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木采伐在服务林业生产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水土流失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林木采伐作业产生的水、土影响,从采伐方式、集材方式、作业用道及可采取的临时措施等方面探讨有助于水土保持的措施,为林木采伐作业水土保持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森林采伐作业的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森林采伐作业引起林地土壤的干扰与压实、土壤养分变化、保留木的损伤以及采伐作业对溪流水质的变化、林木更新和生长的影响,简介了可减少立地破坏的采伐作业技术和采集机械应用的新进展,并指出我国开展森林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林业工作包括林木的种植栽培、日常的管理、相关的采伐运输作业。采伐技术的质量和采伐操作技能的直接关系到林木系统的建立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随着我国林木采伐机械的不断更新,采伐机械越来越趋向于自动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采伐人员作业时的安全也带来了影响。基于此,结合现阶段采伐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兴安岭地区总面积11.5万km2,其中林地面积8.12万km2。据卫片解译和实地调查,该地区水土流失灾害日趋严重。主要原因是超采过伐、采伐方式不当造成林地面积锐减,采矿、筑路等破坏地表植被和农区耕作制度不合理。应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培育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深化改革,加快荒山绿化和采伐迹地更新,发展木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林业生产效益;严禁陡坡开荒和毁林开荒,推广保土耕作技术措施;加强法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5.
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大面积土壤调查研究和多点田间试验,揭示了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提出了可行的防治措施。其退化成因是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因素对生物积累过程的干扰,桉树全树利用方式、耕垦的不适当以及林地养分收支严重失衡。其防治措施是增加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回归林地调落于土壤,应用适当的采伐利用方式和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西省林地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超强度采伐,炼山全垦造林,林种单一,林分、林龄结构不合理等造成林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农村能源结构单一更加剧了林地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项林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即:实施坡改梯,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推广应用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改变林相结构;实施农村能源工程,建立多层次循环利用体系。  相似文献   

7.
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杉木3种不同造林模式林地的水,土,肥流失表现为“传统型”>“世行型”>“生态型”的规律,用混合型数量化模型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炼山是影响杉木幼林地水土流失的首要因子,其次是整地方式,套种绿肿,载植点配置,幼林抚育方式等人为营林措施,保留采伐剩余物,套种绿肥等增加林地地表覆盖的措施,均有很好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并提出改革现行的营林技术,着手研究“生态经济型”的载杉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USLE是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建立的以大量试验数据为基础的经验性方程,主要应用于农业区域的土壤侵蚀的监测,现已被广泛应用.RUSLE是USLE的改进方程,尽管它们的表达式相同,但RUSLE从技术性和确定因子的两方面进行了改进,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高的精度.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为核心,根据呼中地区1990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统计资料和实地考察得到地貌、植被、降雨量,林业采伐,火烧迹地等资料,确定方程中各因子,并介绍林区各因子确定的方法,对大兴安岭呼中地区土壤流失量进行了定量化分析,评价该区森林采伐和火烧对土壤流失的影响,进行水土流失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呼中地区总水土流失量为427 537.5 t/a,大部分地区小于3.5 t/(hm2·a),低于水利部1984年颁布的允许流失量标准(2~10 t/hm2·a),总体水土保持良好.但是研究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十分集中,主要分布在坡度较陡处和火烧、采伐迹地.在无人类和火烧干扰的情况下坡度对水土流失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东安小流域近十几年来,森林过度采伐,不科学种植和管理茶、果树,山地植物遭受重创,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50.6%,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多灾小流域。自2003年起采取封山育林育草、造水土保持林、种果、坡改梯、果茶园种草、完善果茶园排灌设施、田间修建机耕路、河道修建拦沙坝和护堤等综合治理措施,形成整个流域的水土保持体系,基本控制了流域的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森林采伐对林地表层土壤主要特征及其生态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小飞  陈伏生  葛刚 《土壤通报》2007,38(6):1213-1218
森林采伐是森林经营过程中的一类常见作业,而森林重要生态过程都离不开林地表层(土壤及覆盖物),为此,理解和把握森林采伐对林地表层的影响对于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简单回顾了采伐对森林组成、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基础上;介绍了森林采伐对林地表层温度、湿度、土壤结构、pH值、养分(C、N、P、S)等理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土壤生物对森林采伐的反馈过程;阐述了森林采伐对林地水文、C、N转化等生态过程的作用。最后,从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提出森林采伐影响林地表层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森林采伐的边缘效应和空间异质性;森林采伐后土壤生物的响应;森林采伐后的水、C、N转化和循环等生态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是目前及今后研究的三大热点。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珍贵的生态宝库,近年来遭受着土壤侵蚀加剧,生态严重退化的威胁。根据2002年开展的黄河源头区土壤侵蚀调查成果,对该区土壤侵蚀的面积、强度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区分析。分析表明,冻融侵蚀是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分布于中西部山原区。水蚀广泛分布在东部山区,总体强度不高。风蚀主要分布区域集中,总体强度较高。这4个土壤侵蚀分区中,东北部水蚀、风蚀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黄河源头区西部虽然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但生态十分脆弱,成土缓慢,土壤抗侵蚀能力差,一旦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极难重建和恢复。从土地利用上看,草地、湿地资源的保护对黄河源头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和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的角度对草海流域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水土保持建议.研究表明:草海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30.58%,以轻度侵蚀为主,草海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70t/km2·a,属于轻度侵蚀地区,中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东部、南部...  相似文献   

13.
基于USLE模型的重庆生态涵养发展区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USLE模型估算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土壤侵蚀量,并对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不同降雨侵蚀力、坡度、土壤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大致呈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东部山地土壤受侵蚀最严重,西部山间丘陵地带土壤侵蚀量相对较小,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0.15t/(hm~2·a),土壤侵蚀量为10 220.85万t/a。研究区各区县土壤侵蚀分布情况可划分为三类:(1)重点预防保护区。土壤侵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林草覆盖度较高,但有水土流失加剧的危险,代表区县是忠县、梁平、垫江;(2)重点监督区。土壤侵蚀以中度和强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相对严重,代表区县为云阳、万州、巫山、奉节、丰都;(3)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以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最严重,代表区县为巫溪、开县、城口。降雨侵蚀力为3 000~4 000(MJ·mm)/(hm~2·h·a),坡度在25°以上,土壤为石灰土、紫色土或黄褐土的地区,土壤侵蚀以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为主,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盆地型喀斯特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的沉积量测量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盆地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运用沉积量测量法计算乌蒙山脉的麻窝山岩溶盆地中沉积区内土壤的沉积量,推算出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模数,从而反演其石漠化进程,并探讨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麻窝山岩溶盆地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较高,为2900.55t/(km2.a),能客观地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土壤的侵蚀状况;沉积量测量法计算的土壤侵蚀模数比较接近现实,且其计算方法简单,数据可靠,容易操作,因此,该方法可作为无资料数据和测站时盆地型喀斯特流域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的首选模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RUSLE模型的淮河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红  江旭聪  任磊  唐小倩  肖新 《土壤通报》2021,52(1):165-176
为探究淮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通过运用降雨、土壤类型、DEM、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因子,对2000年至2015年间淮河流域涉及的189个县(市、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土壤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游河南和湖北的丘陵地区;流域2000至2015年间土壤微度和轻度侵蚀占总土壤侵蚀量的84.51% ~ 96.10%,土壤侵蚀状况较轻;流域的土壤侵蚀量由2000年的8647.00 × 104 t a?1减少至2015年的5045.14 × 104 t a?1,2000年到2015年轻度等级以上的土壤侵蚀强度大部分都向低一级强度转移,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其中,2000年到2005年,流域的土壤侵蚀表现为极强度等级及以下,2005年到2015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减弱,均表现为中度等级及以下;强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由2000年的300.94 km2下降为2015年的27.60 km2,土壤侵蚀强度逐年减弱。说明淮河流域长期的土壤侵蚀治理措施是卓有成效的,未来需进一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在林地和草地集中、坡度大、海拔高和坡向偏北的区域,需要确定重点区域的开发边界,严格控制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根据防护目的、土壤侵蚀强度和土壤侵蚀潜在危险度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人机交互判读分析方法,将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并提出北京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Root exudates and litter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inputs of labile carbon into the microbial pool in successional ecosystems. Here we studied whether typical pioneer species (Eriophorum vaginatum, Eriophorum angustifolium and Calluna vulgaris) alter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a previously cutover peatland. Peat was sampled at three depths (0–5, 20–25 and 40–45 cm) from beneath these species and from bare soil areas. MicroResp analysis using ecologically relevant, radiolabelled, carbon sources showed significant separation in community 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CLPP)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ccording to peat depth. This effect was also reflected i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which also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Furthermor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CLPP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hree plant species and the bare soil in the absence of an effect 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or total soil carbon. The plant species effects were driven by differential utilisation of xylose, glutamic acid, lysine and phenylethylamine. The data suggest that ‘new’ carbon inputs from plants colonising abandoned cutover peatland may support communities of microorganisms that have functionally distinct roles in carbon turnover.  相似文献   

18.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minimise soil erosion can b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if the magnitud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erosion risk areas are known. Prioritisation of soil erosion risk areas is a challenging task,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ecause of non‐availability of relevant data and analytical tools for such an assessment. As a result,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the risk‐prone areas to reduce soil loss and ensure 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oil resources. Such a database can be better generated and analysed in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environment to delineate and prioritise the soil erosion risk areas at state or regional level. Therefore, a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soil erosion risks in eastern Himalayan region by integrating spatial data on prevailing erosion rates and soil loss tolerance limits in GIS environment. By comparing the potential erosion rates with permissible rates, we observed that about 58·94 per cent of total geographical area (TGA) of the region requires different degrees of erosion management and 28·38 per cent of TGA falls under no treatment category because of higher values of permissible erosion limits. It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assess and prioritise soil erosion risks in any region or country and identify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bring the erosion losses within the permissible limit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2010年粤北岩溶区廊田镇南部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数据,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存在耦合关系,而形成土壤侵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不当。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选择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秦岭—大巴山地(秦巴山地)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生态过渡带主体,对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将有助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水土资源管理。[方法]基于RUSLE模型计算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并量化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1)2000—2020年秦巴山地的微度侵蚀面积呈上升趋势,轻度侵蚀及其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从空间来看,秦巴山地东北和西南部的土壤侵蚀等级较高,中间较低;(2)秦巴山地的土壤侵蚀相对集中在500~1 500 m、坡度15°~25°区域内;(3)秦巴山地发生土壤侵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林地的微度侵蚀以及草地的微度、剧烈侵蚀面积呈上升趋势;(4)秦巴山地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且甘肃和四川的剧烈侵蚀呈上升趋势。[结论] 2000—2020年秦巴山地的侵蚀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的态势,其整体侵蚀状况好转,但侵蚀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