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点针对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了现状:一是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分析了环境变化与水文循环问题,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水资源演变的影响等。二是分别综述了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水资源定性分析研究与定量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干旱内陆河地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响应机制与定量识别的研究还相对欠缺的结论。三是提出在干旱区应加强进行定量识别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互馈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趋势分析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结合Hurst指数法以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的可持续性,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的植被在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减趋势,1982—2015年NDVI变化总体上呈弱上升趋势,2000年是NDVI时间序列的转折点,NDVI上升速度加快;2)Hurst指数表明研究区NDVI的未来变化趋势呈现持续性和反持续性的区域分别占13.70%和86.30%;3)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平均温度和降水对黄土高原NDVI均有显著影响,并且平均温度和降水对NDVI的综合影响更加明显;4)根据残差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变化也有影响,改善和破坏作用并存。因此,1982—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率4.56%,非气象因子(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率为32.74%。  相似文献   

3.
香日德河流域移民迁入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其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风蚀荒漠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等;应采取的修复对策是以水资源承载力为硬约束条件确定移民迁入区的发展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防治沙漠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2001—2020年的植被NDVI和地表温度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近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驱动力分析及其贡献率。[结果]近20年来研究区生长季植被NDVI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其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且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研究区中部生长季植被NDVI降低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贡献率主要为正值,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更高,且研究区水系两侧多呈现气候变化抑制、人类活动促进的情况。[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中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影响较大,建议在综合因素分析中多重视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5.
褚丽娟  姜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960-2961,2993
中国泥炭地分布面积广,储量大,泥炭类型多种多样,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利用价值。但目前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泥炭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泥炭地面临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在系统生态学原理指导下,运用生态建设方法,开展泥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泥炭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研究,积极恢复退化的泥炭地植被,控制农业生产活动,确定合理的泥炭地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Budyko理论定量分析窟野河流域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植被变化可影响流域下垫面条件,改变水文过程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量。揭示植被时空变化格局,明确其对径流变化的贡献是流域水资源管理规划的前提,也是植被恢复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的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以植被恢复的典型半干旱区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植被指数NDVI和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基于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分析了1982—2015年植被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结果  (1)径流突变点在1998年左右,突变点前后,径流和人类取耗水变化率分别达到?55.5%和92.3%,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降水、干燥指数分别增加2.6%和1.9%,前后两个时段差异不显著(P > 0.05)。(2)流域植被指数NDVI在突变点前后差异显著,88.7%以上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P < 0.001),尤以下游明显,表明植被得到了极大恢复。Budyko弹性模型中表征流域属性信息的参数最优值为2.37,拟合出来的参数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20.407和?1.868(P < 0.05),表明拟合效果较好,适用性较强。(3)植被变化对径流的贡献率达到84.9%,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分别为9.3%和5.8%。  结论  窟野河流域内植被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植被变化成为决定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植被变化的长期生态水文效应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时间序列影像的关中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8—2010年SPOT-VGT NDVI影像对关中地区植被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13 a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月平均值为0.508,月均NDVI值在0.308~0.684变动,受6月作物收获影响,NDVI出现了5月和8月2个峰值;关中地区植被总体呈改善趋势,人类活动集中的城区、县城和部分生态脆弱区(大荔沙苑和洽川湿地)植被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降水和气温是影响NDVI变化的重要因子,同时经济建设生产活动对NDVI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对维持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区域、绿洲外围植被分布区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周围植被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将植被覆盖度(FVC)作为反映植被变化的监测指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植被类型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法、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塔里木盆地、各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2年环塔里盆地植被覆盖度每10年增长0.008,各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均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植被覆盖度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气候变化影响的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人类活动影响的植被覆盖度以改善为主;(2)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时,植被覆盖度改善和退化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9.79%、49.55%;(3)在植被覆盖度改善区,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整体较高。在植被覆盖度退化区,气候变化对绿洲区域内植被的相对贡献率更高,在绿洲区域外人...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动态变化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尉犁县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沙化土地类型之间的变化规律、植被和植被盖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近年来上游输水情况及其对植被影响的研究分析认为,自然因素对沙化土地类型、植被盖度变化及空间分布在短时间内不产生明显作用;而人类经济活动的干扰,诸如流域地表水资源分配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和人为破坏地表植被是造成沙化土地类型变化和植被盖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是导致该区域沙化土地类型和植被盖度好转的决定因素,垦荒是造成局部地表植被减少和土地沙化程度加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重庆喀斯特地区NDVI变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区域植被指数是评价其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喀斯特地区生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均较敏感,易遭受破坏且恢复困难。本研究探讨气候要素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残差分析分离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定量评估其贡献。【方法】基于2001-2014年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偏相关分析。【结果】重庆喀斯特地区近14年NDVI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增长率为0.0048/年,研究区内78.9%的区域植被增加,17.14%的区域植被变化不明显,只有不到4%的区域植被出现退化;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远高于人类活动,气温的相关性高于降水,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其中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94.6%,人类活动贡献率为5.4%;研究区实际NDVI值与模拟NDVI值之间的平均残差为0.0397。【结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表现为正向,重庆针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工程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水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已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威胁。因此,要重视水资源保护。基于此,本文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理念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霍林郭勒市生态问题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水环境趋于恶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弱化等。分析其成因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双重作用影响:一是近30a霍林郭勒地区的气温具有明显的升温趋势。降水量波动呈减少趋势。二是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及水资源的减少,离不开当地不合理利用草原、矿区煤炭开采及铝电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恢复草原植被,保护水资源,涵养水资源,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不然会严重影响霍林郭勒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孟九 《北京农业》2016,(4):31-32
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在针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方面的工作都不够理想,因此由此产生一系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及土地沙漠化及盐渍化的问题。而黑龙江省内对于农业玉米作物的用水量却非常大,占据总用水的80%,因此黑龙江农业用水的情况对其水资源整体利用情况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来节约水资源,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黑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是阻碍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手段。膜下滴灌玉米灌溉技术的推出和应用就在此问题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此简要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额济纳河流域沙漠绿洲的生存策略,应建立水-土-植被-生态综合研究治理系统。水文水利学参数与地下水水力学参数是研究和综合优化利用本区水资源的重要基础依据.1987年至1992年的野外分类模拟实验长期观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区灌溉技术粗放,很大程度上还存在自然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从而产生一方面严重缺水植被枯死;另一方面水资源大量蒸发损失,北部潜水区开始积盐等。引进灌水新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合理利用地下水是本区今后水资源利用必须采取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厘清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宁夏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共同影响对指导宁夏农牧交错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宁夏农牧交错区1990-2020年陆地卫星地表反射率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区域植被覆盖度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通过计算累积植被覆盖度的斜率变化率和残差分析确定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运用相关分析法明确气候因素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研究区年均植被覆盖度增加,增速为0.58%/a(P<0.05)。其中,1990-2000年年均植被覆盖度无显著变化(P>0.05),2000-2020年年均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P<0.05),增速达到1.04%/a。2)空间上,研究区年均植被覆盖度由北向南逐渐递增,植被覆盖度恢复的区域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城镇的建城区是植被覆盖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区域。3)人类活动是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气象因素次之;气象因素中降雨量对植被覆盖度变化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短缺现象尤为严重,这不仅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还导致植被退化、土地荒芜,人口外流等问题。本文从农业水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合理应用策略两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找到有效、高效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北方农牧交错带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了其形成机制。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因而最终导致了人地关系的失调;其驱动力是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对脆弱的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剧增,从而形成人类驱动力下水—经济—生态的时空耦合及恶性循环机制,导致了农牧交错带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植被指数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北京市2001—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因素。北京市近10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3年植被覆盖小幅度下降时期;2004—2010年植被覆盖上升时期。空间上植被覆盖变化则存在显著差异:怀柔、密云北部和延庆东北部的林地和部分草地,以及西南地区即门头沟和房山地区的林地植被覆盖显著提高;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地区分布较为特殊,昌平、延庆、顺义、大兴和房山的东部地区,以海淀、朝阳、城市中心为圆心的外围向四周延伸。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市近10年气温和降水量总体都呈现增加趋势,分别以每10年0409 ℃和每年156 mm的速度增加,植被覆盖与降水的关系更为密切,月际水平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年际水平的相关程度。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植被建设的管理对植被覆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植被覆盖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改善关中地区及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利用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数据,结合Sen趋势与Mann-Kendall检验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2001—2016年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并根据估算的土壤湿度因子,应用残差法评价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维度来看,2001—2016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良好趋势,且整体表现为在不断波动中递增,表明关天经济区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慢慢凸显它的生态效应。2)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显著增长的区域面积占35.87%,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北两侧。而显著下降的面积区域占3.21%,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即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如西安市区,宝鸡市区,天水市区,铜川市区等。3)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受其他因素影响大。其正相关区域占13.43%,不显著相关区域占85.26%。4)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正作用大于负作用。其中,正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不频繁,建设生态屏障、加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促进植被NDVI增长。负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渭河沿线、经济活动较高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城市化、工业化等抑制植被生长。5)植被覆盖的增长和下降区域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正作用和负作用区域大致相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关天经济区植被覆盖情况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之,在负作用区域,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植被建设、以及对植被乃至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气候快速变化对植被生长产生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于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也成为热点的课题。本文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7年MODIS NDVI数据,结合景洪和勐腊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研究了西双版纳州气温、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植被的空间特征和时空变化历史。进行相关分析后,分析了关于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由植被覆盖图分析得到,西双版纳州极高覆盖度占据很大的比重,2000—2004年尤其明显。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滥砍滥伐使得极高覆盖度的比重有所下降,而裸地所占的比重上升明显,如2005年就是植被覆盖度很低的一年,植被退化非常严重。随着人类对于环境生态的重视,植被有所改善。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等一系列人类活动,一些植被覆盖度很难再达到2000—2004年的程度。由2000—2013年景洪和勐腊站点气象数据的变化得到,日照时数基本没有变化,与植被覆盖变化无关;平均相对湿度的减少,平均风速的上升,年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的变化都对西双版纳州植被覆盖度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年平均降水量对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