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滨州市麦田金针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金针虫在滨州市麦田发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少的疏松沙质土壤发生较重,田间虫量大,麦苗死亡率高,造成小麦减产,品质降低。2005年全市麦田金针虫发生面积约2万hm2,据4月上旬调查,平均每平方米有虫3.65头,最高达8头,发生地块缺苗断垄,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前几年。1发生特点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幼虫的总称,成虫俗称叩头虫。滨州市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金针虫主要有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2种。1.1沟金针虫据观察,沟金针虫在本市约3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30~120 cm深的土层内越冬。来年3月中旬,当10 cm土…  相似文献   

2.
在宁夏银川室内自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阿笨土甲Penthicus(Myladion)alashanica(Reichardt)和波氏真土甲Eumylada potanini(Reitter)的生物学特性。阿笨土甲1年完成1代,以成虫越冬,成虫翌年4月上旬至6月下旬产卵,幼虫4月中旬开始活动,老熟幼虫8月上旬至9月下旬化蛹。波氏真土甲1年完成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7月中旬产卵,幼虫5月中旬开始活动,老熟幼虫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化蛹。两种土甲成虫均有群集性和假死性。  相似文献   

3.
沟金针虫夏眠特性及其在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的休眠包括夏眠和冬眠是温带地区昆虫对其生活环境因素季节的或周期性变化适应方式,是重要的物候学现象之一。了解休眠时期及其生态习性,在预测害虫发展动态、制定防治对策有重要意义。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是黄淮海冬麦区重要地下害虫,早在50年代初就发现其具有夏眠习性,引起夏眠的平均地温为26.8℃(丁文山1953、吴铱等1954)。从70年代开始,麦区普通实行玉米、蔬菜、油料(花生、大豆)间作套种两熟或多熟制,沟  相似文献   

4.
甘肃河西地区细胸金针虫为害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是甘肃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全省均有分布,在河西地区占绝对优势。经6年来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得知,该虫有世代上的多态现象(Polymorphism),在武威地区3年1代,亦有2年或4—5年1代者。主要以幼虫越冬,幼虫期平均958.5天,蛹期平均15天,当代成虫寿命30—68天,少数越冬成虫270天左右,卵期平均14天。该虫适生于壤质偏碱的土中,以土下10厘米土温7—22℃和土壤含水量14—18%为最适宜。幼虫春季为害作物幼苗猖獗,秋季为害根茎类作物亦重。麦田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麦收后浅耕灭茬曝晒和秋季休闲等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梨大食心虫在延边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初龄幼虫在芽内作白色薄茧越冬。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破茧而出,为害刚萌动的花芽。据1960年4月18日,1961年4月16日观察前五天日平均气温达12.2—13.5℃,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苹果梨”花序分离、花丝伸出时,是梨大食心虫为害花芽的盛期。6月上旬,幼果直径达1.6厘米左右时,幼虫即钻入幼果为害。7月上旬开始化蛹(前五天平均气溫为21.8℃),蛹期11—20天,平均15天。7月中旬开始羽化、交尾、产卵,卵期9天。7月下旬到8月上旬,初孵幼虫开始为害梨芽,8月上、中旬为害最盛。9月  相似文献   

6.
瓢虫柄腹姬小蜂在南昌室内,5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可繁殖11代,每代需12~46天。该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28℃。有效积温296.85日度。在28℃下,饲以10%蜂蜜,成蜂平均寿命为5.52天,不喂蜂蜜平均约缩短3天。该蜂能寄生28星瓢虫幼虫的各个龄期,但更喜寄生高龄幼虫,以4龄幼虫作寄主,每雌一生能寄生幼虫6.21头,子蜂数平均为74.57头。可行孤雌生殖产雄。在马铃薯上的自然寄生率以6月份最高,平均为28.47%。在龙葵上以7月份最高平均达64.5%。7月中旬由于高温的影响,寄主和寄生蜂的发育受到抑制,寄生率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
仵均祥 《植物保护》1988,14(1):18-19
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Faldemann)和细胸金针虫(Agriotesfuscicollis Miwa)是我国北方农田两种重要的地下害虫。前者分布于我国北纬32—34°,东经106—123°;后者分布于我国北纬33—50°,东经98—134°;且存在很大区域的混生重叠。 武功地区两种金针虫均有分布。60年代以前,沟金针虫占绝对优势。70年代以来,细胸金针虫逐渐增多,至80年代以来,沟金针虫在不少田块中近乎绝迹,细胸金针虫成为武功地区金针虫类的优势种群(见表1).本文拟就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在武功地区种群演替的原因做一初步探讨,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核桃瘤蛾是北京市郊区核桃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蛹在梯田石填墙縫及地面石块下结茧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羽化至7月中旬結束。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上旬至9月下旬。室内药效测定結果表明,6%可湿性666(200倍液),50%可湿性DDT粉剂(300倍液),25%DDT乳剂(300倍液),砷酸鉛(200倍液),50%乐果乳剂(2000倍液),50%敌百虫乳剂(500倍液)对各龄幼虫的杀虫效果都很好。試驗表明,树干束革及树干周围开溝誘集丁树化蛹的幼虫效果更好,特别是在喷药有困难的山区,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9.
苹果天社蛾是晉中果区后期害虫。以5龄幼虫为害最重,取食量約占整个幼虫期总食量的90%左右。幼虫期平均为31.2天。以蛹在寄主树下距主干1米以內,土深2—12厘米处,做土室越冬。越冬蛹分布的密度因寄主而不同。成虫羽化出土与7、8月份降雨量及越冬蛹深度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及幼虫取食对寄主有一定的选择,榆叶梅最爱好,杏树、苹果次之。此虫年只一代。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达盛期。卵7月初出現,8月上旬为盛期。幼虫7月中旬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达盛期。9月下旬幼虫逐渐老熟入土化蛹越冬。防治药剂以25%DDT乳剂、50%可湿性DDT、6%可湿性666 150—300倍液效果为佳。要求把幼虫消灭在4龄以前;也可結合秋耕挖蛹,注意果园植物的配置等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张法清 《植物保护》1989,15(6):56-56
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ns)]主要危害芦笋的叶及嫩茎。一般在6月上旬始见幼虫为害,7月上旬至8月底,为害严重,高温缺雨时,为害更重。通常在芦笋茎秆分丫处产卵,每块卵有80粒以上,外覆灰黄色绒毛,幼虫孵化后,群集在浓密的嫩叶上,通常1丛笋上有几十头,多则百余头啃食笋叶及嫩茎。二至三龄后分散为害,受害严重的笋田,每丛笋常有三、四龄幼虫6、7头,多达20余头。幼虫白天多在土缝中或在浓密的枝条中,不吃不动,傍晚爬到嫩茎和叶上进行咬食,一般被害率为20—40%,严重的达90%,百丛笋中有幼虫496头,  相似文献   

11.
桔褐天牛是柑桔的重要害虫,国内分布与柑桔产区相一致,最北为陕西武功。桔褐天牛完成一代所需时间,因幼虫孵出时期迟早而不同:7月上旬以前孵出的幼虫,次年8月上句至10月上旬化蛹,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羽化,第三年4月下旬成虫外出活动;8月以后孵出的幼虫,则需到第三年8—9月化蛹,10—11月羽化,第四年春成虫才外出活动。越冬虫态有成虫、二年生幼虫、及当年幼虫。在成虫产卵期进行防治,造成成虫产卵的不利条件,杜绝成虫潛藏场所,消灭小幼虫于蛀入木质部之前。对已蛀入的幼虫,可采用药杀。  相似文献   

12.
桃象虫在福建闽侯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2月间开始出土活动;以幼虫越冬者,其成虫出土约迟两个月左右;4月份为成虫出现的高峰期。成虫于3月下旬开始产卵,4月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上旬为产卵终期。成虫也在6月上旬绝迹。4月上旬果中幼虫始见,6月上旬发生最多。2月至6月是桃象虫一年中主要的为害时期。成虫为害花、叶及果实,以蛀害果实为主,因此引致相当数量的幼果脱落。4月上旬幼果期,成虫盛发之后落果最甚,虫害落果数占总落果数80%。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连续喷药2—3次除治成虫,对于保果有很大作用。6月上旬为幼虫脱果始期,老熟幼虫从树上蛀果或地面落果中脱出而入土。8月下旬以前大都潜居土下3寸之内,此后逐渐钻入土层深处,部分幼虫当年化蛹并羽化为成虫越冬。故5月下旬检拾落果和摘毁树上虫蛀果,以及在8月中、下旬结合桃树中耕除草,都是消灭幼虫的有效方法。0.1%敌百虫液剂,25?T 乳剂200—400倍液,可湿性6%γ666200—300倍液,或25?T 乳剂、可湿性6%γ666 1∶1∶400—600倍液,喷射防治成虫,药效达92.7—100%。  相似文献   

13.
桑皱鞘叶甲是桑树春叶期的重要害虫,在江西修水县2年发生1代,以成虫和中等大小的幼虫在桑园土下15-60cm深处的土室内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大量出土并繁殖为害,为害高峰期为4月底到6月中旬。幼虫分布范围为土下10-65cm,其中以30-50cm最多。当年孵化的幼虫至11月中下旬开始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继续取食和生长,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化蛹,9月下旬至11月底羽化并静伏于土室内过冬。在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9-10d,幼虫期15-16个月,蛹期16-19d。成虫寿命8-9个月,其中土下蛰伏6-7个月,出土生活2-3个月。可用昆虫病原线虫压低土中幼虫密度及成虫高峰期施用杀虫剂,并辅以人工防治的方法防治该虫。  相似文献   

14.
1988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市郊区社埠港,有200多亩双季晚稻铁甲虫暴发,二晚秧田先出现。8月中旬在双季晚稻田大量发生,180余亩被害蔸率达10—70%,有的田块每蔸有成虫13—27头,幼虫(蛹)7—22头,卵5—35粒,受害秧苗先呈灰白,后黄褐而枯死,至9月上旬发生面积扩大到250余亩。  相似文献   

15.
芦苞螟Chilo luteellus(Motschulsky)1年发生1代,以二—三龄幼虫在芦苇茎、根茎内或土层内越冬。产卵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上、中旬。单雌产卵量为119—147粒。幼虫5龄,室温下历期351天。防治适期在孵化盛期。喷施甲基1605乳油1000倍;甲基1605粉剂或粘虫散,每亩2.5公斤,幼虫死亡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17.
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昭旭  罗进仓  陈明 《植物保护》2008,34(4):111-114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在甘肃张掖地区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洞中、主干分枝及主枝分叉处的缝隙中结茧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续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1代幼虫蛀果为害,7月中下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不完整第3代幼虫。在甘肃张掖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有一段明显的间断期,说明第1代苹果蠹蛾发生的趋势相对较为独立,世代重叠现象发生不重。  相似文献   

18.
通过2000—2009年对甘肃省古浪县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及温湿度条件综合分析,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成虫数量的多少、出现的迟早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气温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6月上旬至7月上旬气温越高(达到15℃以上)、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雨量越多,吸浆虫成虫出现时间越早,虫量越大。根据2000—2009年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总结出高海拔阴湿山区小麦吸浆虫盛发期10复网成虫数(Y)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X1)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平均降雨量(X2)的关系,求得回归方程为:Y=33.6657-2.5560X1+0.3037X2。  相似文献   

19.
喜树优斑螟(Euzo phera sp.)是阔叶树的新害虫,对喜树危害特别严重。在江西安福1年发生4代,以蛹在寄主树皮缝和枯卷叶内越冬。越冬代翌年4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产卵。各代幼虫发生期依次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5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上旬至9月上旬、8月上旬至10月中旬。化学防治在幼虫盛期进行,方法是在树干胸径处刮去老皮,用40%氧化乐果(或甲胺磷)与水1:1混合的药液涂环1周(宽为直径的1/3),对当代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总称。据滦南县植保站近几年调查发现.为害花生的蛴螬主要种类是大黑金龟子、暗黑金龟子和铜绿金龟子等3种,占蛴螬种类的98%。每年7月中旬是金龟子成虫产卵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1~3龄幼虫发生盛期。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