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自学的专业养蜂者,多年来靠<中国养蜂>这位无声"老师"的帮助,使我从一个无知青年在养蜂行业中走向成熟,她对我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从原来的双月刊到现在的月刊,每一期都是我所期盼的.  相似文献   

2.
我第一次参加“数控养蜂法”学习班 ,让我难忘的有两个人。一是“数控养蜂法”的创始人杨多福先生 ,他是我的老师 ,也是我的益友 ;二是陈宜斗先生 ,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形势下老一代养蜂者 ,他不遗余力地推广养蜂新技术 ,其精神让我折服。杨多福师傅几十年如一日 ,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数控养蜂法”的创立与完善之中。为了事业 ,他深居老岭 ,近乎“不食人间烟火”!过着清贫原始的生活。他的一些学生曾对我讲 ,寂寞原始的生活是无法长期下去的 ,只有杨老师能适应。确实杨师傅为事业已“头发稀少鬓毛衰”。看到他第一眼就让我肃然起敬。每办一次…  相似文献   

3.
张印 《中国蜂业》2001,52(5):35
我地位于黑河地区嫩江县南部。这里原来荒山荒原很多 ,近年来都被开垦成田地。每到夏季 ,野外几乎全是小麦、黄豆两大作物。原先那些养蜂户都纷纷改行 ,认为这里已没有了主要蜜源 ,再也不能养蜂了。我是业余养蜂 ,1 993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买了两群蜂。出乎意外地获得了好收成。每群收蜜一百多斤。从那年开始至今蜂蜜也从未绝产 ,最差的年景也能采够蜂群越冬蜜。2 0世纪 80年代 ,这个地区除辅助蜜源十分丰富外 ,每年的 7月 2 0日到 8月 1 5日是大流蜜期。一般年份 ,群产蜜都在百斤以上。现在因蜜源条件发生变化 ,再按照以前办法进行运作已经…  相似文献   

4.
我的实践     
我的实践我是新疆福海县水管处的一名业余养蜂者,因为我的蜂业是靠“数控”才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从1991年到现在,我的养蜂基本上都是采用“数控”。比如,1992年春天我利用冷暖式分区春繁,蜂群发展很快,3月20日开始繁殖,到5月25日就满箱了。5月2...  相似文献   

5.
施根吉 《蜜蜂杂志》2010,30(7):12-13
<正>孪生蜂王,顾名思义,就是2只蜂王从王台的自然形成到出房,从交尾成功到产卵,都在同一群中相安无事地行使职权。我是无意中获得一对这样的蜂王,因此自命名为"孪生蜂王",在我近40年的养蜂生涯中也是首次无意中获得。不记得在蜂书和蜂刊上以前是否有人提出过。今天我所探讨的孪生蜂王,只不过是养蜂生产中的一件趣事,写出来让大家了解。  相似文献   

6.
蜂农之声     
彭海艳 《蜜蜂杂志》2011,31(5):37-37
我是一名普通的养蜂员,父母也是养了一辈子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准老百姓随便养蜂,我父母就偷偷在柴禾缝里养了一箱,那时虽然我才几岁,但对吃蜜的感觉记忆深刻,真鲜真甜哪!到了80年代,国家允许私人养蜂了,那时生产的都是成熟蜜,收购价是每提高1波美度就提高0.2元/kg,低1波美度收购价就降0.4元/kg,按质论价。可后来变了,  相似文献   

7.
我是四川省苍溪县高坡镇一名养蜂户 ,养蜂 30多年了 ,只是出于爱好蜜蜂 ,技术不精湛 ,多年都只有三至四群蜂。自从2 0 0 0年我第一次订阅《中国养蜂》 ,当年就起了变化 ,蜂增加到 6群 ,而且都是强群。 2 0 0 3年已发展到 13群。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中国养蜂》 ,立志通过养蜂造福于社会。我地从未有养蜂场 ,养蜂还是个空白地方。我地蜜源丰富 ,花期长 ,1月份有梅花 ,2月份梅花、药枣花 ,3月份主要油菜与各种果树花 ,后又有刺槐、黄柏大宗蜜源 ,花期长 ,是养蜂的好地方 ,未有人开发 ,我立志要养好蜂 ,为人的健康作点贡献。我通过看杂志学…  相似文献   

8.
谭家正 《中国蜂业》2009,60(2):28-28
一、蜜蜂授粉工作的兴起与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报刊上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研结果,全世界10种人健康长寿,第一种人就是养蜂者,当时就下决心投入养蜂实践。开始接触养蜂书刊和请教老一辈养蜂者。1991年潍坊市寒亭区史志办公室与区档案局合并。我离休后,就开始养蜂,1992年起,从1箱蜂发展到5箱、8箱、13箱,到现在到达80多箱,从定地养蜂到小转地养蜂,  相似文献   

9.
<正>我地属蔬菜之乡,到处是蔬菜大棚,蜜粉源植物较少,养蜂人也少。我今年66岁。在年青时就有养蜂的念头,但因多种原因没能如愿。2008年晚秋,本村好友王云生告诉我,他邻家北屋后窗飞来一窝蜂,经过主家同意,我收取了这群蜂。收蜂时我连蜂王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甭说养蜂知识和技术了,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糊糊涂涂地养了几个月,一筹莫展。没有养蜂知识和技术怎能养好蜂呢?于是我到书店购买了养蜂书籍。又到邮局订了  相似文献   

10.
《蜜蜂杂志》2021,41(1)
正(续上期)我到县农业科从事养蜂技术员工作之前,农业科还从来没有过专人负责指导和管理养蜂生产的历史。所以,我接手这项工作后,没有一点经验和资料可以借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当时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有两项:一是搞好东北黑蜂保护区的监察和管理工作;二是搞好全县养蜂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指导工作。我过去就是一个养蜂员,一个养蜂场的负责人,一下子要承担起养蜂技术员的工作,肩负起发展全县养蜂生产的重任,角色转换的级差有点大。  相似文献   

11.
我身残且多病 ,未到退休年龄就提前退养了。由于身体不好 ,十几年前就买蜂蜜吃 ,在买蜜的过程中 ,经常向养蜂师傅了解一些养蜂的情况。于是 ,1993年我买了2群蜂来饲养。养蜂对于我来说 ,是从零开始 ,人家养蜂都是追花夺蜜 ,而我只能定地饲养 ,所以没有什么效益。还有蜜蜂越冬、防病 ,对我都是很大的难题。为此 ,屡遭挫折 ,可我痴心不改 ,损失了又买。由于我养蜂没有收入还搭钱 ,家里人不支持 ,朋友们不理解 ,甚至还议论我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我养蜂的决心。经历了八九年的养蜂 ,虽然没有取得经济效益 ,但是我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调养 ,我…  相似文献   

12.
凡是养蜂者都知道:“刀具”是养蜂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在目前养蜂业中使用的“刀具”不仅功能单一(除了割取巢脾的蜜盖之外,别无它用),而且又长又宽,十分笨拙,既不利存放,更不便邮寄,不仅不能满足养蜂者的需求,反而制约了养蜂生产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秋繁小经验     
《中国蜂业》2011,62(9)
每年蜂螨对蜂群和养蜂生产每年都造成不小的损失,轻者蜂群群势下降,重者颗粒无收。我养蜂几十年,以前年年从蜂群开繁就治螨,一直到越冬,忙个不停,可是年年还是不同程度地受螨害。近几年我采用三段法治蜂螨,不但省工省钱,还不耽误繁蜂和取蜜取浆。现将具体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 ,大部分养蜂者养的是弱群。养蜂者都希望养强群 ,但就是养不成或维持不了强群。养弱群是人养蜜蜂 ,养强群是蜜蜂养人。有的养蜂者认为产生弱群的原因是蜂王素质差、大转地等客观因素造成的 ,我认为实际上有主观上存在的错误意识因素。现将养蜂中存在的错误意识阐述如下 :错误意识之一 :越冬饲料以糖代蜜许多养蜂者习惯将秋季最后一次蜜摇出来 ,作为当年的收成 ,然后越冬时喂白砂糖。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蜜蜂越冬时需要充足的饲料 ,可以保证安全越冬。把秋天储存的这部分蜂蜜留给蜜蜂 ,是来年最好的投资。在美国 ,将全年蜂蜜约1…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各位:你们好!我是一位农民,1990年开始学习养蜂,1991年在本地邮局订阅《中国养蜂》,这杂志内容丰富、知识广泛,是我们初学养蜂者生产的良师益友,例如:饲养管理技术、病敌害的防治、防止盗蜂等技术使我受益匪浅。为了把蜂养的更好,我向你们提个要求,在我们包头市养蜂的人很少,这里主要蜜源是向日葵花,其他都是些辅助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说 ,养蜂是一项甜蜜的事业 ,其实 ,人生的路是不平坦的 ,养蜂的路也不例外。我认为 ,养蜂是一项充满苦涩和甜蜜的事业。因为太苦涩 ,许多蜂友曾经在养蜂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定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1992年秋 ,我随父亲学养蜂 ,岁月如梭 ,一晃一个冬天过去了 ,可我一点收获也没有。1993年春 ,蜜蜂开始忙碌起来了 ,我看见父亲每隔几天要给蜂群喂糖、检查、加脾 ,便开始用一个日记本把每天做了些什么记下来 ,渐渐地 ,我感到每一天都有要记的事情 ,如今天是什么天气、气温如何 ,今天在干什么 ,明天又是什么情况 ,后来我干脆改成用农历做记录…  相似文献   

17.
绍裘 《蜜蜂杂志》2003,(10):17-17
读了《为什么他们的蜂老是养不起来 ?》(刊登于本刊 2 0 0 3年第 7期 1 7页 ,以下简称《为》文 )一文后 ,深受启迪。通过对作者文章的精读 ,足以体会到作者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之精通和文化修养功底之深厚。他的见解 ,我认为不但初学养蜂者可视为一篇很好的启蒙教材 ,而且许多老养蜂员亦可借鉴或对照、研讨。改革开放后 ,我地连年大面积开发种植南方果树、赤桉、大叶桉等蜜粉源植物 ,而细叶桉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 ,使我地养蜂度夏时缺蜜粉期大大缩短 ,为一年四季蜜粉源的衔接提供了有利条件 ,于是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养蜂者 ,而…  相似文献   

18.
前言 笔者近10年来在推广“中蜂强群高产技术”中发现,有部分养蜂者在生产实践中,已经能主动或被动地把蜜蜂生物学应用到生产中去,但很多养蜂者在这方面还是一知半解,应用起来不能自如。因此,这里对蜜蜂生物学的特性及其应用进行介绍,以便于养蜂者在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传盈 《中国蜂业》2013,(3X):13-13
<正>尊敬的社长:我是一名退休已5年整的教师,现年66岁。我从17岁开始养蜂(1964年6月),至今已经有49个春秋了。在这几十年的养蜂岁月中,《中国蜂业》以及改名之前的《中国养蜂》对我的养蜂事业起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保证了我几十年养蜂事业的顺利持续发展。我从1972年开始订阅贵杂志,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过。有很多人订阅了杂志报纸,也许会出于工作繁忙或者其它一些原因的耽搁,不一定保证期期都能认真阅读。与这些人不同,我订阅的杂志每一本每一篇都要认真研读,我也因此吸收并记载了许多养蜂专家、师傅们的先进经验,不仅应用于自己的养蜂实践中,我还帮助过一大批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施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农产品的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该法所调整的是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人,作为养蜂者更不能置身事外.下面,笔者从基层养蜂工作管理者的视角,根据该法的有关条款探讨与养蜂的关系以及当前养蜂与该法要求还存在的差距和如何配合该法的实施,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