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人类对物质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背景下,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以及植被覆盖率降低等问题,直接导致土地水蚀荒漠化的形成与加剧,土地作为人类的核心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的载体,又将直接受到水蚀荒漠化的影响。文章基于RS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图谱分析、地形梯度分析以及幅度分析方法,分析了2003—201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在三峡蓄水工程期间水蚀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水蚀荒漠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目前为止,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库区周围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相对显著;2003—201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不同程度水蚀荒漠化的空间组成结构、数量变化、平面重心分布以及基于地形特征下的图谱变化类型分布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8 a期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现象改善趋势不明显,水蚀荒漠化在轻度水蚀荒漠化区域以及高程为500~1 200 m,坡度为15°~25°的区域呈现出最不稳定的时空变化特征;地形因子与水蚀荒漠化现象存在密切关系。研究可为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开发整理的区域选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科学史观简要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认为,历史时期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不再单纯表现为自然过程,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地互动过程,人为因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具有双重意义,既通过耕种对自然环境破坏,还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其主要是由不同的环境观和社会因素造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以资源利用为主,有意识的建设活动较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巨大,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明显历史进程,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对生态环境演变有特殊意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在农不利环境,土壤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表现突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西部大开发机遇下,应借鉴历史经验,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建议采用科学的环境修复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同步进行,建设结构 水土保持型大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3S”技术在水蚀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并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尝试了运用MapGIS软件制图过程的分析功能,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现状图的制作,建立了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这一成果为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气东输管道陕西段工程建设中的土壤流失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气东输管道陕西段工程建设穿越多种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建设施工过程中引发新的水土流失。将水土流失防治区分为风蚀防治区和水蚀防治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防治措施,实现管道工程建设与沿线生态环境同步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河川基流量的多少及其变化对维持该区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窟野河流域多年实测径流资料,研究国内外常用的滑动最小值法、HYSEP法和数字滤波法3类共8种自动基流分割方法在该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8种方法所得年均基流指数差异较.大,最大为0.651 5...  相似文献   

6.
围绕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主题,着重讨论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典型调查和定位观测相结合,分析研究植被的破坏与恢复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通过建立大型径流场,动态监测不同地形部位林地与开垦地的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包括降雨、径流、入渗和侵蚀量的变化,细沟侵蚀和浅沟侵蚀的演变,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的演变,坡、沟侵蚀的演变;同时结合进行野外人工降雨试验,林地和开垦地小气候对比观测等。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黄土高原残留林区建立了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观测站,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7.
神府—东胜矿区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蚀水蚀交互作用是风蚀水蚀交错带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以神府-东胜矿区为研究范围,讨论了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的时间分布规律和全矿区,小流域及坡面3种空间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讨论了风蚀水蚀交互作用与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成为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热点.黑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农牧交错带上,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近年来流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成为我国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分别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状况、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等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以不同的时间尺度在发展演变.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缺乏历史时期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期望为今后黑河流域及其他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被建设是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手段。神木试区针对该地区植被建设中的低效林草地改造、集流造林技术等重大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并对这一地区的植被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耿国强  徐琪  熊毅 《土壤》1986,18(1):36-36
土被的发生演变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演变。目前看到的土壤类型及其组合规律,既与现代生态条件有关,也与历史生态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典型薄层黑土区前期坡面水蚀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东北黑土区水力风力叠加作用的多营力复合侵蚀机理,该研究利用直流吹气式风洞对有、无前期降雨的地表进行风蚀试验,对比分析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降雨强度下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使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小,即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地表产生了明显抗风蚀效应。在9、12和15 m/s风速作用下,50和100 mm/h降雨强度的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产生的抗风蚀效率分别为68.4%~96.2%和77.2%~97.6%,且随降雨强度增加,其抗风蚀效率增大。土壤风蚀强度受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中降雨强度和风蚀作用风速的综合影响,降雨强度的增加对土壤风蚀的抑制效果明显。前期坡面水蚀作用降低了土壤风蚀输沙量和输沙高度,且风蚀输沙量随前期坡面水蚀作用中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地表产生抗风蚀效应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前期降雨径流侵蚀作用对土壤的压实过程改变了土壤性质和地表形态,使地表土壤抗剪强度和土壤紧实度增加,从而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蚀能力;另一方面前期降雨侵蚀作用使地表土壤颗粒分散并随径流流失,减少了后期土壤风蚀的物质来源,抑制了土壤风蚀的发生。该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前期坡面水蚀作用对黑土区土壤风蚀的影响机制,也为针对性防治黑土坡面复合侵蚀和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强烈水土流失导致的黑土厚度下降及土壤质量退化,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系统分析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对阻控黑土退化、维持土地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与侵蚀环境效应、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和未来研究展望.多营力复合、缓坡长坡是黑土区...  相似文献   

13.
风水两相侵蚀研究现状及我国今后风水蚀的主要研究内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是风蚀和水蚀 ,对其研究历史较长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我国 ,由于独特的季风气候和地理位置 ,风水两相侵蚀面积广布。风水两相侵蚀不是简单的风蚀加水蚀 ,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呈周期循环的复杂体系 ,国内外关于风水两相侵蚀的研究较少。在阐述风水驱动因素的基础上 ,说明了我国一些基本的风水两相侵蚀类型 ,并对风水两相侵蚀的复杂性进行描述。今后在对这些类型研究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确立风水侵蚀交错带的范围及分布 ,并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对待 ,这对全国生态环境的整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量化东北黑土区多种外营力作用的坡面复合土壤侵蚀过程,将为坡面水保措施的精确布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野外模拟试验,分析了东北典型薄层黑土区(宾县)、中层黑土区(海伦市)和厚层黑土区(克山县)多营力叠加作用的坡面水蚀特征。野外模拟降雨的试验处理包括仅水蚀的试验处理(I)、冻融+水力叠加作用的试验处理(Ⅱ)和冻融+风力+水力叠加作用的试验处理(Ⅲ)。结果表明:与仅有水蚀作用的试验处理相比,冻融作用使典型薄层、中层和厚层黑土厚度区的坡面径流深度分别减小29.4%,39.3%,32.1%;而其使坡面水蚀量分别增加16.3%,36.0%,26.3%;冻融和风力叠加作用使3个黑土厚度区的坡面径流深度分别减少3.6%,4.1%,10.8%,而其坡面水蚀量分别增加38.5%,102.1%,64.1%。试验条件下,从厚层黑土区到中层黑土区再到薄层黑土区,坡面径流深度和坡面侵蚀量均呈增加趋势。冻融作用和冻融+风力叠加作用对3个黑土厚度区坡面水蚀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皆为海伦黑土>克山黑土>宾县黑土。冻融作用使土壤硬度和土壤抗剪强度分别减小24.4%~36.7%和21.3%~23.9%,从而使土壤可蚀性增加,导致坡面水蚀量增加。地表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深度和不同大小的风蚀凹痕微形态,导致坡面径流集中和流速增加12.4%~19.1%,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坡面水蚀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括介绍了山东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并分析了这些外界条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及造成的严重程度,从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几种不同侵蚀强度在山东省所占面积、比例.对全省划分为3种主要侵蚀类型,即;山丘区水力侵蚀;平原风沙区的风蚀、水蚀;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的水蚀.最后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造成的原因.使人们对山东省的自然概况和水土流失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强烈地区出现于年降水量为400mm左右的水蚀风蚀交错地带,本区气候变化剧烈,植被稀疏,土壤侵蚀全年进行,为典型的脆弱生态环境区。春季风蚀强烈,夏秋暴雨侵蚀频繁,两者交替进行,相互促进,年均侵蚀模数多在10000t/km2以上,境内的晋陕蒙煤田开发区为强烈侵蚀的中心,又为黄河下游河床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鉴于治黄和煤田开发的紧迫需要,神木试区即设于该地区,建立该试区进行环境整治的试验示范研究具有广泛的实际指导意义。综合分析神木试区的优势和劣势。以小流域为单元,探讨工副业与农业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走向商品化,走向市场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西部黄土丘陵区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流域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以2009—2011年天然降雨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数据为依据,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黄土丘陵区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次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径流过程分别经历了产流、峰值、稳定、消减4个表征时刻,土壤侵蚀过程分别经历了发生、峰值、消减3个表征时刻。次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其径流总量、侵蚀总量排序均为:15°春小麦10°春小麦10°油松林15°荒地15°沙棘林10°荒地15°油松林10°沙棘林。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得出,在10°,15°的坡度下,灌木林沙棘、乔木林油松分别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应。所以结合试验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10°坡面适宜种植沙棘林,15°坡面适宜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18.
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是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风蚀试验和野外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汁土壤改良剂喷施方式下黄绵土抗侵蚀能力的改良效果,探讨了玉米秸秆汁防治土壤侵蚀的机理。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汁能有效防治黄绵土的水蚀和风蚀。在模拟降雨条件下,喷施玉米秸秆汁的试验处理,黄绵土溅蚀量较对照处理降低24.7%~78.3%,黄土坡面的径流量和片蚀量分别降低40.0%~43.3%和20.9%~34.5%;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无论是短历时低强度或长历时低强度的降雨类型,还是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类型,喷施玉米秸秆汁的试验处理,黄土坡面的径流量和片蚀量较对照处理明显减少,二者的减少幅度分别介于26.3%~62.1%和58.3%~72.0%之间;在不同风速下,玉米秸秆汁可使黄绵土的风蚀量降低24.5%~64.6%。此外,喷施玉米秸秆汁后的静置时间及翻耕与否对不同类型的侵蚀也有重要影响。喷施玉米秸秆汁可有效提高黄绵土的抗剪强度、硬度及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从而降低土壤侵蚀量。施用玉米秸秆汁后,黄绵土静水崩解量降低了97.4%~98.5%、土壤抗剪强度增加了97.9%~140.0%、土壤硬度增加了11.4%~127.5%;0.25 mm团聚体降低了46.9%~51.6%;2 mm团聚体增加了88.1%~129.7%。玉米秸秆汁是一种良好的防治坡面水蚀和风蚀的土壤改良剂,在施用玉米秸秆汁时,应尽量一次喷施完毕并避免人为土壤扰动。  相似文献   

19.
为定量揭示淤地坝措施配置对黄丘区小流域暴雨径流形成及演进过程的影响,采用室内小流域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淤地坝措施布设情景下(无坝、单坝、双坝)小流域不同断面径流的水动力、侵蚀动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径流量与含沙量整体均随时间推移而增大,无淤地坝布设情景下径流量增幅为114.60 cm3/s,双坝情景的径流量增幅仅有70.11 cm3/s;淤地坝对小流域暴雨径流演进过程的影响显著,淤地坝布设后径流流态由主要的紊流-缓流变为以层流-缓流为主,雷诺数Re减小幅度达到12.04%~85.85%;动力参数中径流功率ω和雷诺数Re可以被认为是能够较好描述不同淤地坝布设下侵蚀产沙的动力因子。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流域暴雨径流过程及成灾机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为科学评价水土保持措施调控径流过程的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