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珍汕97A(野败质)、7627A(滇一质)为母本,粳型广亲和品种热研1号为父本,采用选株连续回交,结合不育性的选择,育成了不育度高,不育性较为稳定,开花习性良好,农艺性状基本一致,且分别带有野败质和滇一质的粳型广亲和不育系热研1号A(野)和热研1号A(滇)。通过该两份不育系与不同类型的籼型材料(非恢复系、恢复系、广亲和恢复系)的测配,发现籼型广亲和恢复系对其育性恢复度较高,而籼型强恢复系对其仅表  相似文献   

2.
利用2个K型不育系与不同K型恢复系组配测交组合,研究了不同不育系的易恢性及其遗传机理,恢复系在年份间恢复度的稳定性以及播期、播量对育性恢复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2个K型不育系易恢性有明显差异,其易恢性受2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不育系易恢性与恢复系恢复力差异的机理是相同的。大多数K型杂交组合的恢复度在不同年份间有较大差异,但恢复度高的组合稳定性较好,异常年份鉴定恢复系的恢复力是最有效的。播期对恢复度的影响较大,播量影响较小。抽穗至开花期间的异常高温是恢复度不稳定的主要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3.
小麦K、V型胞质雄性不育系F2群体育性分离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4个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对K、V型不育系育性恢复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育性恢复表现为显性遗传,F2群本育性分离呈现多态性。K83(21)35A、K149A、V149A三个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均受两对基因控制,V83(21)35A的育性恢复所需基因数目在不同遗传背景中不同,同一恢复系在K83(21)35A和V83(21)35A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表现不同的育性分离。分析F2育性分离多态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洞A型核雄性不育材料花粉不同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MA不育系是洞A不育系×MB(保持系)获得的全不育系。本试验以MA不育系和洞A不育系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观察技术,研究了两个材料的花粉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败育表现。观察到花粉母细胞外的胼胝质沉积过多,溶解较慢。单核期败育的花粉细胞质完全解体,但核留下不同程度解体的残体,核膜仍清晰可见。败育花粉壁发育不完全,壁上刺状突起小而稀,无萌发孔。因花粉败育花药壁绒毡层出现各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麦78-1等为轮回亲本,与其测交并连续回交,育成了K-19-78-1A等小麦雄性不育系。然后用500余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与K-19-78-1A进行测交,获得469个组合F1杂种,其中73个测交种(占总数的15.57%)能完全保持K-19型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其余396个测交种(占总数的84.43%)对K-19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表现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恢复度幅度为1.0%~97.5%。396份材料中有14.14%对K-19型不育系表现高度恢复,按国内法计算恢复度达到80.1%~97.5%;测交、回交后代产生单倍体频率在0~17.5%之间,发现一批综合性状好、不产生单倍体的保持系和恢复源。  相似文献   

6.
1981年在韭菜试验田自然群体中发现雄性不育株,于1986年培育成397-2A中国韭菜不育系和相应的397-2B保持系。1989年以397-2A不育系作母本,自交系352-4作父本杂交,育成中国韭菜一代杂种平韭杂1。1992-1994年省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韭杂1高产,每667m^2产青韭达19540.32kg,比对照汉中冬韭增产14.92%,比791韭菜增产684%;品质较好,平均营养价值(AN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硅钙镁磷钾肥在超级稻上施用效果,通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硅钙镁磷钾肥不同用量和习惯施肥磷钾减半(CF2)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磷钾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钙镁磷钾肥较习惯施肥能够有效提高超级稻产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比习惯施肥(CF1)增产1.87%-0.65%,比习惯施肥磷钾减半(CF2)增产3.69%-12.63%,施用量1500 kg/hm2(T100)和1875 kg/hm2(T125)产量结果一致。施用硅钙镁磷钾肥通过提高每穗实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随硅钙镁磷钾肥施用量增加,水稻秸秆和籽粒磷、钾含量和吸收量不断增加。施用硅钙镁磷钾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p H,而对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无明显影响。综合产量、磷钾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硅钙镁磷钾肥用量以1500 kg/hm2(T100)在超级稻上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几个水稻不育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测定了8对不育系(A)和保持系(B)以及一些杂交稻组合对6个小种的40株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比较了不同类型不育系对6个小种群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冈型、印尼水田谷型和大多数野败型不育系的抗性很差,BT型的抗性较高。菌株Ah28对冈46A和野败珍汕97A的致病力强。比较了6个恢复系(C)和8个杂交组合对不同小种的抗性程度。结果显示,杂交稻的抗病性主要受父本(恢复系)核基因的控制,但同时又受不育胞质的影  相似文献   

9.
施磷、钾肥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铁杂17号(高淀粉)和辽杂11号(低淀粉)高粱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磷、钾素用量对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粱子粒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随子粒灌浆过程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中等施用磷、钾肥处理有促进高粱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的作用。低磷情况下,有利于子粒支链淀粉含量增加。过量施钾肥或低钾情况下,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下降,但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例提高。  相似文献   

10.
单、双低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秦油2号出现的不育株(简称陕ZA)为基本材料,与自育和引进的国内外单双低(低芥酸、低硫么)油菜品种(系)为父本.采用刚交、回交的方法育成了一批单双低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并实现了“三系”配套。在不育系的选育中发现,无论是单低或是双低不育系,其不育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育度上,一些表现彻底不育.一些表现有微粉、这主要决定于保持系;且在这些不同的不育系之间,不同的目交方式之间所得到的自交亲和指数不同。同时还进行了新的单双低恢复系的选育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  相似文献   

11.
K型杂交小麦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149A,保持系149(B)和3个恢复材料L783、太106和PH85-4(R)及其杂交后代群体F1(A/R),F2,B2(A/F),B2′(A∥BR)作为试验材料,对育性指标进行了比较,以恢复性遗传研究的最佳指标-套代自交结实率为育性指标,对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的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配子体不系,三个恢复材料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高粱新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机理及三系配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A1至A7胞质不育与1000余种品种资源的育性反应,从而建立了A1与A7种胞质不育恢保体系的创新体系,研究了A1,A2,A3,A5,A6胞质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制,找到了A1,A2,A5,A6胞质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的差异和有许多共同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原因,研究了A3甩质不育杂交种F2分离比率,分析了A3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3.
白菜型油菜双显性核不育896AB恢复系基因型的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振生  刘创社 《作物学报》1999,25(2):193-198
以白菜型油菜双显性核不育896AB为材料,采用成对兄妹交和相应可育株自交,验证显性不育基因的遗传;用恢复系与全不育系测交,测交一代与临保系复交,验证显性恢复基因的抑制作用,并区分F2代育性分离为3:1和13:3的遗传类型。经4个年度的研究认为,育性是由一对显性不育基因MSMS和一对显性可育基因RfRf互作控制,且显性可育基  相似文献   

14.
水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两个恢复基因恢复力的单独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是选配杂交稻组合广泛应用的主要不育细胞质资源,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能力由两个恢复基因控制。以前的研究表明,明恢63具有2个恢复基因Rf3和Rf(μ),分别位于第1和第10染色体上。为了分别准确估计这两个恢复基因的遗传效应,根据分子标记基因型,从珍汕97/明恢63衍生的241个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两个自交系R124和R1183,它们分别含有单个恢复基因Rf3和Rf(M),将R124和R1183与珍汕97A杂交,分别得到F1A和F1B,再自交得到F2A和F2B。在武汉和海南分别考察F1的育性,F1A的自然结实率海南和武汉分别为53.4%和60.2%,F1B的自然结实率海南和武汉分别为70.5%和75.7%。而珍汕97A/明恢63的杂种汕优63结实率为81.4%。F2A和F2B群体育性分离均符合1个主基因1:3的孟德尔期望分离比,表明,R124和R1183分别只含有一个恢复基因Rf3和Rf(M)。Rf(M)的效应较大,恢复力强,它单独几乎可以使育性恢复正常。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转移两个恢复基因可以快速选育优良恢复系。  相似文献   

15.
谷子高度雄性不育基因在常规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携带有隐性核不育基因,不育率为100%、不育度为95%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与优良恢复系品种测配,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优良的杂种F1继续种植,从F2育性分离的群体中选择优良不育株,利用其不育基因改谷子自花授粉为异花授粉,进行谷子品种间复合杂交及不同轮回选择群体育种,选育出6个品种和一批具有优异特性的不同世代材料。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不同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程朝阳  薛庆中 《作物学报》1998,24(3):361-367
以花培广亲和系TG11和H921及其亲本与4种不同胞质雄性不育系测交,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及不肯系×恢复系互作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4种胞质不育系的可恢性程度依次为CMS BT≈CMS-Di>CMS-DA>CMS-WA。比较了供试材料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特点。TG11对CMS-WA,CMS-DA,CMS-bo,CMS-Di均具恢复性,H921除对CMS-WA表现部分恢复性外,对其余3个不育基因均具有恢复性。广亲和亲本02428对CMS-WA和CMS-DA无恢复力,但对CMS-BT及CMS-DI具有部分恢复性,以Rf—l~f表示,而其余参试品系则具有恢复性以Rf—I~e表示。  相似文献   

17.
X. L. Tan    Y. L. Tan    Y. H. Zhao    X. M. Zhang    R. K. Hong    S. L. Jin    X. R. Liu  D. J. Huang 《Plant Breeding》2004,123(4):338-341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of Dian‐type 1 (CMS‐D1) was developed 30 years ago in Yunnan. A major gene conferring fertility restoration for the CMS‐D1 system was detected by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advanced inbred lines consisting of 196 maintainers and 62 restorers developed in breeding programmes of hybrid rice involving the CMS‐D1 system. The gene was mapped between two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OSR33 and RM228, on chromosome 10, and was temporarily designated as Rf‐D1(t). 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the gene to the two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3.4 and 5.0 cM, respectively. This linkage was confirmed by using an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CMS‐D1 line and a restorer. 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at using OSR33 was reliable and efficient for identification of restoring lines in hybrid rice breeding with the CMS‐D1 system.  相似文献   

18.
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恢复系统在杂交水稻生产中必不可少,而从野生稻中鉴定、发掘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源对促进杂交水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发掘东乡野生稻的育性恢复基因,应用协青早A/(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10)和中9A/(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10)两套测交群体,开展东乡野生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经典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对矮败型(CMS-DA)和印尼水田谷败型(CMS-IA)的育性恢复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东乡野生稻对矮败型(CMS-DA)和印尼水田谷败型(CMS-IA)的育性恢复的控制存在主效恢复基因,同时还受到微效基因的影响。此外,还就东野恢复基因发掘及其在杂交水稻育种的生产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