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原军轮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郑庄镇庙坡村一户农民家庭,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靠务农度日。轮到他这一代,父母本指望他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成为原家第1个吃皇粮的人,谁料想,他生来就不是块儿读书的料。初中毕业后,原军轮便回家务农了。父母看他整天游手好闲,心里就像大冬天喝了瓶冰镇娃哈哈——哇凉哇凉地。可是,他却像没事人似的,整天蹦蹦跳跳,也难怪,那时的他才17岁。  相似文献   

2.
正杨虎诚,看到名字,就会让人想起抗战时期"西安事变"中的杨虎城将军。可看到国网甘肃华池县供电公司南梁供电所所长杨虎诚,感觉他真不像个"将军",中等个头,一张常年风吹日晒的黑红脸庞。他经常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偶尔穿穿正装就像穿了别人的衣服一样,用他老婆的话说是"真土哇"。可是他"挂帅"的南梁供电所,各项事务井井有条,供电所连年获奖。提起他,南梁镇的老百姓直竖大拇指。  相似文献   

3.
原军轮,晋城市的一位普通农民。近20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他从农机手成长为农机大户,从农机大户成长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如今,他又积极响应晋城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政策的号召,带领全村群众建设农机服务特色专业村。他的身上真实地反映了千千万万朴实无华的农民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4.
刘村的老刘头真了不得,别人养猪都赔得哇儿哇儿的,独有他的养猪场一年赚了两万多。这不,把县电视台陈记者招来了,非要给他拍个如何养猪赚大钱的专题片。人怕出名猪怕壮,做事一向谨慎的老刘推了半天才勉强同意,不过他提出个要求:写好拍摄脚本他得先看看。一番采访、构思,第二天,陈记者就把写好的脚本送给老刘过目。老刘刚看一眼就嚷起来了:要不得,要不得!我咋能第一个在里面露脸哩,村支书多多少少还支持过我哩,要是不先采访他恐怕不好吧?无奈,按照老刘意思,陈记者又将修改后的脚本叫村支书看,支书一看就从沙发上站起:要不得,要不得!要不是王…  相似文献   

5.
在汉源县河南乡有一位瘦个小子,他戴着眼镜,年仅26岁,初中文化程度,他叫廖桂有。近年来,他凭智慧和实干精神,脱贫走上了致富路。廖桂有一家共有5口人,地处河南驿,来往群众多,地理条件好,初一时他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务农。父亲、二哥以打铁为生。他虚心拜师学艺...  相似文献   

6.
王水生,男,1952年生,临猗县楚侯乡黄仪南村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赶上“文革”,便回家务农。由于黄仪南村地处偏远,购买农具不是很方便,且时常买下的农具不合手,平时就爱琢磨的王水生便打起自己改造农具的主意。先是给自家的农具改装,慢慢地就摸出了门道,邻居们常来请他帮忙改些小零件。他最自豪的一件作品是自制的一台压水泵,直到村里接进了自来水,水泵才光荣下岗,到现在他还收藏着这台水泵。  相似文献   

7.
宋万堂是灵石县交口乡交口村的农民,今年38岁。他是交口村数得着的能人。这不仅因为前几年他当饭店老板,敢想敢做,生财有道,更因为1998年他毅然放弃饭店,带着一整套农机具回村务农,再展宏图。宋万堂参过军,部队生活不仅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熟练的驾驶技术,同时也打开了他的眼界。复员后,他立志在商海闯荡一番。他四处筹措资金承包了一家饭店。头几年,当地煤炭产业发展较快,外地民工很多,饭店天天门庭若市,生意红火。但近几年随着煤炭市场疲软,国家关井压产力度加大,打工的人少了,饭店生意也日趋萧条。宋万堂便打起了…  相似文献   

8.
张善伟 《农电管理》2013,(11):63-64
像这样举手之劳的事情,王凡刚做了不少,他自己做过了,也很快就忘记了。真正能够做到善小而为的人,是不需要被人记住的  相似文献   

9.
古话说,"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等于砒霜"。虽然晚上吃姜并不真像砒霜一样有剧毒,但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养生的真理:早上要吃热性的食物,而晚上吃热性食物则对身体有害,应吃一些凉性的食物。中医有"阴阳消长"的理论,认为上午应该升阳,吃一些温阳、补气、助阳长的食物,比如红烧肉、葱姜等。热性的食物能加速新陈代谢,振奋精神,促进消化,利于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接近傍晚,阴长阳消,就要吃一些性味偏凉、养阴的食物。凉性的食物有利于减少发热和兴奋,通  相似文献   

10.
现年57岁的陆宝庆是江苏宝应县供电公司营销部计量班一名普通员工。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家看到了一枚夜光毛主席像章,此像章黑暗中闪闪发光,晶莹剔透,把主席的神情表现得栩栩如生,于是他劝说朋友把这枚像章“让”给他。经再三劝说下,那位朋友看他如此喜欢这枚像章便“让”给了他,这就是他收藏的第一枚像章。  相似文献   

11.
正严要江,江西省分宜县湖泽镇水川村人,1978年5月出生,1995年初中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务农。那年,严要江17岁,年纪小,还属于未成年人,生活经验和种田经验不足。当时,农村经济条件差,农民收入低,使用农机的人非常少。严要江跟随父母,耕种自家的责任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很是辛苦。严要江心想,要是用上了机械多好啊。于是,农机梦时时萦绕在他心中,并  相似文献   

12.
泗水县泗河街道办事处东曲泗村的杨瑞友,一年到头都很忙。他1985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积累了些资金,认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是必然趋势,投资农业机械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是一个大有“钱”途的阳光产业。20多年来,先后投资30多万元购买了柴油机、水泵、电动机、手扶拖拉机、东方红-70拖拉机、深耕犁、旋耕机、耙、小麦播种机、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10多种农业机械。乡亲们称他为“10机部长”,而为他打工的青年称其为“杨老板”。  相似文献   

13.
《农电管理》2011,(4):15-15
"我这大把年纪了,还图个啥?鄂西还有很多群众的日子过得苦哇,我处处求人帮他们,就图个踏实!"2002年,已年过50的方之明接受电力定点扶贫任务,成为了华中电网公司扶贫专工。从此,贫困的鄂西山区成了他难以割舍的牵挂。为了扶贫,他把鄂西山区当成了自己的家,长年累月奔波在鄂西莽莽群山中;为  相似文献   

14.
杨洪博 《湖南农机》2014,(1):142-143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内容。2013年,产业大佬"务农"也一度成为新闻界的热门话题。工商资本"务农",怎么个"务"法儿?会对本就"利润微薄"的农业领域产生什么影响?又会给农机行业带来什么机遇呢?工商资本"务农"青睐经济作物2013年最热的新闻话题之一,莫过于商业大佬"务农"。2013年初传出的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将要进军农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大丰市草堰镇有一位农电站长 ,因闻名遐尔的创业实绩和不同凡响的文人气质 ,被人们誉为“儒商” ,他就是全国优秀农村电工朱龙成。老朱身为乡镇电管站站长 ,却成了颇具知名度的“儒商” ,这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今年52岁的朱龙成只读过初中 ,16岁那年 ,就因家里太穷而辍学务农 ,以后再没进过校门。然而 ,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自学 ,使他积累了丰厚的文学功底。笔者曾和他作过多次长谈 ,发现老朱不仅熟悉中国历史 ,而且精通诗词歌赋 ,尤为称奇的是 ,他对《诗经》、《楚辞》、《史记》、《汉书》和《红楼梦》等文史经典名著 ,竟如数家…  相似文献   

16.
2002年6月9日这一天,王宗玉同志带着辽宁省农电局授予他的荣誉,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块黑土地,回到了为之骄傲、为之奋斗的辽宁省建平县奎德素供电所。所长和同事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用他们那特有的淳朴方式欢迎这位载誉归来的好同志。因为他不仅给市、县农电系统赢得了荣誉,也为这个偏僻的供电所争得了光荣。王宗玉同志今年26岁,1999年高中毕业,仅因2分之差与自己理想的高校无缘,落榜后回家务农,心里很不是滋味。起初一段日子里,思想极其消沉,有时不想吃、不想喝,父母怕急出病来,想方设法借钱再让他去复习一年。当他…  相似文献   

17.
在江西省浮梁县鹅湖镇;一谈起镇供电所的电管员朱润元,人们都戏称他为“傻子。 “傻子”的由来 朱润元自1993年担任镇供电所电管员后,按照供电所目标管理的规定,不仅要负责镇所在地300户居民和附近11个自然村的电费回收和反窃电查处,而且要承担10台变压器的维修、保养和上门装、接电等为客户服务的工作。 这众多的客户,方圆 40 km2多的服务范围,朱润元一年365天早出晚归,整天背着一个工具袋,骑着一辆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奔波在镇、村用户中。 几年过去了,朱润元有苦不说,有累不讲。有一次,一个距离他住处较远…  相似文献   

18.
日前,笔者在龙口市诸由观镇后妙果村葡萄园看到,许多果农都手持葡萄绑藤器,方便地就把葡萄藤捆绑在葡萄架上。"别小看这种玩意,就像‘机械手’一样,绑葡萄可好用了。"该村果农林宏边捆绑边对他手中的绑藤器夸赞,只见一会的功夫他就捆绑了10m远。  相似文献   

19.
秦海璐9岁时,因为爸妈下海经商,乏人照料,被狠心地扔进全托京剧戏校。戏校苦哇。为了出一个苗子,基本采用打为主,吼为辅的训练方式。尤其秦海璐学的刀马旦——唱、念、做、打、舞、翻,样样得练好。承受的苦、累、痛,难以忍受,无法形容。别的孩子周末,回家偎在父母怀里、撒娇、尽享呵护。秦海璐像只被遗弃的小鸟无枝可依。父母常常忙得几个月没空来看她。她心里涨满了委屈,用泪  相似文献   

20.
娄底市西阳乡南阳村31岁的农民胡建平,矢志养“机”,现已成为娄底地区有名的农机专业户。1985年,高考落榜的胡建平回到家乡后,落榜不落志,面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立志当一个“现代农民”,当一个“科学农民”。务农?经商?脚下的路有许多许多,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养“机”这条既可以使自己摆脱繁重体力劳动,又能为别人减轻劳动强度,而且也能为自己创收致富的路。他先是买了抽水机和碾米机,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操作和保养技术,加上他肯吃苦耐劳,作业服务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