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在我国使用或即将使用的抗锥虫商品药,据试验或应用报道效果较好的有4种:纳嘎诺尔、锥嘧啶(Trypamidium)、安锥赛、贝尼尔,前两种系进口药物,后两种系国产药物,我国技术人员应用后效果评价不一,经我们初步观察,我国伊氏锥虫不同地理株对药的抗性大小不同,为了提高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纳嘎诺尔(拜耳205)是一种抗锥虫药,在兽医临床应用中,疗效满意,副作用小。但我们在1980年和1982年遇到水牛纳嘎诺尔过敏反应两例,均在纳嘎诺尔静脉注射后2—4分钟出现过敏反应症状,经用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后2—3小时恢复正  相似文献   

3.
伊氏锥虫病在我国流行甚广,造成马、牛的大批死亡。国内现用于治疗伊氏锥虫病的药有安锥赛和贝尼尔,因为副反应严重或疗效差,使用有一定局限性,而且有些锥虫地理株对上述两种药已产生抗药性,进口的拜尔205疗效较好,但药价昂贵。所以,寻找疗效好,使用方便的新药显得尤为迫切。我们采用灭锥灵治疗小白鼠伊氏锥虫病试验。  相似文献   

4.
伊氏锥虫同工酶、蛋白质和抗原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生化技术对八个中国伊氏锥虫株及一个布氏锥虫株的同工酶、蛋白质和抗原组分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同工酶电泳结果,可将伊氏锥虫和与其形态上不能区分的布氏锥虫区别开来,亦可将伊氏锥虫分为两个酶株群(Z1、Z2)。根据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免疫印迹试验的结果,可将酶株群Z1分成五个不同多肽群(株)。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伊氏锥虫遗传变异程度较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5.
以抗广西株伊氏锥虫和抗南京株伊氏锥虫免疫血清分别与广西株伊氏锥虫和南京株伊氏锥虫进行体外中和作用,然后接种小鼠。结果经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大部分失去了对小鼠的感染力,而经非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仍然可使小鼠发病死亡。说明两株伊氏锥虫间具有完全不同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制新的高效国产抗锥虫药,我们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合成并筛选了一种抗锥虫新药——锥46。在测定其LD_(50)的基础上,为了了解其对不同地理株的疗效,以便将来在防治工作中使用合适的剂量范围,达到最佳防治效果,我们用江苏高邮株、安徽安庆株人工感染小白鼠进行了半数效量(ED_(50))及治疗指数(安全系数)的测定,并对这二株的治疗效果作了初步的比较。一、材料和方法 1.锥46: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成室张秀萍等合成。 2.虫株:伊氏锥虫分别从江苏高邮、安徽安庆地区自然感染的水牛体内分离,保存于小鼠体内。 3.动物:昆明系小鼠,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中  相似文献   

7.
伊氏锥虫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牛、马、骆驼等家畜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原虫病。本病在我国南方十多个省(区)广为流行,耕牛带虫率一般为5~18%,有的疫区高达80%以上,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抗锥虫商品药主要有拜耳205、安锥赛、贝尼尔、Trypamidium。由于许多地区长期应用其中一种抗锥虫药,有些地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了2个抗伊氏锥虫变异表面糖蛋白的McAb。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2个McAb只与伊氏锥虫同一变异型表面抗原发生特异反应,而不与同种异株或同株不同变异型伊氏锥虫发生交叉反应,亦不与路氏锥虫等不同种抗原反应。运用正辛酸与硫酸铵二步沉淀法纯化了腹水MeAb,纯化后的McAb活性没有明显降低。应用2个McAb,以ELISA抑制试验检测了4份伊氏锥虫血清,结果均未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血清样本间很少或完全没有与McAb相类似的抗体,进而说明伊氏锥虫存在多个血清型亦即变异抗原型。  相似文献   

9.
我们曾经应用杂交瘤技术研制并分离到多株分泌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2-C-7、R_4等株具有较高的抗体阳性滴度(ELISA法)。对2-C-7,我们已做过多方面的研究,而对R_4了解尚少。为了进一步了解R_4单抗对伊氏锥虫感染的抑制活性,我们进行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10.
沙莫灵(Samorin)是一种抗锥虫药,对刚果锥虫、活跃锥虫、布氏锥虫均有效。至于对伊氏锥虫是否具有同样抗虫活性,国  相似文献   

11.
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 Doflein,1901)1894年在阿尔及利亚发现,是马属动物通过交配经生殖器粘膜感染的一种慢性原虫病的病原。伊氏锥虫[T.evansi(Steel,1885)Balbiani 1888]1880年发现于印度的马和骆驼,是由吸血昆虫虻类等传播的马、牛和骆驼锥虫病的病原。两种锥虫同属锥虫科锥虫属布氏组。迄今为止,各种教材和专著中,都认为这两种锥虫在形态上无区别,但其生物学特性则彼此不同。本文援引有关文献资料,结合笔者的第一手材料,对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分类性状诸问题,进行如下对比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用广西骡株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_2/O)融合,获得了在ELISA中能与广西骡株伊氏锥虫可溶性变异表面糖蛋白反应的2个分泌IgG_1的单克隆抗体(McAb)。用McAb于ELISA抑制试验对四份不同期的广西骡株伊氏锥虫阳性血清的抗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四份锥虫阳性血清对于McAb与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合均未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血清样本间很少或完全没有与McAb相类似的抗体。这证明伊氏锥虫存在多个血清型亦即变异抗原型。  相似文献   

13.
12株中国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体外培养生长抑制试验检测了中国伊氏锥虫安徽水牛株(AHB)、广东阳江水牛株(GDB1)、广东水牛株(GDB2)、广东马株(GDH)、广西骡株(GXM)、湖北骡株(HBM)、湖南水牛株(HNB)、江苏高邮水牛株(JSB1)、江苏盱眙水牛株(JSB2)、新疆骆驼株(XJCA)、云南水牛株(YNB)、浙江水牛株(ZJB)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它们的50%生长抑制浓度(IC50)依次为0.114、0.041、0.120、0.1490.752、0.252、0.171、0.127、0.339、0.094、0.106、0.118ng/L。结果显示,不同虫株的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敏感性明显不同,提示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存在抗药性差异。在12株伊氏锥虫中,GXM株对苏拉明的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株。小鼠体内治疗试验显示,GXM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无效,在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而GDB1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则全部治愈。由此可见,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体内治疗结果一致。这一结果提示,多数中国伊氏锥虫株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偏低,少数虫株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4.
伊氏锥虫TR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国外研究者已报道在布氏锥虫、枯氏锥早、刚果锥虫中发现了存在TR酶,此酶是锥虫代谢的重要酶之一。伊氏锥虫TR酶研究的尚属空白。本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伊氏锥虫中是存在TR酶。我们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出了伊氏锥虫中有TR酶活性,但无GR酶活性,测出了TR酶的Km和Vm值;发现了治疗锥虫药物安锥赛和盐酸锥双对TR酶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28%和31%;比较了七株中国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敏毫克蛋白中TR酶活力,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在中国水蛇(Enhydrischinensis)、铅色水蛇(E.plumbea)、乌龟(Geoclemys reevesii)和壁虎(Gekko japonicus)中可存活 4~7天,且对小白鼠仍保持其感染力和致病力。实验还证实伊氏锥虫在两栖类动物,如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和雨蛙(Hyla chinensis)以及爬行类的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中存活时间不超过12小时;但伊氏锥虫使哺乳动物 -大黄蝠(Scotophilus heathi)和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感染致死;能在孵化后3天的小鸡中存活50天以上。此外,伊氏锥虫无动基体株在感染壁虎后回传到小白鼠时出现一种超多核的粗壮型,并认为锥虫的动基体对维持虫体的正常生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从水牛分离到的伊氏锥虫广西株和湖北株的分类学地位,对2株伊氏锥虫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用CLUSTALXl.83软件多重比对分析了序列差异,应用MEGA4.0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这2株水牛伊氏锥虫的ITS1-5.8S-ITS2 rRNA基因扩增产物分别为1 102 bp和1 095 bp,序列存在多态性,其中广西株的ITS-1序列长为340 bp,ITS-2序列长为582 bp,湖北株的ITS-1序列长为339bp,ITS-2序列长为587 bp.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这2株伊氏锥虫分布在同一大枝的不同亚群中.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伊犁河谷区域虻的分布及其携带伊氏锥虫的情况,通过对虻的形态学鉴定及其特异性基因(CO1)和携带病原18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同源性比对,鉴定和检测了采自伊犁河谷区域的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结果显示,所采集的虻为原虻属秋季原虻种,PCR扩增虻CO1基因和马伊氏锥虫1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为653 bp和205 bp。结果发现,秋季原虻的CO1基因与已发表的丹麦株(MT584147.1)同源性为98%,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在156只秋季原虻中携带伊氏锥虫的有9只,阳性率为5.7%(9/156),其阳性条带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伊氏锥虫基因同源性为99%。试验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虻样品进行鉴定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伊氏锥虫对安锥赛抗药性的分子机理,以已报导的布氏锥虫对砷剂药物抗药性相关的TbTA1基因设计引物,以不同退火温度(55℃、57℃、60℃、63℃和65℃)和不同DNA聚合酶(Clontech的50×Advantage Poly-merase Mix和上海生物工程公司的Taq聚合酶),分别从伊氏锥虫敏感株(C03)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分离出TbTA1基因的全长序列,而从抗药株(C7)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都没分离出TbTA1基因,这表明抗药株的Tb-TA1已发生改变;根据TbTA1的5'端和1041端设计引物,从敏感株和抗药株都分离到约1000bp的片段,这表明因安锥赛抗药性的产生而TbTA1的改变主要发生在TbTA1的1042-1415部分.由此确定TbTA1与伊氏锥虫的安锥赛抗药性有关.将伊氏锥虫敏感株的TbTA1克隆、测序,其序列与布氏锥虫TbTA1序列比较,它们有10个碱基不同,即第88位的G(T.e)-A(T.b)、第144位的T(T.e)-C(T.b)、第224位的C(T.e)-T(T.b)、第471位的C(T.e)-T(T.b)、第472位的A(T.e)-G(T.b)、第549位的G(T.e)-T(T.b)、第1008位的C(T.e)-T(T.b)、第1033位的A(T.e)-G(T.b)、第1293位的A(T.e)-G(T.b)和第1384位的T(T.e)-C(T.b),其中有5个碱基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同,即Val30(T.e)-Ile(T.b)、Ala75(T.e)-Val(T.b)、Ile158(T.e)-Val(T.b)、Thr345(T.e)-Ala(T.b)和Ser462(T.e)-Pro(T.b),这表明伊氏锥虫与布氏锥虫的TbTA1差异可能是它们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最近,随着用于检测伊氏锥虫循环抗原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人和动物伊氏锥虫病的诊断率有了显著提高。这是由于这些试验比虫体检查更加敏感,而且、外周循环抗原的检测更加可靠地表明了活体感染。同时它们理想地评价了化疗结果,因为在经有效的治疗之后,伊氏锥虫抗原从外周循环消失。然而,直到最近,伊氏锥虫抗原检测仍然仅局限于实验室运用。Nantular所介绍的用于人和动物伊氏锥虫病诊断的平板乳胶凝集试验可望克服上述缺点。在目科的研究中,诊断伊氏维虫病的的乳胶凝集诊断试剂盒将用于骆驼伊氏谁虫病的诊断及评估药物对此病的化疗效…  相似文献   

20.
抗安锥赛克隆伊氏锥虫的生物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对安锥赛有抗药性的伊氏锥虫的特性和危害,将伊氏锥虫浙江株克隆,然后人工诱导其对安锥赛产生抗药性,观察抗药性锥虫的生物特性。克隆繁殖后的伊氏锥虫分为3组C(0)0为原种对照组;C(15)0为不接触安锥赛的同步繁殖对照组;第3组为连续经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人工诱导对安锥赛产生的5种不同程度抗药性锥虫C(1)6、C(3)16、C(6)43、C(9)83和C(15)199。采用无细胞培养技术分别测定C(0)0、C(15)0、C(1)6、C(3)16、C(6)43、C(9)83和C(15)199的IC50,结果依次为0.01550、0.01346、0.0263、0.10237、1.40929、1.92290和9.92330。将这7种锥虫各自按1.0×104条/只经腹腔感染5只小鼠,镜检它们在小鼠尾血中的出虫时间,结果依次为69.6、67.2、76.8、86.4、93.6、98.4、96.0h;各组感染小鼠存活时间依次为154、142、194、207、205、198、202h;各组死亡率均为100%。结果表明,伊氏锥虫经安锥赛作用于小鼠体内传15代后,其生长繁殖和对小鼠的毒性均发生变化,随着伊氏锥虫对安锥赛的抗药性程度升高至IC50为1.92290,抗药锥虫的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对小鼠的毒性减弱,但毒性并不随锥虫抗药性程度的提高而进一步减弱。这些结果显示,伊氏锥虫在安锥赛作用下,以生长、繁殖、毒力的代谢发生变化来适应安锥赛的作用而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