市景观资源、生态资源的骨干,还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组成和见证。如何保护和挽救凶建设而必须挪动的大树、古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9.
每一种艺术都有每一种艺术的创作基点。每一种艺术创作基点,构成了每一种艺术特质。根艺创作似乎并不难,每一个稍许摆弄过树根的人,都会“创作”。然而论及根艺创作基点,大多语焉不详。原因,根艺创作迄今并未形成“硬性”规矩。只要是树根(有时甚至不是树根而是树干、树枝和树瘤等),只要这树根被人们“摆弄”过一下(且不论如何“摆弄”),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根艺”。根艺“热”于此,也将“冷”于此。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一种平凡而普通的多肉植物,逐渐进入岭南人家的园圃。说它平凡而普通,是因为它没有高昂挺拔的树干、宽广庞大的树荫,也没有色彩鲜艳的花朵,但它也有其神秘的一面,那就是至今在诸多园艺和植物学经典中,都没有它的记载,近似于天外来客,因而也就没有中名和学名,只是一些园艺工作者称之为"金堂玉叶"(如图)。"金堂玉叶",小灌木,高约60厘米,通体灰  相似文献   

11.
《根艺特辑》以她独特的风姿破土而出,成为“艺林”中别具一格的新葩,这是广大根艺爱好者辛勤培育的结果,令人可喜可贺。遗憾的是:这朵“艺林之花”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命名,人们欣赏时众说纷纭,赞叹不一:“根形艺术”、“树根造型”、“根雕”、“根艺” (树根造型艺术的简称)等等。  相似文献   

12.
树根艺术是艺术大树上分出的一枝小丫。要在这个小丫上结出丰硕的果实,就须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探索。多种艺术对神、形的主次众说不一。那么树根这门艺术是以形借神,还是以神托形呢?我把自己的一点体会、想法提供给大家参考。人们往往只注意形象的雕琢。认为越形象就越容易被观众接受。在欣赏作品时,往往是以象不象来评价,忽视了神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提法众多。初视辩证,还可以,但经不起推敲。实际上是面面具到,离开了重心,失去了主导方向。这种提法能把作者的思想引上纯客观的雕琢,其结果必然导致求准求全,抹杀了个性的感受;导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从事树根艺术的人很多。在理论上加以探讨的文章也不少。这里,我仅就根的艺术和曲线美的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根的芝术主要是“弯”,是“就弯”。从事树根艺术的人都爱弯根,“不厌其弯,但嫌其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树根的盘结、挂搭、粗细交错、瘤疖斑疤以及根条本身的隆突、臃肿、孔洞亘生的变化,形成了多层次的丰富多采的曲线美。曲线在艺术中是可贵的。它在人们的意念中,最易诱发联想,产  相似文献   

14.
根艺断想     
我喜爱根艺,但我更钦佩作者的发现、想象力与技巧。原本是一截弃之于荒野或墙角的树根,很不起眼,然而一经作者发现,便被雕成《嫦娥奔月》、《大闹天宫》,或飞禽走兽,或其它艺术形象,形神兼备,令人拍案叫绝。假如它不被发现,只不过依旧是丑陋的树根疙瘩,仅作烧柴而已。  相似文献   

15.
树根生长在大自然中,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经过艺术大师巧妙加工的“飞禽走兽”、“人物”栩栩如生,百看不厌。由此我得到启发,心想:树根既然酷肖动物,它的苍劲古拙、屈曲蟠虬,不是更肖形某些汉字吗?树根是否也可以造字呢?1979年冬,我开始探索用树根做书法(称根书)的创作。十多年来,我怀着一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说称“树根艺术”不确切呢?是因为其中并不含有人创造的意思。比方说人们称用贝壳做成的粘贴画谓之“贝雕”而不叫“贝壳艺术”;同样.我们也不能称国画艺术为“水墨艺术”,虽然它使用的材料是纸、水和墨;我们更不能把石雕、水晶雕、玛瑙雕、树根雕称作“玉石艺术”、“水晶艺术”、“玛瑙艺术”和“树根艺术”。就是因为这里没有包含人创造的意思,而非人造的美不属于艺术的范畴。象自然界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树根艺术的业余爱好者。几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之一,就是我常把挖掘、采集的树根、枯木,分别用铁丝把它一个个缠挂在墙壁上,进行长期的审形度势,反复揣摩,反复构思,从而因材立意,因材施艺。在画面构思不成熟,题材立意未定,材料取舍把握不住之前,决不轻意、盲目、草率地动锯、动刀、动凿。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一定要牢记着它是树根艺术品,一定要尽可能地表现树根固有的特性,使之充分地体现树  相似文献   

18.
我业余爱好树根艺术,一些年来在探索中,逐渐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就教大方,现不揣陋塞总结几点: ●取自然树根艺术贵在自然。作品的优劣高低,首先取决于自然形状的保存程度:一分雕琢、一分失败,一分凑合,也一分失败。即使一件树根艺术品雕琢或凑合到“天衣无缝”,它也不可避免留下俗气。为此,树根造型从寻根开始,就得珍惜原形  相似文献   

19.
树根造型,是作者按照所采集树根的自然形态进行艺术构思,从它那天然的根节块疤、残枝朽条及木质的颜色与层次特点中,精心酝酿各种优美的艺术形象,经过必要的取舍和加工,使粗糙而杂乱的树根成为具有艺术生命的作品。树根造型,自然朴实,粗犷奇妙,似像非像,不欺世,少媚俗。  相似文献   

20.
作为树根艺术,它本身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在根树的“奇”与“巧”等方面作文章。谈到“奇”,人们就能联想到自然界千奇百怪的根材,并在它的千姿百态中捕捉形象,发掘并展现大自然得天独厚之美。而取“巧”是借助根材的某一种特定的角度或方位,通过自然产生的瘤疤、窟窿等来体现它的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